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七、文殊菩萨之圣地——菩萨住处品
2014/9/4   热度:413
镰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七、文殊菩萨之圣地——菩萨住处品 五台山大华严寺 中国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之前街,有条名「杨林街」者,陈列着各式各样纪念吕、土产等物,通过此街,即可见到显通寺之钟楼。越过钟楼即到显通寺山门。门柱上之对联: 冥直体于万化之城 显德相于重玄之门 乍见此联,即忆起华严宗第四祖清凉澄观(公元七三八——八三九年)于《华严经疏》序文是即有相同之文。澄观之文被写于大为通寺之山门,足见此寺院与澄观当有甚深因缘。 踏进显通寺总门,即进到松木立之广场。显通寺系由七殿堂组成,自南至北一列并排,首先为观音殿,其次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最后为高殿。 供奉文殊菩萨者为大文殊殿,其殿内供奉大小文殊菩萨这塑像七尊。中尊为大智文殊,西台为师子文殊、南台为智慧文殊、中台为儒童文殊、北台为无垢文殊、东台为聪明文殊,北后为甘露文殊。 「无量殿」系以《华严经》为主,又称七处八会殿,殿内供奉《华严经》教主毗卢遮那佛。 铜殿之前有铜塔,曾仿五台而列有五塔,现仅存东台塔、西台塔二塔,皆有十三层塔身为基台。铜塔之东有妙峰祖师殿,据云殿内曾供奉华严宗第四祖清凉大师澄观之肖像。 显通寺,为五台山既古且大之寺院。据传为后汉时明帝所造之大孚灵#寺为最早,事实上,或为北魏孝文帝时所建立之寺院。 大孚灵·寺之「孚」,为「信」之意,帝王信奉佛教,所建造之寺院亦因而称为大孚;灵·者,以其山形类似印度灵·山(即耆#崛山GRDHRAKUTA,位于王舍城东北,因释迦佛于此说法而驰名),故有此名。因大孚灵#寺前有大花园,故此寺又名为大花园寺。则天武后时,译出,八十华严经》,因经文中云文殊菩萨住于清凉山,故此寺又改称为大华严寺(澄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七十六)。总之,昔时之大孚灵#寺着述《华严经疏》,故奉勅改为大华殿寺(《广清凉传》卷上)。总之,昔时这大孚灵·寺,今之显通寺,于唐时,曾因《华严经》之因缘而称为「大华严寺」,乃为属实之事。 五台山之华严行者——澄观 澄观于大历十一年(公元七七六年)登五台山,巡礼五台,参访文殊之灵迹,并获得灵瑞,得以礼拜文殊菩萨之真容。然澄观并不以礼拜文殊菩萨之真容为满足,尚欲礼拜普贤菩萨。因文殊表「智」、普贤表「理」,智理不二之当体即「毗卢遮那」,知悉此义之澄观,于是下五台山,朝向普贤菩萨之圣地——四川首峨眉山而去,其目的即在礼拜普贤菩萨。于峨眉山,现今亦可见到佛光或佛灯。于当时,欲登峨眉山,实为艰难之事。攀登峻险之山道或急坂,最后,终于礼拜了普贤菩萨之圣容,澄观亦因此豁然大悟。此乃文殊、普贤、毗卢遮那等三圣彻底圆融所提之悟。是后,澄观曾着《三圣圆融观》,想即得自此时之体验。虽不能洞悉其缘由,但自峨眉山佛文化圈内如安岳县、大足县之华严经洞中,散布为数甚多之华严三圣像,或可推断乃与澄观之「三圣圆融观」思想多少有所关连。(兼田〈中国·重龙山石窟上安岳石窟》,刊于《大法轮》五七卷二号) 至峨眉山礼拜过普贤菩萨之澄观,随即又返回山西五台山,住于大华不严寺。五方贤林和尚曾邀请澄观讲《华严经》。澄观经思考后,认为法藏之《华严经探玄记》文章繁杂,而文义又嫌简约。曾经合文殊、普贤二圣为毗卢遮那而有所悟之澄观,认为若不重新注释《华严经》,以弘通其真义,将愧对二圣。 于是,澄观决心重注《华严经》。是夜,梦见一金人,立于向阳处朝澄观招手;;澄观应之前往,遂被金人所吞。梦醒后,全身汗流夹背。澄观略加思考,认为金人乃「光明」之意义,自身为光明所吞,即自身成为光明,或此即自身亦能遍照之意。因此,澄观认为此乃自己注释《华严经》,然后弘扬其教法,以遍照一切之意。 因此,澄观于大华严寺开始执笔撰述《华严经疏》,此为兴元元年(公元七八四年)正月。严冬之五台山,冷时温度曾下降零下十五度或二十度。大华严寺虽被风雪侵袭,但澄观却仍日日执笔不断。终于经过了四年之岁月,至贞元三年(公元七八七年)十二月完成。大华严寺特举办千僧供养以祝其完稿,此即现存之《华严经疏》六十卷。 完成《华严经疏》后,澄观复作一梦,梦见自身变成龙,其首攀于南台之山峰上,龙尾挂于山北,于青空下鳞片灿然发光,瞬间,龙身一动,化出千条小龙,跳跃于碧空,而后分散消失。