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师的世寿与生年
2014/9/3   热度:400
[北京]华林,2001年第1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83-87页
--------------------------------------------------------------------------------
【标题注释】本文曾以《智者大师的世寿与生年》为题,发表在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的内部流通刊物《正法研究》学术年刊的创刊号(1999年11月出版)上。笔者近来浏览史传,又于《国清百录》卷四所载隋柳顾言所撰《天台国清寺智者禅师碑文》及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三十《真观传》中,发现一些重要的相关史料。此次借湛如博士约稿之机,在原文的基础上略加增补,予以发表。
【作者简介】张风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
天台智者大师智顗,是我国陈、隋之际的著名佛教领袖和佛学思想家,被天台宗人尊为四祖(中国佛教天台宗高推龙树为初祖,以慧文、慧思为二祖、三祖),实际上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真正创始人。
天台智者大师在佛教史上贡献巨大,影响深远,自隋唐以来,为其树碑立传者,代有其人。在这些有关智者大师的传记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智者的高足章安灌顶(公元561-632年)为乃师所撰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以及初唐沙门道宣(公元596-667年)所撰的《续高僧传》卷十七《智顗传》。后来的各种智顗传记,无不是以此二者为蓝本而有所益损。然而,关于智者大师的世寿年岁,《别传》与《续高僧传 智顗传》所载并不统一:《别传》载智者世寿六十,《续高僧传 智顗传》则谓智者世寿六十七。由于智者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多传并载,均无异议,故智者世寿年岁的多少实直接影响到对其生年的推定。这无论是对天台宗传人而言,还是对一般的佛学研究者来讲,都不能不说是一个亟须澄清的大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近世的著名学者如陈垣先生、汤用彤先生等,都曾给予关注,并厘定智者“世寿六十”之说为正,“世寿六十七”之说乃系误传。如陈垣先生谓:“《续僧传》、《弘赞法华传》作年六十七,《智者大师别传》、《景德录》、《释门正统》作年六十,与《佛祖统纪》九《法喜传》‘陈光大元年智者年三十’之说合,今从之。”(注:陈垣《释氏疑年录》卷三,中华书局,1964年,61页。)汤用彤先生在所作“智者年表”中亦谓:“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智顗姓陈氏,字德安,生于荆州之华容”,“卒时……年六十,僧腊四十”,“《续僧传》谓卒时六十七岁,当误”(注: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129-131页。)。
陈垣先生和汤用彤先生的这种说法,已为现今的佛教学术界所普遍认同。因此,关于智者的世寿和生年问题,本不必再辨。然《续高僧传 智顗传》影响巨大,“智者世寿六十七”之说为《弘赞法华传》、《天台九祖传》、《佛祖历代通载》等唐宋以来的多种佛教史传所袭用,至今仍时或见。1997年秋,笔者赴天台国清寺参加纪念智者大师圆寂一千四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回程途经智者圆寂处之新昌大佛寺,见寺中有近人所立智者大师碑,仍依《续高僧传 智顗传》,谓智者世寿六十七。可见谬种误传,影响及于今日。再者,陈垣、汤用彤诸先生虽订正《续高僧传 智顗传》之误,然其所举史料亦有未尽处。兹将有关智者世寿与生年之重要史料,依历史年代之先后顺序条列如下,并略加考辨:
(一)智顗《遗书与晋王》中谓:“贫道在世六十年(注:灌顶《国清百录》卷三,《大正藏》卷四六,810页中。)。”此《遗书》乃智者去世前三日,即隋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亲口所述。智者卒后,其弟子智越遣僧使灌顶、普明奉《遗书》与隋晋王杨广,杨广于开皇十八年正月二十日作《答遗旨文》。智者《遗书》与晋王《答文》,具载于灌顶所编之《国清百录》卷三。这是关于智者世寿年岁的最早、最直接、最权威的记载,惜乎学者多未加注意。
(二)隋 柳顾言《天台国清寺智者禅师碑文》谓:智者“仍索僧伽梨大衣,手自披著,回身西向,端坐迁神,春秋六十(注:灌顶《国清百录》卷四,《大正藏》卷四六,818页中。)。”此《碑文》乃隋秘书监、开府仪同三司柳辩(字顾言)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奉炀帝之敕而作,其可靠性与权威性自不待辩矣。
(三)隋 灌顶《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谓:智者“以大隋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入灭,春秋六十,僧夏四十(注:《大正藏》卷五十,196页中。)。”
