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一


2014/9/4    热度:381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一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二

  月二、广显二戒所摄事相3 盈一、标名犯等

  如是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有违犯及无违犯,是染非染、软中上品,应当了知。

  于有违犯及无违犯等者:约诸事相,说有违犯及无违犯。约犯因缘,说染非染。约染差别,说软等品。下自当说,名当了知。

  盈二、随类别显2 昃一、住摄受善法戒6 辰一、施渐次摄6 宿一、于诸供养2 列一、供养三宝2 张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日日中,若于如来、或为如来造制多所;若于正法、或为正法造经卷所,谓诸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若于僧伽,谓十方界已入大地诸菩萨众。

  或为如来造制多所者:谓为如来所造一切若窣堵波、若龛、若台,是名制多。

  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下至以身一拜礼敬,下至以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下至以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

  下至以身一拜礼敬等者:此中一言,且依世俗相续道理。谓一处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有尔所身语意业转及随转;总尔所时名为一故。摄决择分说:如世尊言:若有众生于如来所,但发一心及一言说:善逝大师!善逝大师!如是发心,我尚说彼于诸善法多有所作,何况身语如其心量随顺奉行,乃至广说。又依世俗相续道理,名发一语及发身业。(陵本五十五卷一页4389)显扬颂云:善逝善说妙三身,无畏无流证教法,上乘真实牟尼子,我今至诚先赞礼。(显扬论一卷一页31,480b)[1]于此颂中,初句赞佛,次句赞法,三句赞僧,是名赞佛法僧真实功德。若以净信胜解俱心,随念如来是正等觉者,乃至广说,是名随念三宝真实功德。

  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是名有犯有所违越者:有犯,谓于净戒。违越,谓于学处。下皆准知。此中为显所化有情受归依已,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成就此者,乃名归依。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四卷一页5075)若于三宝不供养者,是自败坏归依正行。即由是故,不能获得广大福果,不能摄受菩提广大资粮,故佛世尊于如是事制立所犯。违逆无量菩萨所学,由是说言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若不恭敬、懒惰懈怠而违犯者,是染违犯。若误失念而违犯者,非染违犯。

  若不恭敬至非染违犯者:于佛法僧无敬无惮,名不恭敬。无有羞耻,不乐所学,是名懒惰懈怠。如是违犯,皆由轻慢故起,故是染污。若非轻慢,而住忘念暂违犯者,当知此由放逸故起,故非染污。皆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六页7419)

  张二、无违犯2 寒一、由心狂乱

  无违犯者,谓心狂乱。

  无违犯者谓心狂乱者:若心痴狂,于所犯罪起颠倒想,谓是无犯,名心狂乱。由此因缘,从初不犯说无违犯。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八页7426)

  寒二、由意乐净

  若已证入净意乐地,常无违犯。由得清净意乐菩萨,譬如已得证净苾刍,恒时法尔于佛法僧以胜供具承事供养。

  若已证入净意乐地至承事供养者:谓诸菩萨住极喜住,是名已入净意乐地。于此住中,由二因缘现见诸佛;既得见已,随力随能兴一切种恭敬供养,奉施种种上妙乐具,乃至广说。二因缘者,谓粗净信及正愿力。如住品说。(陵本四十七卷二十四页3809)由是此说常无违犯。若诸菩萨已能见谛,于佛法僧所有净信深固根本,于余生中亦不可引;及净尸罗,于恶不善法获得毕竟不作律仪;如是名为已得证净苾刍。即四证净,谓佛、法、僧、戒。由依净信,设在余生,于三宝所毕竟无转,是故说言恒时法尔于佛法僧以胜供具承事供养。

  列二、贪着供养2 张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其大欲而无喜足,于诸利养及以恭敬生着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有其大欲至是染违犯者:此中违犯,由贪烦恼猛盛故起,故是染污。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六页7419)

  张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谓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摄彼对治。虽勤遮遏,而为猛利性惑所蔽,数起现行。

  猛利性惑所蔽者:此中性惑,谓俱生贪。上品现行,故言猛利。心为蔽抑,不自在转,故言所蔽。此依初业说无违犯。

  宿二、于随世仪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耆长有德可敬同法者来,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起承迎,不推胜座。若有他来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称正理发言酬对。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见诸耆长有德可敬同法者来至是染违犯者:年德俱尊,此说耆长有德可敬。于如是辈同法者来,应正奉迎,敷座延坐,敬问、礼拜、合掌、殷勤,修和敬业。年德相似,此说名他。于如是辈,应正问讯、酬对、欢慰,以软美言共兴谈论,不依等慢而自格量。义如菩提分品说。(陵本四十四卷十九页3605)若诸菩萨,于此应作而不作者,是故成犯。此犯因缘,由憍慢制,及怀嫌恨与恚恼心,当知皆是盛烦恼摄,故是染污。

  非憍慢制,无嫌恨心、无恚恼心,但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但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至非染违犯者:此中略说有四种心,谓懒惰、懈怠、忘念,及与无记。前三皆是放逸所摄,后之一种无知所摄,故非染污。义如摄事分释。(陵本九十九卷六页7418)此复云何?懒惰、懈怠是放逸果,忘念是放逸因,由是此三皆放逸摄。由无觉慧、无所知故,不能记别如所应转,名无记心。由是无记无知所摄,非约性类名无记故。不作此释,有多相违。圣教不说懈怠、忘念通无记故,亦不别说有无记心犯所犯故。无知成犯,总有多种。谓于所犯不审听闻、不善领悟,彼无解了、无有觉慧、无所知故,于其所犯起无犯想而犯众罪。今于此中,唯取无有觉慧,说为无知。谓于年德俱尊、或相似者来现前时,及兴言论,都无作意,不觉知故。由是因缘,虽有违犯,而非染污。复次,此懒惰、懈怠,放逸为因,故说非染;前文所说懒惰、懈怠,轻慢为因,是故说染。染非染别,如是应知。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谓遭重病;或心狂乱;或自睡眠他生觉想,而来亲附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或自为他宣说诸法论议[2]决择;或复与余谈论、庆慰;或他说法论议[3]决择属耳而听;或有违犯说正法者,为欲将护说法者心;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护僧制;或为将护多有情心;而不酬对,皆无违犯。

  无违犯等者:初二种相,通说一切;后所余相,唯说不酬对。如是应知。

  宿三、于他延请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衣服等诸资生具,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他来延请者:延谓招延,为修福故。欲求果报,是故招延。请谓奉请,为修慧故。欲求解脱,是故奉请。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四卷二页6354)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或有疾病;或无气力;或心狂乱;或处悬远;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余先请;或为无间修诸善法,欲护善品令无暂废;

