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 讲记一(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2014/9/4    热度:793   

益西彭措堪布: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 讲记一(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印光大师 著

  益西彭措法师 讲述

  序文分四:一、总说转凡成圣之道 二、次述根器陋劣者的做法 三、断除疑惑 四、结说因果是能使一切人诚意正心的大法

  一、总说转凡成圣之道分三:(一)略示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二)详示“明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 (三)总结即凡成圣之道

  (一)略示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由凡夫转变而成就圣贤的正道,叫做“圣贤之道”。它的要点用两个字说,只是“诚”和“明”而已。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

  人是圣还是狂,就在这一念上分判。圣迷失了正念,就作狂;狂生起觉悟,极力克除妄念,就作圣。也因此,作圣作狂之机,就在当下自心的“罔念”和“克念”上。这心上操纵得失的情况,就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不勉力操持,而稍微放纵,任它而行。(“操”是操持、把持、把握;“纵”是放纵、放任、放肆;“得”是操持力行的果;“失”是放纵烦恼习气的果。)

  能把握住心,不随妄念而转,就不会沉沦下堕,就能进步、就能成圣成贤,这就是“得”;放任自己的心起贪嗔痴,就不断地迷失、堕落,这就是“失”。像这样,操纵得失的状况就好比在逆水中行船,一不努力往上撑,就会被激流冲下来,这个激流是指多劫以来养成的非常深厚的烦恼习气。稍微放任,随习气走,就会涌现很强的烦恼业流,就会被冲下去。凡夫修行常常进一退九,就是这个状况。所以要时时努力把持自己的心,不能稍微放任。

  【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

  要知道“诚”指的是本觉性德,自己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这个德相不是有为法,现在刹那生灭的分别心,是因缘所生法,是客尘法,是虚妄的。那我们还有一个真心。一切圣贤之道,要回归的就是这个真心。在虚妄的分别心消尽之后,圣凡同具的、一如不二的真心就现前了。这个真心在《中庸》里叫做“诚”,在《大学》中叫做“明德”。

  这本具的性德又如何显发呢?这就要通过修德来显发,修德有顺有逆。这里说的修德就是指克己复礼、闲邪存诚或者戒定慧三学,这是随顺于开发本性的修德,因此能显发性德。相反,违背本性而起贪嗔痴、造杀盗YIN,那就会盖覆本性而无由显发。所以在“诚”字之后,紧接着说一“明”字,就是指存养省察,时时保持反省、觉照,不让心里稍稍生起妄想、执著,万一生起,也随时觉察,不被它所转。按这条路走下去,最终妄消了、真显了,就转凡成圣。这存养省察、从凡至圣的达道,就叫做“明”。

  总之,诚是指性德,指本觉。明是指修德,指始觉。

  (二)详示“明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

  然而在凡夫地,平常每天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可谓是“万境交集”,各种境界此起彼伏,不断地显现在六根门前。只要稍微不觉察,种种颠倒的妄想情念很快就生起了。而颠倒情想一生,真心就受障蔽,一切作为都失去中正了。

  这要观察自己,一旦到了境界里面,就生很多虚妄的心,贪心、嗔心、嫉妒心、傲慢心、追求心、攀比心、散乱心、表现自我的心……,这些叫做“非理情想”,就是颠倒的妄想执著。它来得很快,马上就起贪嗔,就落在妄想执著当中,这个妄想就是“客尘”。由于它的力量就盖覆了真心。

  【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如果自己不加一番切实的功夫,不着力格除自己心上各种的习染、妄想、执著,以至消除干净。没有这样做切实的功夫,而放任自己随习气流转,那按这样一天天地堕落下去,最终就不晓得堕落成什么样子了。

  这样只有想作圣的心,却把握不了自己的心,仍然随习气流转,那就永劫沦为下愚凡夫之流,也太可悲了!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明德”是光明的德相,作名词解,前面的“明”作动词解,是悟明、显发的意思。凡夫本具明德却不能显发,只有发起觉悟,克除妄想、执著,才能显发本具的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物”就是心中的欲或烦恼,也就是妄想、执著的意思。“格”是格除)。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

