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禅话——佛门戒律


2014/9/3    热度:372   

  随笔禅话——佛门戒律

  秦孟潇

  佛门戒律

  很多世俗人不懂得佛门中所说的“戒”,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通俗的看法和说法,看到和尚、尼姑不守清规戒律,诸如“饮酒”、“吃肉”的行为,就说成是“破戒”了。

  实际上,“戒”的根本意义,就是,“去恶行善”,身、口上所表现的行为。当然,“戒”有具体的行为表现,即“不杀害、不劫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通称之谓“八戒”,都是佛门弟子所应“受持”的基本戒律。

  无论是“出家人”或“在家人”(居士),只是遵守戒律而不犯,仅仅是个人的“善行”吧了,真正持戒的目的,不只是自己做个好人,也不是为自己求解脱,而是为利益众生成为菩萨道者的行为,甚至直达“成佛道”!这就是“持戒波罗蜜。”佛典云:“菩萨持戒的精神在于饶益有情”。心、口、意三业所表现的行为,都以利益众生为前提,不只是防护个人“六根”的非恶,而是深入到众生中,去广作福利众生的事业,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达成“净佛国土”的行愿,这是菩萨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佛家有“小乘”与“大乘”的分别。小乘人“持戒”严守教条不变,而“菩萨戒”不受戒律条文所缚,而是以是否有利于众生为根据作出决断。这一点,非寻常人所能理解的了。

  僧尼不能脱离“戒律”

  佛家很重视“戒律”实践,是对僧、尼及优婆夷(男性居士)、优婆塞(女性居士)是否合格的唯一尺度,凡不遵守戒律者,皆丧失“佛弟子”的资格。(僧,不是僧;尼,不是尼)

  佛教的戒律是由简到繁,不断发展变化的。我国佛教戒律开始是从印度僧人那里学来的,原来开始时印度僧人只剃发、行乞、披黄衣等。汉代僧人学习印度僧人也是剃发、持化缘等。公元三世纪中叶,从印度传来的戒律译成汉文,因而中国当时已有受比丘(男性)戒的和尚,约在四世纪时中国已有受比丘尼(女性)戒的尼姑。东晋道安时根据我国风土人情制定了自己一套“佛门清规”,规定中国僧尼不姓释姓,改为释姓。公元六世纪时,梁武帝下令不许僧尼吃荤。到了唐代,禅宗僧人怀海禅师制定了《禅门规式》,被称为《百丈清规》,对禅宗寺院的僧职、制度、仪式、清规……作出了整套的规约,一直沿用至今。

  不仅中国佛教如此,其他国家佛教徒也要遵守严格的戒律,如缅甸佛教规定:禁止穿丝绸的僧衣,禁止穿拖鞋、骑马或乘车,禁止接触金钱和观看文娱演出;此外还规定外出时不得带伞,化缘来的食物要自己吃……等等。

  古德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戒律是必要的。

  僧人用膳没有一丝声响

  佛门中的仪规听起来似乎太“古老”了,不适应新时代潮流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如果认真去观察一番,它不仅不是“古老”,而是最高尚的生活情调,含有“绅士式”的风度。

  譬如说,当我们到一座大寺院去参观,在中午十二时,数百个僧人进入斋堂用膳时,却听不到一点吵杂声,清晨吃白粥时,也闻不到喝粥声,即是“粥”滚烫,僧人拿碗在手掌中,四只手指托碗底,大姆指扶助碗口边缘旁,这叫做“龙含珠”姿势。虽然粥或汤滚热,僧人用嘴轻轻吹拂,不可有声响,当然更不容许说话了,这叫做“过堂”。

  看上去,这种生活太严肃了,一点情趣也没有。其实在中国古老习俗上,也讲“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事实上这是很有意义的,有些人在用膳时,说话不停口,心不在焉!往往吞咽下硬物,弄得要上医院去动手术取出来,轻微的不是牙齿嚼到舌头,或舌头被烫伤等等。这些都是用膳不讲规矩所致。睡觉前说话太多了,往往失眠,心烦意乱!

