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思想研究:玄奘怎样变成唐僧(侯虹斌)


2014/9/4    热度:230   

 玄奘思想研究:玄奘怎样变成唐僧(侯虹斌)

   玄奘怎样变成唐僧

  侯虹斌

  在学术界,对于《西游记》的版本、作者及其来源仍有不同的意见,仍在做研究探讨。不过,较为主流的说法大体上如下:玄奘的学派虽然并不为许多人所了解,但当他尚在世时,他的取经故事已引起了公众的兴趣。美国学者夏志清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谈道,“关于取经的记述有两种,一种由他自己口述,由弟子辩机整理,另一种为弟子慧立所写。”后来,玄奘的故事同梁山英雄一样,成了说书人说书的流行题目。现存的说书脚本最早的一个产生于南宋时期的书,名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故事里已经出现了孙行者,他是唐僧的主要保护人。其间又陆续有关于取经的一些戏曲面世,现只剩片断残留了。元末明初,杨景贤写出了《西游记杂剧》(也有人认为作者是吴昌龄)。此时,西游传说已有一个较为固定和完整的故事模式。据夏志清所说,其后应当出现过一个更完整的本子,但它只在类书中存在两个片断了。到了明末清初,吴承恩根据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写出了一百回的《西游记》,这个版本后来广为流传。大众所更熟悉的唐僧形象就来源于这部小说。

  在大众接受史中,玄奘这种形象的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历史上的玄奘所做的贡献大众不能理解。

  玄奘一生最主要的业绩,就是译经,一生共译出重要经典74部,1335卷。但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明清小说的副教授董上德认为,中国人跟佛学的关系很深,教徒甚众,但中国人的宗教观念很实用,也很随意,只要灵验,信谁都行。所以玄奘做出这么大贡献的译经活动,影响并不大,广大民众对他这么高深的东西并不感兴趣。玄奘另一个业绩就是创立了法相唯识宗,但是,法相唯识宗仅限于长安和河洛一带流行,而且几十年内就彻底灭迹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法相唯识宗是直接继承印度瑜伽派的理论,十分繁琐深奥,且固守一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教义,只能在文化水平较高的上层人士中研究,一般黎民百姓根本无法知晓。而后来的六祖惠能虽是个无文化的粗人,创立的禅宗却顺应了民心,把佛国的大门大大敞开,想进就进,所以极受欢迎。

  董上德认为,玄奘和唐僧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差异太大了,形象的转换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史料记载,玄奘当年是偷越国境的,而《西游记》中却是唐三藏与唐太宗结拜之后,送出国境。他相信,这个民间故事的流传部分与大众对唐代的宫廷政变猜想有关。《西游记》中,唐僧的出场故事就与唐初的“玄武门之变”有关,因为这在当时是一个历史情结。《西游记》中有一个重要场景就是魏征斩龙,然后唐太宗游地府,见到的都是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所杀的人,这才做水陆大会,而唐僧就是在水陆大会上出场的。这个情节受唐代敦煌文献中的话本小说《唐太宗入冥记》影响。而现实中的玄奘出行与唐太宗毫无关系。

  另一方面,董上德推测,《西游记》对宗教的态度,可能是民间对道士及和尚的一种揶揄,因此演变出唐僧胆小懦弱、不辨是非的形象。并且,书中对佛教也不太恭敬:比如,写到师徒四人在见到佛祖之后,阿难、伽叶二位尊者还在问唐僧要些“人事”。而不辨是非的唐僧和几位各有缺点的徒弟最后都取得真经,也是对佛教的一种怀疑。

  “作者如果是一个精通佛教的人,可能不会以这种方式来写:他显然不是一个佛教徒。只能说作者对佛教有相当的了解。”

  玄奘形象演变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小说史素有研究的董上德相信,中外文化的交流沟通渠道其实很多,只是不见于记载。例如,各种变形、变化的本领早在汉魏的笔记小说里已有苗头了,而汉魏的笔记小说已经受佛经小说影响。而《西游记》显然跟佛经、印度神话都有联系,胡适就曾提到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罗摩衍那》中的哈努曼神猴。玄奘去印度取经,以之为原型的小说创作,便添加上异域的文化传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对于《西游记》这本著作,今人虽然能挑出它的很多毛病,但是它仍然是很有魅力的。它的解读功能很多,也包括对唐僧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董上德还提到这本小说的另外一个功能:“中国古代历来没有儿童文学,《西游记》在客观上担任起儿童文学的任务,老少咸宜,传播作用很大。好莱坞现在正在打算拍《西游记》,是因为它的神话色彩很东方化,故事形态也很生动。”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