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36讲


2014/9/4    热度:275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36讲

   第36讲:第三品(第1页第16行-20行)

  (1995年2月19日)

  从春节前到现在,中间《摄大乘论》课停了六个星期,希望大家在此其间过得好。上次讲到三自性、三能相的问题。三性学和唯识学是非常密切的,没法分成两个。然后就提到无分别智——般若波罗蜜多,慧度学。我们把慈氏学作为三性学、唯识学、慧度学三个部分,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最近我把圣解脱军菩萨的《二万五千般若慧度教授庄严现观论》草草翻译了一遍。这部书很重要,过去好象注意的人很少,能把此书好好整理,让大家共同探讨,我认为是个重要的发现。

  所谓依他起性就是唯识,就是唯依了别识。无著菩萨就分析了种种的了别识,这了别识管它叫图景识。在大家过春节的时候,很容易体会到这种情况,尤其是一家人一块儿回忆过去的情形,所以春节的图景识实际汇集了过去大家所有的回忆。回忆是什么呢?就是图景识。唐诗中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早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所描绘的就是一种图景识。描绘图景用的是语言,而对语言的理解又依据的是过去各自的经验。讲这些话是希望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在《成唯识论》卷二第十七而第七行,这段文字就说明事体,同时也是讲到自体分、自证分的问题,和我们现在探讨的图景识有很重要的关系:

  “执有离识所缘境者、彼说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心与心所同所依、缘,行相相似。事虽数等,而相各异……。”

  “执有离识所缘境者”,指的是陈那。陈那认为外境是所缘,和小乘接近。相分是行相,见分叫事体,见分是心心所的自体。那么陈那已经发现了自体分,他是主张三分:能量、所量和自体分。不过陈那谈到见分是拿见分作为事体,他认为见分是心心所有法的自体相分,似乎还是没有谈到自体分,只是谈到见分。

  行相相似即见分相似,所依是根,所缘是境。为什么说心所有法是相应?过去大家也注意到过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它和心是在所依、所缘相同,而只是在行相方面相似而不相同,在事方面相等而“相各异”。相各异是指能相各异,而不是所相各异。相的不同表示在藏文中分开的比较清楚,所以大家要赶紧学好藏文,用汉藏对读法来学习、理解原典。相,一定要看其所指的是能相、是所相,要把二者分开。而汉文中通常是没有分开的,玄奘法师的翻译就有这种情况,大家要特别注意是指行相、能相、所相还是其它。《成唯识论》下面就说:

  “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

  这是护法说的意思。可见护法就是彻底明了没有离开了别识的所缘境。这了别识中包含了能缘、所缘、能取、所取等等,混沌来说就是一个整体的图景识。在过春节时,我们儿时在乡土欢乐的气氛中放爆竹、打灯笼,我们现在很容易把这些事情集合在一起,像放电影一样构成一个故事。所以护法以至于陈那都说回忆的时候已经包括能缘、所缘,都是自体分,用世俗的话来说就是一件事情。

  所谓唯识就是讲所缘境并没有离开相分。以前说过离开识体、自体分以外,并没有一个能够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东西在那儿等着咱们来认识、来了别。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义,我们所了别的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面对的现实、面对的现实世界。凡夫面对的现实就是能取、所取、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综合体。

  真正按佛教去做,就必须把离开了别识的东西给排除。离开了别识的东西一个是人我,一个是法我,一个是能取,一个是所取。本来我们每个人面对的就是一个图景识,可是我们不这样认为。就拿我们现在讲堂上课来说,就认为有一个能说的,有一个所听的,有一个独立的不变的东西,就是我们日常面对的现实,我们所谓的现实就是承认有我的境界。

