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20讲


2014/9/4    热度:251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20讲

   第20讲:第二品(第12页第5行-14页3行)

  (1993年6月12日)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结相续时,不相应故。”生杂染为什么不能成立?“结相续时,不相应故”,这就是我们由中有到生有这个环节,要是没有阿赖耶识的话,就没法子解释。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非等引地,这个等引、等智,大家以后常碰到这种词,好象不容易理解,什么叫等引?什么叫等智?还有等持?三种等,或者还有什么等,等持就是三摩地。等引、等智,等就是平等的意思,因为我们这生活里头都是烦扰恼乱多,不会平等的那种运行。说是我们这个欲界跟色界,跟无色界不同,因为我们这个总是起伏、漂泊、杂乱,只是充满这些,不会平等运行。

  普通说,我们祝词,说祝你平安。都是欲界里头平等平安运行比较困难,在色界、无色界是经常的事情,所以等引,就是平等的牵引。等智,平等的到底的,等引跟等智还不同,等引一般都是这样子,我们在色界跟无色界里头,互相的可以等引下去,色界也是等引,无色界也是等引,初静虑等引,到第二静虑也是等引,就是互相的都有一个平等引动的意思。

  等智,普通单说这一个好象我们在欲界里单独坐禅,有个等智,不象色界,初禅跟二禅互相的都有等引的关系,但初步有这样的意思,大家记住以后……。等持就容易解释,就等智跟等引有一点区别。“非等引地”,就是我们欲界,由欲界没生起的时候,

  “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依,就是第七识,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现在由中有到生,起染污意识。

  “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在中有中灭去,

  “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因为这个染污意识时时刻刻都在生灭中、转动中,所以这中有中灭了,“于母胎中识羯罗蓝”,羯罗蓝就是和合的最初状态,这个染污的意识跟羯罗蓝和合的一个体更相和合。这个按说意识跟羯罗蓝和合也是阿赖耶识变现的,现在先不谈变现问题,就是谈这个结生相续的染污意识,跟羯罗蓝更相和合,其实,应该指的就是阿赖耶识。

  “若即意识与彼和合”,要就说意识跟羯罗蓝,羯罗蓝是十个月里头最初的那个阶段。

  “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然后又在跟羯罗蓝和合以后,依止这个结生相续这个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又有一个意识生起来了。

  “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原来有一个意识,现在又生起一个意识,现在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

  “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跟羯罗蓝和合的那个识,要是意识的话,意识性的东西,不应道理。

  “依染污故”,因为它依的是染污。

  “时无断故”,时间没有断,而意识是有断的。实际上来说,应该是它不断,不能有二意识。它还是一个识,就是阿赖耶识。

  “意识所缘,不可得故。”意识所缘跟阿赖耶识所缘不一样,意识所缘的东西很分明的,阿赖耶识所缘的不是这样的。所以你要说是这里头有两个意识,并且这意识所缘都不分明,“意识所缘,不可得故”,它根本没有意识所缘的境界,都是阿赖耶识所缘的境界。

  “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说是假设,这个和合识,这个羯罗蓝和合的识,要是就是意识的话,那么,这个和合的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啊,还是为依止此识,所生的余意识的一切种子识?就是两种意识生起,原来的那个意识是阿赖耶识呢?还是后来生起的意识是阿赖耶识呢?

  “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你要说那跟羯罗蓝和合的是一切种子识,那就应该是阿赖耶识。

  “汝以异名立为意识”,你不过是给阿赖耶识起了另外一个名,不叫阿赖耶识而已,其实是应该所指的就是阿赖耶识。

  “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就是能依止的,就是它后来生起的第二种意识的时候,“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

  “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那就是所依的因,就是最初的那个意识,不是一切种子识。

  “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你就说第二种,生起的意识,就是能依的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的。

  “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意思是很容易明白,就是生杂染,要离开阿赖耶识,是不能成立的,没法儿解释生杂染。

  底下又讲“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并且,这结生相续已,由中有身到生有身,然后再出生。“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就是在母胎中执受色根的“亦不可得”,如果要离开阿赖耶识。前头我们说了,就是执受识,所以阿赖耶识也叫阿那陀识,阿那陀识,就是执受的意思。我们的根,要没有这个阿那陀识来执受的话,它就没有能够感觉的作用。所以,要离开这个异熟识,执受这个色根的话,“亦不可得”。没有执受色根,你就没有什么感觉可言了。

