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83讲
2014/9/4   热度:263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83讲 第83讲:第三品(第9页第11行-10页第3行) (1997年3月2日) “依他起、及圆成实、若一切行相非有, 则于一切时分中、杂染清净当成无。” 无著菩萨把名言问题解释得很清楚了,凡是名言所确指的义根本不存在。但是,佛陀证真如以后,就是证最清净法界以后等流出来的法,很善巧方便地对我们加以解说,这个解说的方式非常特别,既不落于普通的名言那种错误的行相,又有(用)一种特别地表示等流出来的法能把我们导向一种特别的境界,那就是我们要正闻熏习,很正确地理解佛所说的法,并且如理思惟。这种法,跟世间所有的言说,都有十分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佛说的法,也是利用名言,但是他用特殊的技巧和方便,也就是非常善巧。所以佛说的法,跟其他世间的学问,有很大的不同。 在无著菩萨运用这种三自性的道理,把佛陀他解说等流出来的法,能起到(引导)我们面向真如的作用。第一步,他这颂子里提到,要是依他起性跟圆成实性都不存在的话,那就没有所谓杂染跟清净了,由于这个世间一定要有杂染、清净的,不能抹杀,如果抹杀了杂染和清净,那就没有所谓善恶、好坏,没有价值的分别了,也没有真美善、假丑恶的分别了。所以不能抹杀依他起跟圆成实。可以说,依他起和圆成实是真正表示了世间的价值。 “若诸佛陀薄伽梵宣说极广博大乘之教法者,即于此中遍计所执自性云何当知耶?”佛所说的教法,他主要的都依靠三自性,在佛所说的广大的大乘教法里头,怎么知道遍计所执自性? “当知由无有之异门显示。”佛所说的法里头,对遍计所执性,它就是表示由无有的异门——根本不存在——这种表示方法。 “依他起自性云何当知耶?”在佛说的大乘教法里头,依他起性应该怎么知道? “当知犹如幻化、阳焰、梦景、眩翳、影像、回声、水月及变化。” 在佛所说的教法里,就是对遍计所执性以无有的异门来表示。这前后文里头,大家特别注意,我刚才说的善巧,佛把等流的法怎么表示出来,最主要的表示就是遍计所执性的无。 前头我们在五纲十修对治十种散动的时候,第一个对治就是表示真实的存在,什么是真实的存在呢?就是遍计所执性的彻底不存在,遍计所执性的彻底不存在,就是圆成实性的存在,所以这个无有的异门是决定的。 说你真正能够证真实的话,你必须是要对治第一个散动,所谓(对治)第一个散动就是根本没有的东西你不能够认为有。所谓真如是什么?跟我们能够对治第一个散动:本来没有的东西你不能认为它有,这是个最主要的问题。为什么这是最主要的问题?所谓真如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在安慧解释《庄严经藏论》的时候,他就很清楚地提到,真如就是无二,就是没有所取能取,就是没有人我法我,就是无二。无二的意思再深入地解释一下,就是遍计所执性的彻底没有,和圆成实性的彻底的有,两者不可分,就是这种有、这种无、这种无、这种有,是没有差别的。这种有和无是没有分别的,是无二的。 看起来这么讲起来好象很无关重要似的,可是真正说起来,我们能证真如,这是唯一的一个途径。刚才我们说佛说法里头有一种特殊的技巧、特殊的善巧、方便,在什么地方?就是有和无的没有差别。这种有和无的没有差别、无二,就构成了真实的结构。 我们可以拿儒家对于这方面的言论作一个例子。儒家怎么说的?儒家是要“参天地之化育”,那就是能够真正参预到宇宙活动、宇宙的运行里来。但是,真正地能参加到真实中来,一点儿隔阂没有,那就看怎么证真如,那就看怎么样地证到所谓遍计所执的无根本没有,而圆成实性的真实的有,这个无跟有,没有差别。 在这种有无没有差别之中,我们可以由第一地证到法界,没有主观客观差别的法界,参预到真实的运行里来,所谓证真如、证法界就是要真正要参预到客观里来,打破主观跟客观的分别。 所以我们在资粮位、在加行位中,就是要理解佛所说的等流之法,从没有颠倒地了解了等流的法,再如理思惟,那时候在我们凡夫来说,就是当我们认识当前所面对的有、一切的有,包括我们了解的佛教、佛所说的等流出来的法,当然在我们凡夫是有所对的,也就是还有如名言指的义,但是,越是这样子有所面对的东西,当下我们就应当知道,这些面对的义根本是等于没有。 就在我们最初步理解佛教的时候,把佛教当成一个客观的存在,当成一个所取的东西,越是在这时候,正应该了解到,你所取的这个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跟不存在没有什么差别。这样你才能够一步一步从暖、顶、忍到世第一、最胜法,这样子慢慢就证到真如了,这样子就是要参预到真实中来,打破了客观跟主观的界限。 