  或为无间修诸善法等者:此中善法,唯说定心。精勤加行,是谓无间。定资粮等,说为善品。令不退失,是名为护。

  或为引摄未曾有义;或为所闻法义无退;如为所闻法义无退,论议[4]决择,当知亦尔;或复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或为护他多嫌恨心;或护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请,皆无违犯。

  或为引摄未曾有义者:创得现观,见实真如,是名未曾有义。于现观前,若以分别所摄如理作意,思惟其相修习加行,令能证得,是名引摄。

  宿四、于他奉施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持种种众多上妙财利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恼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舍有情故。

  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至财利供具者:宝有种种,谓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砗磲、玛瑙、琥珀、金银、赤珠、右旋,如是等类。彼彼色类成就最胜清净光莹,可令爱染,是名生色可染。是诸世间希有难得,故得宝称。财利供具亦有种种,谓如饮食、衣服、卧具、什物。非少非粗,是名众多上妙。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或心狂乱;或观受已心生染着;或观后时彼定追悔;或复知彼于施迷乱;或知施主随舍随受,由是因缘定当贫匮;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盗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缘多生过患,或杀、或缚、或罚、或黜、或嫌、或责;违拒不受,皆无违犯。

  宿五、于来求法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求法,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嫉妒变异,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他来求法至不施其法者:此中求法略有二种,一、求说法,二、求经典。若怀嫌恨及恚恼心而不施者,义通二种。若由嫉妒而不施者,此说不与所写经典,嫉他得已生胜智故。若由变异而不施者,此说不为恒说正法,或时染恼,不作义利故。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谓诸外道伺求过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于是法未善通利;或复见彼不生恭敬,无有羞愧,以恶威仪而来听受;或复知彼是钝根性,于广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当生邪见,增长邪执,衰损恼坏;或复知彼,法至其手转布非人;而不施与,皆无违犯。

  无违犯者等者:此中诸事,于求说法及求经典,随其所应,说不施与。初一句,唯于求说法者;次三句,通说于求说法及求经典者;次二句,亦唯于求说法者;后二句,唯于求经典者。如是道理随应当知。伺求过短者,谓有求过失心而来听闻。或于是法未善通利者,谓于如来所说法教名句文身,未能通达无碍解了。以恶威仪而来听受者,谓如放纵一切身分,不顺轨则,不端严住。于广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者,谓于方广法教所说:要经三无量劫修行难行苦行,方能证得无上菩提。心生惊惧、怯劣、怖畏,谓不出离,拨非佛说;由是邪见、邪执,获大衰损、触大业障。法至其手转布非人者,谓如欲衒卖者、欲秘藏者,及诸不求胜智者,皆名非人。

  宿六、于他犯戒2 列一、有违犯2 张一、辨染非染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暴恶犯戒有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由彼暴恶犯戒为缘,方便弃舍,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于诸暴恶犯戒有情至不作饶益者:谓诸有情,性自成就上品不善身语意业,无少慈愍,由是因缘多起毁犯,是名暴恶犯戒有情。若诸菩萨故思加行,不欲以法摄受、调伏、成熟,及以财物种种布施而作饶益,是名方便弃舍,不作饶益。

  若由懒惰懈怠弃舍,由忘念故,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张二、释犯因缘

  何以故?非诸菩萨于净持戒、身语意业寂静现行诸有情所,起怜愍心,欲作饶益;如于暴恶犯戒有情,于诸苦因而现转者。

  于净持戒身语意业寂静现行诸有情所至于诸苦因而现转者者:谓若有情其心温润、其心纯净,堪忍柔和,无不善业烦恼现行,由是因缘,持戒无犯,名净持戒、身语意业寂静现行诸有情类。与此相违,起诸烦恼,造不善业,是名于诸苦因而现转者。以是因缘,堕诸恶趣受诸苦故。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谓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为将护多有情心;或护僧制;方便弃舍,不作饶益,皆无违犯。

  辰二、戒渐次摄7 宿一、于诸遮罪2 列一、将护他行2 张一、标共声闻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

  如薄伽梵至令倍增长者:苾刍律仪四支所摄。若诸所有轨范具足、所行具足,是名第三随护他心支。由此制立,遮止毁犯,令诸有情未信生信,已信增长。所以者何?由此轨范具足、所行具足,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诃责,是故令他生净信等。若有毁犯,当知能令无净信者倍增不信,有净信者心生变异。是故世尊于此建立,为将护他,名为遮罪。

  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差别。

  张二、释其所以

  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尚不弃舍将护他行,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学所学处,何况菩萨利他为胜。

  列二、住少事等2 张一、不共声闻3 寒一、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

  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者:谓于沙门庄严功德法中,若能成就杜多功德,是名少事,由能对治饮食、衣服、敷具贪故。若能成就易养易满,是名少业,由能对治执受金银等宝、买卖营为、种莳林木所作贪故。若能成就喜足知量,是名少希望住,由能对治为活邪命非法贪故。与此相违,当知能障远离及障寂静。是故世尊于此建立,令诸声闻不障沙门,名为遮罪。

  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

  寒二、释2 来一、简差别

  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可名为妙;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

  来二、广如应

  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畜种种憍世耶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

  寒三、结

  如是等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

  如是菩萨为利他故至不与声闻共学者:此中为简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故应求百千种种衣服,乃至亦应取积。如是等事,于诸声闻制立遮罪。菩萨不尔,是故名为不应等学。

  张二、出有违犯

  安住净戒律仪菩萨,于利他中,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宿二、于诸性罪2 列一、总开无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善权方便至生多功德者:不善业道所摄身语诸业,名诸性罪。谓性是不善,能为杂染损恼于他,能为杂染损恼于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往恶趣;虽不遮制,但有现行能障沙门。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五页7416)如是性罪,五相所摄。一、事,二、想[5],三、欲乐,四、烦恼,五、方便究竟。如决择分释。(陵本五十九卷十二页4827)今于此中,说诸菩萨性罪现行,非由烦恼,不具一切,故说少分。又诸菩萨为利他故,作所应作,皆由爱诸有情、怜诸有情增上力故,非染污心,是故此说由是因缘。由无染污,说无违犯。由具怜愍,说多功德。以能修行自他利行,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