  “其余诸识,各别依故”,其他的诸识,各有各的执受的根,眼有眼根,耳有耳根,各别执受,它不能普遍执受,各自有正的所依根。

  “不坚住故”这个坚住的意思,就是不相续的意思,前头大家已经碰到坚住,坚住就是恒相续的意思。还有坚密,它特别指的无为法,坚密,象真如,它非常坚密,不能受熏。提到这个坚密,所以大家应该特别注意这些词,在藏文里是什么?在汉文里是什么?是什么意思?把它弄清楚。真如这些东西坚密,它无懈可击,你没法子分别,你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把它分析了。无为法不象有为法,分,合。所以这个大家要特别注意。

  “是诸色根不应离识”,所有的色根,不应该离开阿赖耶识,前头已经说了,这阿赖耶识可以为前六识的增上缘,就是互为增上缘。就是它能够变现这个根、器官,同时它能执受,这样的给其它的转识的生起,一个增上缘。所以希望大家把这前后文紧密地联系起来分析,尤其不要离开它主要的问题。

  底下呢,“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要离开异熟果识,这异熟,就是业感,就是引生,感引的。“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这个异熟识跟名色,名,就是指的后四蕴,色指的色蕴,这五蕴更互相依,识与五蕴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阿赖耶识跟五蕴更互相依,这更互相依的意思,大家在前头也看到很多了,也都是互相依存这样的意思。有为法都是互相依村,有为法都是非一非异的,这非一非异我们前头提到了,应该特别注意。如幻如梦的有为法,就他自己而言,可以说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譬如芦束,相依而转”,好象芦束,一把筷子,你搁在这儿,就戳起来了,是相依而转,谁也离不开谁,离开就得倒下。

  所以有为法都是这样,它自己不能单独成立,必须依他而起,不能依自而起,这个看法适用一切。这对我们错误的认识,颠倒,错乱,都是一个修正,都是针对性很强的。

  所以前头提到了,佛教里最主要的是什么?什么是所对治?什么是能对治?时时刻刻都有一个对治的问题,离不开对治,除非我们已经得了果。把这二障都解决了,那时候就没有所对治,剩下的都有一个所对治的问题。前头也说过,都有简别作用,每字每句,都可以简别,都有个对治,都有针对性的问题。我们自己不觉得这有针对性,时时刻刻应该想到。

  “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这识食呢,大家可以参考《成唯识论》第四卷,开头,他说一般有情都四种食,四种营养:段食、触食、希望食、识食,四种食,这四种食都有滋养作用,有营养作用。

  拿这个段食来说,普通我们都认为吃的东西有营养,色法的营养,可是这段食呢,它讲这个能够形成营养的时候必须要变化,已经分段,已经不成为色的时候,起了很大变化的时候,它吸收。所谓段食,就是分段的意思,分段也就是到达那种吸收的时候,它已经不是色法的,也不成团儿。

  那么它这识食呢,也就是它能够把段食,能叫段食发挥作用,也是能使希望食起作用,使这四食都能起作用。这是识食。所以要离开异熟识的话,它这四种食都不能起作用,就是前三种食都不能起作用。所以它能够有滋养、有营养的问题都还在阿赖耶识。

  你阿赖耶识变现我们这个五脏吧,然后再变现其它的段食,最终呢,还是阿赖耶识保持这个能滋养的。我们希望的时候,好比这个人要快死的时候,希望子女到跟前来,还没到,他能够延长些时候来等待,这都是希望食,象这个食,有滋养作用,有维持他生命的作用,那么还是异熟识的关系,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成唯识论》第四卷。

  这三界中,不仅是欲界如此,色界、无色界的已生的有情,都能够有滋养作用,都是因为第八识的关系,因为第八识变现根身,它也变现段食等等,然后变现互相间的关系,那也由它,由阿赖耶识保持这种关系,所以这识食的问题,也必须阿赖耶识。

  “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

  他又举了一种现象,“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要从此没,要从欲界,非等引,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成相续,从欲界到等引地,正受生时。此非等引地的染污之心呢,彼地所摄,成为等引地所摄的,那于阿赖耶识,非等引跟等引地交接的时候,也还需要阿赖耶识。

  “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染污这个善心呢,应无依持。生无色界的时候,要离开这一切种子异熟识,离开这个阿赖耶识,这个异熟果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还得阿赖耶识作为种子的依持,作为种子。

  这个无色界跟有色界、色界完全不同,它无色。我们现在所谓宇宙,这个太阳、地球等等,还是有色,那无色,要按这个印度的宇宙的看法,这有色的,还不是就完全包括了整个宇宙,还得有无色。

