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15讲
2014/9/4   热度:454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15讲 第115讲:第四品(第17页第17行-18页7行) (1998年12月27日) 我最近才感觉到,我们碰到了一个非常惊天动地的大幸运事,可是以前都没有感觉,现在才慢慢感觉到,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以前都认为是资粮位,就是积集资粮位,这个分位,我们要经过很长很长时间,经过很多菩萨、经过很多佛出世,以至佛未出世,等等,以至有善知识,或者没有善知识,或者经过人趣,或者经过天趣,以至于其它的恶趣,很长的时间要积累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也可以说要积累种种的善根,才能够走向胜解行地,可是我们真正的能够理解到无著菩萨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讲的这三所知能相,怎么悟入,悟入三所知能相是什么意义?过去我虽然已经也看过《总摄大乘纲领论》,也翻过,但是没有现在这样子这种感觉,我们特别幸运,幸运的是什么?就是我们能够悟入所知能相的这个环节,那就简直是一件太了不得的事情了,就是我们能够走向胜解行地,走向能生起菩提心,这个四个分位,一个是胜解行地,一个证见位,一个修习位,一个究竟位,这四个位并列在一起了。 我们能够真正悟入所知能相这个环节非常非常重要,但是怎么能够悟入得非常正确呢?那还是要仗着我们以前的,很长很长时间的积累资粮,两种资粮,积累善根,这样子我们才能够得到这个的环节,就是悟入所知能相的环节,所以以前都没觉到悟入所知能相这个环节是什么意义,现在呢,当然是晚一点儿,现在才能够真正理解到这个环节的特别的重要性,我们看过去翻译的《摄大乘论》,也没把这问题真正弄清楚,现在呢,请大家特别特别要注意,怎么样才是真正悟入了所知能相?这个环节是我们出离生死、能够走向涅磐、走向无住涅磐的一个最重要的分水岭,所以这种感觉在以前我还没有感觉到,现在深深感觉到这个问题,这个环节的特殊重要性,因为以前翻译的地方,恐怕还有地方有点不明确,不真正能理解原文的地方,所以现在翻译的问题是个大问题,不是只是文字问题,跟整个大乘的理论整体是分不开的,那也就是跟三所知能相、跟唯识无义没法分开的,所以这个越想、越学习这个问题对我们前途是十分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像法时期、末法时期,还能够得到慈氏菩萨的教诲,能够我们将来乘胜前进,能到慈氏成佛的那时候,能到那个时候,你说那是多么幸运的事情!现在来说,就是非常幸运了,将来未来佛出世的时候,我们更能够得到无尽的光辉。 所以这一点我希望咱们大家特别注意,那也就是在以后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第七品、第八品,这个文字的紧密性、整体性,特别是不容易一下能够看清楚,学习清楚,所以我们底下咱们大家应该互教互学,把《总摄大乘纲领论》整个把它从藏文里翻译好,翻译正确,理解正确,这件事情那是我们最重要的问题,大家决不能忽视。尤其在这末法时期、像法时期,一般人都不能够理解的,这些个所谓三所知能相,我们能够接触,而且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那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尤其在这末法跟像法时期,一般人不知道什么是胜解行位,什么是证见位,什么是修习位,什么是究竟位,都不能理解,而我们有无著菩萨跟世亲菩萨把慈氏菩萨重要的看法能够传递给我们,尤其在藏文里保存得非常完整,这个是我们的幸福,我感觉我们幸运得不得了。我们怎么能够经过悟入所知能相这个环节,能够真正到了胜解行位,那底下我们还讲胜解行位,胜解行位根本跟后来的三位,这四位的话,都是菩提心的重重无尽的网络中的分支,就是我们现在真正要能够走上胜解行地,那就是已经走入了菩提心的重重无尽的网络之中了,已经是这样的情况了。不是象咱们过去还是积累资粮的,或者积累善根的时候了。 