澄观悟知此梦乃明示必须将华严之教法分散流布。于是,翌年正月,应贤林和尚之请,开讲新着之《华严经疏》(《宋高僧传》卷五,〈五台山清凉寺澄观传〉)。今之显通寺即澄观开讲 《华严经》之道场。 清凉山之文殊菩萨——菩萨住处品第二十七 三者 第六他化自在天曾自十一品开始,前述〈寿命品〉第二十六之后,即〈菩萨住处品〉第二十七。〈菩萨住院处品〉,乃继〈寿命品〉以时间叙述佛德之后,「约空间说明菩萨之化用」,即以空间说明菩萨之活动。 〈菩萨住处品〉中,由心王菩萨述说有关菩萨之住处。首先,东方有菩萨之往处——名为仙人起山,由金刚胜菩萨率三百菩萨眷属居住,并常时说法。以下,依顺序举出菩萨之说法场所及菩萨之名称、眷属数,如: 南方——胜缕阁山——五百眷属 西方——金刚焰山——无畏师子行菩萨——三百眷属 北方——香聚山——香象菩萨——三千眷属 如此,各举出东西南北方之山名,并叙述诸菩萨说法之情况。其次,经文又云:「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 如上所述,或许撰写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者,以印度为中心,列出实际山名,或传说中之山名,并列出诸菩萨名,各住于山中,如此思考而撰此〈菩萨住处品〉;而并非具体地指示出某年现实之山,何况更不可能以远离印度,位于中国之五台山列入思考之内。 然而,〈菩萨住处品〉中之一文,即谓「东北方有清凉山,住有文殊菩萨,常为一万眷属说法」,此种说法给予中国佛教徒强烈之··。则天武后时,华严宗之大成埏——贤首大师法藏,于其撰述之《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中,有云:「清凉山则是代州五台山是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此山及文殊灵应寺,有传记三卷。」(大正三十五·页三九一上) 法藏进已认为 《华严经》之清凉山,即五台山。此山中,现有清凉寺,所以名为清凉山者,乃因冬夏山顶皆积雪之故。此外,法藏之《华严经传记》卷四中,更列有曾于五台山拜见文殊菩萨之解脱与明曜二人之传记。解脱出身于五台县,曾师事山西省介山抱腹严之慧超习禅,后归五台山,于西南山麓建佛光精舍(现今之佛光寺)。依《华严经》修佛光观之解脱,曾至位于中台东南、花园北方之大孚灵E寺(大华严寺),再三拜见文殊菩萨。法藏因解脱、明曜二人得见文殊菩萨,颇受感动,于是于《华严经传记》中加以记载。 清凉山即五台山 《华严经》之〈菩萨住处品〉中所说之清凉山即中国五台山之说,并非始自华严宗法藏所说。四分律宗之大成者,初唐时之道宣(公元五九六——六六七年),于其所撰之《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下(大正五十二·页四二四下),有如下之语:「代州东南五台山,古称神仙之宅也。山方三百里,极2严崇峻,有五高台,上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于谷底。其山极寒,南号清凉山,亦立清凉府。经中明文殊将五百仙人往清凉雪山,即斯地也。所以古来求道之士,多游此山。」 道宣活跃于七世纪中叶,其时即传说《华严经》之清凉山即山西省之五台山。道宣之记述颇为正确,五台之顶不生草木,松柏繁茂于谷底,五台山之状况,至今仍如此。 又据道宣之记述,中台有北魏时孝文帝所立之千余小石塔;中台顶上有大泉称为「太华池」。今之中台顶上虽无大泉,但却有小泉到处涌出,夏季时,绮丽之高山植物开满无数小花。 道宣与此同时法藏已明言五台山即清凉山,受其影响之澄观,于注释〈菩萨住处品〉时,有如下之言:「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土之台,故曰五台。」(大正三十五·页八五九下) 如此,夏季亦降雪。因无炎暑,故称为清凉山。澄观更云经文中「东北方」者,乃暧昧之表现方式。于是,引用唐菩提流志所译《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有下列经文:「我灭度后,于瞻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行居住。」 据此经文,则谓印度之东北有振那国(中国),其国有山名五顶(五台)。据此经文叙述,而知《华严经》。据此经文之叙述,而知《华严经》所言之清凉山即中国之五台山。 澄观于《华严经疏》第四十七卷(大正三十五·页八五九下)又云:「余幼寻兹典,每至斯文,皆掩卷长叹,遂不远万能里,委命楼讬圣境,相诱十载于兹。」 