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临终三大要 讲记二(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2014/9/4    热度:459   

益西彭措堪布:临终三大要 讲记二(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

  第二个要点是助念。

  其中要注意的地方有两点:第一点、助念要持续不断。因为临终人的心力微弱,自己很难做到在断气之前的时间里一直缘在佛上,所以要通过持续不断助念的力量一直托住他的心缘在阿弥陀佛上。要这样来确保他往生净土。第二点、大家助念的目标要一致、步调要一致,不能杂乱。不论念佛的声音、节奏、环境的清静等,都是为了使临终者的心能始终缘在佛上,而确保往生。

  【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

  经过前面的开导,已经使病人生起了真实信心。这样解除了他内心的疑惑、顾虑、恐惧之后,就一心想去极乐世界了。

  接下来,要帮助他提起念佛的正念,而且使念佛的正念相续。考虑到临终人的心力很微弱,不用说平时绝不念佛的人,不容易长时间相续念佛,就连一生以念佛为修持的人,到这时也全仗别人的帮助才能得力。所以家里的眷属要共同发孝顺、慈悲的心,为亲人助念佛号。(就是要齐心协力帮助亲人的神识安稳地生到西方。这时是用助念的心力扶助亲人的心去极乐世界,不是外在做什么。所以要尽心尽力地助念佛号。)

  【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

  助念有两个阶段:第一是在临终之前的阶段,分班助念;第二是快命终的时候,共同合念。

  首先讲分班助念。分班助念的要点是大家力量平均分配,使得劳逸结合,而保证佛号相续不断。不然一个人从早念到晚,没有这个精力。所以要分成三班轮流念,每班限定几个人。

  头班出声念,是为了让病人都能听到,二、三班在后面默持。念了一个钟头再换班,二班接着出声念,头班和三班默念。如果有小事,应该在轮换到默念的时候再去办,值班时不能走动。(意思是,在三班里出声念的这一班绝对不能走动,因为这一班是站在助念的前沿阵地,要保证一个小时里佛声不断,让病人能听到。如果在这期间念念停停或者中间走动,就会扰乱病人的心,使他心神不定。)二班念完之后,三班接着出声念,头班和二班默念。

  这样周而复始,每班念一个钟头,歇两个钟头。即使经过一天一夜,也不会特别辛苦。

  【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我们要想一想:肯帮别人,实际就是肯帮自己;成就别人往生,就是成就自己往生。现在肯帮别人净念往生,将来自己临终也会得别人助念。知道了这一点之后,就要不怕辛苦尽心尽力地去做。

  不用说为父母要这样尽孝,为一般人这么做也是培自己的福田、长自己的善根。所以实际是在利益自己,不单是为别人而已。再想想,成就一个人往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作佛,这样的功德哪里可思议呢?实在是无量无边。

  【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

  这样三班轮流替换,让病人耳边的佛声一直不断。病人还有气力,就随着佛号小声念;如果不能念,就用耳朵静静地听。心里一直听着佛号、缘着佛、忆念佛,不产生其它念头。这样一心缘佛,就能和佛相应。

  【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

  助念时念佛的声音不能太高,太高伤气,难以持久。也不能声音太低,不然病人听不清,也不容易得力。也不能念得太快或太慢。节奏太快,病人跟不上;念得太慢,气接不上,也难以得益。

  所以不高、不低、不缓、不急,每个字都念得清清楚楚,每一句都念得清清楚楚,让每一句佛都平平稳稳地经过他的耳朵传入到他心里,这才容易得力。

  要知道,这时的念佛是念给病人听的,所以念的方式要让他最合适地接收到。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

  念佛的法器只用引磬,不用其它。原因是引磬的声音清,听了使人心地清净。木鱼的声音浊,不适合在临终助念时用。

  【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

  而且适合念四字佛号,一开始念几句六字,以后就专念“阿弥陀佛”四字。因为字少容易念,病人不论随大家念还是专心听,都省心力(意思是,这时念四个字,病人随念和听都比较省心。临终人的心力很弱,要尽量适合他的心)。

