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通禅师:生活即禅修 五 第四日法谈 五根五力、四食、四谛


2014/9/4    热度:339   

隆波通禅师:生活即禅修 五 第四日法谈 五根五力、四食、四谛

 

  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张开,以觉性来听讲。经过不断的练习,我们的觉性逐渐增加了,自己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的时间愈来愈长了。妄念、杂念来来回回的生起灭去,不管是好的念头、坏的念头、长的念头、短的念头、有念头、没有念头,我们不在乎它们,我们只是一直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动时知道动,停时知道停,我们的觉性不知不觉间在增长着,我们开始走在正道之上,一步一步往灭苦的目标前进。要记得正法的特色是「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自证的」,也就是说,正法是此世就可证实的,是随时随地都可练习的,是大家都可以来看的,是引导我们走向灭苦的,是自证自知的。现在透过动中禅的训练,我们确实体验到随时随地只要我们觉知自己的动作,我们当下就没有痛苦的生起,我们的内心自然的呈现安详,并且自然生起智慧去处理当下生起的问题。正法是没有什么秘密的,是公开欢迎大家来看、来体验的。

  2. 在动中禅的训练过程中,你很清楚的看到了贪、瞋、痴这三毒的运作。每当你的心一离开你的动作,当下就是无明,就是痴。当你的心离开你的动作并且卷入快乐的念头中,贪爱就产生了。当你的心离开你的动作并且卷入不快乐的念头中,瞋恨就产生了。因此,在旧有的习性中,我们将许多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无意义的贪瞋痴之中而不自觉。现在经由禅修的训练,我们已体会到,能将心念摆在觉知肢体的动作上,那么,当下就是「明」,当下就没有贪、瞋、痴的生起。这就是我们开始摆脱旧有的习性的起点。我们也开始体会到,每当觉性持续如炼的那一段时刻,是我们真正安详的一刻,只要再延续下去,必然会达到灭苦的标的。我们有了这种体会与信心。

  3. 现在经由体验,我们对正法所生起的信心,就比单单依靠听闻所生起的信心更为深入了。对佛陀、对正法、对僧众,对这三宝生起了更深入的信心,这称做「信根」。我们自然更努力去实践正法,更努力于培养自己的觉性,这种努力是自动自发的,是对正法的深切体会而发出的努力,不断精进用功,这就是「精进根」。不断的去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以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这就是「念根」。使觉性持续不断,如同链子,没有散乱,这就是「定根」。在延续不断的觉性中,自然看清身心的实相,这种由修行所生的智慧,就是「慧根」。以上所说的信、精进、念、定、慧,在佛法上合称做「五根」。经由动中禅的训练,我们培养了五根。

  4. 有的学员问:正念动中禅所修的定,是剎那定、近行定或其它的定?

  我们所修的是正定,是自然的定,并不需要给予其它的名称。当你的觉性持续如炼时,心无散乱,没有妄念的生起,这便是自然的定,此时眼耳仍自然的运作着,内心敞开而觉性不断,这种定是贯穿到行住坐卧之中的。以这种定可以自然的生起智慧。有三种智慧:听闻而来的,称做「闻慧」,经推理思考而来的,称做「思慧」。实修所产生的如实的智慧,称做「修慧」。经由动中禅的训练,在持续的觉性下所产生的智慧就是「修慧」。这种修慧可以看清身心的实相并灭除痛苦。

  5. 将信、精进、念、定、慧等「五根」,不断的培养,不断的均衡发展,到了更纯熟的阶段,就称做「五力」。五根与五力的内容是一样的。

  6. 在禅修中培养「正念」「正知」是一个核心的重点。正念与正知是分不开的,可将二者合称做「觉性」。「正念正知」是,对当下的对象清清楚楚,能够如实的觉知当下的对象;在觉知时,内心很轻松、很安详。将这种觉知持续不断,就成为正定。以这种正定,进而就能生起「修慧」。因此,「念」「定」「慧」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7. 整个动中禅的训练,开始是觉性,中间是觉性,最后也是觉性。在佛法的实践上,这是「初善」、「中善」及「后善」,是一条通往圆满觉性的大道。

  8. 禅修时,我们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要完全断食,而应保持在中道上。佛陀说:

  「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何等为食?食有四种,一段,二触,三思,四识。」

  这意思是说:一切众生都依赖食物而活着。广义的食物有四种,第一种是段食,就是我们分几餐用口吃食物,来养活色身,第二种是触食,是指依靠接触而成长,例如鸡蛋在孵化时期,依靠母鸡体温的输入而成长。第三种是思食,是指依靠内心的希望而使生命延续,这是一种意业,例如非常渴的人,见到远方的水,仍能撑下去而不死。以上三种食物要依靠着心识才能存在,因此,第四种的食物,就是识食。众生之所以轮回生死,就是因为对这四食有所执着。

  9. 要如何看待这四种食物呢?佛陀要我们对所吃的食物,不可以生起丝毫的贪爱之心,就好像在荒漠上处在绝境的旅人,不得已要吃自己孩子的肉一样。因此,每当用餐时,我们必须提高醒觉,不可以贪口腹之欲,而要觉知自己肢体及口腔的动作,以觉性来用餐。同样的道理,对于触食,也要提高警觉,每当「内六处」与「外六处」接触,也就是根尘相接触,而生起感受时,都要清楚明白,不可以执着感受而生起贪瞋,否则就像被剥皮的牛一样,牠所有的接触都是痛苦。因此,要以强而有力的觉性来守护我们的根门。对「思食」也要提高警觉,因为人们常在期待的心理下,心有所求不断受苦,因此,它就像无烟的小火,一不小心就会把整个街道都烧毁了。因此,要以强而有力的觉性来守护我们的起心动念。对于识食,也同样要提高警觉,因为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运作,一直在进行着,在不断的认知过程中,提供给上述三种食物活动的场所,因此,对识食要处理好,否则就会日夜承受到像三百只矛、三百支枪来刺身体的痛苦。如何处理好呢?还是要以强的觉性来观照,达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如此,才不产生后续的贪瞋等烦恼。

  10. 有的学员问:是不是一定要素食呢?

  要知道,禅修的重点是培养我们的觉性,在觉性的观照之下,我们知道自己要如何适当的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因此,当素食能使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就素食。今日南传国家僧众的食物,是由在家众供养,出家众知道适当的取食,以维持自己的色身,实行过午不食。最重要的是前面所说的,在饮食时要有觉性,不可以生起执着的心理,要如食子肉一样的心情来食用。要有觉性,食量才能适中,不要太饱,也不要断食。

  11. 佛陀时期,印度憍萨罗国的国王叫做「波斯匿王」,长得身体肥胖。有一天,波斯匿王吃完丰富的早餐后,坐车到祗树给孤独园聆听佛陀说法。他全身冒汗,气喘喘的来到佛陀跟前,听没几下子,就开始点头,猛打瞌睡。他对佛陀说:

  「我吃完早点后,身体一直不舒服。」

  佛陀告诉他:

  「过量的饮食,会使身体不舒服。」

  接着建议他安排一位专员,在每次用餐前就提醒波斯匿王:

  「大王!减少食量,身体就会健康而苗条。」

  波斯匿王很听话,便安排了一位专员。几个月下来,果然国王减肥成功,变得精力充沛,行动迅速,听经不再迟到,而且整堂课都能保持觉性,下课时充满法喜。那位专员也被加了薪。后来,波斯匿王证得了预流果的圣位,具足了「四证净」,也就是具足了对佛的净信、对法的净信、对僧的净信以及圣戒成就。

  12. 经过禅修的体验,大家已可分别出两种情况的心,第一种是散乱的心,第二种是稳定的心。一个尚未经过禅修训练的人,他的心是散乱的,每当妄念生起,他的心就跟着跑了。他没有觉性,他看不到念头的来源。他的心跟着妄念跑,就像一个脆弱的人跟着别人走一样。

  13. 一个好好受过禅修训练的人,他的心是稳定的,他能够带有觉性来思考。一颗稳定的心,带有觉性,不会受外界的干扰。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具有信心。

  14. 事实上,每个人只有一颗心。因此,我们要把自己散乱的心训练成稳定的心。经由练习,我们可以使困难的变得容易。不练习,则会使容易的变成困难。

  15. 如果不练习,一个人散乱的心,将会无止尽的散乱、徘徊,没有终止的一天。但是,若练习,就会有终止的一天。要想终止,就要培养我们的觉性。大家来到这儿,没有其它的事,只是练习。不用讲话,不用交谈。也不用分析,不用解释。只要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觉性圆满时,所有的问题都得到解答了。