  我们承认有我的境界,并不只是从现在才有的事情,而是世世代代无始以来都是这样熏习而来的。面对的是什么呢?比如我们儿时放爆竹、贴春联的情景,他的认识里头一定有个能取、所取在里头,面对最主要的就是能取的方面、所取的方面,由二执的语言来熏习我们的世界,这是根深蒂固的。圣者也有面对的现实,他们面对的现实正跟我们相反。他们的现实就是个图景,除此之外并没有另外别的东西:没有人我,没有法我,这种种都是我们增加上去的。怎样增加上去的?就是世世代代都在熏习而增加上去的,尤其是第六识、第七识。你要是提到那是你增加上去的,他还不相信,不但不相信,他说话、写文章、日常生活都在装进能取、所取,离不开能取所取,否则还觉得没个依靠,没个着落。

  其实,前后左右有没有一个前后贯穿的东西?这是个大问题。我们用“贯穿”两个字来代表我,来描写我。是的,阿赖耶识刹那刹那生灭,这前后贯穿的东西,前后非一非异。可是要是我们凡夫来描写八种识的时候,类似于当前的“学者”,他一定把阿赖耶识当成西洋的心理学一样,要不就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和真如一样,他都认为有个我在这在那儿,和能取一样。所以我们从事慈氏学开发的人读佛书,应该和一般的人不同,和儒家的人不同,以至于和华化佛教都不同,那就是:在图景识里头排除了我见,排除了如名言所指的义。

  底下我们还要讲,什么是名言?什么是事体?什么是名言所诠的义?这是根本问题。语言到底是怎么回事?佛教里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如同我们分析图景识,离开图景识以外,是不是有能取所取?你一讲识的话,要我们凡夫看来就成了有我见的东西。念了半天的佛书还是念的世间书,把所有的名词都认为有个我,认为有如名言所指的义,所指的东西。所以我们真正念佛书,主要是能理解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圣教,知道是介绍证真如得到的无分别智。佛教所说的一切名词和凡夫完全不一样,凡愚念佛书就认为有如名言所指的那个义,而佛学正和这相反,是教你明白所讲的任何事里头都只有自体分,没有能取所取,只有见分相分。见分相分的说法只有汉译是这样,而藏译中不是这么直接谈见、相分,它是把有点根据的东西叫相分,能见的叫见分。

  所以佛教所说的都是依他起的东西,里头没有遍计所执,遍计所执的东西连一点影子都没有。所以描写依他起的事物方便的说常常譬喻如梦、幻、泡、影。有些人读佛书没读懂,把所有的内容都理解成遍计所执性。有常见的人解决不了因果,没法建立因果。

  拿我们现在讲《摄大乘论》来说,总认为“我”在说话,“我”在听课,常的东西能讲话吗?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耳朵”能听见声音吗?可我们却非要这样认为不可。所以我们真正的学习佛教、搞懂佛教了,就是我们面对的是图景,彻底没有人我法我。这是什么状态?这就是超生死的状态!假设你认为图景识里头有人我法我、能取所取,就是生死轮回的状态,我们之所以生死轮回就是加上了个我。所以凡愚把真如也当成受熏的东西,把真如也当成了个能缘起的东西,完全把佛教破坏,根本不了解佛教是怎么回事。佛教的言教根本就是叫你了解、认识无我!

  这无我并不是佛教里楞要这样讲,本来就如此嘛!因为你一有我就跑到生死轮回里头去了,那个体系完全和无我体系不同。所以佛教一开始就否定这个否定那个,对治这个对治那个。说对治,是因为咱们凡夫偏偏要和佛对话:你说的那些话应当象我认识的这样,我们认识的话不应象你那样说。所以护法讲根本没有离开了别识以外的境界,这种根本没有才是真实!可我们日常的待人接物,每一环节一定要把“我”装进去,把真如当成我,把阿赖耶识也当成我。本来是要解脱、出世间的学说,我们一定把它拉下来成为世间学,别离开生死,离开生死多没意思!所有的花花绿绿都是承认有我搞出来的,你抽掉这东西未免可惜,还是按我们世间法来生活、写文章、做事情的好,你出世间的道我们不欣赏,所以时时刻刻都有一个我们和佛学到底是要争论、还是要自己安分守己一点的问题,时时刻刻都有这问题。