(四)唐 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智顗传》谓:智者“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按:宋、元、明本“二十二”均作“二十四”)日也(注:《大正藏》卷五十,567页中。)。”若依此推算,智者当生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
(五)唐 道宣《续高僧传》卷三十《真观传》有言:“天台智者,名行绝伦,先世因缘,敦猷莫逆,年腊既齐,为法兄弟。”(注:《大正藏》卷五十,702页中。)所谓“年腊既齐”者,谓智者与真观二人年龄、僧腊皆同。同《传》又谓,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真观卒时,年七十四。依此推算,真观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此亦当为智者之生年,反合智者世寿六十之说。以此反证《续高僧传》卷十七《智顗传》所谓智者世寿六十七之说,其矛盾昭然可见。
(六)唐 惠详《弘赞法华传》卷四《智顗传》谓:智者“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按:宋、元、明及续藏经本“二十二”均作“二十四”)日也(注:《大正藏》卷五一,23页上。)。”此说显然源自《续高僧传 智顗传》,即其文句亦全同于彼矣。
(七)唐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一述智者行迹,谓:“初梁太平二年,魏主令宇文泰破梁元帝二十万众,大师时年十八,至襄州果愿寺依乎舅氏而出家焉。至陈太平三年,时年二十,进受具足,依慧旷律师通于律藏。至陈乾明元年,始入光州依思禅师禀受禅法,时年二十三岁。至陈光太元年,辞师入邺(按:宫本“邺”作“业”),时年三十。至陈太建七年,初入天台,时年三十八。……至陈贞明三年,即隋开皇十一年,旋荆置寺,以答地恩。……至十四年,时年五十七,于彼玉泉而说止观。”(注:《大正藏》卷四六,142页下。)湛然此段叙述,年代多有谬误,如谓“初梁太平二年,魏主令宇文泰破梁元帝二十万众”云云,实则西魏破梁元帝在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梁虽有“太平”年号(梁敬帝),然梁太平二年当公元557年,距西魏破梁元帝已有数载。又如“至陈太平三年,时年二十”,实则陈无“太平”年号,当为梁太平二年。再如“至陈乾明元年,始入光州依思禅师禀受禅法,时年二十三岁”,其中“陈乾明元年”之说亦误,陈无“乾明”年号,实当为陈天嘉元年,即北齐乾明元年也。又,“至陈贞明三年,即隋开皇十一年,旋荆置寺,以答地恩”云云,亦有误:陈贞明三年当隋开皇九年而非十一年,是年隋灭陈,智者虽欲西游荆湘,然至匡庐而止,开皇十一年始入荆湘以答地恩。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中的上述错误,后为南宋志磐之《佛祖统纪》所修正。湛然所述虽有如是之谬误,然其所言“陈光太(按:“太”当为“大”)元年,辞师入邺,时年三十”、“陈太建七年,初入天台,时年三十八”及(隋开皇)十四年,时年五十七,于彼玉泉而说止观”等,均与智者世寿六十之说合。
(八)北宋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智顗传》谓:智者“命笔作《观心偈》,唱诸法门纲要讫,趺坐而逝,寿六十,腊四十”(注:《大正藏》卷五一,432页下。)。此即陈垣先生《释氏疑年录》所引征者。
(九)南宋 净梵《智者大禅师年谱事迹》:“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禅师一岁。……六十岁,赴召至新昌石像前,端坐入灭,当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也。”(注:《大正藏》卷四六,823页上、下。)该《年谱事迹》附于南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乙巳苏州北禅无量寿院传天台祖教沙门净梵校刻之《国清百灵》后,未注明作者,然其末句谓“自(智者)入灭至宋淳熙十二年乙巳,得五百九十二岁矣”,其后有净梵及白莲住山戒应于同年所题之《题〈百录〉后序》,据此推测《年谱》的作者或当为净梵。近人引用此《年谱事迹》,亦有以作者为戒应者。为行文方便计,该《年谱》作者姑作净梵。此为现存最早直接明确记载智者生年之史料。
(十)南宋 士衡《天台九祖传 四祖天台教主智者大师传》谓:智者“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注:《大正藏》卷五一,100页下。)。此说亦据《续高僧传 智顗传》。
(十一)南宋 士衡《天台九祖传 四祖天台教主智者大师传》虽谓智者卒时“春秋六十有七”,然甚可注意者,该《传》宋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刻本夹注有云:“本朝翰林学士扈蒙《序》云:大师梁大同四年戊午秋七月生。”(注:《大正藏》卷五一,100页上。)扈蒙字日用,北宋初迁翰林学士,太祖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以工部尚书卒,年七十二。《宋史》卷二六九《扈蒙传》谓:蒙好释典,多著述,有《鳌山集》二十卷。依《天台九祖传》夹注所引扈蒙《序》之言,智者生于梁大同四年戊午,则卒时当年六十,与《别传》合,而与《天台九祖传》正文相背。扈蒙此说,本是比南宋净梵《智者大禅师年谱事迹》更早明确记载智者生年之史料,惜乎扈蒙文集散佚,仅存残篇,不知此所谓“扈蒙《序》”究何所指矣。