  列二、别释其相8 张一、于杀生2 寒一、出因缘2 来一、思惟所作

  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

  见劫盗贼至多无间业者:杀生因缘略有三种,谓贪瞋痴。此中且举贪为因缘,起杀欲乐,说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乃至广说。当知所余诸有情类,由其猛利瞋痴为因缘故,非无如是欲杀多生等事,略不具说。若于一时顿杀多类,名杀多生,此由方便,杀生成重。若诸声闻、独觉、菩萨,由田广大,名为大德。此有五相,如决择分释。(陵本六十卷十二页4880)若杀害彼,此由事故,名重杀生。若业能感无间大地狱果,名无间业,此有五种,谓害母等。又有无间同分业,亦名无间业,由是种种,是故名多。菩萨于如是事现见在前,故名为见。

  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6]。

  来二、加行所作

  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

  寒二、结无犯

  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见是事已至生多功德者:世亲摄论释云:谓诸菩萨若如是知,如是品类补特伽罗,于此不善无间等事将起加行,以他心智了知彼心,无余方便能转彼业。如实了知彼由此业定退善趣,定往恶趣。如是知已,生如是心:我作此业,当堕恶趣,我宁自往,必当脱彼;于彼现在虽加少苦,令彼未来多受安乐。是故菩萨譬如良医,以饶益心虽复杀之,而无少罪,多生其福。由多福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今依彼释,正解此文。彼云他心智,此云善心、或无记心。当知他心智,即善、无记心自性;善、无记心,即他心智差别。由他心智,若定力起,名为善心;若通力起,名无记心。文虽有别,其义是一。非余善心、或无记心能知彼欲堕决定故。余随所应,一切当知。

  张二、于废黜2 寒一、出因缘

  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

  寒二、结无犯

  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见有增上增上宰官等者:初一增上,谓是国王,以彼摄受一切所统僚庶,位最尊胜,得增上名。次一增上,谓彼宰官,即诸大臣。若辅相等,于宰官中位为尊胜,故名增上宰官。由是差别,故下文说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等言,等取增上宰官,不说所余。菩萨见彼逼恼有情,由是因缘,当受长夜无义无利。无余方便能转彼业,作是思惟:宁自成就瞋恚业道,故恼害他,废黜彼位,终不令其当受如是长夜无义利苦,是名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此于瞋恚业道相似有犯,然实无犯;于其大悲相似障害,然实无害;由是说言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此瞋恚业道,虽非声闻性罪所摄,然于有情能为恼害,是诸菩萨所不应作,故次杀生说如是事。

  张三、于不与取2 寒一、出因缘2 来一、于劫盗贼2 暑一、夺取盗物

  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7]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

  暑二、还复所主

  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

  夺他财物等者:他谓有情。如下说言若有情物,还复有情。此可准知。

  来二、于众主等

  又见众主、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8]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

  寒二、结无犯

  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

  又见众主或园林主者:主僧伽物,名为众主;主窣堵波物,名园林主。

  张四、于欲邪行2 寒一、明在家2 来一、出因缘

  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母邑[9]现无系属,习YIN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

  来二、结无犯

  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生多[10]功德。

  处在居家等者:此说在家菩萨于如是事应可修学,而非出家。若有母邑非已适他,非他所摄,是名现无系属。习近YIN欲,爱乐味着,是名习YIN欲法。由此为先,继于菩萨生欣慕欲,期心求与行鄙秽行,是名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若诸菩萨不随其欲,定当心生恚恼。如诸有情亲近菩萨,生福无量;若令恚恼,所生非福无量亦尔。是故菩萨作是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善法种子,说名善根。无贪瞋等,亦名善根。菩萨令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由是说言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令当来永不习近欲邪行业,由是说言舍不善业。

  寒二、简出家

  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

  张五、于虚妄语2 寒一、出因缘2 来一、明所为

  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

  来二、摄要义

  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唯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语。

  寒二、结无犯

  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虽诸菩萨为自命难至而说异语者:如自下文难行戒中作如是言:又诸菩萨受净戒已,若遭急难乃至失命,于所受戒尚无少阙,何况全犯。是名菩萨第二难行戒。(陵本四十二卷一页3412)[11]是故菩萨终不为自解脱命难,覆想正知而说妄语。然于有情诸所作事,虽能正知无有乖违,然为解脱彼彼难苦,要审思择而作义利,故思加行说于妄语,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又此妄语,亦名异语,谓与自真实想及与正知不同分故。

  张六、于离间语2 寒一、出因缘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令离恶友,舍相亲爱,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

  寒二、结无犯

  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为恶朋友之所摄受者:谓有外道,于弟子众自立为师,专求利养、专求恭敬、专求自利。若弟子众为所摄受,当受长夜无义无利,是故于此名为恶友。由重现法,不重当来故。

  张七、于粗恶语2 寒一、出因缘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恶语,猛利诃摈,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

  寒二、结无犯

  菩萨如是以饶益心,于诸有情出粗恶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为行越路非理而行者:若诸有情行不应行,违越世间威仪、轨则,是名为行越路。违越世间诸有所作,是名非理而行。

  张八、于诸绮语2 寒一、出因缘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妓[12]、吟咏、歌讽,或有信乐王、贼、饮食、YIN荡街衢无义之论,

  信乐倡妓吟咏歌讽至无义之论者:此中绮语,二事所摄。谓戏笑游乐之语,及处众杂语。如决择分说。(陵本五十九卷十八页4843)初即倡妓、吟咏、歌讽,谓或依舞而发歌词,或依作乐而发歌词,或复俱依、或不俱依而发歌词,皆是此类。后即王、贼、饮食、YIN荡街衢无义之论,谓若种种王论、贼论、食论、饮论、妙衣服论、YIN女巷论、诸国土论、大人传论、世间传论、大海传论,如是等类皆名能引无义之论。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十二页2118)

  菩萨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现前为作绮语相应种种倡妓[13]、吟咏、歌讽、王、贼、饮食、YIN衢等论,令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属,方便奖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

  寒二、结无犯

  菩萨如是现行绮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令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属者:谓为菩萨之所引导及与摄受,心生欢喜,任运自在随顺系故。

  宿三、于邪命法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生起诡诈虚谈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无有羞耻,坚持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生起诡诈虚谈现相至坚持不舍者:谓若方便显己有胜功德,矫诈构集非常威仪,由是令他谓己有德,当有所施、当有所作。所谓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及诸资具。是名诡诈。或复凶悖、强口、矫傲、修饰其名、执恃种姓,乃至宣说己实有德,或复增益,是名虚谈。若于他前方便现相,为求衣服,或求随一沙门资具。或为求多,或求精妙,虽无匮乏,而现被服故弊衣裳,为令他知有所匮乏,给施众多上妙衣服,乃至广说。是名现相。若于他所,如其所欲不得称遂,或彼财物有所阙乏,求不得时,即欲强逼、研磨粗语,而苦求索,是名方便研求。若彼财物无所匮乏,得下劣时,便对施主现前毁弃所得财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财宝,极为下劣,又极贫匮,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悦意资产众具;汝望于彼,族姓尊贵,财宝丰饶,何为但施如是少劣非悦意物?是名假利求利。如是等相,名邪命法。由非法故,说名邪命。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二卷十页1919)若于如是味邪命法现生起时,无惭无愧,不思对治,是名无有羞耻。不生乐欲速疾除遣,是名坚执不舍。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

