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十九)


2014/9/4    热度:231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十九)

 

  己二、断分别彼功德之贪著

  这是“戊一、明于境女断贪”中的第二分科。前一科“己一、断于境女色之贪著”引导了修行者从总体上断除对女性美貌的贪爱,这一科,是断除对美貌之外的其他功德的贪著。这个功德,是指优点,也就是女人除美貌外其他让人觉得悦意的地方。

  若思:虽然美貌不值得贪,但是有些女人谈吐得体、举止优雅,很有魅力,这实在让人难以断除贪心。

  答:

  具德则觉爱,相违则生嗔,

  不决定住故,前后何者实。

  颂文直解

  对一个女人,有时见到她的优点,心里感觉很悦意,就生起了贪爱,但有时见到缺点,心里不悦意,则会生起嗔心。女人不可能一直保持住一个样子不改变,刚刚有了优点,接着就出现了缺点,这样哪个是她真实的样子呢?因此对于不断在变化的女人,不应该认为她一直会具有优点,应对她断除贪著。

  释义

  有贪心的人,会在女性身上找到很多吸引人的地方,但如果他们多观察一会,就又会找到很多让人厌离的地方。比如,街上走着一位美女,仪态万方,那些贪心大的人呢,目光就被她吸引了,但是当她走近了后,闻到了她身上的狐臭,于是就生起了厌离,对她的贪心就消失了。另外,一个女人,再怎么漂亮、优雅,但是如果她道德水平低、自私自利、脾气古怪、小肚鸡肠、缺乏善心、不敬老人等等,如果有诸如此类的缺点的话,那么她就是人们厌恶的对象了。

  既然同一个女人身上,综合了很多的优点和缺点,见到了她的优点,就对她生起贪心,过一会见到了她的缺点,又对她生了嗔心,那么,哪个是真正的她呢?而且她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在无常变易的。比如,随着年纪的增大,美貌就会衰退,体型会改变、疾病会增多,身上也会散发出难忍的体味,走路呢不再有款款身姿,嗓音也不再甜美,这些身体上的缺点,就逐渐增多了。但是她有可能增加了阅历、增加了对世间苦难的体悟,如果有机会闻思修佛法,那么就更加具有了深入的观察能力,可能变得成熟、变得善良。

  世间人习惯于用单一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物,比如看一个女人,只看她长得好不好看,不去看她相貌之外其他的特点,而且因为常执的原因,只看她现在长得好不好看,而不会考虑到二十年、三十年之后衰老的模样。但是,在世俗中,要认清一个人的真实样子,都应该全方位、大视野地去看。不应该只看他的外貌,还要看看他的性格、脾气、能力、志趣等等特点;不应该只看到他的现在,还要看到他的未来,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

  不管是男是女,当这样全面地、大视野地去观察一个人的时候,随着观察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大家就会发现,他的形象、内涵丰富起来了。比如一个人五官很端正,但是皮肤可能很粗糙;外表很斯文,但是内心可能很阴暗;对朋友很和善,但是对家人可能很粗暴;或者他的脾气很好,但是做事可能很懒;他嗔心很少,但是内心可能很固执;对钱财不贪,但是对名声可能很贪爱;他这件事上伤害了你,但是另外的事情上却可能会对你有恩等等。这已经很难用简单的好看、不好看,好人、坏人等等的概念去评价了。世间人都是这样复杂的蕴聚,如果将人的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会得出前后矛盾的结论,那么哪个才是真实的他呢?

  总之,对具有优点女人生贪不应理,离贪才非常应理。月称菩萨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譬喻,对此作了开导:人在享受美食时很快乐,但是对于之后要上厕所,却觉得很烦。其实人吃饱了,以此为因,就会有要上厕所这个果,这是必然要发生的。因此综合来看,如果对上厕所生厌烦,那就不应该去享用美食。同样,对于世间男人来说,美女既有可以生贪的地方,也有可以生嗔的地方,如果你受不了女人的那些缺点,那就不应该去贪爱她们。

  设问:世间人不会去欣赏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不会对她生起贪欲心,但是对于一个有各种优点的女人,会很欣赏,因此贪欲心肯定是只对有优点的女人而生起的吧?

