蔡礼旭:言出必行言行一致
2014/9/4   热度:459
蔡礼旭:言出必行言行一致 “凡出言,信为先”。要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名垂青史的人,绝对都做到了言行一致。《论语》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君子很怕讲出去的话,自己做不到,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不能轻易开口,不能轻易许诺,一定要确定自己能做到再答应,不可逞能。而现在的人却很容易“轻诺”,随随便便就答应别人、答应小孩,到时才后悔莫及。 曾参的妻子有一天要出门买菜,孩子吵着要跟她去,她就对小孩说:“你不要吵,不要跟我去,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就不吵也不跟了。结果她从市场回来,看到曾参正在磨刀準备杀猪,就很紧张地跑过去说:“我是跟孩子开玩笑,哄哄他的,怎可当真?”曾参对他妻子说:“假如你骗了孩子一次,可能你这一辈子讲的话,他都不会再相信,所以还是要按照你的承诺去做。”所以,为人父母要知道“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人往往在很高兴的时候就会随口承诺,如此很不恰当。譬如很多大人在打麻将的时候,不论孩子要什么,都会说:“好,给你!好,去吧!”以后孩子就知道了,打麻将的时候是要东西的最好时机。这样孩子学到的不是老实,而是察言观色。 明朝有一位大学问家宋濂,幼时家贫,没有钱买书,曾向一个大户人家借书。大户人家有点儿傲慢,借给他一本很厚的书说:“借你十天,到时要归还。”结果到了第十天,正好下着很大的雪,主人觉得他一定不会来,但宋濂还是冒着大风雪準时把书送还来了。主人很感动,就对宋濂说:“我们家的书,你随时可以来借。”所以,建立了信用,对自己会产生非常大的助力。 春秋时代有个人叫季札,他代表吴国出使鲁国。途中经过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邀请他用餐。在进餐的过程中,徐国国君一直盯着季札腰间的宝剑,季札从国君的眼神中,知道他很喜爱这把宝剑,这就是“视思明”,看了就明白了。但是按照礼仪,代表国家出使必须佩戴宝剑,所以他心里想:“等我完成任务,再将这把宝剑送给国君。”后来他出使鲁国回来,又经过徐国,準备把剑送给徐国国君,结果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于是季札就到国君的墓前行礼,行礼之后,就把他的宝剑挂在墓边的树上。他的仆人看了,就对他说:“主人,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并没有答应要把剑送给他,纵使答应要给他,他也已经过世了,所以没必要把剑挂在那里。”季札说:“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意思是说我的心里已经想要送给他了,怎可因为他死了而违背我内心的承诺!古人的信用已经守到了起心动念的层面上了。 听到这个故事,我自己也觉得很惭愧,有时失信于人,第一个念头还想要如何去解释,比起古人还有一段差距。但正因为有差距才会有进步,我们要时时去体会圣贤人做人的存心跟分寸,自然就能“德日进,过日少”。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起心动念,当具备这样的态度时,就能与圣贤们感应道交。 东汉时代有个人叫郭伋,他的德行很好。他担任地方官时,去民间巡视,有一群孩子跑过来对他说:“大人,您下次什么时候再来?”他就大致算了一下时间,然后对孩子们说,何年何日会再到此地来。当郭伋又到这个地方时,比跟孩子们约定的时间提早了一天。郭伋就跟仆人讲:“我们今天不能进去,因为会失信于孩子。”所以,郭伋就在城外的野亭子里过了一夜,隔天才进城,而那些孩子正在那里等他。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纵使是小孩,他也不愿意失信于他们。所以,光武帝称他是“信之至矣”,即他的信用已经达到极处。 ----------------------------------------------------------------------------------------------------------------- 更多蔡礼旭老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