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十


2014/9/4    热度:37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四

  庚八、释众杂义5 辛一、智明胜利2 壬一、标列五相

  复次,诸智光明有五胜利。一、能于所知灭一切暗;二、能以世间、出世间功德,适悦摄受所依止身;三、能正观见所未见义;四、能于现法与第一乐;五、能身坏后与第一趣。

  能于现法与第一乐者:谓于静虑数数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

  壬二、较量差别3 癸一、标

  复次,由十五种德差别故,诸智光明胜外光明。

  癸二、征

  何等十五?

  癸三、释2 子一、辨体性

  谓外光明以色为性,诸智光明以慧为性。

  子二、辨业用2 丑一、举害翳

  又外光明能害外翳,诸智光明能害内翳。

  丑二、例所余

  如是非常所爱、常所爱,不可分布与诸有情、可分布与诸有情,出已还没、出已不没,有色、无色,麤、细,有暗相违、无暗相违,动、不动,不能作一切有情义利、能作一切有情义利,引诸众生趣曾所趣、引诸众生趣未曾趣,不能开发一切所覆、能开发一切所覆,不能隐覆已所开显、能隐覆已所开显,不能发起无量照明、能发起无量照明,违害于见、不违害见,当知亦尔。

  能隐覆已所开显者:谓如不净作意,映夺净相;无常、苦、无我作意,映夺常、乐、我相;无相作意,映夺一切众相。如是一切能治映夺所治,令不可得,名能隐覆已所开显。

  辛二、调善等别2 壬一、约法相辨3 癸一、三种调善

  复次,有三种调善。一、除遣故;二、制伏故;三、害随眠故。

  癸二、三种寂静

  复有三种寂静。一、诸恶寻思不能扰故;二、不为诸相所动乱故;三、任运于内常喜乐故。

  任运于内常喜乐故者:谓于静虑,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

  癸三、三种寂止

  复有三种寂止。一、身寂止,二、语寂止,三、意寂止。

  壬二、约补特伽罗辨2 癸一、三种梵志等

  复有三种梵志。一、趣向梵志,二、住果梵志,三、到究竟梵志。如是沙门亦有三种。

  癸二、三种婆罗门

  复有三种婆罗门。一、假名婆罗门,二、种姓婆罗门,三、正行婆罗门。

  复有三种婆罗门等者:如本地分声闻地释应知。(陵本二十九卷十八页2464)

  辛三、出离资粮2 壬一、明具足4 癸一、戒律仪摄2 子一、受持具足2 丑一、简失坏2 寅一、标

  复次,由四因缘,令尸罗坏;尸罗坏故,依止尸罗所应生善皆不得生。

  寅二、列

  谓于无余罪起毁犯故;于有余罪不悔除故,于诸所犯不忆念故;于无犯中执有犯故;于有犯中执无犯故。

  丑二、翻具足

  由四因缘,名戒具足;与上相违,应知其相。

  子二、清净具足2 丑一、由二因缘3 寅一、标

  复次,由二因缘,令所受戒清净具足。

  寅二、列

  一、助伴清净故;二、自性清净故。

  寅三、释2 卯一、助伴清净

  云何名为助伴清净?谓见清净、轨清净、命清净。

  卯二、自性清净

  云何自性清净?谓恭敬随学、具分随学。

  丑二、由三因缘3 寅一、标

  复有差别。谓三因缘,令所受戒清净具足。

  寅二、列

  一、意乐清净故;二、命清净故;三、行清净故。

  寅三、释3 卯一、意乐清净

  云何意乐清净?谓为解脱修行梵行,不为生天。

  卯二、命清净2 辰一、征

  云何命清净?

  辰二、释2 巳一、标

  谓如法乞求以自活命。

  巳二、广3 午一、征起

  云何名为如法乞求?

  午二、标列

  谓如所应求、如所从求而乞求故。

  午三、随释2 未一、如所应求

  云何名为如所应求?谓不矫诈而有所求,亦不绮说而有所求,亦不现相而有所求,亦不抑逼而有所求,亦不以利而希于利。

  谓不矫诈而有所求等者:本地分中说:有尸罗净命亏损所摄。谓依矫诈、或邪妄语、或假现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种种状相,而从他所非法希求所有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诸资生具。(陵本二十二卷十页1919)今翻彼相应知。

  未二、如所从求

  云何名为如所从求?谓除五种不应行处而有所求。

  卯三、行清净

  云何行清净?谓深信所犯有不爱果,若行、若住系念思惟,终不故犯;设有所犯,即便从他如法悔除,誓于当来坚牢防护。

  癸二、根律仪摄2 子一、标应了知

  复次,若有苾刍欲勤加行密护根门,应以四相了知忘[1]念过失,及以四相了知不如理作意。

  子二、释其差别2 丑一、了知忘念过失3 寅一、征

  云何四相了知忘[2]念过失?

  寅二、列

  一、阙念,二、劣念,三、失念,四、乱念。

  寅三、释4 卯一、阙念

  阙念者,谓于密护诸根门法,不听、不受、不善了知。

  卯二、劣念

  劣念者,谓于彼法虽听、虽受、虽善了知,而不常作,非委悉作,若修、若习、若多修习。

  卯三、失念

  失念者,谓虽修习亦多修习,然或有时不正了知而有所行。

  卯四、乱念

  乱念者,谓即于彼非杂染中生杂染想,杂染中生非杂染想。

  丑二、了知不如理作意3 寅一、标

  云何以四相了知不如理作意?

  寅二、列

  一、是烦恼生因;二、与杂染生相应;三、毁坏羞耻;四、起错乱犯。

  寅三、释4 卯一、烦恼生因

  烦恼生因者,谓如有一,执取于相、执取随好,由此因缘,于是处所恶不善法随心流逸。

  卯二、与杂染生相应

  与杂染生相应者,谓即与彼恶不善法俱现前行。

  卯三、毁坏羞耻

  毁坏羞耻者,谓如有一,于应羞耻而不羞耻,又即于彼恶不善法现在前时而无羞耻。

  卯四、起错乱犯

  起错乱犯者,谓即因彼无羞耻故,或犯所犯罪,或思舍所学。

  癸三、于食知量摄3 子一、标

  复次,于食知量勤修行者,断除八处,乃名具足于食知量。

  子二、征

  何等为八?

