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四)


2014/9/4    热度:341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四)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卷下

  论曰。

  【论曰已下,此是解义分。】

  “论曰”以下是解释本论偈颂的涵义。

  【此分中义有十重。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生信。三者观行体相。四者净入愿心。五者善巧摄化。六者离菩提障。七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九者愿事成就。十者利行满足。】

  一、愿偈大意:标出这部《往生论》偈文的大意。

  二、起观生信:提出五念法门,针对每一门说出修行的内涵、修持的目的,以及标明五念门的功用,逐一认识之后就能使行者发起观修,对五念门生起信心。

  三、观行体相:特别就第四观察门,阐明对极乐净土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作观察的具体行持方法。

  四、净入愿心:三类庄严的清净成就摄归为四十八愿等愿心庄严。

  五、善巧摄化:由止观修行如实了知净土实相之后,就能由此成就善巧方便回向,以所集的功德善根回向摄取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

  六、离菩提障:由善能了知实相发起回向,就能远离三种和菩提门相违的法,也就是:依智慧门远离我心,依慈悲门远离无安众生心,依方便门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七、顺菩提门:远离三种和菩提门相违的法,就得到三种随顺菩提门的法,也就是得到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

  八、名义摄对:以上说的种种名义再归纳、对应。把智慧、慈悲、方便三门摄归为方便,再阐明般若和方便互相摄持的相状。再把远离我心、无安众生心、供养恭敬自身心摄归为无障心,把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摄归为胜真心。

  九、愿事成就:点明由以上的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就能得生净土。也就是遵循五念门,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和合起来修持,就使得所愿之事自在成就。

  十、利行满足:最后再从成果上显示有五门,也就是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说明修五念门能依次进入这五门,圆满成就自他二利,速得成就无上菩提。

  【论者,议也。言议偈所以也。曰者,词也。指下诸句,是议释偈词也。故言论曰。】

  “论”就是议,是议论偈文的内涵。“曰”就是说话,指下面句子是在解释偈文。因此说“论曰”。

  第一重、愿偈大意。

  【△愿偈大意者。】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这部《愿生偈》阐明的是什么要义呢?阐明的是现观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愿生彼佛国土的要义。

  第二重、起观生信。

  【△起观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

  “起观生信”这部分中又包含两重:一是点出五念门的作用;二是标出五念门的内涵。

  【△示五念力者。】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怎么来观念净土?怎么来对这个观念法门生起信心?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修持五念门获得成就,就决定得生极乐国土,面见阿弥陀佛。

  所以,观念的方法就是五念门,对五念门生信心的途径就是认识修五念门的作用。修五念门起什么作用呢?就是以修五念门为因决定往生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为什么决定能成办?因为五念门是往生见佛无误的正因、圆满的正因。“无误”是指修这五门一定得到往生见佛的果,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圆满”是指这五门具足往生正因的一切支分,无有欠缺。

  【△出五念门者。】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这是论主依据净土经典,把净土的修法统摄为五念门。就是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为途径,就能往生净土成就佛道。

  【门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门是入、出的途径。好比人得了门径,入、出就无障碍,可以由门进去,可以由门出来。五念门中,前四念是入极乐净土的门径,后一念是出净土回入十方慈悲教化的门径。

  这就点明了入、出净土的方法。怎么入净土?就是修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门。怎么出净土?就是修回向一门。五门合起来的成果就是往生见佛成就自利,普度众生成就他利,由二利圆满而速成佛道。

  以下标出五念门的内涵:

  第一、礼拜门。

  分二:一、说明礼拜的修行相状;二、说明礼拜的原因。

  一、说明礼拜的修行相状。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怎么来做礼拜呢?就是发起自己的身业,向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至诚恭敬地礼拜。

  【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号,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

  诸佛如来有无量无数的功德,由于功德无量,依功德安立的名号也就无量,如果要一一宣说出来,用纸笔无法记载。所以佛经里只举十种名号,或者只标三个名号,这只是存留最崇奉的几个名号作为表示,哪里是说尽了佛的德号呢?所谓的三号就是这里所说的“如来、应、正遍知”。