  答:

  愚夫起贪欲,非唯具德者,

  无因而转趣,其灭岂从因。

  难词释义

  因:这里是指见到具德的女人。

  颂文直解

  从另一角度而言,女人的优点也不一定是贪欲之因。即愚人生起贪欲,并非仅仅是因为见到了那些具有优点的女人。既然没有见到女人的优点这个因,也可以生起贪欲心这个果,那么贪欲心的消退,岂有可能是因为见到女人优点这个因的消失呢?因为即使没有见到女人的功德,仍可以见到贪欲的生起。

  释义

  世间男人的贪欲,粗看起来,似乎确实是因为见到女人的各种优点、魅力而生起的。但是,就像前面的“谁于谁悦意,彼由彼生喜”所说的那样,无论美丑,都完全是各人主观的判断,对于很多人都觉得满身是缺点的女人,也会有人生起贪心。这些生起了贪心的人,对那些缺点视而不见,甚至还会把那些缺点当成优点。世间人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愚夫起贪欲,非唯具德者”。

  而且,真实去观察的话,人身都是不净的,真正的漂亮、优雅等是不存在的。既然这样,那么贪心的生起,就和境的关系不是很密切了,也就“无因”也能“转趣”了,那么贪心的消退,同样也与所缘境关系不大了,就是说,境虽然还存在,但是贪心可能已经没有了。

  比如,在谈恋爱的时候,两人充满了贪爱,这时他们觉得离开对方生活都不会幸福,一心要结婚,但是结婚之后,原先那些优点还存在,但是在他们各自的眼中,已经被忽视,或者甚至被当成了缺点,因此他们的贪爱开始减弱,厌弃与争吵却开始升温,这时就一心要离婚,觉得离开了对方才会有幸福。这就是“其灭岂从因”的最好例子。

  由此可见,认为贪心是作为所缘境的漂亮女人而引起,是一种颠倒的说法,贪心的生起,和女人是否漂亮没多少的关系,甚至和女人是否出现都没有多少关系。

  那么贪心到底是由什么生起的呢?贪心主要是非理作意所生起的。从非理作意这个词就可以看出,这种作意是违背正理的,也就是没有根据,是妄生的、颠三倒四的,这和精神病人的作意没有本质的差别。如果一个人的非理作意很轻,那么他的理智就很强,即使所缘境在别人看来美若天仙,也不会引起他的贪心。相反,一个人非理作意越强,他内心就越迷乱,这时甚至没有所缘境,也照样能引生他的贪欲。那就更加说明,生起贪心,就是由于非理作意在搞鬼了。

  从“其灭岂从因”中,大家也可以再一次认识到,想要通过所缘境来满足欲望,来达到消除欲望的目的,这是行不通的,因为欲望的消失,只和对治非理作意有关系,和所缘境是没有关系的。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婆罗门黄门被村里人要求到深林里去。走在路上,他哭了起来。有人问他:你是因为要与人远离而哭吗?他回答说:不是的,而是因为作为黄门,没有感受过其他女人那种交合的乐受,所以哭泣。别人怎么也劝他不住,他就这样一直哭泣着。

  黄门因为生理上的缺陷,所以他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那么他对男人生起贪心不合理,对女人生起贪心也同样不合理。但是他却很奇怪地还是生起了贪欲,要享受其他女人那种交合的乐受,这就是“无因而转趣”了。那么在他这种非理作意没有断除之前,他就不可能消除这样的痛苦,所以他就一直不停地哭泣着。同样,世间愚人的贪心,也是没有真实根据的,并不是由作为所缘境的欲尘引起的,其实只是非理作意引起的,因此如果不扭转非理作意,那么贪心和贪心导致的种种痛苦也就很难消除掉。

  设问:一个女人在丈夫死后,会伤心得寻死觅活,但是男人就不会了。既然女人这样有情义,为什么不应去耽著呢?

  答:

  若时未知他,尔时爱其夫,

  妇女如恶症,常应防外缘。

  颂文直解

  如果加以观察,女人很难具足功德。在女人对其他男人没有了解,或者说没有发展起亲密关系之前,她会很贪爱丈夫,因此在丈夫心中,似乎具有功德。但是,当她尝到其他男人的味道的时候,心就开始动摇了。这就像为了不让恶病加剧病情,应该防止与恶缘的接触。同样,也应该防止女人与其他男人的接触。所以说,女人是具有过失的。

  释义

  世间男人对于感情普遍不可靠,所以做妻子的都会很警惕,用很多方法防止丈夫去找别的女人。而女人在结婚后,比丈夫更加顾家,很多女人会过很安稳的相夫教子的生活,很少听说有女人主动去出轨的。而且如果男人去世,女人会哭得特别伤心。因此在众人看来,女人就很有情义,非常可靠了。

  这些都是从表面上看的结果,但是实际上,即使女人,也同样是不可靠的。因为,如果女人和其他男人有了亲密接触后,她同样也会移情别恋的。这个原因是,女人找丈夫,就像男人找妻子一样,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我执和贪爱的需求。而所谓的丈夫或者妻子,仅仅是一个所缘境,或者说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因此如果遇到了其他的男人,更能够满足女人的我执和贪爱的需求,那么这个女人就会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了。

  因此,在世间的家庭中,不但要防止丈夫去和别的女人有亲密的接触,也需要防止妻子去和别的男人有亲密接触。无论男人、女人,都像重病一样。人生了重病之后,为了防止病情的恶化,需要好好地保护起来,不能被冷风吹到,不能被太阳暴晒,有的严重的病,为了防止细菌等的感染,甚至还要住到特殊的病房去。

