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信受弥陀救度(上)


2014/9/4    热度:579   

我们这个法门,是传承善导大师的法脉,善导大师是净土宗开宗立教的祖师。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当中最大的一个宗派,它的特色就是容易。
  怎样容易呢?即使不识字,没有文化深入经藏,乃至根机很低劣,或者士农工商三百六十行,忙忙碌碌没有时间,也都能念佛。人人都可以念佛:小孩子也可以随着念;病床上的病人,嘴巴可以念,心中也可以念;乃至鹦鹉也会依样画葫芦地随人念佛,甚至其他动物,只要把佛号听进心中,也能够解脱。任何时间、地点,做任何事,都能念佛,不用特别花费时间、花费精神,更不用花费钱财,有百益而无一害。只要专心念佛,烦恼、妄念就会慢慢减少。
  这就是净土宗的特色:念佛很容易。之所以容易,是因为有阿弥陀佛可以依靠。阿弥陀佛固然最尊无比,但是祂主动地来到我们身边,很亲切、很和蔼地呵护我们,照顾我们,甚至合掌拜托我们依靠祂。依靠的方法,就是念祂的名号。念佛,就是在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大功德力。
  念「南无阿弥陀佛」最容易,最殊胜,没有任何限制和忌讳。不清净的地方,念佛会消除污秽,带来清净;不吉祥的地方,念佛可以给当地带来吉祥,带来安稳。
  如果遇到灾难,比如地震、水灾、火灾、风灾、车难、空难,所有的灾难,只要虔诚念佛,百分之百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只要虔诚念佛,我们所求的事情自自然然都会获得圆满。
  八大宗派的所有法门当中,只有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所以净土法门能够普遍化、庶民化,深入民间,遍及各个角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不管是上等根机的,还是中等、下等、下下等根机的,只要专修念佛,阿弥陀佛都能救度。阿弥陀佛的慈悲、大爱是平等的,没有选择的,就像一颗能治万病的药,药不会选择是善人还是恶人、出家众还是在家众、会不会修行、清净还是污秽:这就是弥陀的慈悲愿力。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以最恭敬、最崇高的用语来赞叹阿弥陀佛,说: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中的王,十方诸佛是不能比的。阿弥陀佛的光明是十方诸佛之中最尊、最崇高的。弥陀光明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摄护我们念佛人。不管智愚善恶、男女老少,只要念佛,当下就蒙受弥陀光明的摄护。因此,念佛不只是将来可以解脱生死轮回,现生也可以得到种种利益。
  净土宗的宗旨有四句话:
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信受弥陀救度」,完整地讲就是:信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救度。信受弥陀救度,能够离开种种苦,获得种种乐。
  佛教有两个根本支柱:慈悲和智慧。慈悲,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慈悲,就没有佛教。智慧是汉语意译,梵语音译是「般若(bō rě)」,「般若」不同于世间普通的聪慧,它是通达真理的无上妙慧,为区别于一般所指的聪慧,故用音译。智慧,容易和世俗的学问、知识或者哲学的领域混淆,其实它就是般若。慈悲和般若这两大支柱,缺少一个就不成为佛教。
  阿弥陀佛的救度,也是建立在慈悲和般若之上的。只有慈悲,没有般若,慈悲就成了世间的善事、一般的爱心;只有般若,没有慈悲,也只不过是小乘的自了汉,没有发起慈悲之心,没有「自信教人信」。所以,慈悲和般若是缺一不可的。慈悲是「有」,悲悯一切众生;般若是「空」,空是无,就是不执着,是悟道、明心见性所证悟到的空性。有和无,不是冲突、矛盾吗?其实不冲突,不矛盾。慈悲建立在空性上,越是领悟空性,越是般若高深,慈悲就越加广大。阿罗汉已经超越生死轮回了,但是所证悟到的空性还不彻底,所以慈悲很狭窄,谈不上慈悲;菩萨证悟人空、法空,所以祂的慈悲心就广大;而佛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功德圆满了,所以祂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慈悲的定义是什么呢?《观无量寿经》里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也就是说,慈悲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慈悲。慈悲是不分对象的,它不是建立在感情或理论基础上的,而是自自然然救度一切众生。
  慈悲也是万善的根本。我们说「百善孝为先」,可是,还有比孝更重要的,就是慈悲。慈悲也是众德伏藏——所有善根福德的宝藏,都藏在「慈悲」两个字里。慈悲是善中之王,慈悲是一切众生的归依处。我们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而慈悲就是佛心,那我们归依佛,不就是要归依慈悲吗?所以说「是一切众生的归依处」。所谓「慈悲就是佛道的门户」,而归依只是学佛的第一步,是先肯定自己信仰的方向;如果谈到修行,就要生起慈悲的心,才能进入佛道的门户。