  无违犯者等者:文易可知。约初修业,故作是说。

  宿四、于亏轨则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掉所动心不寂静,不乐寂静,高声嬉戏喧哗纷聒,轻躁腾跃望他欢笑;如此诸缘,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为掉所动等者:掉谓掉举;令心散动,不证寂静,是名为掉所动,心不寂静;即依此相立掉举盖。不乐远离,乐相杂住,是名不乐寂静。戏者,谓双陆、摴蒲、弄珠等戏。于此处所高呼召声、大集会声,令意躁扰、令意不安、令意不静,是名喧哗纷聒。习近爱乐诸所行事,谓相执持手臂发等。或相摩触随一身分,或抱或呜,或相顾盼,或作余事,是名轻躁腾跃,由此令心喧动腾跃故。复有所余种类欢乐。谓互相受用,受用境界,受诸快乐;或由同处,或因戏论,欢娱而住,是名为欢。或因开论、或因合论,现齿而笑,是名为笑。义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一卷七页864)由此不乐寂静乃至望他欢笑为因缘故,能生掉举,障住寂静,依此建立名染违犯。

  若忘念起,非染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广说如前;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恼;若他性好如上诸事,方便摄受,敬慎将护,随彼而转;若他有情猜阻菩萨,内怀嫌恨,恶谋憎背,外现欢颜表内清净;如是一切,皆无违犯。

  宿五、于坏大乘2 列一、出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忻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等者:为显自心忍可欲乐当所说义,是名起如是见。为显授他当所说义,是名立如是论。谓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虽于涅槃见有微妙胜利功德,而不深愿速证涅槃,是则非于涅槃不应忻乐,非于涅槃应生厌背。又于烦恼及随烦恼,虽复弃舍杂染过失,然于生死不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是则非于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非于生死不应一向心生厌离。若作是说,是名正说。与此相违,是名邪说,成染违犯。

  列二、释其所以

  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槃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槃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以诸声闻唯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

  当勤修集无杂染心等者:谓诸菩萨,于生死中弃舍烦恼及随烦恼,修集福德、智慧资粮,是名修集无杂染心。以无染心流转生死,不深愿乐速证涅槃,是名于有漏事随顺而行。由是方便,得大菩提,生死、涅槃二俱不住,是名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以阿罗汉唯能成就不住生死无杂染法故。

  宿六、于自谤声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自能发不信重言,所谓恶声、恶称、恶誉,不护不雪。其事若实而不避护,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于自能发不信重言等者:谓自不能安住净戒,不能守护别解律仪,轨则、所行不悉圆满,由是令他不生净信、不生敬重,谤声流布,是谓于自能发不信重言。心怀厌恶,出粗恶语,是名恶声。现前讥诮,是名恶称。周遍诽毁,是名恶誉。此染违犯略由二种,一、由观自过失,谓不避护;二、由观他过失,谓不清雪。

  若事不实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谤声流布;若忿弊[14]者;若心倒者;谤声流布,皆无违犯。

  若自出家因行乞行等者:舍商农等世间事业,从他乞求衣服、饮食及卧具等,名行乞行。尽寿遮止人间诸欲及与嬉戏,名修善行。因自出家行如是行,他不同分,故有谤毁。如是谤毁知无违犯。

  宿七、于障加行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者:身业所作,名辛楚加行,如治罚等。语业所作,名猛利加行,如诃责等。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观由此缘,于现法中少得义利,多生忧恼。

  辰三、忍渐次摄5 宿一、于报他怨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骂报骂,他瞋报瞋,他打报打,他弄报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宿二、于不谢他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执,不如理谢而生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不如理谢而生轻舍者:若不如法、不平等谢,是名不如理谢。于诸下劣形色、忆念、精进、智等,生轻懱想、生变异想,不作义利,名生轻舍。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谢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者:懒惰、懈怠是放逸果,如前已说。由是当知,此中违犯[15],唯说懒惰、懈怠为其因缘,即放逸摄,非离懒惰、懈怠别说放逸故。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若是外道;若彼希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若彼有情性好斗诤,因悔谢时倍增愤怒;若复知彼为性堪忍,体无嫌恨;若必了他因谢侵犯,深生羞耻;而不悔谢,皆无违犯。

  宿三、于不受谢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所侵犯,彼还如法平等悔谢。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虽复于彼无嫌恨心,不欲损恼,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谢,亦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一切如前应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谢;不受彼谢,亦无违犯。

  宿四、于他怀忿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怀忿,相续坚持,生已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于他怀忿至是染违犯者:于他所作不饶益事,怀念其相,相续坚固意乐现行,持此意乐,不思对治,故彼生已不能弃舍。由是因缘,说染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为断彼故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无违犯者至广说如前者:应如有大欲而无喜足文中所说无违犯相,即此广说一切应知。

  宿五、于贪供事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着供事增上力故,以爱染心管御徒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贪着供事至是染违犯者:谓诸菩萨或是出家,便有营为衣钵等业;或是在家,俱有无倒商贾、营农、事王等业。由此发生种种勤苦,菩萨一切皆应忍受。若贪供事,管御徒众,由此不能忍受自所作处种种勤苦,成染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不贪供侍,无爱染心管御徒众。

  辰四、精进渐次摄2 宿一、于乐眠等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懒惰懈怠,耽睡眠乐、卧乐、倚乐,非时非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懒惰懈怠至非时非量者:谓寝卧时,执取睡眠为乐,由是便为上品惛沈睡眠缠所制伏,令于起时身无堪能应时而起,是名耽睡眠乐。偃卧为乐,是名卧乐。胁卧为乐,是名倚乐。不能以时修习悎寤瑜伽,是名非时。放纵其心,不知其量,是名非量。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遭疾病;若无气力;行路疲极,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一切如前应知。

  宿二、于说世事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爱染心,谈说世事,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怀爱染心谈说世事者:谓诸王论、贼论、食论、饮论,乃至一切无义之论,是名谈说世事。由是世间乐相杂住谈说事故。

