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思想研究:玄奘大师传略(传真法师)
2014/9/4   热度:292
玄奘思想研究:玄奘大师传略(传真法师) 玄奘大师传略 传真法师 一、誓愿出家 玄奘大师,俗姓陈,名袆,生于隋代(一说生于公元602年)洛州缑氏县游仙乡凤凰谷陈村(今河南省偃师县境内),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大师初生时,他的母亲梦见一位白衣法师向她辞行,母亲说:“你是我的儿子,要到哪里去呀?”法师说:“为了求法,所以要西行。”大师8岁时,聪颖早慧,他的父亲就是他的启蒙老师。父亲对他口授孝经,大师听到“曾子避席”的句子,整顿衣裳,肃然起立,对父亲说:“曾子这样尊敬老师,我也要向他学习。”可惜两年之后,在大师10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当时大师的二哥早已出家,法名长捷,大师就随长捷法师住在庙里,作少年行者。在他13岁时,隋炀帝下诏在洛阳剃度27人,当时成绩优秀的候选人员多至数百,法师年幼,根本没在计划之中。当时负责选拔僧才的官员郑善果发现了大师气度不凡,慈心广大,问答之中,大师说出了“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远大理想,受到郑善果的嘉许,称赞他是“释门伟器”,破格剃度,赐法名玄奘。 大师出家后,精进用功,废寝忘食,诵读经典,过目不忘。不久,他就可以升座诵经,抑扬流畅,竟非常像他的师父。这一时期隋末农民起义燃起战火,大师便随兄长长捷法师一同到了四川,参访了很多著名的法师,21岁,受具足戒,之后坐夏学习戒律,这样在四川居住研读了四、五年,熟悉了各家各派的学说。27岁时,已精通经、律、论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声名远播。大师虽然取得了这样大的成绩,但他仍感到翻译成汉文的经典数量不足,很多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唐高祖武德九年,当时已经回到长安的大师见到了一位印度高僧,了解到印度那烂陀寺讲学的盛况,对于精通瑜伽学说的大德戒贤长老非常敬佩与向往,于是向刚刚建国不久的唐王朝上表,申请出国深造。但是朝廷没有批准。这年正逢关西霜害严重,玄奘大师就随着逃荒的饥民离开了长安,走上了他既无通关文书(护照)又无同行法侣的漫长、艰苦的取经之路。 二、西行求法 玄奘大师的西行路线是沿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过火焰山、穿大沙漠、翻越大雪山,从现在新疆的吐鲁番、阿克苏、拜城一线,经(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再向东南经现今的巴基斯坦进入北印度。由于大师没有拿到唐王朝的通关文书,所以他的西行,除了要经受大自然恶劣环境的折磨外,还要经历许多想象不到的险阻与考验。有的官员欢迎他,都好心劝他放弃西行,另有些官员,比如凉州都督李大亮发觉玄奘大师逃走,便叫李昌拿着公文追来,李昌被大师矢志求法的意志所感动,不顾个人前程与安危,撕毁文书,催大师快走。大师没有向导,只得祷告弥勒菩萨。第二天,果然有一位胡人前来请求受戒,作玄奘的弟子,充当向导,送法师通过五个烽火台。法师大喜,遂以衣服等物什换得马一匹,随后又与胡翁调换熟悉西域路径的老马,师徒二人登程上路。为了躲避官兵,只得绕道而行,夜间露宿在沙滩上。那胡人先是提刀在大师的身后走动,后又劝大师“沙漠漫漫,关卡森严,最好返回。”又张弓搭箭相威胁,始终没有动摇大师西行的决心,他只好跪在师父面前告辞回家。