  家里的眷属这样念,外面请的善友也这样念,不论人多人少都这样念。

  【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

  最忌讳的就是念念停停,送往生要尽到自己的心,要在他断气之前,尽量让佛声相续不断。这一声一声的念佛就是扶助他的心缘在阿弥陀佛上。如果念念停停,就有可能使他缘佛的心间断下来,而不能相续。

  【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

  碰到吃饭的时候,不是大家一起去吃,不然在吃饭这段时间中断了佛声,万一病人这时候断气,心又没缘在佛上,那就有可能落轮回了!所以换班吃的时候,只许默念的那班去吃,开声念的一班不去吃,这样佛号就不会断。等到一班吃完了,再换班吃。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第二阶段:如果病人快要断气,就应当三班共同念(因为这是最关键的时刻)。一直到病人断气之后,还要分班念三个钟头。断气之后念三个小时,然后开始歇气,以便做料理、安置等事。

  也有说时间越多越妙,以及近代大德提倡断气后助念8到24小时。

  【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

  当念佛进入助念的阶段,就不能再让亲友走到病人身前慰问、安慰等等。既然是有情义来看,就要对临终的人做到真实的帮助。所以应当随大家念佛若干时候。这才是真实的情义,有益于病人。

  【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如果按世间的俗情去做,那简直是推人下海。这份情虽然可感,但所做的事让人悲痛。完全在主持者明白道理,预先就做好防范,提前就对大家讲明,对家人讲好,免得临时出了差错障碍往生,这是对病人很大的危害。

  世间的俗情,感情好的亲友来了,总要说两句慰问话,这样让病人分心,没有缘在佛上,就障碍他往生。万一听到哭泣或者动情的话,心里动了悲感,就又落轮回了!所以这种做法叫做“推人下海”。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

  第三个要点:在临终和已经断气的时候,不能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

  这是讲临终之际非常关键,完全看一念心往哪处走,这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也就是,一念心缘着佛,就生净土而成圣;一念心缘着世间事,就堕轮回而做凡夫;一念心处在安详、清净当中,就生善趣;一念心起了嗔恨、贪爱,就堕恶趣。就只是一念决定的!所以极为紧要。

  这时,境缘往哪方面诱导非常关键。对念佛人来说,就只以佛号引导他的心,扶助他的心缘着阿弥陀佛往净土去,这时不能有任何杂染的缘,不能有任何干扰。

  断断不可以在这时给病人洗澡、换衣服,或者移动寝卧之处。总之,随他自己舒服的方式,愿意往左就往左,愿意往右就往右,愿意躺着就躺着,愿意坐着就坐着,不要勉强,不要用手去移动他;也不可以在他面前现出悲哀或者哭泣。

  【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1]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

  原因是:这时病人身体不能自主,稍微一动他,手、脚、身体都受到扭折的疼痛,一疼痛随着就起嗔心,佛念就停掉了。随嗔心去的人多数堕在毒类当中,非常可怕!

  过去有个阿耆达王,一生信奉佛法,造立塔庙,积了很多功德。在他临终快断气的时候,旁边的侍卫因为好几天没睡觉,一下子疏忽,把扇子掉在他脸上。当时他非常疼,起了嗔心,随着这一念嗔心就堕到毒蛇里投胎了。

  民国的了然法师写过这样两件事:以前有个居士,在清朝时做过江苏的府台。后来发心出家,住在小庙里,和灵岩山很近。他的姨太太也很信佛,常常送供养,劝他回家,说:“现在你已经出家了,你是菩萨,要度众生,不能独修。你如果回家,一切东西都比较方便容易,我愿意侍奉你。”被这样屡屡劝动,厚情难却。后来因为乡间也不太平,他害怕被扰害,常常心里不安。因为有这个危险的关系,后来就真的回家了。

  回家以后,得到他夫人周全的照顾,使他能安心念佛。

  有一天,他向夫人告假说:“阿弥陀佛已经来接我了,我要回西方了。”夫人向他顶礼,哭着说:“菩萨!你现在去了,丢下我在世上,我依靠谁呀?”忽然被他夫人情爱一牵,难舍难离,当时就迷失正念,也跟着一起流泪。再看阿弥陀佛,已经不见了。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当时一念嗔心就做了毒蛇。或者听到亲人哭嚎,动了情,净土就不能现前,被情爱往下拉,又堕入轮回。