  然而作圣不难,关键之处就在于自己来显发自己本具的明德。而要想显发自己本具的明德,又必须从“格物致知”上下手。如果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本有的真知是决定难以彻底显现的。

  凡夫都有欲,这欲是指自从无始以来迷惑之后,长劫串习所养成的攀缘、逐取习性。包括对人、对名、利、权势、五欲等的欲求。这个欲是客尘,是长劫错乱惯了的颠倒习性。由于习气的势力极强,所以时时遇缘就会现起。由这样一种妄动,就遮蔽了本具的佛性,以至于丝毫得不到受用。所以,不极力格除人欲,本具的真知就难以彻底显现。

  【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

  要让本有的真知显现,就应当在日常的一切言行当中保持觉照,不让一切非理的妄想执著暂时在心里产生。

  这是要求在遇到境缘时,在说话、做事等时,心里要常常存有觉照。这就是关键了。觉照存在,就不会被非理的情想牵引着走,就不会迷失;觉照一旦丢失,就立即迷掉了。比如到超市里买东西,能不能把握住自己?看着看着,心就迷进去了,就被境界转了。跟人说话,说佛法还可以,说世间的话,五句、十句说过去之后,就已经失掉觉照,然后跟着话题东拉西扯,各种贪、嗔、傲慢、散乱的习气纷纷现行。所以要恒时不离觉照,这样才有可能使真知显现。

  【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

  就是一切时要保持当下的心虚明洞彻,不落在妄想执著当中。

  就像高台上的明镜,什么境来就现什么境,只是单纯地显现境界,而不会随着境界转。不论来的人是美是丑,那是他的事,与我无关。就是镜子现美的像、丑的像,镜子本身没有美丑的分别计较。我们的心要像镜子一样。面前的境界来来去去,来也不预计——不会事先就去想;去也不留恋——走了之后心也不挂在上面。境是虚妄的,任它自起自灭,我的心不著在上面,不被境界转,恒时保持虚明觉照。(如果事情没来就去预计它,事情过去了,心还在那里留恋,就落在妄情当中了。)

  【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

  凡夫常常会有各种非理的情想,会动各种贪嗔念头。这样的话,一定要在妄想稍有萌动时,就觉察到。然后严格地对治除灭,不使它在心里稍微存留。就像打仗,不但不能让敌军侵犯我的疆土,还要斩掉主帅、拔取旗帜、剿灭余党。

  我们是以正念跟烦恼打仗,要严阵以待,不能稍有松懈。对于妄念情想,不但不让它占据内心、损坏功德,还要在它刚一起来时,就把它剿灭干净,不使它有丝毫的余留。

  【其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复礼,主敬存诚。】

  制军的法则一定要严格自治,在这过程中不能懈怠、不能轻忽大意,一有懈怠、大意,准保自心的国土被烦恼破坏得一塌糊涂。

  要“克己复礼,主敬存诚”。严格地克除自己内心的恶习,叫做“克己”。克己和放纵相反。“放纵”是任性而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加检点、约束。现代人很尊重这个“己”,实际上应当“克己”,克除自己的私欲、习气,恢复本有的礼。要着力地把心安置在“诚敬”当中。心里有诚敬,行为就不会乱来、不会颠倒妄为。

  【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后德。将不出户,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宁。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

  剿灭非理情想的武器,要用颜子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很重要,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管住眼耳鼻舌身意,凡是不如理的心念、语言、行为,都要遮止而不让它发起。严格地要求自己,时时护持好自己的心,这是“颜子的四勿”。)“曾子之三省”:曾子每天要反省三件事:我跟朋友做事忠吗?交友,有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问,修习了吗?就是在最迫切的自己身心上反省。“寡过知非”:指蘧伯玉从20岁开始改过,21岁时改掉了20岁的过失,22岁时又改掉前面的过失,直到50岁都一直在改过,也就是他不断地在减少过失。