  下面先解释三个通号——“如来、应供、正遍知”,再解释别号——“阿弥陀”也就是“无碍光”。

  【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故名如来。】

  “如来”,就是如诸法的体相如实解了,如诸法的体相如实演说。如同过去诸佛从安稳道而来,此佛也如是而来,再不去生死后有中,因此称为“如来”。

  【应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应也。】

  “应”,就是“应供”。佛已除尽一切烦恼和习气,证得一切智慧。由于断证功德圆满,应受一切天上人间众生供养,因此称为“应供”。

  【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法如涅槃相不动,故名正遍知。】

  “正遍知”,就是彻底照了诸法实相。这里“正”解释为实相。“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就是“正”。怎么说不坏呢?因为诸法实相是分别心行不到、言语说不到的,也就是它超过思量言语的行境,所以不是分别心行境的生灭法,而是不坏的相。诸法在真实中如涅槃相不动,因此称为“正遍知”。

  【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

  别号“无碍光”是像偈文注解那样解释。也就是,以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称为阿弥陀。

  二、说明礼拜的原因。

  为生彼国意故。

  专礼阿弥陀佛的原因是自己想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或者为了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

  【何故言此。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般的礼拜和专修净土的礼拜在意向上有差别。菩萨昼夜六时常礼十方诸佛,这是修礼敬诸佛,在心上不一定有愿生某一佛国的意愿。但修净土就不一样,因为修行的目的是为往生弥陀净土,因此要使身、口、意业专一缘在弥陀净土上。本论的五念门纯一是缘着弥陀净土而修,这个“专一”是净土修行很大的关要,只有专精不二、坚固不移,才能使净业快速成熟,而决定往生西方、得见弥陀。现在修五念门的第一门——礼拜门,要求常常作愿生弥陀国土的作愿,所以就对接引自己的大导师阿弥陀佛至诚恭敬地礼拜。

  第二、赞叹门。

  分二:一、说明赞叹的修行相状;二、说明修赞叹的原因。

  一、说明赞叹的修行相状。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

  怎么做赞叹呢?就是用口专一地赞叹阿弥陀佛。

  【赞者,赞扬也。叹者,歌叹也。赞叹非口不宣,故曰口业也。】

  “赞”,是赞扬;“叹”,是歌叹。赞叹不用口作不出来,所以说是口业。

  二、说明修赞叹的原因。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为什么修赞叹门呢?因为称念彼无碍光如来名号,就有如名号所诠的如来光明智相出现,如同彼无碍光如来名号所具的妙力,想如实修行求得相应。

  这里点明赞叹门的修法就是称名,称名的目的是在和弥陀名号所具的妙力相应。什么是相应?比如电台发射的电波有各种信息,有显出声音的功能,用户的收音机调准了频率,就能显出相应的声音,和电台发射的内容一致,这是完全相应。如果没有调到频率范围内,就没有声音显现,这是完全不相应。如果调到频率范围内,但没有到位,只出现模糊的声音,这是少分相应。弥陀名号所具的妙力就像电波信息,称名就像打开开关,称名的心跟佛号相应,就像频率调谐到位。佛号的妙力在内心显现,就像电波信息在收音机上显现。

  【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

  “称彼如来名”是指专称“无碍光如来”这个名号。

  称赞有广义、有略义。广义指称赞阿弥陀佛身、口、意、事业种种功德。这里是略义,口称阿弥陀佛名号。为什么称名就是赞佛?因为弥陀名号有无量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乃至神通、道力一切无量,所以称名就是赞佛万德。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暗也。】

  先解释“彼如来光明智相”,再解释“如”。

  “佛光”指弥陀色身光明。光明是法身智慧所现,所以是“智慧所现的妙相”。光明有什么妙相呢?一是无碍遍照;二是能破无明。这也是随本愿而起,弥陀因地有光明遍照十方的发愿,成佛时就随愿显现光明,遍照十方,光明照在众生心上,就破除无明。大经上说:众生遇到佛光,贪嗔痴三垢就得以消灭……如果闻到阿弥陀佛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就随心所愿,得生弥陀国土。“非如”一句,反显佛光是智慧之相。佛光不像日、月、宝珠光明只破空间黑暗,佛光能破内心无明,所以不是色法体性的光明,而是智慧所现光明,因此说“佛光是智慧相”。

  “如”字很关键。“如”是说称念无碍光如来,就能按佛光所具的妙力那样,破除无明,满足所愿。所以“称名时即遇光时”,名和义不离,至心称念“无碍光如来”时,无碍光就现在自心中作加持。

