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六)


2014/9/4    热度:654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六)

 

  戊二、明权实二德

  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进一步再详细地开演这些大菩萨的修证功德。

  “其所修行,清净无秽”,指已经了达万法如幻,没有执著的心,如果著了我相、人相、众生相等等,心就有著相的染污。了达人我、法我皆空,而不住于空边,能够随缘起无边的妙用;虽起无边的妙用,心里根本不会粘著,这就是清净无秽。

  这里举幻师的比喻。在印度幻术盛行,人们对于幻术非常了解,所以一举幻术就明白:虽然有一个相,其实不可得;虽然不可得,还可以化现。古印度有很多善于幻变的人,什么东西都能变,能变宫殿、城市、庙宇,他结一个手巾能变一只兔子;把带子往下一甩,能化一条蛇……,所以,人、动物、建筑物、城市都可以化出假相来。所以这里讲“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能够变现各种不同的像,人的像里头可以变男变女,动物里变象变马等等,什么都能变。

  “本学明了,在意所为”,这是幻师起初他要学习幻术,到通达明了时,就叫“本学明了”。他对于怎么掌握幻术、怎么来变、变的事物是什么性质,都清清楚楚的。他精通这一套幻术,所以就随心所欲地作种种幻变,这叫“在意所为”。

  菩萨是大幻化师,起初他要学一切变化之道,就是菩萨首先自己要证得根本智,之后心得自在了,能够起无量无数的幻变。最后对于如何安住三摩地、变无量的身、说无量的法、怎么调化有情,整个这一套都贯通、融会、熟练,这样叫“贯综缕练”(对应前面说的“本学明了”)。

  到了已经完全纯熟,就是无功用行、任运而做,所以是“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就是住于甚深的三摩地,是真实安住,没有丝毫的移动,这样就能遍于一切处,随着众生的机感而千变万化。这里只要还处在分别执著的状态里,就做不出来,因为这是在一念顷变现无数身。这不光是烦恼去除了,连很细的刹那的生灭心都要消尽,微细流注永尽,就能变现千百亿化身。这是从法身中流出无数应化身,普遍在无数佛土里做无数的幻变。这无数的身、无数的语言、无数的表现,全部是以一个本源流出来的,所以叫大幻化师。

  刚才说的起幻化的像,对应前面“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这是表示普能化现、周遍化现。

  “在意所为”,表示菩萨通达如幻的法,到了完全纯熟的时候,就不必要先做加行、安住什么状态、再怎么样来变化,他已经到了无功用地,所以是任运地化现,不用隔一个刹那就能化无数身。比如说阿弥陀佛一时化无数身,接引无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说有实体的身来了,这是已经到了无功用地,所以一切变化随意自在。就是当心已经不被分别心的迁流所束缚,就达到了彻底的自在。因此就是“在意所为”,就是随心所欲,没有心不自在的、做不了的、感觉困难的。

  “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就像幻师知道这些都只是幻影,由于这些相都是自己幻变出来的,所以在这些幻相里什么也得不到,心不会著在上面,作各种颠倒想。菩萨就像这样,自己不会迷失在幻相当中,不会因为变了一个身体或者说了什么语言,自己就迷在里面,不会这样。就像幻师幻现各式各样的事物,观众是被迷得如痴如醉,眼睛傻傻地盯在那里!那是他的眼识被迷惑了,认幻像为实,才有这种表现。但幻师幻变之后,心里是不执著的,不会动心。

  所以《宝积经》上说:“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以知幻虚故,佛观事亦然。”好比幻师变现了各种的象马等,他知道这些都只是虚幻,自己不会迷惑,也不会因此而起各种贪嗔等的心念。这样就知道,“菩萨作幻,自于幻不迷”,并不会因此而起骄慢的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化这么多身,能度这么多众生。这是说菩萨知道了虚幻,所以他度一切众生,不见有一个所度的众生。他说一切法,不会以为自己说了什么法。本来就是虚幻的,而且完全现证了,怎么会执著我化了什么身、度了什么人?众生相也是假的!实际没有众生,但是在众生心前不无众生。