  护法说相分是我们所缘、是我们所对的境界,见分叫行相,相分见分所依的事体就是事、就是自证分。相分和所取完全不同,见分和主观世界的能取完全不同。我们要了解佛教、认识佛教,最主要的是从这方面下手。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处在无明、有我的世界,和佛教、和无我的世界都在相抵触。所以要修行,我们整个生活要变个样子。自体分上只有相分、见分,并没有能取、所取,就是依他起的图景识。要通达佛法就一定要离开有我的方面,把我搁进去就不成为唯识,不成为自体分,因为见分、相分就是对治能取所取的,佛教所以能让我们从梦中醒来,就在这个地方。你昏睡的时候,一点光明都没有的时候就是这个有我的境界。我们每天站的地方、立足点就在有我的地方,我们离不开这东西。但佛一定告诉你,这是你的主观主义、你的错误颠倒认识,可你还非在那儿昏睡,非认为真如受熏不可、非缘起不可。佛曾说;“我不与世人争,世人与我争。”你不过是在生死中折腾,你好自为之,你那套早不新鲜,你一条道黑到底去吧,漂泊、受痛苦的是你呀!

  人每天在漂泊中,没有稳定的时候,你说哪算一站?所以这“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你往哪跑?跑来跑去还是在折腾、恶性循环。我觉得人是非常苦的,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流转,说不定碰着什么事情。就如同我今天暂且离开海淀医院,明天还得去,命运无法自己掌握。先解决左眼、后解决右眼的白内障(后经查为青光眼——整理者注)。眼对我很宝贵,尤其是我每天都要搞翻译。进行手术会如何呢?人家大夫很小心。我告诉给我治疗的周大夫,我现在搞的东西很重要,在历史上很有意义,我的工作离不开眼睛。周大夫说你越说我越害怕,越不敢给你做手术。你说得着你下一刹那会怎么着?日本大地震你有把握吗?而且全球都有地震的萌动。漂泊之苦,行苦!你有把握吗?“人生是不可测的。”你要想上真正的保险,证真如就无所谓生死,根本是梦幻嘛!根本没有我、谁在生死里头。你要取得如理的认识,打破无明状态,你有什么可怕的?

  我在住院其间,时时刻刻都要人看护着,连走路、洗脸、洗脚都要人帮着,有点象婴儿似的。所以我又想起母性的伟大,我们每个人从住胎、降生到养育大都离不开母亲的关怀、扶持。所以我们不要象一般的佛教徒那样对女性瞧不起,大乘佛教也不是这样子。人和人都是互相依存的,都不能独立存在。可是现在个人主义盛行,这些都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东方文化是反对个人主义的,儒家思想就是一种家庭社会主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不同的。西方是神本文化,东方是人本文化,西方是个人主义,东方是集体主义。我对基督教研究的不多,原因是对它有点瞧不起,从它无明酣睡状态中看,其出发点也是独立存在的:上帝是独立存在的,连上帝之子也是独立存在的,亚当、夏娃也是独立存在的。现在要解决时弊,就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不能净象西方那样等问题出来以后,才搞立法来解决。而我们慈氏学的根本就是没有独立存在的。

  所以我们将来的任务很多,“长亭更短亭”,可以引人上归途。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应有个导向,以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应有一条光明之路。我们要是把慈氏学真正认识清楚了,我看都容易解决了。最近和一位同志谈到杨朱哭歧的故事,我们究竟是走有我的道路,还是走无我的道路?何去何从?我觉得我们能碰到慈氏学是最幸福的,能睁开眼睛了,能去掉白内障了。有人却还是酣睡声声,是没有出路的,可怜又复可恨。刚才谈了一些稍微题外的话。

  自证分问题很关重要。自证分也是自体的识,也是了别识的识,自证分怎么认识很重要,也就是在图景识中我们每天面对的到底是怎么回事?见分名行相,后面我们要讲智,也就是无分别智、行相的问题。我们要成佛就是要得一切行相的智体,一切行相智。以后我们对般若学的学习,不但是对所缘境抛弃了,所取的我见抛弃了,就那相分也不在话下。所以一切智智、一切行相智就是佛,就是彻底的觉悟,对于一切能发动、能真正认识的方面的行相的智慧。过去把这翻译作一切种智,现在我们翻译作一切行相智。成佛以后所有的智我们都能通达,这是注重能的问题,也是注重因的方面来说的。