  【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想按无碍光如来名号的妙义,如实修行得到相应”原因就是“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所愿。

  总之,从佛智慧中随愿而起的光明能除众生无明,能满众生所愿,而“无碍光名号”中又含摄了光明妙德,以至心称念佛名号,就能破一切无明,满一切所愿。这样对佛光和名号的妙力有了认识,就会生起意愿,想如实修行和佛光相应。为此,修持五念门中的第二门——赞叹门。

  下面断除疑惑。有两段内容:第一、指出称名不满所愿的原因;第二、断除“称名怎能满愿”的疑惑。

  第一、指出称名不满所愿的原因。

  【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但很多人念佛,无明仍然存在,而没有实现心中的所愿,这是为什么?原因是没有如实修行,和如来名号的妙义不相应。

  怎么是没有如实修行,和名号妙义不相应呢?回答有两重:(一)不了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因此不相应;(二)以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因此不相应。

  (一)不了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因此不相应。

  “实相身”,是法身。“为物身”,就是为利益众生从法身现起的报化两种色身。“物”是众生的意思。分开来说,为利益清净众生一到十地菩萨,就从法身中现起他受用报身;为利益不清净众生凡夫和声闻,就从法身中现起千百亿化身。总之,从如来无生无灭心性中所流现的无量无边的身相、光明、音声、神通变化、净土庄严,都是利益众生的妙相,叫做“为物身”。在“为物身”当中,有一种至极方便的法,就是名号。为什么说是至极方便呢?就因为一切众生都能修持、都能受益。这要知道,无量众生业障没有清净时,见不到佛的身相,这时如来就在众生前显现名号,众生只要持名就得到佛果觉的加持。

  行者口称“无碍光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看到在一个如来上说两个“身”,就知道这两个“身”不二,法、报、化三身不二,落到名号上,就是名号和实相不二,名号和佛果觉不二。为什么不二?因为:实相身是体,为物身是用,体是用的体,用是体的用,从没有离用的体,也没有离体的用,所以说不二。以这个原因,蕅益大师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这一声“阿弥陀佛”就是释迦本师在五浊恶世所证的无上果觉,现在以这果觉全体传给浊恶众生,这是诸佛所行境界。)又说:“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意思是,论光明是横着遍照十方,论寿量是竖着穷尽三际,横竖交彻,是法界体。就是以这无量光寿的法界体作弥陀色身和刹土,也是以这无量光寿的法界体作弥陀名号。)

  行者不了知这个甚深义,虽然口里称“无碍光如来”,心中并没有信受名号即是佛的果觉,因此不肯全身靠倒,一心执持,导致没有相应。

  (二)以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因此不相应。

  【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这三种不相应,用一句话说,就是由信心不足,和佛的果觉不相应。

  信心不足有三种相:一是不淳厚,好像有一点、又好像没有,这样的信心很轻薄,不是深厚的信心;二是不专一,就是并没有决定的信受,心里夹有怀疑,还处在左顾右盼、摇摆不定的状态中,不是坚贞不二的信心;三是不相续,就是会被其它念头间断。

  像这样信心不淳、不一、不相续,就不能和佛果觉完全相应。因此没有得到名号妙力应有的加持,即使有时起一些作用,也比较微弱。

  【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

  “展转相成”,是指这三句既可以由前前成立后后,也可以由后后成立前前。顺着说:以信心不淳厚,因此心就不决定;以心不决定,因此念就不相续。反着说,以念不相续,因此没得到决定的信;以没得到决定的信,因此信心不淳厚。

  转过来,如果能念念相续,那就是一心坚贞不二。如果能一心坚贞不二,那就是淳厚的心。

  对此有不同的解释,都是因人而异,没有什么矛盾。一种是让念佛的心念念相续,这样能辗转相续,逐渐就没有了别的心,只剩下这一念念佛的心,这就是专一的心。如果只是专一念佛的心,其它什么都不念,这个心就是淳厚的心。这样二六时中,唯佛是念,念得全心是佛,就一定和佛相应,志愿就能实现。

  或者这样解释:首先对净土的经论广学深思,以这样的途径不断使信心深化,而达到念念相续。比如长期坚持闻思净土教义,认识会逐渐加深。如果能一段时间专门用功,在心力集中投入、思维得充分时,信心会变得更深更大。关键是长期护持住相续,不使它减弱、失坏,就像烧开水,要不停地烧,一直烧到沸点,就自然沸腾。信心也是修习到量,就发起决定的信;起了决定的信,信心就淳厚;有了淳厚的信,就跟佛相应;跟佛相应,就得佛力加持!