  子三、列

  一、耽着饮食,二、耽着自身,三、命根坏灭,四、饥劣,五、身重,六、非无病,七、命不清净,八、多营事业。

  癸四、觉悟瑜伽摄3 子一、标

  复次,常勤修习觉悟瑜伽者,断除八处,乃得名为常勤修习觉悟瑜伽正行具足。

  子二、征

  何等为八?

  子三、列

  一、由威仪其身疲弊;

  由威仪其身疲弊者:本地分说:结加趺坐能经久时。如是威仪不极令身速疲倦故。(陵本三十卷七页2504)与此相违,故身疲弊。

  二、爱味偃卧,睡眠为乐;三、随杂染相;四、不勤修习杂染对治;五、非时而觉;六、虚弃而觉;七、非时而眠;八、虚弃而眠。

  随杂染相等者:谓不安住背念故。本地分说:如理作意相应念,名为背念,弃背违逆一切黑品故。又缘定相为境念,名为背念,弃背除遣一切不定地所缘境故。(陵本三十卷八页2506)

  壬二、明圆满2 癸一、总辨出离2 子一、略标列

  复次,依六出离,应知建立诸出离地。何等为六?一、不随顺出离,二、阙出离,三、家出离,四、不圆满出离,五、下地出离,六、萨迦耶出离。

  子二、随难释2 丑一、自不圆满

  不随顺者,谓五种依止。一、趣不随顺,二、生不随顺,三、精进不随顺,四、障不随顺,五、爱乐不随顺。

  趣不随顺等者:住无种性法,名趣不随顺,由无堪能趣向涅槃故。生无暇处,名生不随顺。多放逸过,名精进不随顺。有异熟等障,名障不随顺。有邪解行,名爱乐不随顺。本地分说不般涅槃四种因缘,即此后四应知。

  丑二、他不圆满

  阙者,谓阙四种缘。一、亲友阙;二、听闻阙;三、隐没阙,若教、若证皆隐没故;四、施主卧具阙。

  阙四种缘等者:本地分说: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陵本二十一卷五页1828)今翻彼相应知。

  癸二、别显建立8 子一、善法欲摄

  复次,由四种力生善法欲。一、由缘力,二、由因力,三、由智力,四、由行力。

  子二、正出家摄2 丑一、略标

  复次,由四圆满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出家圆满。

  丑二、列释

  一、形相圆满,谓能随顺无所杂染,不染污故。二、业圆满,谓如佛说法,善随顺故。三、意乐圆满。四、住处圆满。

  形相圆满等者:本地分中修所成地说:于四处所,以二十二相应善观察。谓自誓受下劣形相、威仪、众具;又自誓受禁制尸罗;又自誓受精勤无间修习善法。乃至广说如是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为出家之想及沙门想。(陵本二十卷十三页1755)此说四圆满相,随应当释。

  子三、戒律仪摄

  复次,由五因缘,应知尸罗律仪圆满。一、不坠堕故;二、能出离故;三、不可诃故;四、无穿阙故;五、不知足故。

  不坠堕故等者:安住具戒,名不坠堕。由是因缘,不堕恶趣故。善能守护别解律仪,名能出离。由是因缘,当得清净、解脱、出离故。轨则、所行皆悉圆满,名不可诃。由是因缘,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诃责故。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名无穿阙。受学学处,名不知足。由是因缘,转胜转妙故。

  子四、根律仪摄2 丑一、标

  复次,依二种对治,应知四种根律仪。

  丑二、释2 寅一、二种对治

  二种对治者,一、思择力,二、修习力。

  寅二、四种根律仪2 卯一、列种类

  四种根律仪者,一、境界护,二、烦恼护,三、缠护,四、随眠护。

  卯二、别释相4 辰一、境界护

  境界护者,谓住寂静勤修行时,以念自守,于诸境界心不流散故。

  辰二、烦恼护

  烦恼护者,谓等位行而游行时,于诸境界远离贪忧故;

  等位行者:行平等位,名等位行。谓游行时,正行无记舍中故。

  即分别此不取其相,乃至心不流逸者。

  辰三、缠护

  若于尔时执取彼相,复起随觉执取随好,则便于彼修防护行,以修习力守护眼根,是名缠护。

  辰四、随眠护

  证眼根护,是随眠护。

  即分别此不取其相等者:谓于彼彼所缘境界念防护意,防护非理分别,远离取相及取随好,不起种种恶不善法令心流漏故。此即释前于诸境界远离贪行。

  子五、于食知量摄2 丑一、标列因缘

  复次,由五因缘,当知于食知量圆满。一、依止对治故;二、远离所治故;三、依[3]自作业故;四、依处故;五、分别故。

  依止对治故等者:本地分说:由正思择食于所食。是名依止对治。又说: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是名远离所治。又说:为除饥渴、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若力若乐食于所食。是名依自作业。又说:为摄梵行、为得无罪安隐而住食于所食。是名依处。又说:略义有二。一、无所食,二、有所食。有所食者,复有二种。一、平等食,二、不平等食,乃至广说。是名分别。