即谓澄观读《华严经》,至〈菩萨住处品〉之此段经文时,深受感动,遂不远万里深入五台山,且长达十年之久。于五台山大华严寺,或曾留有澄观所述之感慨耶! 安阳之灵泉石窟 此外,〈菩萨住处品〉中,有关「中国」者,尚有如下之记述:真旦国土有菩萨住处,名那罗延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 据此可知,中国有所谓「那罗延山」,为菩萨之住处。澄观认为那罗延山者。或指坚牢山,即青州之牢山,或指五台山南台之那罗延窟。《广清凉传》卷上谓,东台之十一灵迹中。有那罗延窟。 那罗延窟之那罗延,即Narayana音译,为印度教毗湿奴女神之别名,佛教则指金刚山。 五台山之那罗延窟之外,河南省安阳灵泉寺之大住圣石窟,又称为那罗延窟灵泉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南三十公里太行山脉之支脉,宝山之东麓。大住圣窟开凿于隋开皇九年(公元五八九年),为灵泉寺石窟群中最殊胜者。此窟位于灵泉寺西端五百公尺之宝山南麓之石灰岩断崖上,面南雕塑而面。门外两侧之石壁上,雕有浅龛,其中有巨大之护法神王立像之浮雕,对面右侧那罗延神王,左侧为迦毗罗神王。门外两侧之石壁上,刻有《华严经》、《大集经》、《摩诃摩耶经》等经文。 石窟内部之东西北三壁,雕有巨大拱形之佛龛,北壁为卢舍那佛龛、东壁为弥勒佛龛、西壁阿弥陀佛龛。北壁卢舍那佛龛之中心,有高一·○二公尺之卢舍那佛,结跏趺坐;左右有菩萨立像。此大住圣窟即被称为宝山之那罗延窟,再从那罗延神王之浮雕亦不难知悉。 宝山之那罗延窟 灵泉寺之大住圣窟,即那罗延窟,如上述于隋开皇九年(公元五八九年)由灵裕开凿。灵裕之传记,于《续高僧传》卷九有之,为被尊称为「裕菩萨」之高僧。隋文帝及皇后均曾依之受菩萨戒,并奉诏任国统。传记中有云: 于宝山造石龛一所,名为金刚性力住持那罗延窟。面别镌法灭之相。 据此亦可得知于宝山营造名为「那罗延窟」之石窟。那罗延窟之取名,可知系来自《大集经·月藏分——建立塔寺品》及《华严经》之〈菩萨住位处品〉。 因忧虑末法之到来,以及法灭之灵裕,着有《灭法记》一书,由此可知其对末法之强烈自觉。那罗延窟营造于公元五八九年,于十五年前(公元五七四年),曾有北周武断行废佛、烧却经典、毁坏佛像、勒令僧侣还俗;有不还俗者,皆遭诛杀;寺院充作贵族邸宅。时,还俗者有三百万人,被没收之寺院有四万所。 亲自体验废佛事件之灵裕,乃决意必须令教法永存。于是,将经典刻于坚固之岩壁上,这上后宝山那罗延窟之营造。继灵裕之刻经事业,隋代时,有静琬于大业年间(公元六○——六一七年),发愿于北京郊外房山刻一切经,此即闻名遐·之房山石经。 立十愿 《华严经》之〈菩萨住处品〉,经文简短,以印度为中心,记述诸菩萨所住之山名或场所,其中,提及文殊菩萨住于清凉山,及有关真旦国(中国)那罗延山等记事,因而更加叙述中国之五台山及灵泉寺石窟之那罗延窟。然而,澄观对〈菩萨住处品〉之瞩意,却较谁都重视。澄观于注释〈菩萨住处品〉时,曾详细记载自身所住之五台山,即清凉山之情况。由此可知,澄观对清凉山,即五台山执情之深。 澄观生平曾立有十愿。其中有: 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蓄长。 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曾任七帝国师之澄观,不自求名利,更「目不视女人」。一心只求拜见五台山之文殊菩萨,虽入山,却不曾目视女人。至五台山,双目所视者,为清澄之长空、绮丽之高山植物、满开之小花,以及为积雪的覆之洁白山峰,此外,即《华严经》之文字。为注释经文,曾不停地跃动精神,终于凝结成《华严经疏》六十卷。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臣卧。 此二愿亦非常人所能行,澄观讲《华严经》,可说身心以赴,终生不卧睡,仅坐息而已。澄观世寿达一百二岁,如此高龄,哐即生涯依愿修行之累积。(《宋高僧传》卷五〈澄观传〉) 高龄百二岁,此亦非普通人所能入,若以现代情况而论,或约为一百五十岁。在如此长寿之生涯中,开讲 《华严经》,实乃倾注全部身心性命。目不视女人、感得五台山之灵气而长达百二岁之澄观,堪称为五台山之华严行者。 《华严经》之〈菩萨住处品〉,经文虽短,但以其经文为主而有东亚佛教圣地五台山产生,实为极不思议之因缘。现今,文殊菩萨之圣地——五台山,仍屹然长存。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