  《四百论广释》中举了一个婆罗门女的公案。一个男人对一个婆罗门女生起了贪爱。婆罗门女告诉丈夫,有一个人经常出现在她的面前,她因此很害怕,并说下次那个人再次出现时,就告诉丈夫。但是,当那人再次出现的时候,她就已经被他迷住了,没有告诉丈夫。因为女人很容易动心,所以应该对女人作防护。

  这个偈颂,年轻的道友尤其要多多思维。年轻的时候,因为四大还比较调和等的原因,所以情欲表现得比较明显,喜欢去追求世间所谓的“爱情”,甚至把“爱情”想成是神圣的、伟大的、完美的。但是你要想清楚,这个所谓的爱情,其实是不稳定、不可靠的,是在对其他的异性没有深入接触之前才会有的。如果接触到了一个新的、更好的异性,那么你们就不会再想要现在这个爱情了,而且会把这个所谓的爱情,当作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了。因此不要把爱情想得太神圣、太伟大、太完美,这仅仅是两人暂时的贪爱和愚痴造成的。而且在结婚后,为了防止对方出轨,双方都会忙于防止对方与异性接触的机会,这是一件很累、很紧张、很苦恼的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甜蜜。

  下面圣天菩萨指出,贪欲是到了老年后所不乐于做的事,更是解脱者们所呵斥的事情。

  壮年自所作,老时不乐彼,

  如何解脱者,于彼不忧恼。

  难词释义

  彼:指贪欲

  忧恼:此处是指不喜、厌离的意思。

  解脱者:这里指解脱轮回束缚的圣者阿罗汉。

  颂文直解

  首先在壮年时,以无惭无愧所做的事,到了老年后,就不乐于做,并且心里会后悔,产生了忧恼。既然人到了老年都会对贪欲忧恼,那么解脱了烦恼束缚的圣者们,了知了贪欲的过患,并且已经彻底断除了贪欲,那他们怎么不会对贪欲忧恼呢?他们会更加对此呵斥和厌离的。

  释义

  有的人想,按照世间习俗,年轻人就应该成家,应该去追求贪欲,可以做不净行。但是世间习俗不一定正确。对于做不净行等事情来说,世间习俗是颠倒的、错误的。就像前面“犬等亦所共,恶慧汝何贪”所说的,这些因非理作意而产生的贪心烦恼,是猪、狗等旁生也一样会产生的,是非常愚蠢的。一个有理智的人,就不应该对于不清净的身体,产生那么大的贪著。

  那么等到这个人进入到老年,他的心智比较成熟,色身的四大已经衰减,那时他已经没有了对不净行的贪欲,他就会反省他过去的行为,这样他就会对年轻时这些愚蠢的行为感到后悔。

  不但人到了老年,会对不净行后悔,而且圣者阿罗汉们,因为深刻了知了贪欲的过患,已经断除了贪欲,所以对于凡夫所做的不净行,更加会觉得这是愚昧和荒唐的事情了。就像一个特别爱干净的人见到衣服上沾染了不净粪,而特别厌离,要赶紧清洗一样,圣者们对不净行也感到极其厌恶,并对做这样事情的凡夫感到极其伤心,会呵斥这样的颠倒行为。

  既然到了老年后会后悔,那么即使不学佛的凡夫也应该远离不净行等贪欲导致的颠倒行为。那么对于修道者来说,阿罗汉是大家的归依处,归依处那么厌离、呵斥的事情,大家就应该完全进行积极对治,而不应该去放任自流了。

  《四百论广释》中举了这样一个公案:

  节庆的时间到了,一户人家的儿媳着急去看热闹,忙乱中把牛绳系在了她公公的脖子上了。公公很生气,责问她:“你在做什么?”她这才回过神来,非常尴尬。就像这位儿媳,因为忙乱而出错,做出了尴尬的事情。同样,年轻人因为无知,而错误地去耽著于不净行,等到了老年后,才会发现不净行其实并无乐趣,等到以后获得解脱时,更加会对这些不净行产生忧恼。这种因无明愚痴引起的行为,应该受到很严厉的呵斥,而不应该以世间习俗等不正确的理由来行持。

  这一科的四个偈颂讲完了。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第一颂是有人觉得女性除了漂亮之外,还有很多迷人的优点,因此难以断除贪心。于是圣天菩萨提醒说,你看一看她是否也有缺点,看到了她的缺点,那么她的形象还会那么完美吗?这又让人贪又让人嗔的各个方面,哪个才是真正的她呢?

  第二颂指出,这些优点,也不是凡夫生起贪心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凡夫自己的非理作意。

  第三颂指出,从女人的角度来说,即使你对女人有贪爱,但是她仍可能会转而投向别的男人,因此女人不值得信赖、不值得贪爱。

  第四颂指出,贪心引起的不净行等等行为,不但到老年后会后悔,也是圣者所呵斥的。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