  丑二、引释句义

  此中旧受者,饥所起。苦受者,食所起。

  旧受饥所起等者:先业所引异熟受生,是名旧受。现缘所生身中,极重、猛利、炽然苦恼不可意受,是名苦受。

  抚育者,增梵行故。力者,能害所治故。乐者,现法乐住故。无罪者,净福田故。安隐住者,烦恼苦断能作证故。

  子六、觉悟瑜伽摄2 丑一、标二加行

  减省睡眠,无间、殷重二加行故,精进圆满。

  丑二、别释其相2 寅一、殷重加行2 卯一、标时位

  殷重加行者,谓行坐时而成办故。

  卯二、配盖缠

  于第一、第二、第四盖中宜坐时,第三盖中宜行时,第五盖中宜俱时。

  寅二、无间加行2 卯一、标时分

  无间加行者,谓于昼日、夜初后分应常觉悟,于夜中分正习睡眠。

  卯二、明远离

  为离师子相似长时极重失念无间睡故,重累其足,乃至思惟起想正习睡眠。

  子七、正知而住摄2 丑一、标列

  复次,应于五处知量正知而住。一、于行处,二、于观处,三、于摄受利养恭敬处,四、于受用资具处,五、于善品加行处。

  丑二、随释5 寅一、于行处

  由初处故,终不游行非所行处,亦不曛暮而出游行。

  寅二、于观处

  由第二故,先不作意而观视者,速摄其根;若先作意而观视者,善住其念。

  寅三、于摄受利敬处

  由第三故,若有所受及他礼时,手不拳缩,足不躁动。

  寅四、于受用资具处

  由第四故,受用衣钵及与饮食皆知其量。

  寅五、于善品加行处3 卯一、于昼业

  由第五故,若居寂静,于昼日分经行、宴坐,若行、若住、若坐、若觉善知其量。

  卯二、于夜业

  于其夜分所习睡眠亦善知量。

  卯三、于身语意业

  若有修习论议[4]决择,若语、若默亦善知量;为令二种所依调适,除遣睡眠及诸劳倦亦善知量。

  子八、修三摩地摄4 丑一、四摄断行2 寅一、标列

  复次,若有苾刍勤修神足,略由四支摄诸断行。一、修习支,二、证胜进支,三、护随烦恼通达支,四、引发能净随烦恼支。

  寅二、随释4 卯一、修习支

  修习支者,谓欲、精进。何以故?依欲、精进修神足故。

  卯二、证胜进支

  证胜进支者,谓信、轻安。何以故?由证胜进故,以净信心,信上解脱;以其轻安,止息所有身心麤重。

  卯三、护随烦恼通达支

  护随烦恼通达支者,谓念、正知。何以故?由正念故,防护未生止观随惑;由正知故,通达已生止观随惑。

  防护未生止观随惑者:惛沈、掉举障止观故,是名止观随惑应知。

  卯四、引发能净随烦恼支

  引发能净随烦恼支者,谓思及舍。何以故?由思故,励[5]沈下心;由舍故,若心掉举,摄持于内。

  丑二、四得定缘2 寅一、标列

  复次,有四种法,于所得定为增上缘。一、审谛听闻,二、得正教授,三、宿世串习,四、具足多闻。

  寅二、随释4 卯一、审谛听闻

  审谛听闻者,谓发起乐欲,生净信心听闻正法;由此因此缘,得心一境性。

  卯二、得正教授

  得正教授者,谓因次第教授、无倒教授故,发起勇猛精进而住,无间常委,于菩提分精勤方便修习而住;由此因此缘,得心一境性。

  次第教授无倒教授者:本地分中说四教授,此即初二。如彼别释应知。(陵本二十七卷二十一页2318)

  卯三、宿世串习

  宿世串习者,谓于宿世邻近生中,于诸静虑及诸等至数已证入;由此因此缘,得心一境性。

  卯四、具足多闻

  具足多闻者,谓多闻、闻持、其闻积集,即于彼法独处空闲,思惟、筹量、审谛观察;由此因此缘,得心一境性。

  丑三、七应正知2 寅一、标列

  复次,有七种法,为欲证得三摩地者,应正了知。一、内定退因,二、外定退因,三、内定退,四、外定退,五、内定退及因对治,六、外定退及因对治,七、彼二对治依持。

  寅二、随释7 卯一、内定退因

  内定退因者,谓懈怠。

  卯二、外定退因

  外定退因者,谓掉举。

  卯三、内定退

  内定退者,谓惛沈睡眠。

  卯四、外定退

  外定退者,谓于五妙欲散乱。

  卯五、内定退及因对治

  内定退及因对治者,谓善取相而正观察。

  谓善取相而正观察者:本地分说:于光明相善巧精恳,善取善思、善了善达。以有明俱心,及有光俱心。或于屏处、或于露处往返经行。于经行时,随缘一种净妙境界,极善示现,劝导、赞励、庆慰其心。谓或念佛、或法、或僧、或戒、或舍、或复念天,乃至广说。(陵本二十四卷二页2008)其义应知。

  卯六、外定退及因对治

  外定退及因对治者,谓即于身观察不净。

  卯七、彼二对治依持

  彼二对治依持者,谓光明想。

  丑四、正观念住2 寅一、身念住摄7 卯一、释观集法住

  云何于身观集法住?谓观此身,从过去世及诸饮食现在而生。

  卯二、释观灭法住

  云何于身观灭法住?谓观此身,于当来世是死灭法。

  卯三、释观集灭法住2 辰一、于此身

  云何于身观集灭法住?谓观此身,于现在世由饮食缘增长久住,必当破坏。

  辰二、于有身

  于有身者,谓于此身善住其念于真如身。

  善住其念于真如身者:苦谛真如,名真如身。谓实无常、苦、空、无我故。

  卯四、释唯出世间智

  或唯出世间智者,谓由于内奢摩他道。

  卯五、释唯出世间见

  或唯出世间见者,谓由毗钵舍那道。

  卯六、释唯忆念

  或唯忆念者,谓由此后所得出世间道。

  卯七、释无所依住

  云何于身无所依住?谓依诸定修习念住,即于彼定无有爱味,乃至无有住着。

  寅二、四念住摄

  云何于世间无所取执?谓于四颠倒已永断灭;永断灭故,于彼身等终不执取净、乐、我、常。

  辛四、染净德失31 壬一、建立五种补特伽罗5 癸一、标

  复次,依止[6]施设建立五种补特伽罗。

  癸二、征

  云何为五?