可是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真正理解了三所知能相,这是个大前提,那么我们由藏文的翻译来说,那比汉文的翻译就质量好得多,因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学习藏文的翻译,就可以认识了什么是所知能相,什么是唯识无义,而在汉文翻译里头你学习半天的话,离能够说我们能够走上胜解行地,那是很难很难,弄不清楚怎么才能走向胜解行地。而无著菩萨就说得很清楚,我们这个胜解行位,证见真如,以至修习破障,一直到究竟位,这个历程都是离不开你的悟入所知能相。大家是不是看清楚这个问题了?能看清这个问题,而且我们真正能看清什么是所知能相,那这件事情就不得了了,尤其我们就在像法时期,只知道形相的佛,不知道真正的佛陀是怎么回事,那我们现在可以说能够认识什么是佛陀了,因为佛陀也出离不了悟入所知能相,跟我们现在最初的认识是相关的,跟我们最初的认识也是成为一个重重无尽的菩提心网络。 大家可以好好看看,是不是这样问题,如果是这样问题,你说是我们多么幸运的事情啊!过去只知道好象有佛陀出世,但是离我们很远很远,现在不但说近了,我们离着慈氏菩萨近了,离着将来未来佛近了,而且可以参加到菩提心重重网络中来了,我们可以离开长时期积累的资粮的过程,到了一个胜解,真正对于真如跟阿赖耶识真正能够认识这个问题了,你说这个是不是出我们的意料之外?尤其我这几十年,而且最后对《总摄大乘纲领论》按着藏文来翻译,而且讲解,是不是能够丝丝入扣呢?那还是有问题的。可是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无著把慈氏菩萨的著作都传达给我们,而且把慈氏学的重要的义理能够总摄出来,叫我们理解,你说这件事情多么了不起!所以我们喜出望外呀,应该喜出望外。 我们过去走投无路,不知道觉悟的道路怎么走法,而总觉得自个只能是慢慢积累,积累资粮,长期积累的过程。怎么结束这个积累的过程呢?那是也是过去看过很多书,也没有得到过结论。而《总摄大乘纲领论》这个书,翻译的人也很多,看的人也很多,但是能够理解到怎么就能够走上了胜解行地,以至于就一下子走下去,能够走到无上正等菩提,看起来自个好象还是有点摇晃,但是这是事实,这是理论的光辉,所以我们真正是幸福到极点了,绝对不能疏忽一点儿了,所以我希望咱们共同把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真正学习好,翻译好,理解正确,还能够无论什么说法,我们都能够参与、实践,而且要安下这个心。 这个心是什么心啊?真正就是能生起菩提心,这个就是菩提心,就是觉悟心,就是真正破坏了无明心,无明住地,就在于我们不再增益遍计所执性这个存在的模式,那也就是不再损减圆成实性,不再损减真如实际。事情很难,因为什么难法呢?我们这个阿赖耶识里头装的东西,都是无始时来那些个杂染的,要清算是不简单的,那里头都是依靠遍计所执性的那种错误的看法,充满了,所以我们要现在要重新要理解大乘佛教,重新熏习我们的新的阿赖耶识,那这件事情我们已经有了门径了,我们真正感到慈氏菩萨跟无著、世亲慈悯的胸怀,对我们实在是恩德太大了。所以今天感觉是特别的,我也希望大家我们共同有这样的感觉。 以下我们想再重新讲上次的那些章节,讲的时候希望慢一点儿,大伙都把它弄得一清二楚,讲的过程也把它翻译得更好,最主要的是大家理解得更正确,因为这里头,就能生起菩提心这个问题,我们过去看过些个书里头,也提到,但是无著并没提到菩提心的问题,可是实际上他这四位里头已经都是菩提心了,你到最后的究竟位,那佛陀还有不是菩提心的吗?前头这十地也是有菩提心,那个加行位,我们假设真正理解了三自性,三所知能相,知道什么是根本没有的东西——遍计所执性,什么是真正有的依他起性跟圆成实性,能够知道这个问题的时候,那已经是走到觉悟的网络里来了,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从此更慎重,更珍贵我们这点感觉,这点感觉是不是真正的?我想在慈氏、在无著、世亲的指导下,我想是会叫我们能够走向未来佛的世界中,尤其在佛教传来两千年以后,我们能够有这个感觉,有这个新的感觉,新的觉悟,新的认识,那是不得了的,你找不到的,谁能告诉你这件事?只有无著菩萨。是不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不要小看我们当前的这个问题,尤其《总摄大乘纲领论》这个书,过去翻了好多次,但是谁能够知道现在讲的能够悟入所知能相就是能生起菩提心,谁能这么讲?