  像这样会不会住在空边呢?不会的。所以紧接一句说:“愍伤众生。”就是由于众生还在做迷梦,还有迷梦里的受苦,需要唤醒他,让他离苦。所以,“愍伤”就是以大悲心遍入一切众生界,起无边的妙用,度无数众生。

  这样就可以看到菩萨智悲双运,“智不住三有”,不著一切相,所以没有骄慢、自以为是等的心念;“悲不住涅槃”,所以能够顺应因缘、化现无量来度众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这是总结上面所说的化现在十方刹海里无穷的幻化相、无穷的事业,表示与会的大菩萨们具足权、实二德,“实”是指自己已经证到了空性,“权”是以悲心能够做无穷的化现。

  实际上,整个佛法也都统摄在这里面。所谓的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在证得根本智之后,起无边的化用。这是没有任何局限、没有任何疲厌、没有任何间断的,自然就会化一切相,度一切众生。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

  再从自利和利他来讲。

  自利方面,对菩萨的法已经无碍地究竟通达了,佛法的要领得到了,知道它的妙义,这叫“究畅要妙”。以这个缘故,就能善巧地说法,滔滔不绝。这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掌握了心要,已经决定地认识了,这样就没有障碍,可以横说竖说、略说广说,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度众生也就能够观机逗教,一看就知道学人是什么根性、什么意乐,然后就知道怎么样设立方便,恰如其分地引导他、开示他。

  “名称普至,道御十方”,就是指菩萨的教化事业非常兴盛,无论他到哪里都有大名闻,名声传遍了整个世界。这样作为大向导,能带领十方有情步入安乐之道,把他们引导到解脱、到成佛中来。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菩萨自身深入了佛境界,所以就为无量诸佛共同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就是菩萨内证跟诸佛一样,诸佛都是住于真如而行,菩萨也是住于真如而行。“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就是讲菩萨的教化事业同于诸佛(大圣指佛)。法界、诸度是佛设立的教法,菩萨也是这样设立。

  佛施设的无量无边的教法,归纳在两个要点当中,就是甚深的法界、广大的诸度。法界就是万法的本体或根源。“界”,解释为因。一切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无不还归此法界,法界即是心,心即是法界,这就是甚深。这里面的秘密不是以语言分别能够测知,所以称为“深”。所谓的悟道,无非是悟此本性;成佛,无非是证此本性。这是一切万法的根源,一切法都是从这里流出,只不过随着迷惑因缘就出现凡夫的不清净显现;随着觉悟的因缘,客尘逐渐消尽,就现出它的清净来,所以就出现圣者的清净显现。

  总之,不论清净或不清净,任何法都是从这个根源出来的,离开这个根源就什么也不可能有,所以这叫万法同源。为什么佛教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和佛平等呢?像基督教,即使生天了,也不可能成为上帝,永远只是上帝的子民。但是佛法是彻底的平等观,就是因为本体上众生和佛是平等的。所以这个叫甚深。

  然后,就是从这个体中起妙用,起无量无边的行海,这叫做波罗蜜多行。通常说的六度、十度,或者展开来无数的度,都是到彼岸的意思。

  我们佛法有甚深和广大两方面,“甚深”是指根源、指本体,本来具有法界如来藏性,因此就能成佛;“广大”就是从这里启发出无量的波罗蜜多行(也就是普贤行海),从这里会回归到法界,会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佛法归纳起来,也就是“法界、诸度”。三世诸佛是这样子设立教法,菩萨也是这样子设立教法,所以就可以看到都是如此。

  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

  这一句是讲利他的情形。

  “如来道化各能宣布”,就是如来教化众生的妙法,都能够如实地开演,所以说法等同于佛。“为诸菩萨而作大师”,就是能像佛那样利益众生,能实行佛那样的教化事业,能给菩萨众作大导师,引导菩萨成佛。

  怎么教化?“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这是一个简要的说法。因为众生有无量病,所以菩萨开无量药,宣说无量法门来引导众生。归纳起来,无量法门不出“禅、慧”二字。禅慧就是止观。对于要证得什么佛法,可以广说,也可以略说。虽然广说是无量,略说就不出禅、慧二字。也就是要证得什么呢?就是要有定慧的成就,定则一念不生,慧则了了分明;而且是定慧等持,止观不二,一念不生时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时一念不生,这就是“不二”。