  癸三、列

  一、欣乐喜乐诸异生者,二、欣乐障断见迹行者,三、欣乐解脱见趣行者,四、到究竟见趣行者,五、到究竟见迹行者。

  癸四、释5 子一、欣乐喜乐诸异生者

  云何欣乐喜乐异生补特伽罗?应知此有四[7]种。谓欣乐欲生喜乐、欣乐有寻有伺定生喜乐、欣乐无寻有伺定生喜乐、欣乐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差别故。

  子二、欣乐障断见迹行者2 丑一、征

  云何欣乐障断见迹行补特伽罗?

  丑二、释2 寅一、标差别

  应知此有二种。谓欣乐烦恼障断、欣乐定障断差别故。

  寅二、别释相2 卯一、欣乐烦恼障断

  欣乐烦恼障断补特伽罗,于现法乐住未得已得,于一切种有想等至未得已得,谓于依止及于观察所知有差别故。

  卯二、欣乐定障断

  欣乐定障断补特伽罗,于一切胜处未得[8]已得,及于一切遍处未得已得。

  子三、欣乐解脱见趣行者

  云何欣乐解脱见趣行补特伽罗?谓诸外道起如是见:我为非有、我所为非有,我当无有、我所当无有。彼于此见未得已得。

  谓诸外道起如是见等者:彼诸外道入佛圣教,证谛现观,故起如是正见:我为非有、我所为非有。又于现在因观无常性,由是因缘,得决定见,谓我当无有、我所当无有。义如摄异门分释。(陵本八十三卷二十二页6346)

  子四、到究竟见趣行者

  云何到究竟见趣行补特伽罗?谓于非想非非想处未得已得。

  子五、到究竟见迹行者

  云何到究竟见迹行补特伽罗?谓于六触处无余永断究竟证受。

  癸五、结

  如是名为依止施设建立五种补特伽罗。

  壬二、邬波索迦有三种德2 癸一、标列

  复次,邬波索迦有三种德。一、清净,二、能造作,三、能引发。

  癸二、随释3 子一、清净2 丑一、标差别

  清净者,谓意乐清净、戒行清净、证清净。

  丑二、随别释3 寅一、意乐清净

  意乐清净者,谓于佛宝等远离疑惑,不希世事谓作吉祥。

  寅二、戒行清净

  戒行清净者,谓能圆满所有学处。

  寅三、证清净

  证清净者,谓能证得世出世清净故。

  子二、能造作

  能作三宝所作事故,名能造作。

  子三、能引发

  能引发同法、不同法者智故,名能引发。

  壬三、三不共法2 癸一、标列三种

  复次,有三种法。一、闻法,二、行法,三、究竟证法。

  癸二、料简不共2 子一、简外道3 丑一、闻法

  又外道法是颠倒说。

  丑二、行法

  所有禁戒非可现见,依止邪愿修梵行故。

  丑三、究竟证法

  所有等至有热恼,非究竟,不能趣究竟、不能出离故,共诸外道故、共诸异生故。

  子二、翻内法

  诸佛正法与彼相违,是真善说、是可现见,乃至智者自内所证。

  有三种法等者:如前闻所成慧地决择中说:由五法故,沙门、婆罗门胜劣差别。何等五法?一者、闻法,二者、戒法,三、摄受法,四、受用法,五、证得法。(陵本六十四卷三页5080)今此行法,摄彼第二、第三、第四,故成三种。

  壬四、诸欲得舍次第2 癸一、总标

  复次,诸欲得舍次第,谓当宣说先所应作。

  癸二、别辨2 子一、得3 丑一、由此故得

  由此故得,谓由布施、持戒。

  丑二、于此可得

  于此可得,谓在天上。

  丑三、得已受用

  由此受用,谓由爱味。

  子二、舍2 丑一、知欲过患

  由此故舍,谓由过患。

  丑二、舍欲差别2 寅一、由世间道

  如此差别,舍于事欲及烦恼欲,谓由出离远离功德。

  寅二、由出世道

  又若显示清净品法,谓应称赞四沙门果,从彼决定无退堕故,或出世间故。

  谓当宣说先所应作等者:本地分说:云何名为善说正法?谓于时时能善宣说初时所作无倒言论。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于诸欲中,能广开示过患出离清净品法。(陵本二十五卷四页2085)此中诸义,准彼应知。

  壬五、驱摈犯戒因缘

  复次,由三因缘,同梵行者应当和合驱摈犯戒。一、为护他故;二、彼不堪为上法器故;三、彼能令僧无威德故。

  壬六、爱乐尸罗因缘2 癸一、总标

  复次,由四因缘,令于尸罗深生爱乐。

  癸二、列释4 子一、由师教

  一、由师教。远离二边,制立所学故。

  子二、由自内

  二、由自内。非极猛利贪等类故。

  子三、由助伴

  三、由助伴。彼极柔和,易共住故。

  子四、由加行

  四、由加行。不住懈怠故。

  壬七、四种观察尸罗

  复次,有四种观察尸罗。一、由共住,信知是有;二、于厄难,信知坚牢;三、由世务,信知无阙;四、由言论决择,信知无恋,见不坏故。

  四种观察尸罗等者:谓由柔和,易可共住,信知安住具戒,是为第一。若遇厄难,能不毁犯学处,信知坚守尸罗,是为第二。于所作事,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由是因缘,信知尸罗无阙,是为第三。受学学处,决择善巧;由是因缘,信知于所受戒不起邪愿,一切身财无有顾恋,由不执戒以为最胜,见不坏故。

  壬八、心趣远离等2 癸一、三种趣相2 子一、约时位辨3 丑一、心趣远离

  云何心趣远离?谓于住时处愦闹者。

  丑二、心趣出离

  云何心趣出离?谓于聚落而游行者。

  丑三、心趣涅槃

  云何心趣涅槃?谓居寂静处奢摩他等相者。

  子二、约依处辨

  复有差别。谓依远烦恼说趣远离,依出生死说趣出离,依入涅槃宫说趣涅槃。

  癸二、得果异名

  一切受并相续灭故,名为无影、名为寂灭;三苦永离故,名为寂静;烦恼炽然热恼永息故,名为清凉;得无上迹故,名为真梵。

  壬九、闻法过失

  复次,由三过故,不能无倒听闻正法。一、散乱故;二、愚痴故;三、不恭敬故。

  壬十、闻修器相

  复次,有五种相为闻修器。一、谦下心,二、奉行心,三、摄受义心,四、善摄受义心,五、恭敬心。

  壬十一、大师功德3 癸一、标

  复次,于善说法毗奈耶中,略有五种大师功德。若有大师具成就者,便能映蔽外道沙门、婆罗门师。

  癸二、征

  何等为五?