  若由忘念,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见他谈说护彼意故安住正念须臾而听,若事希奇,或暂问他,或答他问,无所违犯。

  辰五、静虑渐次摄3 宿一、不请教授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令心住,欲定其心,心怀嫌恨,憍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教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为令心住欲定其心至求请教授者:谓于九种心住中,从初内住乃至最后等持,渐次修习,证根本定。九种心住如声闻地释。(陵本三十卷九页2511)此说心住,通彼九种。此说定心,即彼等持。总摄一切,是故说言为令心住欲定其心。若随信行补特伽罗,要依止他教诫教授,方于其义得奢摩他、毗钵舍那,乃至广说。如解深密经说。(三卷四页)依此道理,说诸菩萨不诣师所求请教授,名有违犯。

  懒惰懈怠而不请者,非染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遇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其师颠倒教授;若自多闻,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应教授;而不请者,无所违犯。

  若自多闻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者:此说随法行补特伽罗,能随所受、所思法相,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毗钵舍那。亦如解深密经说。(三卷四页)

  宿二、不舍盖缠2 列一、举贪欲盖2 张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贪欲盖,忍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张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猛利蔽抑心故,时时现行。

  列二、例瞋恚等

  如贪欲盖,如是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及与疑盖,当知亦尔。

  起贪欲盖忍受不舍至当知亦尔者:谓于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覆真实义,故名为盖。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惛沈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如三摩呬多地释。(陵本十一卷三页845)于此五盖正现行时,忍可执受,不欲弃舍,是名忍受不舍。余义可知。

  宿三、贪味相应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味静虑,于味静虑见为功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贪味静虑于味静虑见为功德者:谓如有一,先闻静虑诸定功德,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于彼一向见胜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后生爱味。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二卷二页965)今于此中,义可准知。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辰六、慧渐次摄8 宿一、毁声闻教2 列一、有违犯2 张一、出唯染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听声闻乘相应法教,不应受持,不应修学,菩萨何用于声闻乘相应法教听闻[16]、受持、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不应听声闻乘相应法教等者:谓诸菩萨,于声闻乘相应法教虽不爱乐,然应读诵、受持、听闻、思惟,及与声闻应共学者,非不纯熟修行。为于声闻种姓补特伽罗,如其所应令成熟故。是故不应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不应听闻、不应受持、不应修学,乃至广说。

  张二、释所以

  何以故?菩萨尚于外道书论精勤研究,况于佛语。

  尚于外道书论精勤研究况于佛语者:此中外道书论,谓如十六异论及诸外论皆此所摄。十六异论者,如有寻有伺地释。(陵本六卷一页[17]391)菩萨于彼尚应读诵、受持、闻思纯熟,为立论时于所立论多所作故。又外论者略有三种,一者、因论,二者、声论,三者、医方论。如力种性品说。(陵本三十八卷八页3121)以诸菩萨于五明处修习善巧,尚于外论精勤研究,况于佛说声闻相应法教。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为令一向习小法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说。

  为令一向习小法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说者:此约不定种姓,一向修习声闻乘法补特伽罗,为令舍彼声闻下劣乐欲,趣向大乘广大乐欲,而作是说。

  宿二、舍菩萨藏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菩萨藏未精研究,于菩萨藏一切弃舍,于声闻藏一向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于菩萨藏未精研究等者:谓于十二分教,方广一分,唯菩萨藏;所余诸分,有声闻藏。如力种性品说。(陵本三十八卷八页3121)

  宿三、修学外论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现有佛教等者:谓佛所说菩萨、声闻一切法教,展转传来,现住世间未灭未没,是名现有佛教。十六异论,名异道论。因论、声论及医方论,名诸外论。如前已释。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上聪敏;若能速受;若经久时能不忘失;若于其义能思能达;

  若于其义能思能达者:谓于佛教所说法义,意善寻思、见善通达。

  若于佛教如理观察成就俱行无动觉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学佛语,一分学外;则无违犯。

  若于佛教如理观察成就俱行无动觉者者:此中觉言,谓真实义觉。一切所作智与俱行,故名俱行。所得胜解不可引夺、不从他缘,故名无动。由四寻思证如实智,由是说言如理观察成就俱行无动觉者。

  宿四、乐着外论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越菩萨法,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研求善巧,深心宝翫、爱乐、味着,非如辛药而习近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宿五、不解甚深2 列一、有毁谤2 张一、出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菩萨藏,于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诸佛菩萨难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毁谤:不能引义、不能引法,非如来说,不能利益安乐有情。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张二、辨谤所由

  如是毁谤,或由自内非理作意,或随顺他而作是说。

  于甚深处等者:甚深经典,名甚深处。于此经典所说诸法离言自性真实义相,是名真实法义。唯是诸佛菩萨无分别智所行境界,故名最胜。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故名甚深。又复诸佛菩萨略有三种神变威力,一者、神境神变所摄,二者、记说神变所摄,三者、教诫神变所摄,是名诸佛菩萨神力。如是神力,超过一切寻思境相,故名难思。若有于此不能解了,诽谤毁讟,于是义中拨为非义,于是法中拨为非法,唱如是言:此非佛语,是魔所说,由是不能利益安乐有情。如决择分广释其相。(陵本七十六卷十四页5843)是名成犯。

  列二、无毁谤2 张一、行无谄曲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我为非善,盲无慧目,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

  张二、出无违犯

  如是正行,无所违犯。虽无信解,然不诽谤。

  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等者:谓于所闻甚深秘密言说,虽无力能如实解了,然于此法能生胜解,发清净信,信此经典是如来说,是其甚深、显现甚深,空性相应,难见难悟,不可寻思,非诸寻思所行境界、微细详审聪明智者之所解了,是名应强信受。于此经典所说义中,菩萨应无谄曲,如实显发,自轻而住,作如是言:诸佛菩提为最甚深,诸法法性亦最甚深,唯佛如来能善了达,非是我等所能解了。佛出世已,观待彼彼所化有情,说正法眼,名如来眼。若有于此随所宣说甚深经典密意语言生诽谤者,是则由自盲无慧目,不能解了。如是诽谤,应获衰损及诸业障,故说非善。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诸佛如来为彼种种胜解有情转正法教,诸佛如来无边智见,由此无边智见,于能引摄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前等觉,是名于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等谓等遍,遍于三聚一切种故。随谓随一,随于能引有义聚法现前觉故。是即如来一切种妙智。