玄奘大师好言安抚他,还把唯一的一匹马送给了胡人。 黄沙漫漫,渺无人烟,只有玉门关外五座烽火台每隔百里,虎视眈眈,除了烽火台,便找不到可饮的淡水。奇形怪状的烽隧间响着鬼哭似的风声,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唯依马粪和尸骨辨认方向,艰难行进。时行百余里,迷失了方向,解水袋饮水时,由于水袋太重,一时失手,水全流空了,欲返回第四烽重新取水。转念又想,先发誓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仍坚持向西而进,四顾茫然,鸟兽俱绝,虽如是,心无所惧,只是苦于无水,饥渴难忍,四日五夜,滴水未沾。几将殒绝,倒卧沙中,向观音祈祷:“玄奘此行,不求钱财,无冀名利,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众生,以救苦为务。这点苦对我算得了什么?”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吹来,顿觉清醒,勉强前行数十里,遇一丰盛水草处,停息一日,又走了两天路程方走出了大沙漠。 玄奘于流沙中备受危难,由于意志坚决,终安然走出,到达伊吾。一寺有汉僧三人,其中一老者也来参谒,伊吾国王得到消息,派人接至寓所,热情款待。玄奘在瓜州逗留时,曾对僧俗讲经数十日,西域各国商人对玄奘无不钦佩,并将他欲去天竺求经的消息带了回去,因此,西域各国早就知道了玄奘其人,无不翘首以待。 贞观元年,法师27岁。当时,高昌国出使伊吾的使者即将回国,得到法师到来的消息后,立即回报国王。 高昌国国王鞠文泰得到消息后,立即发文,请伊吾王护送玄奘到高昌国。日夜兼程,数换良马,经六日始到高昌国的白力城。夜半赶到高昌王城。高昌城就在火焰山附近,原来火焰山并没有火焰,而是赤地炎炎,气温极高(现在的吐鲁番县),哪里有什么孙悟空借芭蕉扇?高昌国王的热情高过了火焰山,他令文武百官和王妃侍女列队出迎,并供养大师于后宫的重阁宝帐,请求大师常住国中,并拜为国师。这样停留了十几天,大师告辞,仍不允许,大师说:“我所以西行,是为了大法,现在遭到你的阻难,我只好把骨头留给大王,我的神识你未必留得住。”说后绝食,三日之内,滴水未进。第四天,高昌王见大师气息渐弱,才深感愧惧,向大师谢罪,允许大师西行,唯愿兄弟相称,与佛结缘。大师见他信仰虔诚,便停留了一个多月,为王室成员讲《仁王般若经》。讲经之日,高昌王每天亲自捧着香炉,跪着迎送大师,法会圆满后,高昌王为法师度四沙弥随大师西行,又备24封书信和礼品作为通关之用,丰厚供养后送大师启程。 三、磨难丛生 玄奘大师又经历了千难万险,过阿耆尼国,翻越了银山,在山的西面碰到一伙强盗,大师和同行的人把财物尽数送给强盗。又走了十几里路,到断崖边住宿时,发现走在他们前面几十个商人,尽数被杀,旷野上仅留遗骸,而财产尽数被劫。之后不久,又适突厥寇贼两千多人,抢掠大师之后,因为分赃不均引发内讧,自斗而散。 再西行约千里,一座直插云霄的大雪山挡在面前,大家吃在冰上,睡在冰上,经历了七天七夜才走出雪山,冻死者十有三、四。不久,见到一弯高山湖泊,虽然四周都是渺无人迹的冰山,这湖水却是清冽见底,对冰山而言,大家就称它为热海。 再向北行五百多里,玄奘大师一行受到素叶城突厥叶护可汗的热情接待,虽然信仰不同,却仍供养了西域所产的素食瓜果。可汗对大师说:“印度烈日骄阳,潮湿闷热,俗民的皮肤黝黑。您这样庄严标致的人才,到了那里可能吃不消。”大师说:“我是追寻圣迹,慕求佛法。”可汗对大师无比钦佩,供养了法服和丝绸,亲自率领群臣送出十余里。 大师继续前行,一路上每逢佛塔,必要参拜洒扫,或请资深的老和尚讲解教授。进入印度境内,虽然高耸的雪山被抛在北面,眼前苍郁的莽林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大师时常遭遇恶兽和野象。