  当我们走进酒楼饮茶时,高朋满座,说话声音“震天响”!这种吵杂叫嚷的声音,是无法忍受的噪音。如果走进半岛大酒店、丽晶酒店、香格里拉酒店--在每张卡位上都有人在饮茶、说话,是那样轻微的声音,对比之下不是给人“野蛮”与“文明”之分吗?

  “忍辱功夫”

  只要懂得一些佛学的人,都知道“忍辱”的重大作用,尤其对“修行人”是最大的考验;没有“忍辱功夫”的人,所谓“成佛”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没有“忍辱心”,充分说明“我执”未破啊!

  佛家认为:“忍”,是一种坚毅不拔的精神,是属于“智力”的心法。忍辱之行绝不是“强颜耐辱”的“偷生”,而是“有力大人”的境界;佛经以“身力”、“口力”、“意力”、“神通力”、“道力”、“慧力”六事来说明行,“忍辱”得一切智的道理,《杂阿含经》也以“其心如金刚,坚住不倾动”来形容忍辱的力量,故忍辱是行菩萨道的一种精神上的武装,是所谓“著忍辱铠,捉智慧剑,执禅定楯,遮诸烦恼箭”的不可缺少的武装之一。

  倘是把忍辱看成在艰难环境下低头,或者恶人面前屈服,这是无耻的“苟生”,是强颜的“偷生”,和“有力大人”的忍辱毫无共同之处。佛家所说的忍辱行,有著更深层的意义。

  菩萨以忍辱行于深入众生中锻炼自己的智力,终能达到最高的修养,净化了自己的身心,使之坚强如金刚,柔和如春水,它的力用现前时能降伏大力的魔鬼,也能爱护最弱小的鸽子。大智度论称“众苦艰难不应怖畏”,正道出忍辱的崇高精神,故称为忍辱波罗蜜多,意义在此。

  对世俗人来说,懂得忍辱并能运用,必能完成大事业。

  “禅定”妙用

  由“凡人”到“成佛”整个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禅定”,没有它发挥积极作用,“凡人”是无法达到“成佛”的境界。

  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这是从其名称上来解说的。

  若从其意义上来说,一个修行人,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定”;摄心系念一种法门,能出生种种三昧,即是“思维修”;依于禅定能出生种种功德,即所谓“功德丛林”。总括起来说,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

  由此看来;禅定是修菩萨行所必经过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禅味不可著,死水不藏龙,正是纠正认手段为目的的错误。有人要问:为什么要修禅定?因为常人处于复杂的社会中,没有“定力”的人,心猿意马,不能把握事物的真相,好像狂醉的人对事物的好丑是非,都失掉判别的能力,我们“散乱心”正是这样。虽然,有些人知识丰富;有一定的较高的判断能力,但毕竟不是从禅定中出生的智慧而终有所蔽;好像风中点灯,虽能发光照物,也仍是模糊不清。有禅定功力的人,能彻底洞悉万事万物的实相,这叫做“禅定波罗蜜”。

  四大皆空

  世俗人所理解的“四大皆空”,与佛家所说的“四大皆空”有些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妨看为“异途同归”可也!因为两者的落脚点在“空”字上,可谓“不谋而合”,其实质和旨趣是互异的。

  佛家所说“四大皆空”,是指:“地”、“水”、“火”、“风”而言的,这四种是“宇宙”、“人生”形成的基本要素;没有它,就没有万事万物的存在,比如说“人”,它是由“地”、“水”、“火”、“风”组合成的,所谓“地”,是指人的骨骼、皮发等等;“水”是指人体内的血液、汗水等等;“火”是指人的体温、热度等等,“风”是指人体的吸呼、空隙之间等等,人是如此,动、植物也是如此,甚至宇宙间的“星球”等等,无不由“四大”所组成的;人有“生”、“老”、“病”、“死”,宇宙万物有“成”`“住”、“坏”、“空”;这一切的一切,不是永恒存在的,昔日的帝王将相,今日安在?不是随著时间消逝而成了无影无吗?大至宇宙星球经过若干亿光年,不是也消失掉了吗?