(十二)南宋 宗鉴《释门正统》卷一《天台教主智者灵慧大师世家》谓:智者“世寿六十,僧腊四十”(注:《续藏经》第130册,738页上。)。此说与《别传》同。
(十三)南宋 志磐《佛祖统纪》卷六《四祖天台智者纪》述智者行迹,除于本文中明言智者“春秋六十,僧夏四十”(注:《大正藏》卷四九,185页上。)外,于夹注中亦多附年岁,如:“诞灵之夕,神光发屋”,夹注云:“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注:《大正藏》卷四九,181页上。);“年十七,值元帝江陵失守”,夹注云:“据历推之,应年十七,《别传》作‘十五’者,误”(注:《大正藏》卷四九,181页上。);“年十八,辞兄求去”,夹注云:“梁敬帝绍泰元年也”(注:《大正藏》卷四九,181页上。);“二十进受具戒”,夹注云:“梁太平二年也,是年九月,禅位于陈武帝”(注:《大正藏》卷四九,181页中。);“陈文帝天嘉元年,时思禅师止光州大苏山,即往顶拜”,夹注云:“《辅行》作‘乾明’者,误,时年二十三岁”(注:《大正藏》卷四九,181页中。);“以陈光大元年,同法喜等二十七人初于金陵”,夹注云:“此陈废帝时,师年三十”(注:《大正藏》卷四九,181页下。);“止瓦官前后八载,……秋九月,遂入天台”,夹注云:“《辅行》谓此年三十八岁”(注:《大正藏》卷四九,182页上。)。又,《佛祖统纪》卷九《法喜传》亦谓“陈光大元年,与同学二十七人从智者至金陵游化”,夹注云“时智者年三十”(注:《大正藏》卷四九,197页上。),此即陈垣先生《释氏疑年录》所引征者。以上所列之正文及夹注,皆与“智者世寿六十”之说合。《佛祖统纪》述智者行迹,多据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国清百录》及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故于智者世寿年岁,依《别传》而不依《续高僧传 智顗传》。同时,《佛祖统纪》还对《别传》及《止观辅行传弘决》中的个别年代错误作了订正。
(十四)元 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天台智者禅师传》谓:智者“卒于天台大石像前,春秋六十七矣”(注:《大正藏》卷四九,560页中。)。此说亦据《续高僧传 智顗传》。
由上引隋唐至元代的相关史料可以看出,不但与智者同时代的隋秘书监柳顾言奉敕所撰的《天台国清寺智者禅师碑文》、智者高足灌顶所撰的《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天台九祖荆溪湛然之《止观辅行传弘决》、宋初翰林学士扈蒙之《序》、北宋禅宗传人道原之《景德传灯录》、南宋天台传入净梵之《智者大禅师年谱事迹》、南宋天台传人宗鉴之《释门正统》、南宋天台宗人志磐之《佛祖统纪》等所言,均可证成智者世寿六十之说,而且智者本人在临终的《遗书》中亦自谓“贫道在世六十年”。而智者世寿六十七之说的始作俑者,则为初唐沙门道宣之《续高僧传 智顗传》,稍后惠详之《弘赞法华传》、南宋士衡之《天台九祖传》、元代念常之《佛祖历代通载》等因之。道宣虽广闻博识,然其为前代众高僧立传之时,于传主之生平年历事迹等未必皆知之详确,难免错谬,此例非一。如前引其所撰之《智顗传》与《真观传》,关于智者世寿与生年的说法便不能统一。若依《真观传》,则恰可证成智者世寿六十之说,反与灌顶之《别传》相合,而与其自撰之《智顗传》相违。惜乎后人不辨,盲目因从,致使谬种误传,逾千年而不息。今所以不惮烦琐,详举史料者,冀使学者知正说之根苗,辨误传之源流,不复以讹传讹也。
综上所论,可以确知:智者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世寿六十,僧腊四十,其生年当在梁武帝大同四年(依宋初扈蒙之说,在秋七月)。若以西历计,梁武帝大同四年当公元53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当公元597年,故一般史家皆以公元538-597年为智者生卒年。晚近杨曾文先生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推定智者卒日隋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实为公元598年1月7日,故应以公元598年为智者卒年(注:杨曾文《关于中日天台宗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1994年第2期,78页。)。然杨先生据此推断智者生年为公元539年,则有所未妥。当以智者卒年隋开皇十七年上推六十年至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为其出生之年,而不应以公元598年上推至公元539年(梁武帝大同五年)。总之,智者生卒年当为梁武帝大同四年(秋七月)至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若以西历计,则为公元538-598年。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