一次,又逢群贼,见大师面貌端好,欲杀他去祭天神,大师临危,面无惧色,一心念弥勒菩萨,求速往生,群贼见状惊惧,正当举刀之时,黑风四起,折树飞沙,连河上的舟船都被掀翻,大家得知是东土取经的和尚,一起跪倒,皈依了大师。如此这样经磨历劫,又走了一年,终于来到了释迦牟尼成道的菩提树下,大师百感交集,如同游子回家,和随行的沙弥一一参拜,五体投地,悲泪盈目。当时远近僧俗听说大唐东土来了取经的和尚,数千人都来一睹圣僧风采,看到玄奘师徒悲涕跪拜,没有不呜噎落泪的,这一盛大的活动共维持了八、九天。 四、终成夙愿 第十天,那烂陀寺派了四位大德高僧率领二百多僧人和一千多位居士高擎幡、幢华盖来迎接玄奘大师,赞叹围绕,引导到当时印度最大的佛教学府那烂陀寺,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又差二十人非老非少、深通经律、威仪齐整的高僧去参见已经一百多岁的戒贤长老。长老问玄奘大师从何处来,大师回答说:“从支那来,希望依止师父学习瑜伽论。”戒贤长老听后双目垂泪,唤他的弟子,讲述长老三年来的病痛和奇遇。原来二十多年前戒贤长老患了风疾,每一发作周身像火烧刀割一样疼痛。三年前痛苦加剧,长老无奈,想用绝食来了此一生,就在这天,长老梦见三位天人,一黄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银色,对他说:“你想抛弃你的肉身吗?经里面讲‘说身是苦,不说厌离于身’,你过去世曾经作过国王,恼害众生,所以招此报应,你必须至诚忏悔。”之后,金色人指琉璃人说:“你不认识吗?这是观世音菩萨。”又指白银人说:“这是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戒贤长老说:“老僧正是发愿要往生尊宫(兜率内院),不知是否能去?”金色人说:“你在人间广传正法,后当得生兜率内院,我是曼殊室利,我等见你要舍身故来劝你,要显扬正法和瑜伽论,支那国有位高僧要来向你求法,你要好好地教他。”梦醒,风疾痊愈。戒贤长老问玄奘大师走了几年,大师答:“三年。”此数正与戒贤长老的梦境相符。众僧听了都称叹希有。 大师在那烂陀寺安顿好之后,便至王舍城观礼圣迹。贞观六年,法师31岁,返回那烂陀寺,请戒贤法师讲瑜伽论,同听者数千人。贞观七至十年,法师一直在那烂陀寺,听瑜伽论三遍,并顺正理一遍,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论等各二遍及中百二论。 贞观十一年,法师36岁,南游巡礼,遍访圣迹。回那烂陀寺后,大师先从寺西大德般若跋陀罗学习声明、因明两个月,后又往杖林山居士胜军论师处学习唯识决择论。胜军论师也是戒贤法师弟子,通四吠陀典、天文、地理,医方、术数,无不究览根源,究尽枝叶,曾几次被请为国师,胜军皆不受。玄奘法师又继学成唯识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等。一日,法师从戒日王院西门入,见第四重阁上有一金人,相貌庄严,光明照耀,示法师曰:“我曼殊室利菩萨也。汝可早归,十年后戒日王当崩,印度荒乱,恶人相害,汝可知之。” 五、学冠五印 时戒贤法师指定玄奘为那烂陀寺大众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当时中观学派清辩一系的师子光法师讲《中论》、《百论》,破《瑜伽论》。玄奘本来就精通此二论,何况又深入地研究了瑜伽论。他认为先哲立论,各有发挥,此二论其间并无矛盾,只因学者不能融会贯通,才产生分别心而起争论,遂几次找师子光当面辩论。后来玄奘又用梵文著《会宗论》三千颂呈戒贤法师,并遍示四众,从此中观、瑜伽两派之争平息。 贞观十六年,大师41岁,向戒贤长老告辞,请求回国。