  “开导众生”,就是指众生不落在昏沉里,就落在散乱中,要他不起念头,他就落在昏沉里;要他去起观照,他又落在妄想里。这样就脱离了本位,就做迷梦了!所以,所谓的引导众生,无非就是要止息他的妄分别,要回归到寂照不二的本具的心体上。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一切法的自体叫法性,或者本性。这些桌椅板凳、山河大地、男女老少这一切的相,它没有自体,它要有自体就是实法了。就像梦境里变出的种种相,它是没有自体的。由于这是心变的,所以就是以心为体。

  《起信论义记》里说:“法性者,明真体普遍义,它是一切法的本性。”离开本性是没有任何法的,如果一个法有它自己的体,那它就独立在本性之外,所以诸法并没有自体。比如身体有没有自体?身体是不是本性之外独立存在的法?实际上离开了本性,身体上的眼耳鼻舌、心肝脾胃等没有一个能够独立运行。

  我们迷了不知道,认为有个心外的东西。其实,本性一旦消失,全法界的一切法一刹那间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些实际是本性随缘现起的相,所以它怎么可能有自体呢?原先根本没有“它”,本性随着因缘就变出“它”来,当然“它”没有自体。所以说诸法无自体,实际上本性也就是体,就是万法的本源。

  所以华严宗就讲到“不变”和“随缘”两种义,就是指这个真心上,同时有不变和随缘两种义。惯用的比喻是金子和金器,金子随着打造的因缘,制造成金盆、金碗、金耳环、金项链,金子的体随缘而变现金器的相,从差别上看,确实有百千的差别。但是不论它变成哪种相,金子的体性始终不变;虽然金子的体性始终不变,但它随着因缘又可以打造成不同的金器。又好比同样的水体,随着不同的风的因缘,会出现大波、小波、千形万状的波,这就是水的体随着风的缘而现起各种差别相。虽然变现各种差别相,但水的体是不变的。所以,不变和随缘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不二的(“不变”是指体不变,“随缘”是指体会随缘造出种种现象)。

  真心随着染净因缘,会现起种种清净、不清净的显现,这个就叫“随缘义”。这是随什么因缘就变现什么相,虽然随缘变现不同的相,但本体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所以叫“不变”。比如由不同的因缘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态、行为、事件,尽管如此,本体却从没有变过;虽然本体是不变的,但是它又能随缘现出不同的相,这不变和因缘并不矛盾。就像我们从无始以来轮回到今天,已经起过无数的变化,但这些都是在相上变来变去,本体是始终不变的。

  所谓的因缘,一般会说迷染缘和悟净缘,其实就是由迷、悟而分成两段。迷里面还可以分成善、恶、高、低等等,总的就抓住迷、悟这两个字。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受用上有天壤之别呢?就是一个迷了,就随着这个迷的因缘净做迷梦、恶梦。这也是真心随着一个迷惑的因缘,就会出染污的相,也就是客尘的相、一种无而现的虚妄的相,这个缘起上会出现无量无边的六道轮回。然后随着觉悟的清净的缘,就是明悟了自己的本性,就由这清净的缘而显现四圣法界。它的作用能净除错乱,所以本有的清净就会显发。总之,就要知道,染净万法的本源、它的本体,就是指的这个真心。

  “达众生相”,就能够了达众因缘所生的差别相。所以我们这个佛法要真俗圆融,胜义上要知道有万法的根源,自己的本性,一定要得根本。不得根本,净在这些差别上缘来缘去、分别执著,那是无休无止的!会引得人不断地颠倒妄想,出现无穷无尽的生死流转。如果要在一个个的差别上去对治,那是很困难的!所以,“甚深”就是指体,这是万法的根源,什么都是从它流出的。要证到这个根本,就把所有东西的心要抓住了,也就快了。这样了达了法性,就叫得了根本智。然后要起差别智,差别智就是了达缘起千差万别的事相。这样要把甚深和广大、根本和差别、世俗和胜义融合起来修,不能偏在一边上。度众生就要知道众生各是什么样的根性,然后要有方法来度他。所以度人一定要开差别智才行。对每个人的状况都很清楚,对缘起上怎么运转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够随顺众生,然后相应于他来施设方便利益他。

