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思想研究:从行为举止看弘一大师的人格修养(刘继汉)


2014/9/4    热度:476   

 弘一法师思想研究:从行为举止看弘一大师的人格修养(刘继汉)

   从行为举止看弘一大师的人格修养

  刘继汉

  弘一大师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教育史和佛教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在诸多领域中创造出如此光辉夺目的煌煌业绩,更因为他的高尚品德足以垂范后世,流芳永远。

  有关他的煌煌业绩前人都有研究,史书亦多有定论,恕不赘述。今就他的高尚品德在行为举止上的表现,略说他的人格修养,以及由此焕发出的人格魅力而垂范后世的重要影响。

  一

  前人有言,儒家思想是道德之渊薮、政治之纲领和修身之圭臬。自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两千多年来,以“仁学”思想为精髓,以道德修养为血脉的儒家教育,培育出一个伟大的民族而升成为世界上一个璀璨耀目的泱泱大国。但自十八世纪以来,各种外来文化,西方文明,尤其是各种学说纷至沓来,虽然在某些方面尤其是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上给中国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和景象,但也正因为此,使有些人冲昏了头脑,一味追求西方文化,崇洋媚外,而数典忘祖;同时又对祖国的传统文明横加指责,肆意糟蹋,竟不知自己为谁,令人不耻,使人心痛。但尽管如此,伟大的中华民族,璀璨的华夏文明是一条深厚的地脉,切不断,摧不垮。很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始终默默地守护着这辉煌耀眼的祖业,使这条伟大的龙脉,始终贯通古今,永不泯灭。弘一大师就是其中最伟大的贤哲之一。他不多言语,不事渲染,他用他一生的行止默默地昭示着这一切,令人赞叹,使人倾心。他犹如一座高耸入云的青山矗立在我们面前,令人仰止。

  弘一大师生于前清时的诗礼官宦之家,父筱楼公为名进士,与李鸿章同朝。所以他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他7岁即日课《玉历钞传》、《百孝图》、《返性篇》,9岁习诵《名贤集》、《孝经》、《毛诗》诸类。10岁始读《四书》、《古文观止》,自13岁至15岁读《尔雅》、《说文解字》、《史汉精华录》、《左传》,可谓饱读中国史书,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心中,更为他的日后发展和一生行止奠定了基础。

  我们从他18岁和19岁时的两次天津县儒学考试答卷中,即可略窥其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内蕴在心中的崇高思想和伟大人格的发端。他在《致知在格物论》中尝言:“……格物之理,微奥纷繁,非片端之能尽。……语云:‘通天地人谓之儒。’又云:‘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在《非静无以成学论》中,他又言:“从来主静之学,大人以之治躬,学者以之成学,要维持此心而已……盖以气躁则学不精,气浮则学不利……能静则学可成矣。”而在《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论》一文中,他则说:“盖以士为四民之首,人之所以待士者重,则士之所以自待者益不可轻。士习端而后乡党视为仪型,风俗由之表率。务另以孝悌为本,才能为末。器识为先,文艺为后。”这些正是他所以能成为文化艺术之巨匠,人格修养之楷模,佛教律宗之祖师之由来。

  儒家自孟子起,素以“仁义礼智信”为人生固有的道德标准,历代士子一向将此视为仁人君子之生命。而弘一大师正是这样一位循名责实的大儒,他的一言一行无不遵循此准则而为。

  二

  “仁”是儒家思想之核心。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后衍生为爱一切动植物,不杀戮、摧残一切生物,如此则天下和睦,人民长寿。《论语·雍也》中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所以《汉书》中说:“尧舜行德则民仁寿。”因此仁爱精神始终是我中华民族的主动脉。