  另一件事,了然法师听护关的常青师讲他父亲吃素很多年,虽然发心念佛,只是求福报,不懂得发愿求生西方。常青师9岁时,父亲去世,家属给他沐浴换衣服,还没有棺殓。第二天,父亲的姐姐来了,对着他耳边哭。当时长青9岁的小孩,见到父亲双眼流泪。

  这样就看到,人快要去时或者去后不久,身体还没冷透,神识还没完全走,这时眷属不能啼哭。像他姑姑在耳边哭时,还能看到他父亲流泪。当时就是动了情。这样的话,就落到生死里去了。

  【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

  这时让病人最得益的莫过于一心念佛,最损害他的莫过于乱动他的身体或者哭泣。如果乱动他的身体或者哭泣,让他生嗔恨、生情爱,那想生西方,一万个人里头没有一个!

  【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

  而且人要死时热气从下往上,上面最后冷,就是超生的相。从上面往下降,就是堕落的相。所以有顶圣、眼天生等的说法。

  【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

  如果大家能至诚地助念,自然可以使他的神识直接往生西方(要相信助念的力量,要相信佛以大愿摄受众生,相信病人念佛的心,这几个缘和合起来,以精诚的力量就可以往生)。

  切切不可屡屡探他的身体到底哪一块热。这样一碰,如果神识还没离开身体,或许受到刺激,心里生烦痛而不能往生。这罪过实在无量无边。

  但愿亲友们各自注重恳切念佛,不必去探视他热气最后在哪里冷。手摸他的身体,就是打扰他。

  【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

  如果是子女送父母往生,在这点上留心,才是真孝。如果按世间的各种俗情,就是不惜把父母推下苦海,只是为了赢得一般无知的人共同称赞我能尽孝(这时号啕大哭或者洗身体、换衣服,做各种场面上的事)。

  其实这样的孝和罗刹女的爱是一样的!经上说:罗刹女要吃人时,就说:“我爱你,所以吃你。”无知的愚人行孝,让父母失去安乐、遭受痛苦,不是和罗刹女的爱一样吗?

  【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

  我这样说,不是不近人情,是想让大家各自在真实利益上讲求。一定要使亡者的心往生净土,使存活的人都得到福德,这样才满足孝子贤孙孝敬父母的一片血诚。

  不知不觉,我说的话似乎有些激烈,真正爱父母的人一定能谅解我。

  【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

  这是解释上面一偈。临终时暖气最后在哪里冷,就决定生哪一道,有一定的相兆。

  “顶圣”是指人断了气,全身都冷透了,只有头顶还热,那就证明是往顶上出去。一定是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了。

  【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

  其余的方面:全身都冷透了,只有眼睛和额头这里还热,就生天道;只有心口这里热,就生人道;只有腹部这里热,就生饿鬼道;只有膝盖这里热,就生畜生道;只有脚板这里热,就生地狱道。

  【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

  这是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的轻重情况,临终时看哪种业重或者哪种业首先现行,就随这种业生到六道当中。业力往哪里去,就出现热气往哪边走,不是以人为的力量能假装出来的。

  【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

  这时如果病人自己能至诚念佛,再加上旁边的眷属、善友齐心协力助念的力量,这两股力量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就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了。

  意思是:只要当时病人的心是在至诚念佛,旁边助念的人也在一心一意地助念,这样就可以往生。因为当时自他的心都专注在佛上。不必要专门做试探热气的事,那样会误了大事。这是很紧要的一点。

  以上简单解释了《临终三大要》,但关于助念往生方面,还存在临终者自身和环境方面的很多实际情况,有很多具体细节上的事要处理。这些我没有实际助念的经验,大家要参考《饬终津梁》、《饬终须知》、弘一大师的《人生之最后》、李炳南老居士的《助念之意义与规矩》等等,以及请教有临终助念经验的善知识来作指导。

  [1]“挒”通“捩”,扭折,转动。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