  宿六、自赞毁他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人所有染[18]爱心、有瞋恚心,自赞毁他,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于他人所至自赞毁他者:谓为贪求利养恭敬,有其大欲而无喜足,是名有染爱心,由是自赞有胜功德。若嫉他得,不生随喜,是名有瞋恚心,由是毁他有多过失。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摧伏诸恶外道;若为住持如来圣教;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欲令其未净信者发生净信,已净信者倍复增长。

  宿七、不往听闻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说正法论议决择,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往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闻说正法论议决择等者:此中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谓依说正法者及与论议决择补特伽罗处所而起,说染违犯。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而不往听,非染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不觉知;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倒说;

  若知倒说者:谓若知彼说法补特伽罗,于正法教不能以相应文句、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常委分资粮法如理宣说;由不如理,故名倒说。

  若为护彼说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说义,是数所闻、所持、所了;若已多闻,具足闻持,其闻[19]积集;

  若已多闻具足闻持其闻积集者:无量经典初中后分皆能听受,故名多闻。随所闻义皆能忆持,令不忘失,故名闻持。数习文义,令其坚住,是故说名其闻积集。

  若欲无间于境住心;若勤引发菩萨胜定;

  若欲无间于境住心者:谓于定境令心安住,发起乐欲,勤修加行。

  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

  若自了知上品愚钝等者:谓于所听闻法,难可信受、难不忘失,由是自知上品愚钝。又于所缘所知事境,难可摄心令住于定,由是自知其慧钝浊。以是因缘,而不往听,故无违犯。

  不往听者,皆无违犯。

  宿八、轻说法师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说法师故思轻毁,不深恭敬,嗤笑调弄,但依于文不依于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但依于文不依于义者:谓诸菩萨为求义故,从他听法,不为求世藻饰文辞。菩萨求义不为求文而听法时,虽遇常流言音说法,但依于义,恭敬听受。如菩提分品说。(陵本四十五卷一页3613)与此相违,名但依文不依于义。

  昃二、住饶益有情戒11 辰一、不为助伴2 宿一、有违犯2 列一、总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有情所应作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助伴。

  列二、举类

  谓于能办所应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来,或于正说事业加行,或于掌护所有财宝,或于和好乖离诤讼,或于吉会,或于福业,不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谓于能办所应作事等者:谓若是事是所应作,及有力能成办彼事,是名能办所应作事。一切种相,如前住饶益有情戒中已释,唯前后译文略有不同。前说无倒事业加行,此云正说事业加行。前说义会,此云吉会。译虽不同,而事无别,其义应知。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助伴,非染违犯。

  宿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有疹疾[20];若无气力;若了知彼自能成办;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

  无违犯者若有疹疾若无气力等者:此简自无力能。若了知彼自能成办,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者,此简非定应作。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者,此简非所应作。余如文知。

  若先许余为作助伴;若转请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若性愚钝,于所闻法难受难持,如前广说;若为将护多有情意;若护僧制;不为助伴,皆无违犯。

  辰二、不往供事2 宿一、举有疾病2 列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遭重疾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违犯。

  列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自有病;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势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持;若为勤修广大无上殊胜善品;若欲护持所修善品,令无间阙;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若先许余为作供事。

  宿二、例有苦者

  如于病者,于有苦者为作助伴,欲除其苦,当知亦尔。

  辰三、不为说法2 宿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为求现法后法事故,广行非理,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宣说如实正理,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见诸有情为求现法后法事故广行非理等者:谓若有情,于现法中不以正法追求诸欲,即为此故乐行恶行,是名为求现法事故,广行非理。若求生天及邪解脱,即为此故乐行恶行,或修苦行,如祠祀外道、宿作因论者等是,是名为求后法事故,广行非理。由不如理作意相应寻伺名非理故。

  若由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宣说,非染违犯。

  宿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自无知;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者说;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余善友摄受;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知为说如实正理,起嫌恨心,若发恶言,若颠倒受,若无爱敬;

  若知为说如实正理等者:由说正理令断恶行,不获彼心,故起嫌恨。或心忿勃,故发恶言。或住见取,故颠倒受。或心憎背,故无爱敬。由是不能令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知已,故不为说。

  若复知彼性弊[忄+龙]悷;不为宣说,皆无违犯。

  若复知彼性弊[忄+龙]悷者:自性弊下,难令离欲。自性[忄+龙]悷,难令调伏。菩萨知已,亦不为说。

  辰四、不酬有恩2 宿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先有恩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怀嫌恨心,不欲现前如应酬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于先有恩诸有情所等者:有恩有情,如前已解。于其恩惠不如实知,是名不知;不能明记,是名不了。如前已说,暂见申敬,乃至若等若增财利供养现前酬答,非以下劣,是名现前酬报。又如前说,于彼事业应作助伴,乃至广说,是名如应酬报。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现酬报,非染违犯。

  宿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勤加功用,无力无能不获酬报;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欲报恩而彼不受;皆无违犯。

  辰五、不解愁忧2 宿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堕在丧失财宝、眷属、禄位、难处,多生愁恼,怀嫌恨心,不往开解,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开解,非染违犯。

  宿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应知如前于他事业不为助伴。

  辰六、不施资具2 宿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饮食等资生众具,见有求者来正希求饮食等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给施,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能施与,非染违犯。

  宿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现无有可施财物;若彼希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

  若彼希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者:若彼希求属他非同意物,是名不如法物。若有来求种种能引戏乐、能引无义所施之物,是名所不宜物。由令憍逸,行诸恶行,堕恶趣故。若有来求罩罗、罝、弶,为害众生及为习学,是名不如法物。若有病者来求非量、非宜饮食;及有性多馋嗜,更复来求珍妙饮食;是名所不宜物。如是等类,如施品中说。(陵本三十九卷四页3189)

  若来求者王所匪宜,将护王意;若护僧制;而不惠施,皆无违犯。

  辰七、不正摄受2 宿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摄受徒众,怀嫌恨心,而不随时无倒教授、无倒教诫;知众匮乏,而不为彼从诸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如法追求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给;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摄受徒众等者:菩萨摄受徒众由二因缘。一者、以无染心正摄徒众;二者、于自义利正教修习,非邪加行而陷逗之。然复不应于一切时摄取徒众,亦非不摄,亦非变异,是名略说菩萨于诸有情摄取摄受。于时时间,随入劳倦,如其所宜为说正法;于时时间,为令系念于所缘境,与正教授;是名随时无倒教授。于他毁犯,随时正举令其觉悟,应时如理诃责、摈罚,是名随时无倒教诫。于他所为财利因缘,成就上品经营遽务,过于自事,是故为彼追求资财众具,随时供给。如是等事,是诸菩萨摄受徒众正所应作。义如摄受品说。(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七页3900)不作应作,成有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诫[21]、不为追求如法众具,非染违犯。