  16. 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你的散乱心就会变成稳定的心。变成稳定的心后,你能面对艰难的工作,并完成它。散乱的心则不能完成艰难的工作,因为会生起厌烦或无聊感的心理。因此,我们要耐心的培养觉性,训练出稳定的心。

  17. 用嘴巴向大家解说是一回事,你自己的亲身体验是另一回事,这是你自己的工作。因为真理不能只用语言来了解,要亲身去体会。经由练习,你将以内心的慧眼看到真理。不断地练习,你必将成功,你的心将由散乱变成稳定,由脆弱变成坚强,由彷徨变成安详。这就是生命的目标。

  18. 人们不知如何将散乱的心,变成稳定的心,因为不知道方法。佛陀的出世,就是为了教导出培养觉性的方法。用这方法,你的内心不再往外散乱,而是满足于安住在内。当你有了觉性,你会有自信,即使别人不相信你,你的内心依旧平稳,不会被情绪所晃动。你也能够独处,因为你自己已成为自己的归依处。反过来说,如果你没有觉性,你所拥有的是一颗散乱的心,那么,即使你处在人群中,你仍将感到孤单,感到没有依靠。一个内心散乱的人,一直都在找伴侣,找其它的人。如果你想要拥有一颗稳定的心,就要好好培养自己的觉性。这是佛陀所教导的。

  19. 因此,要勤奋的、努力的培养自己的觉性,手动时,知道动。手停时,知道停。当觉性强大后,你将体会到身心五蕴都是苦的。不只是一般的苦受,才是苦,手的一动一停也都是苦。这就是「苦谛」。你也将看清心中来来回回的无明妄念,这些都是「集谛」,这些都是痛苦的来源。无明妄念的灭除就是「灭谛」。时时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以培养觉性,就是「道谛」。你将依次体会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这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称做「四圣谛」或「四谛」。因此,动中禅的训练,便是为了体悟四圣谛。经由不断的练习,这些真理就呈现出来了。

  20. 经由动中禅的训练,好好的体会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这四种圣谛,都是在我们身心之内的,不要在身心之外去寻找真理,要以强的觉性来看清自己。

  21. 有两种暗。一种是「黑的暗」,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例如,不快乐的感受生起了,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考试落榜了,这些就是黑的暗。碰到「黑的暗」,我们都知道只好忍痛去承受它们,熬过它们。第二种是「白的暗」,表面看起来是白的,其实内在是暗的。例如,全身生起快乐的感受,一切事情都春风得意,考试上榜了,这些都是「白的暗」。为什么是「白的暗」呢?因为你得意忘形了,你趾高气昂了。你称心如意之下,不知不觉忘了你自己了,你的觉性不见了,你的贪爱生起了,饱暖思YIN欲了,这便是「白的暗」。同样的道理,在修行中,「黑的暗」易躲,「白的暗」反而会淹没了你。当你的内心充满狂喜时,当你的内心呈现无比的宁静时,你不知不觉就黏上去,拔不出来了。当你有一天冒出许多智慧,过去所学都融会贯通了,有一鼓热劲想昭告天下,你认为你到达涅盘的目的地了,你忘了觉知你肢体的动作了,你认为你已拥有所要的一切了。这便是「白的暗」。

  22. 众生都有佛性。众生的心性是本来清净的。在禅修过程中,当你到了「名色阶段」,以大的觉性偶而一瞥心性的本净,固然是一个鼓励,但是根深蒂固的无明习性,此时会以各种面貌来欺骗你,让你以为你已到达目的地了,使你不知不觉又走回头路。因此,要小心的、谦虚的、继续不断的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当禅修者到达名色阶段时,有许多知识会生起,如果禅修者执着于这些知识,他就不能再进步。他会忘了自己,他会以这些知识为傲,他想去教导别人。有经验的禅师会指导他继续觉知自己的动作,他就能往前进步。因此,要记得,觉知自己肢体动作是我们的安全岛。自己独修时,若能回到这个安全岛就不会有问题。