  佛家把这一切,凡是“四大”组合的东西,都看为是幻有的现象,不是永恒存在不变的,所以叫做“四大皆空”。人'活著是由“四大”组合成的,死了,则“四大”将分析离散:主宰人的“活”命在于有“心识”,它自始至终是存在的、变化的。

  生命的不同层次

  社会上常常有人非难“出家人”。说:“不吃荤腥,要吃素食;猪牛有生命怕伤害,难道植物没有生命吗?”

  佛家解释生命,认为生命有不同的层次,植物是无情众生,动物是有情众生。所谓众生,可分作三级,高级的为人类,具有三个条件:一、有活的细胞;二、有神经的反应;三、有思想及记忆。低级的为植物,只有活的细胞,没有神经和记忆,虽有生死的反应,没有苦乐的感觉,更没有思想及记忆,所以叫做无情。中级的是动物,只有少数如狗、猴子、马、象等动物有若干的记忆力,但没有思想力。至于下等动物除了神经的本能反应,没有记忆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经就有痛苦,就会怕死。所以虫蚁都会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机,植物则不然。因此,杀生的界定,就是能够知生怕死的动物而不及于植物。

  佛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其他动物无不皆然。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如果人人发扬这种平等慈悲的精神,我们的世界一定是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爱、融洽无间,将没有一人会受到故意的伤害。

  佛陀首创男女平等

  从佛教理论上来看男女之间没有根本的差别,是完全平等的地位。若是从社会历史角度去看,因受环境的影响和人们的偏见,却存在著重男轻女的不平等现象。

  比如说,在古印度,妇女是没有社会、政治、宗教等权利的;古印度实行极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妇女的地位和首陀罗的地位一样,是最低贱的一类公民。她们没有参加任何宗教活动和祭祀的权利,在家庭中是男人的附庸。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婆罗门教的规定;无条件地服从男人或丈夫,在社会上地位十分低下,没有个人的自由可言的。

  佛陀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目睹了这种不平等的制度提出了批评和挑战,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思想。佛说,女人在宗教、社会、家庭中与男人是平等的。孝敬母亲是通往天堂之路,妻子是丈夫的朋友等等。承认妇女的社会地位,并允许妇女在他僧团中出家,她们和比丘一样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在当时提出这样的口号是非常伟大!有著深远的意义,甚至有人认为,佛陀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人!想想看,在二千五、六百年前,佛陀提出了这一男女平等的主张,对印度古老的奴隶制度是多么大的冲击啊!

  佛陀向妇女提出“十条”

  怎样才能算是一名佛教女信徒呢?作为一名佛教徒,首先最起码要举行三皈依仪式。这种仪式在北传佛教(如中国、香港、台湾等)中只举行一次,而在南传佛教(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每天都要皈依一次。无论是在家、出家,目的是表明自己是三宝弟子,是佛教徒。而且单皈依还不行,应知道为什么要皈依。换句话说就是不要盲目地信仰,作为在家女佛教徒,应具备社会上一般妇女所具备的品德,乐善好施,勤俭节约,有知识又有宗教道德情操,才算是一位合格的在家女佛教徒。

  佛陀对妇女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十条要求:一要有虔诚的佛教信仰;二要有惭愧心、报恩心。佛教徒应报四重恩,尤其是报父母恩;三要不轻易发脾气,因为发脾氧无论是对男教徒还是女教徒来讲,都是不好的行为;四要忍辱有涵养,没有嫉妒心;五要喜好布施,不吝啬,自己有的或者是别人没有的,能给就给;六要行为纯洁,遵守社会道德;七要有知识;八要对人热情;九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净的心态,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处之泰然;十要有智慧,对在家教徒来讲,能分清什么是善恶。

  一个女信徒若能遵守佛陀的教诲,能实践是最完美的人。■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