  宿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有疹疾;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转请余有势力者;若知徒众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资身众具;若随所应教授教诫,皆已无倒教授教诫;若知众内有本外道,为窃法故来入众中,无所堪能,不可调伏;皆无违犯。

  辰八、不随心转2 宿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于他有情不随心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随其转,非染违犯。

  宿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彼所爱非彼所宜;

  若彼所爱非彼所宜者:谓诸菩萨,欲随所化有情心转,应审观察。若于如是如是相事现行身语生他喜乐,如是喜乐令他憍逸,行诸恶行,身坏已后堕诸恶趣,于如是事不随其转。虽彼所爱,然非宜故。

  若有疾病;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护僧制;若彼所爱虽彼所宜,而于多众非宜、非爱;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不随心转,皆无违犯。

  若彼所爱虽彼所宜而于多众非宜非爱者:谓于如是一有情事现行身语令生喜乐,虽彼所爱及是所宜,然余有情非宜、非爱,于如是事,为欲将护多有情意,亦不随转。如一有情,为所应作来求助伴,菩萨尔时若应许彼,虽彼所爱及彼所宜,然余多众由是因缘非宜、非爱,是故菩萨于如是事现行身语,应审思择,令不现行。如求助伴,求饮食等一切应知。

  辰九、不显德等2 宿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他实有誉不欲称美,他实妙说不赞善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他实有德等者:真实功德略有五种,谓信、戒、闻、舍、慧,如前已解。戒、见、轨则、正命圆满,具足悲愍,无倒无动,由是名称遐迩流布,名实有誉。能为有情善说正法,于诸欲中,能广开示过患出离清净品法,又能宣说苦等圣谛相应言论,名实妙说。是为贤圣之所称赞,故言善哉。菩萨于此实有德等而不显扬、称美、赞叹,成有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显扬等,非染违犯。

  宿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将护彼意;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知由此显扬等缘,起彼杂染憍举无义,为遮此过;若知彼德虽似功德,而非实德;若知彼誉虽似善誉,而非实誉;若知彼说虽似妙说,而实非妙;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为待他言论究竟;不显扬等,皆无违犯。

  辰十、不诃责等2 宿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诃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心而不诃责;或虽诃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应可诃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者:若诸有情有其过失违犯,随下中上品类差别,如其所应而诃责之、或治罚之、或驱摈之,由是说言应可诃责、治罚、驱摈。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而不诃责乃至驱摈,非染违犯。

  宿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疗治,不可与语,喜出粗言,多生嫌恨,故应弃舍;若观待时;若观因此斗讼诤竞[22];若观因此令僧喧杂、令僧破坏;知彼有情不怀谄曲,成就增上猛利惭愧,疾疾还净;而不诃责乃至驱摈,皆无违犯。

  知彼有情不怀谄曲等者:此通前三所观察事。谓观待时,及复知彼能速还净,具二因缘,而不诃责乃至驱摈。如是若观因此斗讼诤竞,若观因此令僧諠杂等,具二因缘,当知亦尔。此中不覆己恶,如实自显,是名不怀谄曲。于所毁犯心不忍受,深生羞耻,是名成就增上猛利惭愧。如法速疾发露悔除,防护当来终不重犯,是名疾疾还净。

  辰十一、不现神通2 宿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具足成就种种神通变现威力,于诸有情,应恐怖者能恐怖之,应引摄者能引摄之,避信施故,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具足成就种种神通等者:种种神通若变若现诸所有相,已如前释。随其所欲一切事成,是名威力。于乐恶行无信有情,为恐怖彼而现神通,是名应恐怖者能恐怖之。为诸有情欢喜踊跃,方便引令入佛圣教,由是示现种种神变,是名应引摄者能引摄之。若诸菩萨,为避有情于如是事生希奇想,信顺于己而行奉施,不为现通恐怖、引摄,成有违犯,舍有情故。

  宿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知此中诸有情类多着僻执,是恶外道,诽谤贤圣,成就邪见,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无有违犯。

  盈三、摄无违犯

  又一切处无违犯者,谓若彼心增上狂乱,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当知一切皆无违犯。

  又一切处无违犯者:于有违犯及无违犯,是染非染,已于前文一一具说,今更总显于一切处说无违犯,如文易知。

  日三、劝修学处

  复次,如是所起诸事菩萨学处,佛于彼彼素怛缆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藏摩怛理迦综集而说,菩萨于中应起尊重,住极恭敬,专精修学。

  如是所起诸事菩萨学处者:如前所显一一事相,皆依三戒开示建立,故下自释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是名诸所作事菩萨学处。

  荒三、明不应犯

  是诸菩萨从他正受戒律仪已,由善清净求学意乐、菩提意乐、饶益一切有情意乐,生起最极尊重恭敬,从初专精不应违犯。

  荒四、明还净法3 日一、标应悔除

  设有违犯,即应如法疾疾悔除,令得还净。

  由善清净求学意乐等者:此中意乐总有三种,如其次第配属三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菩萨自性戒中略有四德,从他正受,如前广说。今此更显善净意乐及与深敬专念无有违犯,如文可知。

  日二、显悔除法2 月一、对他发露2 盈一、由恶作摄

  又此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

  又此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者:所犯罪聚略有五种,一者、他胜罪聚,二者、众余罪聚,三者、陨坠罪聚,四者、别悔罪聚,五者、恶作罪聚。如是罪聚摄一切罪,是名一切违犯。随所犯罪心不忍受,便生恶作,是故说言皆是恶作所摄。此有五种差别,如摄事分释应知。(陵本九十九卷九页7427)

  盈二、依犯品别3 昃一、上品犯

  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

  昃二、中品犯2 辰一、举犯他胜

  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

  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至犯恶作罪者:当知此中,他胜处法上品缠犯,不可还净。以于所犯不生恶作,数数现行,无惭愧故。由是失戒律仪,应当更受,是故不说发露除恶作法。中、下品缠容可还净,发露悔法,如文易知。

  辰二、指余违犯

  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

  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者:五罪聚中,犯众余罪及犯粗罪,是名为余。若犯粗罪,应对于四补特伽罗发露悔除,是即四众所作羯磨。若众余罪,应于二十众前发露悔除,是即二十众所作羯磨。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十三页7440)是名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此亦如前作如是说:长老专志!乃至犯恶作罪,是名应如是说。

  昃三、下品犯[23]

  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

  若下品缠至当知如前者:此中余言,谓别悔罪、或陨坠罪、或恶作罪。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除,是即二众所作羯磨。此悔除法,当知如前,先当称述所犯事名,乃至广说。