  所以这无色界也是问题,现在我们这个星球,种种的都包括不了无色界。色界呢,也是有许多问题,到第四禅,静虑,它就是以舍受,色界、都是受,以受不同来形成许多不同。象无想天吧,它就无想,而且无想天是一种外道的,所以这些宇宙的情况,那跟一般我们所认识的宇宙是很有不同的地方。

  说非等引地跟等引地,这就是,这宇宙要划分的话,有这个等引地、非等引地,我们现在就是非等引地,等引地到底是怎么个状况呢?等引地还包括了无色界,到色究竟天,无所有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到非想非非想处,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宇宙是怎么一种情况,它这结构是怎么个情况,跟现在有很大不同。

  有色的东西,就拿太阳这个大火球,你说它有实体没有实体?根本,你要画一个边儿,在这边以内,这是太阳,这边能画出来吗?画不出来,它时时刻刻在变呢,那火球时时刻刻在变呢。北京市,也画个圈,这个圈以内是北京,我们现在也属于这个圈里的,不过这个圈,是不是时时刻刻有变动呢?你想的圈跟我想的圈一样不一样呢?都是问题,有没有这么个圈?

  所以色法这东西,你看起来是牢固不可破的,但是要真正想起来,这色法,是怎么回事,它有个整体没有?有个“一”没有?常一不变的这个“一”有没有?我们说常,是时时刻刻在变,这个一呢,一般我们有生的有情,有个一的问题,好象首机尾应,尾机首应,好象有个一体,有一。所以认为有我的话呢,就好象有一个统一体,那么世界是不是有个统一体?每一个动物是不是有一个统一体?都是问题。

  “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这是说世间的清净。

  “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间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要真正生起我们出世间的心,无漏的心,正现在前,余下的世间心,有漏心,皆灭尽,都灭,都没有了,已经离开我们这个天趣、人趣,已经离开了,要没阿赖耶识时,就一下子变动,就完全变了。

  “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即应二趣悉皆灭离,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磐为所依趣。”

  到了无色界,出世间心要现在前时,余识都灭尽了,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生在这两个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我们已经生到非想非非想处了,要是在那个时候出世间心要现在前,就应该这二趣“悉皆灭尽”,就是一下子都灭了,要没有阿赖耶识的话,它一下子就转动了。因为什么呢?“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磐为所依趣。”

  “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人在将要死的时候,他因为造善造恶的不同,于是乎有从下边这个所依身慢慢冷却,有的从上往下慢慢冷却,要不信有阿赖耶识的话呢,“皆不得成”,这种现象都不会有。

  “是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生杂染亦不得成。”前边都是讲生杂染不成,这个生杂染,包括以至到无色界天也是生杂染。  底下讲这个世间清净不成。

  “云何世间清净不成”呢?“谓未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心者,即以欲缠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为未离欲缠的贪,来勤修加行。

  “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这还是指的世间的清净、世间的善心,要离开阿赖耶识也是不成。因为什么?未离开这个欲缠的贪,未得色缠心,在这种情况底下,“即以欲缠善心”为离这个欲缠贪故,“勤修加行”,以欲缠的善心,为离这个欲缠的贪,来勤修加行。“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这两个心呢,都不俱生俱灭,交互相应,“非彼所熏”,并不是它的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这两个心不俱生俱灭,没有相应,那就没有熏习,所以“非彼所熏,为彼种子而不应道理”。

  “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用过去色缠心,“多生余心间隔”那你过去虽然有这个色缠的心,但是,因为过去多生“余心间隔”,其他的心来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要没有阿赖耶识的话,你过去的那个色缠心,那个定心种子没有,就没有。

  “唯无有故,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辗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过去熏习的色缠的那个种子,为现在的因缘,那加行善心为增上缘。

  “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假设没有阿赖耶识过去的那种色缠的定心的种子,现在也提不到加行的善心作为增上缘。所以这都不能够成立,这个世间清净心呢,不能成立。

  “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

  底下又说,“云何出世清净不成?”清净有世间清净,有出世间清净,前头我们已经讲了,什么是世间清净,什么是出世间清净,都跟这个所谓无我无常这个理论有关系,跟这个真如有关系,就是跟这个能对治这方面有关系。

  大家回去再看一看,以后就比较容易些了。

---------------------------------------------------------------------------------------------------------

更多韩镜清居士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