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金刚经》的叙述特点与修行次第之我见
2014/9/3   热度:408
略论《金刚经》的叙述特点与修行次第之我见 ◎唐黎标 《金刚经》是佛经中流行广泛的一部经典,是大般若经的精华所在,也是禅宗弘扬的主要经典之一。在《金刚经》的义理中,存在著语言和实相的矛盾。佛陀教诫诸大菩萨悲智双运,既阐发了广大的菩提心,又开显出破除种种执著的般若智慧,直指菩提,却又无所得。 一、言说和非言说之间的矛盾 佛陀教导诸菩萨突破语言的局限和障碍去了悟佛法的真实内涵。“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语言本身存在著局限性,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总是二元对立的,即语言和表述的对象分离,当想要表达超越二元对立的实相时,语言无能为力。在使用语言通向实相的过程中语言只是暂时的工具,必须超越语言使用过程中二分的形式去体悟实相。实相是不可以言说的,《金刚经》中“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静。即生实相。”“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语言直接指示思想和概念,并非实相。实相是离于言说的,但是静默又不可以说明实相。语言的表达具有种种的局限不能确切指称,例如人们谈论火时并不能火烧舌头,谈论食物时也不能感觉到肚子饱。所以在谈论任何一个存在时,它指称的只能是名词概念而不是事物本身,在佛教中称作比量,而非现量,《金刚经》中用语言来表述实相,同时为了在使用语言时突破语言的所指,慈悲的佛陀随时对语言概念使用过程中所生起的执著进行破除。因此经文采取了独特的言说方式:用语言来说明实相,但是为了避免众生因此产生对于语言的执著,因此说过即扫,边说边扫,形成了《金刚经》独特的语言句式“(佛)说……即非……是名……”既要言说,同时也避免言说所产生的执著和障碍。例如: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陀借助语言工具来说明义理,但是要阐述的义理又不是语言可以完全清晰表达出来的,因此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一边使用语言,一边破除语言的局限和障碍。这就采取否定性的言说方式。《金刚经》语言的这种特点,已经有学者作过研究:般若的特点在于去执、在于否定。第二句“即非”否定了第一句所举之“法”的真实性,但般若并不是单一的否定,“即非”一句缺乏辩证通融之处。只有否定第一句的非实性,又否定第二句的极端性,达到更高一层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才是金刚般若的理论特色所在。“是名”一句的价值就在于此,它是双重否定的终结,既包含“非实”性,也包含“非虚”性,“非法、非非法”,空、有对立而又统一,即后来所说的“真空”不碍“妙有”。“非实”故不应“取”、“住”,而应离一切尘染,“生清净心”;“非虚”,故不应“断灭”,而应方便起行,“修一切善法”。这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基本特色。 二、《金刚经》经文中的菩萨悲智双运的修行次第 《金刚经》的经文中虽然是须菩提请问的,但是《金刚经》并不是为普通的二乘人所说,而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二乘和大乘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有菩提心,这就说明了《金刚经》的言说对象是发了广大菩提心的菩萨们。所以在经文开始须菩提请问时,“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世尊在回答时,特别强调两点:一、发广大心,侧重在菩萨修行的悲心上,度化的不仅仅是一部份众生,而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人无余湦槃而灭度之”。发心之后要度尽如此种类众多的众生,而这些众生,并非真正外在意义上的众生,如同六祖曰:“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堕阿鼻。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耳见闻,心想思维,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作禅,一向除妄,不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相,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顾名非无想。”这里,六祖对种种众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解释,暗含人们心中的种种执著习性即是不同类型的众生,心性不同产生种种差别,如同《金刚经》中云“众生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发心之后的第二步侧重在菩萨修行的大智慧上,发了广大菩提心之后要运用空观去超越对于内在的自我、外界的众生、佛法等的执著,最后达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清静。在《金刚经》经文的叙述中,释迦牟尼佛逐层破除菩萨,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的种种执著。首先总体说明发了菩提心的大菩萨们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但内心却十分清静,明了实无有众生可度者。