  癸三、列

  一、于诸戒行终无误失;二、善建立法;三、善制立所学;四、于善建立法、善制立所学中,随所疑惑皆能善断;五、教授出离。

  壬十二、能出离道

  复次,由三因缘,唯有此道能得出离,谓无我见。一、未曾得故;二、现能对治诸烦恼故;三、现于解脱无怖畏故。

  壬十三、四种欢喜2 癸一、标列种类

  复次,有四种欢喜。一、俭素欢喜,二、积习梵行欢喜,三、无悔欢喜,四、乐断乐修欢喜。

  癸二、别辨引乐

  第一欢喜,能引少欲乐;第二欢喜,能引远离乐;第三欢喜,能引三摩地乐;第四欢喜,能引三菩提乐。

  壬十四、名善说等8 癸一、名善说

  复次,由二因缘,佛世尊法名为善说。一、言词文句皆清美故;二、易可通达故。

  癸二、易通达

  由二因缘,易可通达。一、若文若义易觉了故;二、出离等觉故。

  出离等觉故者:谓于世间及出世间能出离道,等遍一切易觉了故。

  癸三、名出离

  由二因缘,名为出离。一、往善趣出离故;二、趣三菩提出离故。

  癸四、趣菩提

  由二因缘,趣三菩提。一、无疑惑故;二、不可坏故。

  癸五、不可破坏

  由二因缘,不可破坏。一、见不可坏故;二、有窣堵波故。

  癸六、有窣堵波

  由二因缘,有窣堵波。一、证坚住故;二、有可依故。

  证坚住故者:谓于诸法得无所畏故。

  癸七、名有可依

  由二因缘,名有可依。一、依智不依识故;二、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故。

  癸八、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

  由二因缘,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一、断一切疑故;二、邪行不可得故。

  壬十五、能障差别2 癸一、能障断法

  复次,有四种能障断法。一、无厌离,二、智未熟,三、散乱,四、沈下。

  癸二、能障慧眼

  应知慧眼,于作恶者说名为盲,于作福者说名有垢,于诸外道说名有翳。

  壬十六、修法念住所应知法

  复次,修法念住者,应正了知十一种杂染法。一、贪,二、瞋,三、痴,四、聚,五、散,六、沈,七、掉,八、随烦恼相,九、不乐远离,十、爱味,十一、增上慢。

  壬十七、出世助伴由四因缘

  复次,由四因缘,出世间道用世间道以为助伴。一、隐障诸盖故;二、远分制伏故;三、厌患朽坏故;四、法力滋润故。

  壬十八、如来天眼遍行境相

  复次,由四种相,当知如来所得天眼,遍行一切有情义境。一、现见住造能感一切趣业有情故;二、现见住种种无量生处有情故;三、现见有中有死生有情故;四、现见无中有死生有情故。

  壬十九、证达诸法七种渐次

  复次,为证诸法、为达诸法勤修行者,有七渐次能证诸法、能达诸法。谓于说法者恭敬承事;既承事已,审谛听法;审闻法已,法随法行;法随法行故,为住其心,摄正方便;摄正方便故,发勤精进;发勤精进故,远离内外不平等心起处方便,法财二种障得清净;障清净故,于三摩地不生爱味,离增上慢。

  远离内外不平等心起处方便者:前说:内定退因者,谓懈怠。外定退因者,谓掉举。内定退者,谓惛沈睡眠。外定退者,谓于五妙欲散乱。由是当知,懈怠,名内不平等心起处方便;掉举,名外不平等心起处方便。远离懈怠及掉举故,惛沈睡眠及于五妙欲散乱,皆不得生,是名法财二种障得清净。