  弘一大师自幼失怙,其父筱楼公临终前,“延请高僧多人,朗诵《金刚经》静聆其音,而不许一人入内。师时五龄,亦解掀帏窥探,当公临殁,安详而逝。师时见僧之举动,皆可爱敬。以后即屡偕其侄辈效‘焰口’施食之戏”。“焰口”是佛教中的超度亡灵的一种法事,为亡者祈福,以寄哀思,此正是一种仁爱孝思之举,大师自幼即深受此影响,并将此慈悲之心贯其终生。这从亦幻法师《弘一大师在白湖》一文中也有感人至深的记述。时在1930年,大师51岁。文中说:“弘一法师在白湖前后住过四次……是年十月十五日,天台静权法师来金仙寺宣讲《地藏经》、《弥陀要解》。弘一大师参加听法,两个月没有缺过一座。静师从经义演绎到孝思在中国伦理学上之重要的时候,弘师恒当着大众哽咽涕泣如雨,全体听众无不愕然惊懼……因他确实感动极了。当时自己写了一张座右铭:‘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附上的按语是:‘庚午十月居金仙,侍静权法师讲席,听地藏菩萨本愿经,深自悲痛惭愧,誓改过自新,敬书灵峰法训,以铭座右。’”

  1929年,夏丏尊欲请弘一大师为开明书店书写铜模字样。当时已写就1050字30页纸,并将续写其他用字,但当他写到某些偏旁的字模时戛然停止,回信夏丏尊说:“去年应允此事之时,未经详细考虑,今既书写之时乃知,其中有种种之字,为出家人书写不甚合宜者。如‘刀部’中残酷凶恶之字甚多,又‘女部’中更不堪言,‘尸部’中更有极秽之字,余殊不愿执笔书写,此为第二之原因(此原因甚为重要)……”以上两例,足证弘公对“仁爱”之教的刻骨铭心,念念不忘也。

  三

  “礼”是规定人们在社会行为中的法则、规范和仪式的总称。其中人的行为规范、礼仪形式是儒家极为重要的德化教育的内容。《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意为,以政令教导人们的行为规范,有不从者,以刑罚整顿使之遵循。人们但求避免刑罚而遵循行为规范,虽然遵循了,但失却了羞耻之心。若以道德修养教导之,以“礼”感化之,则人们自知不规行为之可耻而自觉遵守纠正自己的行为规范。所以历代有大成就的贤哲无一不是视礼仪为圭臬,一言一行从不越礼仪规范。而弘一大师正是这样一位循礼而行的圣贤。

  传贯法师在《随侍音公日记》中有如下记述:“初八日,胜进居士为编《韩偓传记》毕。师写韩位一纸,设备供斋以祀。见桌有未正,欲更正之。谓贯曰:我儿童时,桌不正欲就食,母辄止曰:‘孔子曰,食不正不食。’即将桌改移命正,然后许食。自后则一切所有安排,须观端正而后已。”由此可见弘公自幼即受慈母严格的礼仪训导,投手举足,一丝不苟,直至终老,刻骨铭心,终身不忘也。

  又据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中说:“因他持戒,也没给另备好菜饭。头一次给弄4个菜送寮房里,一点没动,第二次又预备次一点的,还是没动,第三天预备两个菜,还是不吃。末了盛了一碗大众菜,他问端饭的人,是不是大众也吃这个,如果是的话,他吃,不是,他还是不吃。因此庙里也无法厚待他。”众所周知,弘一大师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此不仅因他在律学上的巨大贡献,因为自南宋至清,七百余年,唐宋诸家律学撰著几乎湮没殆尽。直至清光绪末年,才自日本请得一部分唐宋诸家的律学撰著,但亦少有人问津和专研。而弘一大师自出家之初,尽其一生为弘律大业殚精竭虑,死而后已。他弘扬振兴了南山律;而且他的持律之精严,世所罕匹,直追古代圣贤。从某种意义上说,律仪与礼仪有相通之处,都是为了追求心灵的完美,只不过律仪规范更细微,要求更严格而已。弘一大师作为由儒入佛的伟大艺术家和教育家,他深知要把美的理念垂范后世的重大责任,所以他是以他的心血和生命来追求和实现美的理念的。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实现心灵美,才能孕育出语言美和行为美,也只有人人培植自身心灵的真善美,才能孕育出一方人间的净土与和谐的社会。