他对长老说:“这里是佛祖的故乡,我并不是不喜欢住在这儿,只是玄奘的来意是为求大法,广利众生。蒙恩师教诲,我想把学到的知识和取到的真经带回中国,进行翻译,让那里的众生也能听闻大法。”戒贤长老高兴地说:“好啊!你这是菩萨心肠,我也希望你这么做。”于是命那烂陀寺僧众为玄奘大师准备行装,不得苦留。 正在这时候,东印度的鸠摩罗王派使臣拜见戒贤长老,请求接中国大师到国中传法。长老对玄奘大师说:“这位国王素来善心比较薄,境内佛法不兴,也可能你是他宿世的善友,为了度化众生,你还是去吧!” 没想到鸠摩罗王非常高兴,率领群臣迎拜,请入宫中,音乐饮食花香供养,请示受戒。 羯朱嗢祗罗国的戒日王听说此事,非常吃惊说:“我的国家比他强盛,为什么大师反被他请去?”于是两国为争大师而生矛盾,几乎动武,后来还是鸠摩罗王派遣象军二万送玄奘大师到戒日王处。两王相见,欢喜无限,知道双方都是因为敬爱大师,才有争执,便握手言和,共同成为玄奘大师弟子。并在曲女城为大师策划了一场辩经大法会。 法会召开之日,五印度十八国的国王到,精通佛理的三千僧人到,婆罗门和尼乾外道两千余人到,那烂陀寺三千余人到,加上大象、车舆,大臣百官、居士、百姓各执幡幛,或散香花,真个是举袂成荫,挥汗如雨,万人空巷。辩经会场彩幡飞舞,门外挂一辩旗,上书玄奘大师立论辩题——《真唯识论》。诸国王僧众礼佛之后,由戒日王恭请玄奘法师为论主,请一切人等自由辩论,并表示“其有能破一偈,当截舌而谢之”,同时也宣布,辩论自由,但有无理触伤大师者斩其首,毁辱漫骂者割其舌。如此这般,辩旗高悬18天,竟然无人发论,大师取得无可争议的胜利。大会结束,戒日王和十八国国王纷纷赠送宝物,玄奘一概辞谢,仅允许依据印度传统的论胜规矩,乘坐庄严大象,由大臣陪卫巡行宣唱“支那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自十八日来无敢论者,普宜知之!”于是万众欢腾,争为玄奘赠荣誉称号,大乘众称他为“大乘天”,小乘众称为“解脱天”。从此,玄奘大师闻名遐迩于五印。至今印度小学课本上,仍有玄奘大师传作为教材。 六、功成回国 玄奘在印17年,遍历五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谢绝诸国的挽留,于贞观十五年,曲女城大会之后,向戒日王辞行,戒日王坚请玄奘参与其第六次的75天“无遮大施舍会”。大会毕玄奘坚决辞行,王乃与玄奘相饯数十里,呜咽而别。 玄奘法师经两年时间,抵达于阗,上表陈情,请命进京。 贞观十九年法师年44岁,奉诏入西京。唐太宗派遣京城留守左仆射梁公房玄龄(时六十六岁)等高官驻在南城外都亭驿,是日各寺竞相奉送具、帐、舆、花、幡等,迎奉佛像、经典于弘福寺。人皆欣跃,各竞庄严。第二天,欢迎大会设于朱雀街之南,陈列安置法师由西域奉回法物数百件,计:如来肉舍利150粒,各种佛像八尊,又安法师于西域所取大乘经典22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等,共520箧,657部,以20匹马驮负而至。 贞观二十年,大师45岁,已译完几部经,不久,奉诏到洛阳仪鸾殿谒见唐太宗。李世民起身迎接,并对大师的“出国不报”表示理解。玄奘大师盛赞唐太宗“德笼九域,仁被八区”的威德。太宗劝大师返俗,辅佐朝政,大师说:“我从小出家,已经熟谙佛道,如果让我返俗,就如同把舟船搬到陆地上,不但没有用处,还会腐烂掉。”他的敬业精神,得到唐太宗的赞许,特命房玄龄负责一切译经事宜,一切经费全部由国库提供。 七、潜心翻译 贞观二十二年,法师年47岁,完成《瑜伽师地论》的翻译工作,应太宗之诏赴玉华宫。玄奘法师赞帝“不荒不YIN,不丽不侈,兢兢业业,居安思危,为善承天之所致也。”谈话间,双方都很谦恭,非常投缘,以兄弟相称。大师又请太宗墨宝,太宗一挥而就,写成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共781字。 