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释义三


2014/9/3    热度:224   

“波罗密”,在古印度,波罗蜜是表示事情圆满完成,已经成就了的意思,佛教延伸其意有:

一是“彼岸到” 。此为倒装语言。为何要倒装?因为印度梵文都是颠倒来念的,名词在上面,动词在下,所以顺译着应为“到彼岸”,简译为“度”。“到彼岸”,从文字上解释,是有一条河有此岸、有彼岸,由此岸坐船到彼岸。此岸与彼岸是相对而言的,千万不要把它想像成一条河流,河的这边是此岸,河的那边是彼岸,这只是说明真理的一种假设而已。你烦恼了就在此岸,没有烦恼池下就在彼岸,并没有一条河流、一个分界线在你面前。所以“到彼岸”有二种解释:一是已到彼岸,二是未到彼岸,但能到彼岸,如凡夫在日常生活中,有烦恼的境界是此岸;因为听闻佛法,没有烦恼了,那就能到彼岸的境界。前者又有,有二种情形:

(一)阿罗汉解脱生死,已到彼岸。(二)从佛、菩萨立场来看,阿罗汉还不圆满,尚未究竟到彼岸,还要继续修学佛法,因为阿罗汉还有所不知,他仍有很多佛法是不明白,他们仍有些烦恼未断,他还有所不能,有些事情是做不来的,他们虽有神通,但是不能与大菩萨相比,读维摩诘经可见,舍利弗的神通还不能与天女相比,大菩萨是无量劫修学圣道,故功德特别广大,非阿罗汉所能及,所以,阿罗汉仍不圆满,不能说是究竟到彼岸,要到成佛,得无上菩提,才可说究竟到彼岸。

般若智慧逐渐增长,到圆满时,是无上菩提。但是,般若波罗蜜不是孤独的,它一定与前五波罗蜜在一起,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波罗蜜、勤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最重要,若前五波罗蜜没有般若波罗蜜,就是普通功德。例如,我们若无般若智慧,虽做布施、持戒、在佛前烧香供佛,这只是有漏的功德,能得人天福报,你若有般若波罗蜜,就得无上菩提的功德了。若无前五波罗蜜之功德,只是单独有般若波罗蜜,那么,这个修行人的福德不够,他只是有多少智能,只是阿罗汉、辟支佛。大菩萨,是六波罗蜜共同修行,以六波罗蜜去救护众生,他修福亦修智慧,所以,他的六波罗蜜功德都是具足的。若无前五波罗蜜,这个人一定是没有慈悲心,他不去救护众生,他只是自己静坐修般若智慧,这个人没有慈悲心,就变成小乘,他一定是阿罗汉。所以,单独说般若,无前五波罗蜜,尚非金刚般若波罗蜜。

《华严经》说:“譬喻船师,常以大船,于河流中,不依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而度众生,无有休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波罗密船,于生死海,不依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而度众生,无有休息。”

意思是说:菩萨度众生,必须离相,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既不执着此岸的有,也不执着彼岸之空,更非离空离有而住于中道。而是乘般若船,来往于生死涅槃之间,济物利生,将一批一批的苦恼众生,运送到涅盘凊净快乐的彼岸,这就是“波罗密”。

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若能从文字般若的智光,启发闻慧;继而由观照般若,观察思惟,照见宇宙原理,明白诸法空性,破除我法二执,契证实相般若;就可以渡生死海,登涅槃彼岸,乃至究竟觉悟,圆成佛道。所以“波罗密”为“到彼岸”。再合上面四字,这又怎能到彼岸呢?即要了解像金刚宝一样的般若,得到像金刚宝一样的妙智妙慧,才能‘到彼岸,所以称为金刚般若波罗密。

二是度无极,即二种生死一切诸苦便可度脱无余。

三是远离,即能远离一切颠倒妄想。

四是究竟,是表示事情圆满完成,已经成就了。

五有超越的意思,人生就是要无限的超越、突破,内在有障碍、要过关斩将,内在有心结、要一一解开,内在有心事、要一一的拿掉!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