所以佛解释他所证的等流之法,向我们说的时候,是有特殊的方便的。他告诉我们说,你所指的有就是真正的无,我们的有和无是没有差别的。这前前后后无著所说的话正是把佛陀这种善巧抓住了,不但不如名言而执有那种根本不存在的义,(而且)直接会领会到这所取的一切东西根本没有的那真实,这两种一个有、一个无根本没有差别。 这个有无根本没差别,你才能慢慢证到真如,你才能一步一步地参预了客观存在,参预了真实存在。所谓证真如,那就(是)直接参预实在,可以说,佛陀给我们的一种善巧,就是利用名言直接达到离言的地步,直接可以参预真实的运行,可以打破一切主观、客观的分别,也就是能够打破一切障碍、一切束缚,而达到证到最清净法界。 所以对于真如的认识,我们以前都觉得好象难于接触,那么现在可以看到,由无著菩萨把佛陀的解说——等流之法那种善巧在《摄大乘论》里表示得很淋漓尽致。我们在当前的前后文里头,大家要特别对这些文字要善于了解。这里头的所谓微言大义,实际上都给我们一种不可多得的启示。也是一个很关键的东西。 如何当知依他起性?就是怎么样在佛陀说的教法里头看到怎么谈依他起性?这就提到八喻,八喻就是幻化、梦景等等,这八喻大家也不要小看,这佛陀选择了世间八种现象作为譬喻,叫我们理解什么是依他起性。找这些例子也不是很简单的,而为什么找这样的例子,更不简单。底下还要解释这八种譬喻。 这八种譬喻,你就知道,所谓前头讲所知依、阿赖耶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前五识,都是拿这个八喻作譬喻的。就我们这个识呢,是能显现,能显现的跟八个譬喻是分不开的。它显示出来的,前头已经讲过,显示里头就没有东西,并没有一个所显示的东西,显示本身就是没有显示,显示的本身就是显示的不存在。 所以世间能够有的东西,绝对不象遍计所执性的那有,一定它是是显现,而又本身是无所显现,一定是这种法性,否则它就不会存在,否则它就不会构成因果规律,这前前后后的一些文字里头,大家要细细地理解,不是简单的,不是象所说的遍计所执性的那个有、那个存在,这个存在,所谓这种唯识的存在、显现的存在、八喻里头所说的存在,都是跟我们所认为的那种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它要有一点儿一样的地方,那就没有所谓因果规律,没有能显现的东西,显现不出来。 佛教里头所说的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跟我们所认为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完全两回事。我们认为真真实实的东西,确实根本、一点儿影像都没有,我们所认为的那个因果规律确实没有一点儿可作为因果条件的。 所以“名前觉无”这前后的文字,大家要别具只眼来看,没有这个另外一只眼,你看不见,你看见的东西都是根本不存在的,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东西你认为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三性问题,是佛说话的一个总的根据,总的所依。所以唯识必须你理解依他起,依他起的有,这种有法,就跟遍计所执性的有法根本不一样,所以刚才说一个有和无,没有分别,这八喻跟这唯识、显现跟没有显现没有分别,必须是这样。 底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如果它有分别、有差别,那它就不能够有因果的作用。这就叫我们对佛教的理解跟一般的常识有多大悬殊啊!而我们那一般常识的对佛教的理解,实际上还是造成了轮回的结构,不但不能够理解什么是唯识、什么是因缘、什么是因果规律,并且还在那儿起惑造业,制造痛苦、制造颠倒的生活,对自己一点儿裨益没有。 所以看起来,一个解释遍计所执性,一个解释依他起性,用八喻,实际上八喻就指的所有一切法,唯识就是八喻。 “圆成实自性云何当知?由显示四行相清净法故当知。于四行相清净法中,一、由自性清净者、谓如:真如、空性、实际、无所相、及胜义。法界亦即是此。” 这是讲四种清净。前头已经讲了,这杂染清净不能没有,而清净是什么?清净这地方指的四种行相。自性清净是根本的清净,就是刚才讲的真如、法界、最清净法界、无漏界、实际,就是佛证的真如,最清净法界、空性。我们要证的真如,并不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并不是一个媒介,我们证的真如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就是刚才说的,我们要参天地之化育,要参加到真实中来,不是概念、想象的东西,这个很重要。 