  壬二十、修四念住所对治法

  复次,为对治九种所治故,应修四种念住。一、不厌离;二、不作意;三、止观随烦恼;四、沈下;五、不堪击难;六、于劣喜足;七、忘失教授;八、毁犯禁戒;九、弃舍善轭。

  壬二十一、出家在家过失差别2 癸一、出家过失

  复次,诸出家者有五过失。一、不喜乐过失,二、贪着利养恭敬过失,三、追求亲属过失,四、轻懱过失,五、增上慢过失。

  癸二、在家过失

  诸在家者,当知亦有五种过失。一、贪着过失;二、习近能障诸欲过失;三、摄受过失;四、造作恶行过失;五、不作善行过失。

  壬二十二、诸愚夫相2 癸一、由无正慧4 子一、第一四相

  复次,愚夫有四种相。一、不作善作;二、作于恶作;三、二种杂作;四、虽复一向作于善作,而于善作不如实知。

  子二、第二四相

  又有四种愚夫之相。一、不决定慧,二、邪决定慧,三、不起加行,四、所作奸[9]诈。

  子三、第三四相

  又有四种愚夫之相。一、非处欢喜,二、非处愁忧,三、决定艰辛,四、先不观察。

  子四、第四四相

  又有四种愚夫之相。一、邪思构;二、邪发起;三、设施功劳,多分无果;四、由此因缘,多生愁叹。

  癸二、由少福等

  又诸愚夫多分少福,运业薄劣。

  运业薄劣者:谓身语意种种所作无堪能故。

  壬二十三、生死大海相似得名

  复次,五法相似,生死大海得大海名。一、处所无边相似故;二、甚深相似故;三、难渡相似故;四、不可饮相似故;五、大宝所依相似故。

  壬二十四、法施胜于财施因缘2 癸一、标五缘

  复次,由五因缘,于诸财施,法施为胜。

  癸二、简差别5 子一、约恶行善行辨

  一者、财施,于他身中发起恶行;法施,决定起诸善行。

  子二、约起惑治惑辨

  二者、财施,于他身中发起烦恼;法施,能令对治烦恼。

  子三、约有罪无罪辨

  三者、财施,于他身中无间引发有罪安乐;法施,能令无间引发无罪安乐。

  子四、约易得难得辨

  四者、财施,若佛现世、若不现世,易可获得;法施,若无诸佛现世,难可获得。

  子五、约有尽无尽辨

  五者、财施施而有尽,法施施而无尽。

  壬二十五、己自在转不令随心3 癸一、总标简

  复次,应令五心随己[10]自在而转,不应令己[11]随彼诸心自在而转。

  癸二、征五心

  何等为五?

  癸三、别列相5 子一、恶行方便心

  一、恶行方便心。于恶行中猛利趣入。

  子二、善行方便心

  二、善行方便心。于善行中不猛趣入。

  子三、追求诸欲方便心

  三、追求诸欲方便心。于非法凶暴追求欲中猛利趣入。

  子四、受用诸欲方便心

  四、受用诸欲方便心。深生贪染,乃至不见过患、不知出离趣入受用。

  子五、出离远离方便心

  五、出离远离方便心。于出离远离中速疾退转,于诸欲中,或于静虑诸爱味中速疾趣入。

  壬二十六、烦恼魅相2 癸一、总标

  复次,由五种相,诸烦恼魅甚于鬼魅。

  癸二、别辨5 子一、约一多辨

  一者、若为一鬼所魅,唯即为此一鬼所魅;若为一烦恼所魅,必为无量烦恼所魅。

  子二、约可治不可治辨

  二者、若为鬼魅所魅,或以呪术、或以缚害、或以资具、或以众药易可治疗;若为烦恼魅之所魅,不可治疗。

  子三、约易识难识辨

  三者、若为鬼魅所魅,当于魅时易可识别,下至婴儿亦能觉了;若为烦恼魅之所魅,当于魅时难可识别,世聪慧者尚不能了。

  子四、约是客非客等辨

  四者、若为鬼魅所魅,此魅是客,易可摧伏,非是俱生,不即由彼成其自性;若为烦恼魅之所魅,此魅非客,难可摧伏,而是俱生,即由彼故成其自性。

  子五、约不共必共辨

  五者、若为鬼魅所魅,不与一切余有情共;若为烦恼魅之所魅,必与一切余有情共。

  壬二十七、妄计有我2 癸一、出五失2 子一、标

  复次,或有苾刍不如理思,虚妄计度谛故、实故,建立有我。当知此计,略有五种虚诳过失。

  子二、列

  一者、随顺外道教转;二者、摄受外道妄见;三者、设不顺彼而转,然与外道共为同法;四者、若随外道教转,便为修行不出离道;五者、虽不随顺彼转,然与同法翻成异[12]法。

  然与同法翻成异法者:谓建立我为谛、为实,而实非谛、非实,依证成道理为论,故作是说。如因明入正理论说有四相违因,应知同法翻成异法过失。

  癸二、明二缘

  又二因缘故。一、于谛现观因缘起邪行故;二、于谛现观起邪行故。

  又二因缘故等者:观察缘性缘起,名谛现观因缘。观察四谛,名谛现观。于此二种不如理思,名起邪行。由是因缘,虚妄计度,建立有我。

  壬二十八、六杂染等2 癸一、总标

  复次,依止欲行、福行、展转同居行,有六种爱恚杂染、四种依处、五种对治。

  依止欲行福行等者:于欲界中身语意行,是名欲行。行施作福,是名福行。共住一处,修和敬业,名展转同居行。总此一切,说有六种爱恚杂染。于初四种,当知依止欲行。于后二种,当知依止福行及展转同居行。

  癸二、别释2 子一、第一义3 丑一、六杂染2 寅一、征

  云何六种爱恚杂染?

  寅二、释5 卯一、境界贪

  一、境界贪。由此习近能障诸欲。

  由此习近能障诸欲者:习近诸欲,障不出离,是故诸欲说名能障。

  卯二、怨憎瞋

  二、怨憎瞋。由此于怨诸有情所,发起憎恚。

  卯三、顺教贪

  三、顺教贪。由此于他承受其教不得自在苦有情所,广行种种恼害逼迫。

  三顺教贪等者:谓于所畜共住、近住弟子,恒常供侍随心转者,彼虽慢缓,而深爱念悦意摄受,名顺教贪。由是因缘,于余弟子,不恒供侍随心转者,虽不慢缓,亦不爱念悦意摄受,而复广行种种恼害逼迫,是即此中爱恚俱义。

  卯四、增上瞋

  四、增上瞋。由此于彼增上安乐、增上欢喜诸有情所,不欲令其得此兴盛;唯欲自得,杂起种种嫉妒、不忍、变异、不乐。

  卯五、有功德贪有过失瞋

  第五、第六、有功德贪,有过失瞋。由此因缘,心不平等,于僧众中虽行惠施,修诸福业,而常伺求种种差别,若作不作、若恶所作,内怀忧苦,不安隐住。

  有功德贪有过失瞋等者:谓于僧众乐行惠施,修诸福业,是名有功德贪。而常伺求种种差别,若作不作、若恶所作,内怀忧苦,不安隐住,是名有过失瞋。当知此中,应作不作,名作不作;恶作所作,名恶所作。由是因缘,与爱恚俱,心不平等,是故说舍为能对治。