  四

  “信”,意为诚实、不欺,是儒家做人、为学之根本。《论语·学而》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是说“忠”、“信”、“习”是做人必须每日反省的三件事。按朱注所说:“尽已之谓忠,以实之为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已。以此三者,日省其身……可谓得为学之本矣。”后来学者说,人能持“信”,忠亦在其中也。所以信才是做人为学之根本。历代史书中,对此都有详细评述。如《礼记·表记》中说:“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左传·昭公元年》:“能信不为人下。”《左传·僖公十四年》:“弃信背邻,患孰怜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历代文人学士都将“言必行,行必果”作为自身修养,及判断他人的座右铭。

  弘一大师自幼即深受此教育,可谓刻骨铭心。从他一生的转变演化中即可窥见他对“信”的执著。他从一个翩翩美少年一变为风流名士、演员、美术家、音乐家、编者、教师、高僧,而且做什么像什么,一丝不苟,这正是显示他对“信”之执著。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说:“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缘故。”而这认真、严肃、献身,正是恪守诚信,决不食言的渊源。这从他的早年表现即可略窥一二。据欧阳予倩回忆他和弘一大师在日本的一段往事:“有一次他约我早晨八点钟去看他,我住在牛入区,他住在上野不忍池畔,相隔很远,总不免赶电车有些耽误。及至我到了他那里,名片递进去,不多时,他开开楼窗,对我说:‘我和你约定的是八点钟,可是已经过了五分钟,我现在没有功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说完他一点头,关起窗门进去了。”从这件事看起来,大师似乎有些不近情理,也许亦有人认为他过于孤傲,但由此亦更可以看出他对“诚信”的执著和认真。

  另据刘质平在《弘一大师遗墨的保存及其生活回忆》一文中说:“先师与余,名虽师生,情深父子。回忆民元冬季,天大雪,积尺许。余适首作一曲,就正于师,经师细阅一过,若有所思;注视余久,余愧恧,几置身无地,师忽对余言:‘今晚八时三十五分,赴音乐教室,有话讲。’余唯唯而退。届时前往,风狂雪大,教室走廊,已有足迹,似有人先余而至。但教室门闭,生息全无。余鹄立廊下,约十余分钟,室内电灯忽亮,门开师出,手持一表,言时间无误,知汝尝风雪之味久矣,可去也!余当时不知所以,但知从此师生之情义日深。……余家贫,留东时最后数月费用,由师供给。师函有云:‘余虽修道念切,然决不忍置君事于度外。此款尚可借到,余再入山,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君以后可以安心求学,勿再过虑……’师恩之深如此,余不忍以一己求学之故,迟师修道之期,乃于民七夏返国,而师亦于是夏出家矣……”从这段往事的回忆中,我们深深地体悟到弘一大师对“诚信”二字是如此看重,他不仅以身示教应该如何做一个持守信用的人,而且也是以诚信来品评和取舍一个人。正是基于一个“信”字,才使弘一大师与刘质平先生能成为情深如父子的师生,也正是大师独特的教育,培育出一大批如此出类拔萃的文化精英。所以在后来的岁月,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这种“诚信”的理念始终没有丧失过,世代相传,绵绵不断,也正是这种理念的传承,才使我们的国家越发昌盛,社会更加和谐。

  余 绪

  回眸弘一大师的一生行愿,无不是以关怀人民安乐,祈盼世界和平为终身的追求。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他的这种菩萨行愿感动和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又通过他们的传播而影响了全世界!正因为他传播的是一种大爱精神,才能如此深入人心!所以我们今天来纪念弘一大师,就要循着弘一大师的心志,尽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份微薄之力,关怀世界,关爱人类,并永远不忘弘一大师的这一谆谆教导:“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