以前我们对真如、实际、空性,都没有这样子理解,必须你理解的真实是这样的才叫真如,跟遍计所执性没有一点儿相同的地方,那个遍计所执性正是这个如名言所执的义,很坚执的一个观念性的东西、概念性的东西,根本没有的东西,所以这跟世间所有的学问,你说哪儿有相同的地方? “二、离垢清净。谓如:即此不具有一切障碍。”(韩老由于看字非常困难漏掉了这一句) “三、能获得此之道清净。谓如:一切随顺菩提分法及波罗蜜多等。”能获得此之道,就是指的智慧,那你就是能够证真实、证真如的话,必须是由无分别智。因为前头已经说过,都是无二的,没有主观,没有客观,能达到无二的地步,必须是由道,由这种无分别智才能达到,就是能获得此的那个道,就是无分别智,这个道是清净的,都离开杂染了。 杂染当然是包括起惑造业、我见常见、无明,这些东西都是脏东西,都是有漏的,不清洁的,不如实的,主要的是根本没有的东西非要当成有看待不可,所以造成杂染,造成轮回、颠倒,以至种种痛苦,所以要对治这些错误的、颠倒的东西,必须依靠无分别智,这是第三。 “四、由能生起此故,而所缘清净。谓如:诸大乘妙正教法。如是由此者为清净之因故,非是遍计所执。由是清净法界等流性故,非是依他起。由此等四行相即能摄一切清净之法。” 所缘清净,也就是我们所缘的等流之法,看起来等流之法也是用语言、用佛所说的语言来表示出来的,但是它本身就是清净的,刚才那个无分别智、那个道、清净道,本身就是圆成实性,所以它是依他起,但就是圆成实。 这地方,这个语言,按说十二部的言教,佛所说的话,这也是语言,可是因为它可以做为清净所缘,引起来无漏的智慧,它本身不但不是遍计所执性,而且属于圆成实性,因为什么?因为我们智慧都是从这个等流的法之中来生起的。跟世间那种正相反,世间的学问都是能够引起遍计所执性的,而这种法、这种语言很特别,它不但不引起遍计所执性,而且它能够对治遍计所执性,它能引起无分别智,甚至你将来证真如的时候,也是需要这种等流的法来引起。 所以这四种清净实际上跟自性清净是有关系的,这四种清净都跟遍计所执性表示了彻底的不同,我们是由名言引起的那些个颠倒的、错误的、不如实的那种想法,而佛所说的等流之法是有很大的不同,由这地方也可以看出来,佛所解说的法,它的性质跟染污的东西正相反,跟错乱的东西根本不同。 虽然我们在加行位,尤其在资粮位,是一定按照世间的那种如名言执义的方式来认识佛教,但是同时,你认识佛教的时候,自己就把当前所执着的名言所指的那个义就有不同的理解,那就是我们面对的所有的义,跟根本不存在的那种遍计所执性的义正相反,正不同。所以我们的理解的东西,跟世间理解世间的哲学、宗教、科学都不一样,没有相同的地方。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如名言来执义,但是如名言来执义,它本身就是要诠表真如。你说名言能诠表真如?很奇怪,而佛所说的法,就有这种特殊性质。所以把佛说的法,也当作四种清净之一。这就是我们所有的智慧都依靠这种法,等流出来的法,这等流出来的法,跟其他所说的法完全没有共同的地方,这地方好象是偏向佛教,但是是有着很充分的道理。 所以这四种清净,要按说除了自性清净以外,其他只能是依他起性的,虽然佛说的话不是指的如名言所执的义——遍计所执性,但是这种都是依他起性、清净的依他起性。把这种普通的名言,也说为圆成实性,那就是依靠它能做原因,生起一切清净来。 于是乎我们说,佛的千经万论、十二部的言教,都是属于这种性质,刚才无著前后解释的话,也是有这种性质,看起来是名言,实际上是很善巧的,引导性很强的这种名言,就刚才说的有跟无是没有差别的,显现跟没有显现是没有差别的。你说在我们来看是不是有些奇怪?有些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所说的十二部教法,跟无著菩萨所解释的《摄大乘论》,十种殊胜语,以至于说“名前觉无”等等的说到显现本身就是没有所显现的、没有所相的东西,由此我们就知道佛法的特殊性。 “如是由此者为清净之因故,非是遍计所执。由是清净法界等流性故,非是依他起。由此等四行相即能摄一切清净之法。”这地方就把三自性、三能相都在佛说的话里怎么样表示解释出来了,为什么说佛说的法不是遍计所执性?因为它能做清净之因,而不是做颠倒、杂染之因。它是从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所以它本身也不属于依他起性,这就辨明了,为什么说这四种都是清净法。一个呢,它不属于遍计所执性的范围,再来呢,它也不属于依他起的范围,所以呢,这四种行相的清净能摄清净之法。
--------------------------------------------------------------------------------------------------------- 更多韩镜清居士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