  丑二、四依处2 寅一、配依处

  云何四种依处?谓初境界为依处,余有情为依处。

  云何四种依处等者:谓初境界依处为一,所余有情依处有三差别,谓怨亲中,是故总成四种依处。

  寅二、简起染

  又初二依处,各起一分杂染;所余依处,各起俱分杂染。

  初二依处各起一分杂染等者:境界依处,唯起于贪;怨有情所,唯起于瞋;是名各起一分杂染。所余亲中诸有情所,爱恚杂起,是名各起俱分杂染。依前配释,如文可知。

  丑三、五对治

  云何五种对治。一、不净,二、慈,三、悲,四、喜,五、舍。

  子二、第二义2 丑一、标异门

  复有异门六种爱恚杂染、五种对治。

  丑二、别列相2 寅一、六杂染

  何等为六?一、事贪,二、事瞋,三、贪瞋痴杂染贪,四、不贪不瞋不痴不杂染瞋,五、不贪不瞋不痴不杂染贪,六、贪瞋痴杂染瞋。

  寅二、五对治

  云何五种对治?谓不净与慈及三种作意。一、杂染无颠倒作意;二、不杂染无颠倒作意;三、杂染、不杂染无颠倒心,弃舍贪、瞋作意。

  壬二十九、四种补特伽罗出家五德2 癸一、总标

  复次,有四种补特伽罗,应知出家得五种功德。

  癸二、别释2 子一、四种补特伽罗

  云何四种补特伽罗?一、自依者,二、依他者,三、已熟者,四、未熟者。

  自依依他者:依止善法,名自依者。依止恶法,名依他者。善法名自,恶法名他故。

  子二、出家五种功德2 丑一、征

  云何应知出家得五种功德?

  丑二、释5 寅一、最初功德

  谓自依补特伽罗由出家故,弃舍王等所共财宝,依止不共清净尸罗,是名获得最初功德。

  寅二、第二功德

  依他补特伽罗由出家故,弃舍属他、随他而转不自在事,获得自依、不随于他自在转事,是名获得第二功德。

  寅三、第三功德

  已熟补特伽罗由出家故,若无余结,即便获得一切苦边,是名获得第三功德。

  寅四、第四功德

  若有余结,即便获得恶趣苦边,是名获得第四功德。

  寅五、第五功德

  未熟补特伽罗由出家故,于现法中,解脱无量居家迫迮所有忧苦,积集无量顺解脱分广大善根,能令当来相续成熟,是名获得第五功德。

  壬三十、三苦九相2 癸一、略标

  复次,有三种苦及九种相,应知随逐诸有漏行。

  癸二、别辨2 子一、三苦

  云何三种苦?谓苦苦乃至坏苦。

  苦苦乃至坏苦者:苦苦、行苦、坏苦,是谓三苦。下说九相,如其次第,配释三苦各有三相应知。

  子二、九相3 丑一、征

  云何九种相?

  丑二、标

  谓一一苦各有三相,随逐一切有漏行法,故有九相。

  丑三、列

  一、死所随缚故;二、起恶趣因所随缚故;三、诸恶趣生所随缚故;四、无常法故;五、于无常中苦法故;六、于苦中无我法故;七、顺爱味行生住乐故;八、变坏苦故;九、即由如是变坏苦性,诸有智者取为非出离法故。

  壬三十一、成就四支修二利行4 癸一、标成就

  复次,若有苾刍成就四支为众生[13]者,乃能无倒教诫摄御所有徒众,修行自利利他正行。

  癸二、征列支

  云何四支?一、解脱随烦恼;二、不离正智;三、为令一切已生善法坚住、不忘、修习圆满、倍增广故,摄受任持;四、为令一切未生善法得生起故,摄受任持。

  癸三、别释相4 子一、解脱随烦恼3 丑一、征

  云何苾刍解脱随烦恼?

  丑二、释4 寅一、标

  谓解脱五种随烦恼故。

  寅二、征

  何等为五?

  寅三、列

  一、思慕居家;二、毁犯禁戒;三、忆先所受分别俱行不正作意;四、耽着未来所有境界,发起贪忧;五、于法悭吝。

  寅四、释5 卯一、思慕居家2 辰一、释思慕2 巳一、举因缘

  若诸愚夫,于四大种造色自相不如实知,谓之为己[14]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亲属及兄弟等,于唯形色谓戏笑等,

  于唯形色谓戏笑等者:谓戏笑等,唯依形色长短等积集差别而建立故。笑者,谓随有一,或因开论、或因合论,现齿而笑,欢聚哑哑。戏者,谓双陆、摴蒲、弄珠等戏。或有所余种类欢乐。如本地分三摩呬多地释。(陵本十一卷七页864)

  于唯身语所有动作起有情想俱行作意。由此因缘,起邪分别,妄计为我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亲属及兄弟等。

  巳二、结生起

  由此分别妄计因缘,发生种种居家思慕。

  辰二、明解脱3 巳一、标

  诸有智者了知唯有诸色自相,无有情想,故能解脱初随烦恼。

  巳二、征

  所以者何?

  巳三、释

  从久远来,由见种种各别色形建立安布,或时与他而共集会,如是见已,便谓为我父母、妻子,广说乃至是我朋友、宰官、亲属,或谓为他。非生无色诸有情类有如是事。

  卯二、毁犯禁戒2 辰一、释毁犯

  又诸愚夫,不如实知愚夫之相及智者相,由不如实知故,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凡所现行身语意业皆不清净,亦无清净尸罗正命。

  辰二、明解脱

  诸有智者如实知故,当知一切与彼相违,故能解脱第二随烦恼。

  卯三、起欲寻等2 辰一、释生起

  又诸愚夫,于非如理不能如实知非如理,于其如理不能如实知是如理。于先所受随顺欲贪可意诸法,不正作意,起欲寻思,坚着、不舍、不弃、不吐;于随顺恚不可意法,起恚寻思;于随顺害不可意法,起害寻思,余如前说。

  余如前说者:谓如前说坚着、不舍、不弃、不吐,名之为余。

  辰二、明解脱

  诸有智者,于其如理能如实知此是如理,于非如理能如实知此非如理。于先所受如前所说差别诸法,或不追忆,或正思惟,或不失念,于彼所缘不起欲寻乃至害寻;设复生起,而不坚着,广说如前;故能解脱第三随烦恼。