  经典上说,慈悲和我们很亲,重于骨肉。我们的生命有两种,一种是肉体生命,一种是法身慧命。肉体生命有生有灭,就是有死亡;法身慧命就是佛性,佛性是不生不灭、永不死亡的。如果我们以慈悲为生命,重视慈悲超过重视肉体,这种心念就可以使我们生生世世与慈悲相随不离。也就是说,即使肉体的生命已经死亡了,含藏慈悲的生命也不会死亡,它将随着我们投生转世。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这是对慈悲的定义。慈悲,有小慈悲、中慈悲和大慈悲。大慈,是让众生获得安乐;大悲,是拔除众生一切痛苦。
  我们人道众生有什么痛苦呢?经典上说人间众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生、老、病、死四种苦;恩爱的人离别的痛苦;不喜欢见到的人,却偏偏要在一个屋檐下相处的苦;三餐不能温饱,或者愿望不能达到,求不得也是苦:这七种苦大家能够理解。第八种苦,就是五蕴炽盛苦,这是最根本的苦。五蕴就是烦恼,一切的苦都是从五蕴所产生的。
  佛的大悲,要拔除我们这些苦,使我们能够断除烦恼,脱离苦海;佛的大慈,要令我们离开三界轮回,得到成佛的乐:这就是「拔苦与乐」。
  《十地论》里说:
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
  大慈,是给众生安稳、快乐,给众生喜乐的因和喜乐的果;大悲,是拔除众生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痛苦的因,就是五蕴炽盛,就是烦恼;因为有烦恼,所以造作种种罪业,然后受轮回的种种痛苦:这叫作惑、业、苦。惑,就是烦恼;业,就是行为,种种的罪业;苦,就是六道轮回的果报:三者互相循环,结成一体,互为因果。
  慈悲,大约有五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句话出自《无量寿经》。我们看得到的人类,以及动物,比如飞禽、走兽、水族,还有看不到的地狱、饿鬼道的众生,乃至天上的天人,阿弥陀佛都看成是自己,所以说「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常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对一般人而言,已经成为一句口头禅了。为什么成为口头禅呢?因为只是说说而已,一点都做不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佛的境界,能够体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所有众生看成祂自己,不管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出家、在家,会修行、不会修行,清净、不清净,都看成自己,阿弥陀佛对众生没有亲疏、爱憎的分别,一视同仁,平等,没有差别。这就是「无缘大慈」,不讲条件,爱护一切众生。「同体大悲」,就是阿弥陀佛和我们是一体的。《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变化的种种鸟在说法,其中有一种鸟叫作共命之鸟。共命,就是共同一个身体,两个生命、两个头。假设一个头会吃东西,而另一个头不会,那么,这个头所吸收的养分,另一个头也能得到。阿弥陀佛把众生看成自己,众生的任何痛苦,阿弥陀佛都同心、同感、同受。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悲心,就是「同体大悲」。阿弥陀佛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譬如手和脚同是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手碰到了火,就要快步离开;脚被刺痛了,就要赶快用手把刺拔掉。
  我们只有造罪造业的力量,没有修行的力量。可是阿弥陀佛和我们同体、同感,只要我们信受阿弥陀佛慈悲的救度,我们的罪业就由阿弥陀佛来承担,我们离开六道生死轮回,阿弥陀佛为我们负责。
  每个众生现在所受的果,都是过去世以及今生自己种下的因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坦然面对现前的境界,而不是自己希望的境界。对现前境界要坦然接受,不要去抗拒它,这样就不会苦恼。种种灾难、痛苦,我们没办法消除;可是阿弥陀佛有办法,而且能够百分之百彻底消除。
  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所欠的种种债,譬如杀生的债、吃肉的债——我们旷劫以来所杀的生命、所吃的肉,可以说无量无边。这些债谁来还?我们还不起。只有完全靠佛,阿弥陀佛能轻而易举地替我们偿还。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所在。
  我们还欠人家什么债?譬如偷盗,欠债不还,杀人越货,欺骗人家的感情,侮辱人家,侵犯人家的身体,背后说人是非,诽谤人……杀盗YIN妄,生生世世以来,乃至今生今世,累积起来的罪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说,如果我们的罪业有体相,尽虚空不能容受。想起来真是可怕,我们的罪业,居然那么广,那么多,那么大,大到尽虚空都容纳不了,真是无法想象!