幸运的是我们碰到藏文的翻译,汉文的翻译没法懂这么……,是不是大家都要学习藏文,把这慈氏学所有的著作都开发出来,叫每个人都很清楚地理解到,使每个人都能走上觉悟的道路,都能生起菩提心,我们想这个是太了不起的事情了,不是不可能了,你还叫无著菩萨怎么样地来教导呢?所以今天我就有这个感觉,希望我们大家有同感,把这问题弄得一清二楚。 现在咱们就重新讲三净治菩提心,先讲第一,慢慢地讲,大家讨论,好不好。 “思及‘于无可比测之诸世界中、无可比测之诸已成为人趣之有情,于每一刹那中、证得真正彻底觉悟(完全无有遍计所执自性存在模式)佛陀体性(成为菩提心深浅不同重重无尽网络)’如是者,为第一行相净治心。” 第一个净治心,净治什么心呢?实际上净治的菩提心,就是胜解行位的这个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心,就是觉悟,这样子这个菩提心,就是能够跟随无可比测的世界中,无可比测的人趣中,这无可比测就是数量问题,也是数量是无可比测,同时它这个数量本身也是一个没有自性的,也是世间诠说的一种事物。尤其世间,世间在藏文里头是“ajigrtengyikhams”,“ajig”就是“坏灭”,就是世界……实际上就是色法,这色法它都是一个变坏、变障的过程,所谓这个世间,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可以说是在那儿变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变障的过程,用最重要的话来解释呢,它这个世间,也就是咱们阿赖耶识共同的业力所感的,就是这么回事情。这个世间是无尽的,也都是依他起性的,就是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也就是阿赖耶识跟前七识互相依存,跟前七识的业力、造业,跟各种熏习,它互相依存,所以我们要认识什么叫世界。前头有人就提到,世界这词儿还是来自佛教的翻译,以前都是用“天下”这个词儿。 在无可比量的世界中,跟这无可比量的人趣中,那就是无可比量的咱们阿赖耶识,天人的果报,尤其是人的果报,在这个里头,是无量的,世间是无量的,你没法子拿一个具体的东西来表示它有多少。佛教的说法一个是无可比测,一个是无有能量,从你自己的所有的认识的话,你也没法认识到底有多少东西。所以这地方咱们都要根据大乘佛教来分析它。在每一刹那,都有成就最后的佛果的人,也就是最究竟的那个菩提心,它能够每时每刻,实际上咱们现在的每时每刻都有成佛的佛陀在那儿给我们作榜样,就是他是果位,我们是因位,这因位、果位本来是一条线的问题,是竖向的,直向的一种关系,那就由我们现在……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成为胜解行地了,那离着成佛,离着究竟位那还是很远很远,要把我们阿赖耶识里头种子的问题都解决了,那还是一个长时的问题。虽然是长期的,但是你是悟入所知能相,跟最后的究竟位,也是悟入所知能相,是同一的问题。所以是很远,也很近,是因呢,必然得到结果,那没问题的。只要你这因是真正的因,没问题的因,那你所谓结果将来一定得到的。 我们现在每时每刻,实际上都有一个榜样,在召唤,在证实,我们这菩提心是可以落实的,所以这样子看,不但最后的究竟位,前头所有的菩提心,修习位跟证见位,所有的菩萨的菩提心,都每时每刻也都有所显现,跟我们最初的因都有重叠的可能,都有成为网络的可能。现在不是讲网络吗?信息网络,每时每刻都是一个菩提心的一个重重无尽的大网络,我们这个小网络也在其中,想到这种情况的话,可以说咱们多么幸运!多么可喜悦的事情!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这个网络之中了,对我们是多么大的一个促进! 所以上次我们也谈到,菩提萨垛,菩萨的菩提心不但是觉悟,而且它非常勇悍,非常勇猛,因为我们可以说就是在这个网络之中了,入了网了,是不是这样子?当然我们要审慎,自己是不是真正对于所知能相有彻底的悟入,这个很难哪!因为我们生死轮回的过程里头,完全是受遍计所执性的影响太大,老觉得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有一个我,有一个常,所以真正彻底地能理解根本是遍计所执性的这个存在模式根本不存在,必须这样理解才理解到家。 