  广说如前者:谓翻前说不舍、不弃、不吐,是此广说应知。

  卯四、发起贪忧2 辰一、释贪忧2 巳一、出依处

  又诸愚夫,于根护功德不如实知,不护过患不如实知。于现在世现前别境发生爱恚杂染其心,于诸可意色等境界希慕欲见,于不可爱色等境界心生厌逆。

  巳二、释得名

  于可意境心生希慕,是名为贪。怀此贪者,若彼境界变坏之时,心便下戚,是名为忧。

  辰二、明解脱

  诸有智者,一切道理,当知皆悉与此相违,故能解脱第四随烦恼。

  卯五、于法悭吝2 辰一、释悭吝

  又诸愚夫,于诸贪欲不正法中,不能如实知其过患,常为余四悭所漂溺,复起法悭。

  常为余四悭所漂溺者:所谓处悭、家悭、利悭,及敬誉悭,名余四悭。此及法悭,当知即五失利养因行,亦是背涅槃因行。如本地分闻所成地释义应知。(陵本十四卷十四页1228)

  辰二、明解脱

  诸有智者,于彼过患能如实知,于余四悭尚不生起;设起寻舍,终不坚着,况起法悭。彼既如是远离法悭,若遇乐法补特伽罗,即为宣说大师所说素怛缆、毗奈耶、摩怛理迦相应圣教,令其受持,广为无间分别开示,终不隐秘,故能解脱第五随烦恼。

  丑三、结

  是名苾刍成就第一解脱随烦恼支。

  子二、不离正智3 丑一、征

  云何苾刍不离正智?

  丑二、释2 寅一、总标列

  谓有四智。何等为四?谓依最初离染相续通达八圣支道,立第一智;依证成办八圣支道,立余三智。

  寅二、别释相2 卯一、依通达八圣支道2 辰一、出思惟行3 巳一、由不共

  谓有苾刍住异生位,作是思惟:唯于诸佛世尊圣法毗奈耶中有八圣支道,非诸外道异论法中有如是道。

  巳二、由能证

  若于是处有八圣支道,即于是处有沙门果,有诸沙门及沙门义,所谓涅槃。

  巳三、由应修

  我今为证沙门果沙门沙门义故,应当发起八圣支道,修令清净。

  辰二、结名建立

  由如是行于八圣支道中所有智,是名依通达八圣支道立第一智。

  卯二、依证成办八圣支道3 辰一、标列三智

  即以此智为依止、为建立,为欲证得成办如所通达八圣支道故,勇猛精进修余三智,谓闻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

  辰二、别释修相3 巳一、勤修闻智2 午一、求闻正法

  彼为勤修闻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净故,求闻正法。若有宣说如来所证法毗奈耶,即便往诣恭敬听受,证得欢喜广大妙善出离所摄。

  午二、释所证相

  自相高胜,故名广大;自性无罪,故名妙善;涅槃相应,故名出离所摄。

  证得欢喜广大妙善出离所摄者:谓彼闻法所证欢喜,自相广大、自性妙善、出离所摄故。

  巳二、勤修思智2 午一、请问诸谛

  又为勤修思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净故,若知是处有诸苾刍持经律论而共集会,铨量决择经律论中深隐要义,则便往趣请问诸谛。

  午二、决择谛相2 未一、别建立

  彼则为其建立诸谛所有自相证得方便,先未觉悟令其觉悟,若已觉悟开晓令知。即于一义文字差别,方便劝导,令不忘失。

  未二、广开示

  又于无我相应诸谛证得所依甚深义句,以慧通达,广为开示空性相应如来所说微妙法句。

  巳三、勤修修智

  由此因缘,彼既证得闻思所成智清净故,复更勤修修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净故,便于内身住循身观,乃至广说修四念住皆应了知。

  辰三、结名建立

  如是名为依证成办八圣支道建立三智。

  丑三、结

  是名苾刍成就第二不离正智支。

  子三、为已生善令得任持2 丑一、征

  云何苾刍为令已生所有善法坚住、不忘,广说乃至摄受任持?

  丑二、释2 寅一、标名任持

  谓诸苾刍依财食事,从清净信诸施主边,如量受取衣服等物,名曰任持。

  寅二、释其所以

  何以故?以诸苾刍由此因缘,身不羸顿,心有堪能,心无染恼,已生善法不退增长。

  子四、为未生善令得任持2 丑一、征

  云何苾刍为令未生一切善法得生起故,摄受任持?

  丑二、释2 寅一、标名任持

  谓诸苾刍年齿耆宿,戒行清高,了知涅槃所有喜乐于诸喜乐为最第一,善修圣道,离增上慢。若有苾刍能于彼所礼敬承事,善言随喜,离诸谄曲,无求过心,此能生彼,名曰任持。

  此能生彼者:谓此善修圣道,离增上慢苾刍,令余苾刍能生一切妙善菩提分法故。

  寅二、释其所以

  何以故?彼由如是正随转时,于时时间,从彼获得能发胜喜教诫教授,能令未生一切妙善菩提分法速得生起。

  癸四、明开合

  如是四支别分十一,十一与四,平等平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

  --------------------------------------------------------------------------------

  [1] 「忘」,大正、陵本作「妄」。

  [2] 「忘」,大正、陵本作「妄」。

  [3] 「依」,大正作「作」。

  [4] 「議」,大正作「義」。

  [5] 「勵」,大正作「策」。

  [6] 「止」,大正、陵本作「上」。

  [7] 「四」,大正、陵本作「三」。

  [8] 「得」,大正作「勝」。

  [9] 「姦」,大正作「奸」。

  [10] 「己」,陵本作「已」。

  [11] 「己」,陵本作「已」。

  [12] 「異」,大正作「畏」。

  [13] 「生」,大正作「主」。

  [14] 「己」,陵本作「已」。

----------------------------------------------------------------------------------------------------------------

更多韩清净居士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