  我们是什么面貌呢?善导大师说,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如果没有离开三界六道轮回,没有断除贪瞋痴,再怎样修行、行善积德,仍然是罪恶生死凡夫。即使圆满五戒,下辈子生为人;圆满十善,下辈子生欲界天;圆满慈悲喜舍,有禅定功夫,到达色界天、无色界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还是罪恶生死凡夫。为什么?因为烦恼没有断,业障没有完全消除,还没有达到业尽情空,寿命一到,还是去轮回六道,还是一样会造作杀盗YIN妄的罪业,所以仍是罪恶生死凡夫。
  第二个要点,「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这也是《无量寿经》中讲的。阿弥陀佛主动承担一切众生的所有苦恼和罪业,这叫作「荷负群生,为之重担」。阿弥陀佛成佛之前,累生累劫都在为我们承受重担。我们所造杀盗YIN妄的罪业无量无边,应该堕落地狱,但是阿弥陀佛却代替我们下地狱受苦。《华严经》说:「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我宁可代替众生——我的幼子,到地狱受苦,不可以让我的幼子受地狱之苦。《华严经》又说:「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以自己做人质,代替众生到地狱受苦;在地狱做人质,让众生离开地狱。所以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以来,阿弥陀佛都在「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净宗法师曾经引用一个故事来解释「荷负群生,为之重担」:有一个基督教的信徒,生到天堂之后很高兴,很感谢上帝。然后回头看看自己在世间一生所走过的路,都有上帝和他在一起,一路上都有四个脚印。突然,他发现有一段路只有两个脚印——那正是他人生最坎坷、最痛苦的时候,「这个时候上帝怎么离开了我呢?」他就向上帝诉苦、抱怨。上帝说:「那两个脚印是我的。因为在你人生最痛苦的时候,你承受不起,所以我把你背在肩膀上。」这个道理,在《无量寿经》里讲得很清楚,就是「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第三个要点,「全力以赴」。
  积极主动、毫无保留地规划救度众生,使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这个过程是付出全身心的。
  第四个要点,「特怜恶人」。
  特别悲悯罪恶的人,也就是说,虽然是一视同仁、平等没有差别的慈悲,可是阿弥陀佛对于造罪造恶、现前受苦受难的众生,特别悲悯,《菩萨地持经》里说:「菩萨于恶人,所起慈悲心,深于善人。」对于顺从自己的,固然会悲悯,但是对于不顺从、忤逆、反叛自己的,佛菩萨更加悲悯。凡夫之爱是:你爱我,我也爱你;有一天你不爱我了,我也不爱你;或者你忤逆我了,我就会憎恨你。所以佛陀说爱和恨是一体的,爱能生恨,恨也能生爱。
  所谓爱,其实是执着,也就是情执。爱有种种:
  亲爱,对于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儿女、兄弟,这一种爱。
  友爱,对朋友的爱。
  欲乐,对于特定的某一个人产生爱情。
  爱欲,建立在男女性关系上的情爱。
  渴爱,对某一种爱非常执着,执着到成为痴,所以渴爱也叫作痴爱。渴爱是每个人的本质。由于渴爱,就会产生无边无尽的痛苦。
  圣道门行者,如果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解脱生死轮回,必须把这些爱通通断除。这些爱对修行来讲就是毒药,障碍解脱。
  反观自省,其实大家的爱都很深,即使出家了,甚至入深山修行了,也还是一样。修行再高,上生到天堂,还会堕落。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生在天堂,寿命尽了,刚好地狱的果报到了,就会堕到地狱;地狱的果报尽了,刚好天堂的果报来了,就上生天堂。善、恶,天堂、地狱,其实都是一体的,犹如手掌的两面——手心手背而已。
  佛陀又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意思是:禅定功高,又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因此,果报就是出生在色界天、无色界天;如果禅定更加高深,就出生在非想非非想天,寿命是八万四千大劫那么长,但是命终还堕三恶道中:就是这么不究竟、不圆满。
  第五个要点,慈悲是清净无染的。
  阿弥陀佛虽然平等无差别地把所有众生看成自己,慈爱众生,悲悯众生,但是没有执着心,也没有名利心,所以是清净的,不受种种污染。
  人生无常。有一句话说:「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这是很无奈的。还有:「父母恩深终须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这些句子能够让我们体会无常。有了无常观,就会发起菩提心,就会去寻找解脱的方法;有了无常观,就会体悟到:原来世间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真实有一个定义:不变,永恒存在。世间有永恒存在的东西吗?没有!身体有生老病死;感情有情天欲海,也有反目成仇。凡是存在的,就没有不是无常的。不管是有形的物质界,还是无形的精神界,都是无常的。身体细胞会新陈代谢,会生老病死;物质会生灭变异、成住坏空。太阳系总有一天会爆炸,银河系也是一样。我们会想「那是很久以后的事啊」,无论时间有多久,想想都很可怕。八万四千大劫这样的寿命长不长?很长,但只要有寿命,就是短命。台语有一句话说:「总有一天等到你。」等到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到哪里去?到三恶道。所以必须寻求真实。
  真实,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我们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但是我们被贪瞋痴掩盖得太深了,因此,我们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从贪瞋痴所流露出来的,所以很可悲。无论我们怎样行善积德,佛陀都说这是有漏之善,善导大师说这是杂毒之善,昙鸾大师说: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我们人间、天上所累积的因,所获得的果,都是颠倒的。所谓颠倒,就是不顺法性;不顺法性,所以就颠倒了;因为颠倒,所以不真实,就是虚假的。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