  运用这些,我们的心就安住在诚敬当中,不会松懈、放肆,而会认认真真地修行。还要加上一种畏惧因果的心。就好像走在陡峭的悬崖上时,人非常警惕,不敢乱来,就是“如临深渊”;到了冬季,黄河的河面上结薄薄的一层冰,人走在上面十分提防,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这叫“如履薄冰”。心里唯恐造了罪业堕落恶趣,对因果十分畏惧、提防。有这样畏惧的心摄持行为,就不敢胡作非为,不敢乱说话、乱起念头了。

  内在有这些涵养,修行就相当有战斗力了。作为敌方的烦恼、私欲这些贼党,特别害怕遭到灭门绝种的杀戮,因为观照的力量很强,修行的力量很强,时时有正念在、有觉照在,烦恼的贼党就无法得逞,必然被杀得一败涂地。久而久之,道力加强,心就能转过来,烦恼、妄念无法当家做主,全部投降了。所以,修行开始是艰难,得力之后就很安稳了,无论哪种烦恼都无法战胜你。把过去的习气、过错完全格除了,完全变了一个人。

  这场战争不是外在的肉搏,而是心上的修行。所以,我们这个将军不必出门,兵刃上不用沾一滴血,过去的强盗、仇人就全部成了赤子,全部忠心于我了;就是原先这些叛逆全部变成了良民。

  我们的心做得了主,以心支配的身口意一切行为都随着心来做,都听心指挥。这样,心前的世界就全部清净、太平、安宁了,这就叫“心平世界平,心净国土净”。这样不动干戈,端坐着就使得心国太平了。

  (三)总结即凡成圣之道

  【如上所说,则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

  上等人这么做,就能格除妄想、执著。它起来不随它走,保持觉照而不失掉,就能使本有的真知显现。由于本有的真知显现,就能做到明明德——显发本具的明德或本觉。诚与明达到一致,或者始觉与本觉合一,就从凡夫成圣了。

  二、次述根器陋劣者的做法

  【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

  如果根器差而不能收到效果,那就要效仿赵阅道和袁了凡的做法。

  赵阅道是北宋的铁面御使,做官非常清廉。后来打坐时开悟了,他为什么会开悟呢?他之前修行非常认真,白天所做的事,晚上一定穿衣戴冠,在庭院里摆好香案,烧香告天。好的事情说了,坏的事情就不敢说。那么,凡是不敢向上天汇报的事,以后就不敢做,就是这样修行的。后来就开悟了。

  【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

  另一个榜样就是袁了凡。他得云谷禅师的启发,认识了“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真理。他抓住“命自我立”这一条,看到人不是只有被动地被命运控制,而有造命、立命的主动权。关键就看这一念心怎么做,做得好就做加法,做得不好就做减法;做得好,意乐、行为各方面配合上去,就做乘法,反过来就做除法,全部可以由我的心来掌握、来建立,因此说“命自我立”。

  “福自我求”,那是随着我自己努力地断恶行善,尽量地扩充善行、圆满善行,就能求得广大深厚的福报。这就使得“造物不能独擅其权”。由宿业支配着你,转不了宿业,叫做“造物独擅其权”。(造物就是宿业的势力,自己不能改过自新,就只有被宿世的业力所控制。由于宿世的习气势力非常强大,而人又往往不愿逆流而上,因此时时随自己的禀性、习气去做,自然转不了命运!如果自己能奋发,能努力克除习气、改正过来,那就可以转命运了。)

  了凡先生的做法是受持功过格,严格地督促自己。每天造了哪些恶、行了哪些善,都一一记录下来,有造恶的过失就减分、有行善的功德就加分,这样统计下去一天到底恶多还是善多,来勉励自己努力在善行上增长,恶行上减少。

  不然,人是很难把握自己的!人俱生就有放逸、懈怠的恶习,有因循而过的劣根性,加上不想受约束,一般都是放纵身、口、意,随着自己的习性随心所欲地做。这样没有严格管束的话,下至于一天当中也不知道要造下多少业、犯下多少过失。

  受持功过格就是时时监督自己,把握自己。以前对于自己的行为不加检点,不求上进,只是因循而过。现在有求上进的心,不甘心被命运所摆布,不愿意沉沦堕落,因此就努力地断恶行善。这就是真正立了志要改过自新。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