那天还提到色法,好象色法能代表遍计所执性的存在模式,于是乎一般人都拿色法当成一个真实的东西,当成一个可以代表遍计所执性的东西,也就是把色法当作认识的重点。佛教里也有讨论所缘缘的问题,所缘的缘的问题,觉得色法是可以作为所缘缘的,这个我们曾经出过一个题目,希望大家也能够作一下,为什么希望大家作一下呢?就是为了把所缘缘问题能够弄清楚,那就提出一个题目来就是“色法能否代表“真实”(遍计所执性)作为认识的重点?”,提出这样一个题目,大家愿意作的话可以把佛教里头所有讲所缘缘的问题,都可以研究一下,分析一下,无论是护法,无论是陈那,三量,他们的著作都可以参考一下,同时把《二十颂》、《二十论》世亲的看法,世亲对极微的分析,一跟多的问题,他们的分析都比较一下,把现在认为不但是佛教的内部,还有把色法当成所缘缘的,就是世间来说,世间无论是科学,无论是哲学,无论是宗教,都把色法当成能够作为真实的概念来看,来研究,认为对它的认识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那比较起佛教的真如、圆成实性那重要得多。 今天咱们也借这个机会,把什么是菩提心,什么是能生起菩提心的这个所知能相,这个所知能相就是要把什么是真实弄清楚,什么是根本遍计所执性那种的真实,跟圆成实性的那种、真如的那种真实,以至于跟依他起性的那种缘起法。这缘起法前两天有人写文章,杨新宇同志写的文章,大家也可以参考,他就是这样子,认为所有的世间的东西都是依他起性,都是互相依存,没有谁能够独立存在,有这么个观点他写了篇文章,也希望大家看一看作个参考,他很能用脑子,把什么是依他起性,这个问题能够有理解。实际上依他起性才是世界的因果关系,离开这互相依存就没有世间的因果,那就是必须能理解阿赖耶识,过去的阿赖耶识熏习都跟这遍计所执性、起惑造业有关系,造成原因的可能性还是相似相续的那种阿赖耶识,不是常一不变的,常一不变的东西没法作因果,没法成为因果关系。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说为什么能够悟入所知能相,这个问题这么重要,而过去有些人并不理解,那也就是他在浩翰无穷的积累资粮的时候,还没积累够,没积集够,所以对这个问题还不能打开,所以第一个就是菩提心重重无尽的网络,我们已经入网了,假设是我们真正悟入所知能相的话,那就可以入网。我们能够入网这件事情就证明了我们的菩提心更没有问题了,更勇悍、勇猛。这是咱们今天讲的第一个净治菩提心。这么讲的话,过去还没有,我也没有这么认识,这个可是不能不这么认为,前后我们可以看,可以证明。再讲第二个。(休息) “思及‘若由此意乐能现行诸布施等到彼岸等,即此意乐我(相似相续阿赖耶识)已获得;由此我当较轻易圆满修习诸到彼岸’如是者,为第二行相净治心。” 第二行相净治心,就是提到能够修行到彼岸的问题,六到彼岸,或者十到彼岸,大乘里头六到彼岸,或者十到彼岸,在行的方面是最重要的,连佛本身果位的时候也不离开到彼岸,佛跟众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建筑在六到彼岸,或十到彼岸方面,再一方面,就是一切众生跟菩萨构成的关系也在到彼岸方面,也在这个上头。所以到彼岸的问题非常重要。但是菩萨对到彼岸的问题是怎么看法呢?这是个大问题。在无著的看法就是菩提心是能实行到彼岸最平稳的意乐,所以什么是实践六到彼岸的意乐呢?真正讲起来就是菩提心,就是能悟入所知能相,悟入依他起性跟圆成实性的这两种存在模式,他才能够真正实践所有的到彼岸,所有的布施、戒律、跟堪忍,还有精进、定、慧等等的,所有这些到彼岸都是由于悟入了所知能相,有这个菩提心,生起菩提心,才有真正平稳的能够实践到彼岸的意乐,实际上这个意乐还是指的菩提心。所以虽然文字里头没有说到菩提心,只是提到悟入所知能相,悟入所知能相又分四位,四位里头都是菩提心,所以实际上能够实践到彼岸的意乐就是菩提心,就是觉悟,觉悟心,就是这种能悟入所知能相、能悟入圆成实性,能悟入依他起性这样的心,才能够真正做到到彼岸这个行为。 有这样的意乐,自然有行为的结果,不怕没有这种能够把到彼岸,六到彼岸、十到彼岸都能够做好,就是只有菩提心存在,才能够真正实行到彼岸的意乐,这个意乐是最平稳的,是巩固的。提到第二个净治我们的菩提心的话,就是由你有菩提心的意乐的话,到彼岸那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一定可以做到,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真正的意乐就是悟入所知能相。