大师在译经的同时,还经常为弟子们讲解经义,培养出一批青年学者,并影响及于日本、朝鲜,至窥基法师,确立了法相唯识宗。 贞观二十二年秋,皇太子施大师袈裟一领,价值百金。次年四月,唐太宗到翠微宫,直到五月驾崩,大师一直陪伴左右。 太子李治即位后,法师还在专务翻译。每天自己排定日程,若白天有事未能完成,必在夜间继续完成,然后还要礼佛行道,直至三更暂眠,五更又起,起来之后,先读诵梵本,朱笔点出,以备白天翻译所用。 玄奘大师在翻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创立的译经场,庄严肃整,规模宏大,组织严密,规范了译经程序。 玄奘法师在“旧译”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改进翻译的程式,改善翻译的方法,关于音译和义译的问题,提出“五不翻论”,此模式至今仍为中国翻译界所用。玄奘本人精娴梵汉语文,深究原典,竭力忠于原著,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下了划时代的一页。 大师自贞观十九年(645)五月起,直至逝世前一个月止,凡19年,始终不渝地翻译佛经。共译佛经75部,1335卷,撰《大唐西域记》12卷等。并将《老子》译为梵文,介绍于印度。 显庆二年,法师56岁,因少年离家,亲友中只存老姐姐一人,大师遂上表,请求回乡,改葬父母。姐弟相见,悲喜同生。大师没有动用公家资金,家乡的父老乡亲有一万余人参加了改葬仪式。 显庆三年,大师年57岁,回西京,迁于西明寺译经。 显庆四年,大师58岁,迁玉华宫,译经大德和门徒同去,诸事供给,亦如长安。 显庆五年春,正月初一起,正式开始翻译《大般若经》,其经梵本共有20万颂。学徒每请删略,法师有意随顺众意,除繁去重,但刚动此念,便在夜中有极怖畏事以警诫。觉起之,向众说明“还依广翻”,夜间乃见诸佛菩萨遐间放光,照触法师身心。于是不敢删略,一如梵本。至龙朔三年,法师62岁,冬十月二十三日,《大般若》的译制工作方乃收笔。合成600卷。 大师译成六百卷《大般若经》后,合掌欢喜,告徒众曰:“此经与汉地有缘,玄奘来此玉华者,此经之力也。……今得终讫,并是诸佛冥加,龙天护祐。此乃镇国之典,人天大宝,众徒宜相踊跃欣庆。” 八、示现圆寂 这个时期,大师自觉体力衰竭,所以当麟德元年,大众启请翻译《大宝积经》时,大师只勉强译了数行便停了下来,对大家说;“我到玉华宫就是为了翻译《大般若经》,这部经的规模和《大般若经》相同,我的生涯将尽,死期已到了,没有气力再译这部经了。”弟子和大众听了,都流下了眼泪,说:“我们看您的法相和以往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这样啊?”大师说:“我自己知道,你们还很难理解。”没过几天,大师的脚走路跌伤,卧床不起,气息也渐渐微弱。正月十六日,大师好像从梦中醒来,说:“我好像看到很大的白莲花,鲜净可爱。”十七日又说梦见数千人,穿着锦衣,捧着各种奇珍异宝,美果香食来供养。二月四日前来探病的法师中果有二人捧着白莲花。大师当天,已不饮食,右侧卧,右手捧着右颊之下,左手放在身侧,佛教称这种姿式为“吉祥卧”。二月五日夜半,弟子问大师:“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院不?”大师说:“得生。”说罢圆寂。后半夜,有僧人到佛堂修道,见北方有四道白虹,直贯慈恩寺塔院,皎洁分明。大师圆寂后,面色如生,七日不改。一颗影响东西方文化的巨星,就这样殒落了,但他的光辉依然照耀着世界文化的长河,他的崇高思想和那坚忍不拔的精神至今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