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行无住始为真


2014/9/3    热度:358   

1
  生命的真机在于不停滞之中,智慧之闪现于无染着之时。“以无住本,立一切法”,禅的真义,就是以无住而运用于万法之中,出入自由,来去无缚。
  2
  人们总是住留于过去而反映于现在,又以对过去的住留之妄执而去构想、筹划未来。这便是人生种种虚妄颠倒的源头,是诸苦形成的原因。如果不住留于三际,渴望与欲求便自然枯竭,相续的轮回也便消失殆尽。
  3
  虚空之所以常虚无挂碍,是因为它不住着于空,才能容纳万物之运转;大地之所以仰托万品而不沉没,乃是由于不滞于自身,方能即生灭而恒然。太阳之照大地,明月之辉夜空,乃至水之流动,草木之生长,莫不皆然。禅人的心,能不住于一切,方能妙用恒沙,处处自在。
  4
  人们原本无须穿戴,因为虚妄的肉体需要御寒保暖,才采用了种种材料作为衣帽。穿衣本来适体即可,但人们藉贪欲之念而想美化私我,以慰情想,由此社会上才流行了繁复的服装,竞相争艳,彼此互引,终至在奇装怪服之中,淹没了自己。于是,人们都停滞在假象上迷失狂乱,不再认识自我是什么,不再了辨真美在哪里,生命失去了原本的真义,生活失去了自然的生机,纯净与天然的性德之光就此消失在人们的眼前。
  5
  世界上假如没有田地、阳光、水分,便不可能产生五谷;假如没有米,也就不可能煮成可口的饭。这是自然的缘生的规律。万物不住留于自我,才有可能演化出缤纷的世界之风采;人类不住留于自我,也就可以转化成无上的佛陀。然而人们偏偏在运用这些事物时,执着在表层的假象上,粘染不觉,所以当丰富的餐桌上充满了色、香、味时,情不由己的颠倒取舍了。究竟味在什么处?是谁在受其味呢?
  6
  习惯于佛相庄严而不接纳众生之丑陋,欢喜于素淡的清幽而不乐意于浊氛喧哗的场合;沉浸于自证的光明与法乐,而厌弃于烦恼之苦境。如此种种,皆是执着之心住,由此而造成的不平等,乃是禅人的大障碍。
   7
  情爱的产生,妄行的流注,都不能怨于他人,因为没有相待相因,也就没有一切情与一切行。所以禅人只有达到“不与万法为侣”的境地,才可以不顾恋于诸情,而得超然于万物。
  8
  假名、虚情、妄见、幻境,世人往往被其迷转,倘如深悟其本空,而不住其上,那么,心地必然光明,处事必能无碍。有些禅人,虽不执着世事,然而却把佛事横在胸中,学教的搬运着义理,修禅的探究于性地,乃不知佛事之碍与世俗之碍,同是住着,同是生死之根。因此,学教人了达义理后,心中无法可得,修禅人明悟自心后,也即无性可求。如此,方是真佛弟子。
  9
  就路还家,当体现成。禅人了得目前的,就是了得一切法。身在含元殿,何须觅长安?古人的直指,也就是今人的明道处,可以反省,可以直观。
  10
  衣食住行,处处是禅机,时时可悟入。但人们在生活中,身心总有所负担,免不了被日常诸事所困扰,所挂碍,所以便很难透过事物见本性。由于在一机一境中,未能当下解脱,便迷惑中生,颠倒即来。而禅人正是在这一机一境中,即事了悟,当体化有归空,因此,能在事事物物上透现出天真无染的妙用来。由此可见,不悟者,总在忙闲、苦乐、好坏、生死等相对境界中,随境漂流,即事而动,不得超脱圆会。如果在相对境界中,识得不二之旨,体悟深达,不倚不离,那么,尽管世事沧桑,人情无常,而其一灵真心安然不惑,独然而立,一丝也不受其移异。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即指此也。
  11
  市场经济的浪潮向人们涌来,禅人的心何所求?是修造假的殿堂,还是返证于一灵的真主?人离不开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更不能偏离一灵真主的觉照,主与次是应分明。
  12
  当花开过了后,就不再是花;当饭吃了后,也不再是饭。但这已经是迟了的觉悟。面对人生,即事无住,了用本空,那才许为是禅的心行。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