下边第三个。 “思及‘若诸具障善亦为具有诸善法者、于临死时、如其临时希欲生为一切身丰盛者,则何况我极好具有以无障善为善法,何故不临时一切丰盛耶’如是者,为第三行相净治心。” 这个就是净治我们菩提心的第三个行相,就是在我们死的时候,对将来的身,感将来的身,是一种什么状态呢?的确是,我们要是真正是胜解行地的菩提心的话,就是他已经能够做到无障碍善,无障碍善指的什么呢?障碍就是所知障跟烦恼障,也就是有人我、法我,有这障碍的人,做了世间的有漏善,他在临死的时候,他还能够感生到比较丰盛的身体的结果,那么我们已经本身就是胜解行地的菩萨,做的都是无漏善,没障碍的善,它里头不包含人我法我这问题,不掺杂这个问题,没这个杂染,那当然在死的时候,那个一刹那,就不会感生到不圆满、不丰盛的身体。在我们不用耽心在死的时候没有特别的结果,意思就是这样子,可以勇往直前,死的时候这个结果也会很好。不但生前能够有种种的解脱的行径,就是没有遍计所执性的那种累赘,那种障碍,在死的时候,因为做的是善法,也比一般的善法要没有障碍,所以就是活的时候,你就可以在菩提心网络里生存,死的时候呢,也是自然要感生到一个丰盛的身体。 感生到一个丰盛的身体,我觉得就是指的可以说是三身的雏形,三身,一个是圆成实性,自性身、法身是圆成实性,它本身都是非常功德无量的这样的身体;再一个是圆满享用身,圆满享用身就是无上的法乐的这样的身体;应化身呢,就是能够用极圆满的变化身响应一切众生的愿望。这个三身呢,在我们胜解行地的所行的善,已经具有很丰盛的结果了,但是还没成圆满的,非常丰盛的,还没有到圆满。这是在死的时候,也不用想到还有什么大问题,这是第二个使我们这个心能够净化。 “此中颂云: ‘若由无能量有情、成为人趣,每刹那、 能获得圆满菩提,故尔不当自怯缩。” 这个颂子就是指着第一个净治心。就把前头说的第一个净治心,又重复着谈一下,说是既然有人能够做到圆满菩提,就是每个时刻,在无量无边的世界里头,都有成佛的现象,不但有成佛现象,前头说,形成菩提心的网络,深浅不同的网络,既然有人能够达到最后的成佛的结果的话,那我们现在就不必耽心不能够达到这最后结果,那就不必好象有心里头有些发毛啊,不容易得到,没这个耽心了,有这个因一定就得到最后结果,没问题。为什么没问题呢?就是每时每刻都有证明,不但每时每刻有究竟位的佛来证明,就是所有的菩萨的一切过程都可以每时每刻的现实来证明,证明它没有问题。就是现在我们真正能达到胜解行位的话,那底下这三位自然就成为网络了,可以时刻证明它存在,时刻证明能有这种果的这种因的实现,每时每刻都可以证明。 “由此菩提心意乐、成为极佳之意旨, 能行布施等诸度,说为平稳之布施。” 菩提心是一个能够实现实践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的一个平稳意乐,最坚固的意乐,就是你真正有悟入所知能相这个菩提心的生起的话,那你就有了一切实现六波罗蜜等实践的平稳意乐,很坚固的意乐,没问题,这意思就是,你有了这个原因,有这个觉悟的心作基础,那这个六波罗蜜,就可以自然地实现,不必说是还加强什么问题,那就是你有了悟入所知能相这个菩提心,就有了实现六波罗蜜的保障,有这个意乐,这也就是加强你悟入所知能相这个心,最最重要。 “具有善法死无间,随欲获得丰盛身, 已具断障善、临死何故不获丰盛身?” 世间的善你行了,到临死的时候,还可以得到比较丰盛的身,那在行的方面,有菩提心的意乐,来行六波罗蜜,死的时候,能感生新的身体的时候,也就不必耽心说是感生的身体有什么问题。那就是普通的有漏善的人,他还能得到比较好的身体,比较丰盛的身体,我们做的根本不图为自己设想的善,根本是无漏善,无障碍善,不是为了自己、为了什么特别原因来行的善,那我们做这种善的时候,无障碍善的时候,根本不用想到什么临死的时候要转生什么身体,不必耽心了,那就意思也就是说,你就可以勇往直前,无所顾忌,是不是这样意思。今天是不是就讲到这,下次再讲。
--------------------------------------------------------------------------------------------------------- 更多韩镜清居士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