  月二、自誓防护

  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

  日三、结明还净

  如是于犯还出还净。

  若无随顺补特伽罗至终不重犯者:谓若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于自所犯,堪令除遣所生恶作,是故名为随顺补特伽罗。应对于彼发露所犯,灭除恶作。若无彼人,应以当来无犯意乐,起自誓心,断灭犯罪因缘,生起猛利惭愧。由是因缘,防护当来终不重犯。

  洪二、由自受2 荒一、举如法受

  又诸菩萨欲受菩萨净戒律仪,若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尔时应对如来像前,自受菩萨净戒律仪。应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或蹲、跪、坐,

  若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者:谓若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如是等相,是名具足功德补特伽罗。

  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誓受一切菩萨学处,誓受一切菩萨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说已应起。

  荒二、例余一切

  所余一切如前应知。

  所余一切如前应知者:受律仪戒,已如上说。戒律仪法,应如前知。谓即四种他胜处法,乃至广说诸事处相,是名所余一切如前应知。

  宇二、起犯差别2 宙一、释无余犯2 洪一、标简

  又于菩萨犯戒道中,无无余犯。

  又于菩萨犯戒道中无无余犯者:谓如前说: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现行业,可名犯戒;然由方便能作他利,名菩萨道;总说彼事名犯戒道。由是菩萨正所应作,不犯他胜处法,是故说言无无余犯。五罪聚中,四种罪聚,名有余罪;他胜罪聚,名无余罪故。如摄事分说。(陵本一百卷二页7474)

  洪二、释义2 荒一、引佛说

  如世尊说:是诸菩萨多分应与瞋所起犯,非贪所起。

  如世尊说至非贪所起者:此引教证成无余犯道理。由诸菩萨,于诸有情多所作业。若以憎嫉增上力故而等起者,是名有犯。若以爱怜增上力故而等起者,应名无犯。由是说言多分应与瞋所起犯,非贪所起。此中贪言,非谓烦恼,假说爱怜名为贪故,由是当知是密意说。

  荒二、释密意

  当知此中所说密意。谓诸菩萨爱诸有情、怜诸有情增上力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菩萨所作,非非所作;非作所作可得成犯。若诸菩萨憎诸有情、嫉诸有情,不能修行自他利行,作诸菩萨所不应作;作不应作可得成犯。

  宙二、指释犯品

  又诸菩萨软中上犯,如摄事分应当了知。

  又诸菩萨软中上犯等者:此说犯罪意乐贪瞋痴缠,有软中上品类差别。若由软品贪瞋痴缠所犯众罪,是下品罪;若由中品,是中品罪;若由上品,是上品罪。即摄事分中调伏事摄。(陵本九十九卷七页7421)

  宇三、所学差别2 宙一、举圆满3 洪一、标列

  如是菩萨依止一切自毗奈耶勤学所学,便得成就三种圆满,安乐而住。一者、成就加行圆满,二者、成就意乐圆满,三者、成就宿因圆满。

  依止一切自毗奈耶至宿因圆满者:菩萨自乘所摄戒藏,是名自毗奈耶。此有三种,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故名一切。依此三种净戒差别勤学所学,如其次第便得成就三种圆满。谓依律仪戒,成就加行圆满;依摄善法戒,成就意乐圆满;依饶益有情戒,成就宿因圆满。由此圆满,得安乐住。此中住言,谓善法可爱生展转住。此由于诸善法不放逸力,能令后后往善趣生,乃至能得大般涅槃,由是故说安乐而住。

  洪二、随释3 荒一、加行圆满

  云何名为加行圆满?谓诸菩萨于净戒中行无阙犯,于身语意清净现行,不数毁犯发露自恶。如是名为加行圆满。

  荒二、意乐圆满

  云何名为意乐圆满?谓诸菩萨为法出家,不为活命;求大菩提,非为不求;为求沙门、为求涅槃,非为不求。

  为求沙门为求涅槃者:贪瞋痴等毕竟断义,是沙门义。证惑解脱及苦解脱,是涅槃义。

  如是求者,不住懈怠下劣精进,不杂众多恶不善法、杂染后有、有诸炽然众苦异熟、当来所有生老病死。如是名为意乐圆满。

  不住懈怠下劣精进等者:谓为求大菩提,故说不住懈怠下劣精进。为求沙门及与涅槃,故说不杂众多恶不善法乃至当来所有生老病死。此中恶不善法,即谓贪瞋痴等。众苦异熟生老病死,即谓苦所依身。别配为求沙门及与涅槃,其义应知。

  荒三、宿因圆满

  云何名为宿因圆满?谓诸菩萨,昔余生中修福修善,故于今世种种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自无匮乏,复能于他广行惠施。如是名为宿因圆满。

  洪三、总结

  菩萨如是依毗奈耶勤学所学,成就如是三种圆满,安乐而住。

  宙二、例衰损

  与此相违,当知成就三种衰损,危苦而住。

  地三、难行戒等2 玄一、结前生后

  如是略广宣说菩萨若在家品、若出家品一切戒已,自斯已后,即于如是一切戒中,分出所余难行戒等差别之相,应当了知。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一

  --------------------------------------------------------------------------------

  [1] 披尋記原無出處。

  [2] 「議」,磧砂、大正、陵本作「義」。

  [3] 「議」,磧砂、大正、陵本作「義」。

  [4] 「議」,磧砂、大正、陵本作「義」。

  [5] 「想」,披尋記原作「相」。卷五十九原文作「想」。

  [6] 「苦」,磧砂作「若」。

  [7] 「己」,陵本作「已」。

  [8] 「己」,陵本作「已」。

  [9] 「母邑」,磧砂作「女色」。

  [10] 「生多」,磧砂作「多生」。

  [11] 披尋記原無出處。

  [12] 「妓」,大正作「伎」。

  [13] 「妓」,大正作「伎」。

  [14] 「弊」,大正作「蔽」。

  [15] 「違犯」,披尋記原作「無犯」。

  [16] 「聞」,磧砂作「聲」。

  [17] 「一頁」,披尋記原作「七頁」。

  [18] 「染」,磧砂作「深」。

  [19] 「聞」,磧砂作「間」。

  [20] 「疹疾」,磧砂作「疾病」。

  [21] 「誡」,大正作「誠」。

  [22] 「競」,磧砂作「竟」。

  [23] 【昃三、下品犯】,披尋記原無此科,依文義加入。

----------------------------------------------------------------------------------------------------------------

更多韩清净居士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