  现在的人,特别注重果的方面,注重果当然也有出路,那就是可以把现在的花花世界更搞得光怪陆离一些。路到底怎样去下去?这还是取决于怎样造因的问题。不能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个总的规律,我们要认识总的规律,把我们整个生活安置在一个不是昏睡状态,不是本来没有、虚无缥渺的上头,而是安置在彻底坚定的上头,每时每刻都有一个真正的依托。你相信这种可能吗?你能不能找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是不是有这可能?我们千生万死在怎么一种状态下生活?今天能碰到慈氏学,我们能不珍惜它吗?你觉得自个了不起,就走下去吧,千古机会,交臂失之,怨谁?机会当前自己不承受,不认识,还觉得自己了不起,“我了解得比你多得多!”是的,你对生死还要往下很沉重地走下去,我们也不一定非要你回头,可是回头才是岸!

  了别识也可以叫自体,也可以叫自体分、自证分,识就是了别识、图景识。但这识和一般所谓唯心论的识很不一样,普通所谓唯识是唯能取、所取的意思,这方面大家回去好好看一看《成唯识论》。

  “此中何者圆成实相?谓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

  真正认识二无我,就是针对本来没有的如名言所指的义,也就是我们普通凡夫所而对的现实,所取、能取时时刻刻有我的境界,是根本不存在的、颠倒错误的,这样你就能认识真实,从而认清有无、一异、生灭、断常、去来等问题。证圆成实之后就不会有这些问题。这些都是虚妄分别,所谓图景识里头都是由虚妄分别组成的。

  这里有有无问题、差别问题。有无问题就是根本没有你却当作有,差别就是自性。所以第二卷的首部就说:“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彻底的认识遍计所执性的有,根本是一点儿影像也没有。可是我们所有生活、认识中都有执遍计所执性为有的痕迹存在,并且很严重。而只有依他起性互相依存、如梦如幻、无常无我的东西不能说完全没有。这种差别是假有,但你有认为如名言所指的义,你而对的现实、有我的境界,根本是你加进去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存在。这个有无的问题非解决不可。

  “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

  这段文字容易被忽略,在汉文《摄大乘论无性释》中没有很清楚的交待。昨天查看藏文的《摄大乘论无性释》中却交待的很清楚。身,就是十八界中的眼耳鼻舌身五识。身者,就是第七识,指俱有身、身识,它是执受根。第八识是执受识,第七识也是能执的识,染污意,这问题不大容易弄清楚,但在藏文无性释中说的简单明了。受者识,指的就是第六识,普遍的能遍计之意识,所以这受者识就是能领受我们所有结果的东西。

  第六识不但能领受,还能创造前途,在我们凡夫就是生死前途。如按佛所说的清净教法去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所以第六意识很重要。你到底是负隅顽抗,还是全面缴械,这就是第六意识的事情。何去何从都在第六意识,不要忽略这一点。第六意识一方面领受,一方面还创造未来,领受时还步步为营,作为它下一步的生死烦恼的布局,作下一步的设计师。我们都是在阳关大道走,有人却盲目黑暗到底,他认为这很有意思,认苦为乐。你说什么他就不回头,他愿意这样,你有什么办法?连佛都不是像上帝那样叫你怎样就怎样,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接下来讲:

  “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

  大家注意到我们常常提到所依、所缘。所依就是根,所缘就是境。有为法都是互相依存、造作所成的,我们之所以有局限性也是因此。色离不开眼,耳根与声也是互相依存的,佛就是根据这个讲十二界、十八界。眼等六内界,也就是你所依的和所缘的六种了别识。所依、所缘的图景识就是时间、处所等等。另外,所有的了别识都离不开虚妄分别。主要还是所依、所缘构成了所有了别识的核心。

---------------------------------------------------------------------------------------------------------

更多韩镜清居士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