  23. 众生都有佛性。但是每人的根器有所不同。每人的无明习气也不同。印度的悉达多太子,经历了结婚、生子,而后出家修行,六年后成佛了。他的无明习气少,因而能够自证自悟而成佛。他的无明习气就像一个瓶子里所装的略受污染的水,一倒就出来了。而我们的无明习气就像一个瓶子里所装的非常黏而脏的油。我们要将它倒出来,除了倒拿着瓶子,还要一直不停的摇晃。同样的道理,我们想将我们根深蒂固的三毒烦恼去除,我们就要不断的练习动中禅,不停的移动手脚,如此才容易将觉性迅速的培养起来,如此才容易灭除三毒烦恼。因此,要勤于移动肢体,不要静坐不动。有的人不想动,因为他觉得静静的坐着,是多么的宁静安详,但是,他不知不觉已执着于宁静而未察觉。这种对宁静的执着,也是解脱道上的大障碍。执着于宁静时,内心已生起微细的贪爱。有贪爱的生起,必然会得到痛苦,因此,他仍然处生死轮回中,他被「白的暗」遮住了。

  24. 有的学员问:在做手的动作时,觉得手上有气;在经行时,觉得气脉舒畅,舒服无比,并且觉得身上运行的气可以用来帮助别人治病,这样好不好?

  先要了解,要能将自己内心的痛苦或内心的病拔除,才能真正的帮助别人。动中禅要我们以强而有力的觉性来灭苦,因此,对于身体上的气不去管它,不要随之起舞。如果你将注意力移到气的流动或舒畅的感受,那么,它们将更是千变万化以吸引你的注意,让你产生贪瞋的心理,不知不觉间,你的觉性就中断了,你忘了当下你肢体的移动。因此,你必须努力回到觉知动作上,不要使觉性中断,这是最重要的。当我们的觉性持续如炼时,当下自然就能够清清楚楚的看清这些气、这些感受及妄念的真实面目,而且超越了它们,得到真正的解脱。

  25. 有的学员已掌握到动中禅的要领,轻松愉快的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由于太简单了,便问道:

  「这么简单吗?」

  是的!禅修本来就是这么简单。从开始的第一步,到灭苦的终点,就是一直这样修下去、这样走下去。不用怀疑。途中呈现的各种景色,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不管好的或坏的,都不要在意它们,只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就对了,觉性会去处理所有的问题。人们喜欢复杂的东西,把简单的也都复杂化了。人们喜欢卷入妄念、情绪、感受之中,备尝种种的痛苦而未察觉是自己惹来的。因此,我们要把复杂的简单化:单纯的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用觉性去面对千奇百怪的一切而不卷入其中。以觉性超越一切的情绪、一切的感受、一切的爱憎。这就是我们所要走的路。

  26. 佛陀时期,在舍卫城郊区的一个果园里,住着一位比丘,名字叫做「伊估达那」。他只能熟记一首佛陀所教的偈颂,但是彻底体会其中的道理。每次他读完这个偈颂,果园的树神们就热烈的鼓掌称赞。

  有一次,两位博学多闻,并且常常说法的比丘,带着一群徒弟经过这个果园,问伊估达那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会有人来听法吗?他说:果园的树神都会鼓掌称赞。因此,这两位比丘便在园中说法,舌粲莲花,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但说完后,果园里却是静悄悄的,连树叶落地的声音也没有。

  他们就请伊估达那说法。他一读完这个偈颂,园里一如往常地响起热烈的掌声,并且大声叫好。

  这两位比丘的徒弟们认为这些树神偏心,对伊估达那比较友好,因为他所讲的根本就很平常,不如他们师父的精彩。佛陀听到了这件事,就对弟子们说:

  「比丘们!我不认为听了许多经典常常说法的人,就一定精通佛法。相反的,虽然听得不多,却能体会真理,经常保持正念的人,才是真正精通佛法的人。」

  从佛陀的开示,我们知道法的核心在于亲身体证,要能一直保持觉性,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受用到佛法,并且真正护持着佛法。

  27.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作一个总结。首先,经由动中禅的不断练习,我们培养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根和五力。我们也对四食以及四圣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我们也能觉察出自己的心是散乱的心或是稳定之心。我们也要觉察到痛苦与快乐都会遮住我们内心的光明,我们要超越它们。要警觉到痛苦与快乐的感受是二种暗。为了去除我们根深蒂固的散乱习气,我们要不断的觉知动作,就像将又脏又黏的油从瓶中倒出来一样,要不断的摇动,一直到将它们完全倒出来。

  28. 不管是新学员,旧学员,都要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好好的倾倒出自己不良的习气。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

更多隆波通禅师佛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