  【与此相违,名与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与此相违”,就是了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以及具有淳厚的信心、专一的信心、相续的信心,这样持念佛名,就是“如实修行相应”,也就能破无明、满足所愿,因此论主立言: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这是具有深义的。净土法门是仗佛果觉加持得生净土,而加持融入又凭“一心”,所以“一心”是修行净土的要点。天亲菩萨深明此道,所以一开始就提出“一心”二字,指明称名的关要是一心。

  第二、断除“称名怎能满愿”的疑惑。

  【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暗。若指月之指,不能破暗。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

  有人发问:名字是指示法的符号,就像手指指示月亮。如果只称念佛名号就能满愿,那指月的手指也应当能破黑暗。如果指月的手指不能破黑暗,念佛的名字又怎么能满愿?

  这是不承认只称名号就能满愿。理由是:名字是随意安立的,比如对一个人可以叫他柱子、叫他大山、叫他大树,只是用一个代号表示他,好称呼他。而你说称名字就能破无明,乃至能满众生一切志愿,说得也太夸张!好像名字是万能的,什么都能做!你的手指指示月亮,手指会放光吗?会破暗吗?你口里说“火”字,能冒出红色的火焰吗?绝对不可能!所以名字不但没有无量的作用,连基本的作用也没有。你却说名字不但有作用,而且有无量的作用,这不是神话吗?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

  答:诸法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名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名字即法,二是名字异法。“名字即法”,就是名字起到法的作用;“名字异法”,就是名字起不到法的作用。所以不能因为有“名字异法”的现象,就判定一切名字都不起法的作用,这样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

  “名字即法”,就是诸佛菩萨的名号、“般若波罗蜜”这五个字、密咒、禁咒音辞等,不仅是名字,而且名字本身就是法。这些名号、密咒、经文等有不可思议的功能,能免难除障、增福开慧,得到种种暂时、究竟的利益,乃至成佛!这些在显密佛经里有很广的阐述。

  【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

  这是首先成立世间法中有“名字即法”。以浅比深,就知道佛名号更是“名字即法”了!

  比如世间有一种禁肿辞,就是口里念“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子(就是“太阳从东方出来,有时现红色,有时现黄色”等)。假使得肿病的人,在下午5到7点、晚上9到11点念这些句子,肿病就会好。这两个时辰本没有日出东方,这样的相在外界没有出现,但念“日出东方、乍赤乍黄”就起作用,就使得身上的肿消除。

  【亦如行师对阵,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

  又比如两军对阵时,只要军兵口里都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这样九个字,五种兵器——矛、戟、弓、箭、戈就不会伤身,这是晋朝葛洪所著《抱朴子》里说到的用兵要道。

  【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

  又有人脖子或脚扭了筋,就用木瓜对着火烤热,然后放在扭筋的地方烫,就会好。如果没有木瓜,就用手对着火烤热,然后放在扭伤的地方按摩,口里说“木瓜、木瓜”也会好。昙公说:“我亲自试过,是有效果。”

  《安乐集》里还讲了一例:有人被狗咬伤,把虎骨弄热按在被咬的地方,就会治好。如果当时没有虎骨,就把手弄热按在被咬的地方按摩,口里说:“老虎来!老虎来!”患者也会好。

  【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

  像这些很近的事世间都知道,既然世间名字都能起法的作用,何况万德洪名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哪里有“名非法”的道理呢!

  【灭除药涂鼓之喻,复是一事。此喻已彰于前,故不重引。】

  灭除药涂鼓的比喻也是一个例子。灭除是药的名字,打仗时把这种药涂在鼓上一擂鼓,鼓声传到的地方,身上的箭就被拔出,毒就消除。这就是“声音即法”。药没有涂在伤员身上,但听到“灭除药鼓”的声音就起作用。

  【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此外也有“名字异法”。就像以手指指着月亮,这是在指示“月亮”,但手指指着月亮时,手上并没有发光破除黑暗,这就是“名字异法”。虽然它表示月亮,但上面没有出现月亮的作用。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