然后逐层破除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种种执著,先是破除人们对于佛色身庄严的执著,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引申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破掉对外在世界万物现象界的执著,接著进一步深入,涉及到对佛法本身的否定,“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接著破掉对佛法自身所证之果“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而直接否定人们意识中所存在的佛法观念。“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以及对于小乘各个阶位成就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相的执著,进一步强调佛于燃灯佛所,佛果也是实无所得,而菩萨对于成就的佛土也并非有庄严之心。“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接著佛陀又深化了对于所有外在事物现象、微尘世界实有的破除,以及进一步破除前面用来破除外在事物现象实存的工具——佛法的执著,步步深入,甚而破除了对于说出佛法道理的佛陀的执著,彻底清静,而又没有清静之相。 须菩提理解佛陀的深意,甚深感动,涕泪悲泣进一步深化主题“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破除人们对于修行过程中六度万行实有的执著。“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到此处菩萨用心的核心是“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这里涉及到佛法中菩萨修行成就的两方面,佛号为两足尊,福德和智慧两方面圆满成就,这里《金刚经》点出了佛法中菩萨修行的两大核心:其一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具足大悲心,去上求自己的觉悟,下利无边众生,修持一切善法,积累福德资粮;而接下来是应无所住,离一切诸相,远离种种执著,包括对佛法的执著。“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人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见种种色”。这就是胜义菩提心,并不仅仅是修持善法就可以了,而是必须要在修善法,积功累德的同时,能证人无我的空性,了达所有的善法都是如梦幻泡影,不应该有丝毫的执著,成就智慧资粮,这样菩萨才可以最终修行成为福智具足的两足尊。 总之,《金刚经》中暗含菩萨的三级修行次第:首先要发愿菩提心才能预人菩萨之列:“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次,发心之后要有广大的行动,修行一切善法,实践六度万行去度化所有众生,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即是行菩提心。“我皆令人无余?槃而灭度之。”再次,证悟胜义菩提心。修行善法的过程中,破除所有的佛法的执著,了悟空性智慧。“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三、《金刚经》的超越式理性和现代人的生活 首先,《金刚经》指导人们过一种理性指导下的慈悲和智慧具足的生活。现代人崇尚理性,而《金刚经》中讲的正是脱离迷信外在崇拜等宗教因素的大智慧。《金刚经》中不停地破除人们对于佛、佛所说的法、佛所证的果、外在的微尘、世界、凡夫、众生、菩萨等的执取,虽然破除这一切,但并不是说没有,而只是一种假名施设。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给现代崇尚科学理性的人们很好的修心之法。经中对于如来、佛就有非常理性的描述和认识:“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在这里不仅破除人们对于寺庙中金光闪闪的大佛的执著,佛并不是外在的能够给人一切愿望满足的崇拜对象,而且也消解了对佛法神秘化的认识,而把它落实到实际生活的种种现象上,“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法”指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叫做“法”,不过有形的叫做色法,无形的叫做心法。经中明言一切法皆是佛法,可见佛法并非神秘不可测,远离人们现实生活的高深哲理,而是能给与人现实生活指导的大智慧。 其次,《金刚经》提供给人们无所执著的道德律令,成为洒脱的自在人,同时又行善去恶。《金刚经》甚至于可以说是自然的道德律令,即“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这里强调以无所得的心修持善,突破有的人做慈善事业图名图利之心,而成为自觉自愿的自然行为。《金刚经》不仅破掉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自我执著带来的种种造恶的执著、而且破掉佛法修为中的对于善法的种种执著、沾染,最后达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指导菩萨以“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身心修养境界,不执著于自我的恶,也不执著于利他的善,在如梦如幻中修行一切善法,连善也不执著,如是清静,喜悦才能获得洒脱自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