  “明了诸国”,就对于国土器世间的清净、污秽种种差别相都了达清楚。

  以上“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这三句话就是指这些菩萨圆满了根本智和差别智,因此能成熟众生、庄严国土。

  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

  这都是普贤行愿。前面序分里广赞菩萨的圣德,实际上也就是广赞普贤大行,最后学完了就知道,整个这一套就是在说普贤行愿。

  能够遍游无数佛土广兴供养,叫做供养诸佛。菩萨已经能够安住法界,所以能够一念间普遍入于十方无数国土。打个比方,就像闪电极其迅速,中间不会隔第二个刹那。

  “电光”,有速疾义、破暗义、不住义、无分别义。(一)菩萨一念一时普遍化现在十方世界里供养诸佛、利益众生,根本没有出、入、前、后的相,所以就像电光一闪而至。实际上并不是从此地到彼地,花很多时间赶过去,而是安住法界不动,一念间就周遍地化现。(二)菩萨一念间能够照了十方无数诸佛的法会,能够照破众生心中的黑暗,就像电光破暗一样。(三)“不住”,就是无所住,没有从此处到彼处的一条轨迹,而是一时化无数身周遍微尘数国土,没有一个住处,没有什么来去的痕迹。就像闪电,忽尔一现,你说电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既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也没有住处。(四)这样周遍化现的时候也没有分别心,不会有这个好那个差、先到东方后到西方等等的分别。如果有分别心,就根本起不了这么大的妙用,只要动一个念头就不灵光了。这就像电光一闪,能够普照万物,山河大地、房屋草木等的森罗万象,一时间全部普照;照的时候没有分别,它是自然照的。

  “善学无畏,晓了幻法”,就是菩萨了达一切的相全是幻化,这只是虚假的显现,不是有它自己的体,正现的时候了不可得,正了不可得的时候还现一个假相。这样就知道,菩萨对于世间的一切相毫无怖畏。比如,他不会见到地位高的人就生自卑感,也不会见到卑微的人就生自豪感,没有这样的心。无论他到哪个世界里,都无所畏惧,因为一切都是幻相,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不会到了万人会场就生恐惧,因为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真实的人;也不会害怕我得了癌症,我要死了;也不会有大众威德畏——在大众中自己胆怯起来;也没有生死的怖畏,不会死来的时候害怕;也不会有什么莫名其妙的恐惧感、无着落感;也不会有生活没有保障的恐惧。总之,一切恐怖都是没有的。

  那么这是从哪来呢?就是从晓了幻化来的。人心上起伏不断的心念怎么来把它歇下?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的,连同身体和心念。就像《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了!菩萨真正见了五蕴皆空之后,就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一切颠倒梦想都是缘着相来的,相有好有坏、有喜欢不喜欢……在这两极里头就出现各种各样的心态。这都是相对的,有贪就有嗔,有取就有舍,有高就有低,有自卑就有自豪……随着两对相就出两对心。所以人就一直在这样的两极里来回地运行。只要还不知道现相是假的,就永远会这样循环下去。

  菩萨“晓了幻法”,就是知道万法都是空性,相和空不是两个,也就离了有、无二边。因为这是无而有,所以就不是实有;这是有而无,所以也不是断无。一切的相都是现和空不二!无论显现内的根身、外的器界、里头的心念等,都不去执著!最后不论是染相、净相、善相、恶相、众生相、佛相都不执在心上,不缘着这上妄起分别!也就干干净净的,坦坦荡荡的,没有颠倒梦想,没有任何怖畏了!

  “坏裂魔网,解诸缠缚”,刚才已经晓了幻法,通达了如幻,这个魔网就开始破裂,绑在自心上的一圈一圈的烦恼绳子就能解开,否则就难解了!心有千千结,各种邪的知见像一张纵横交织的魔网,众生就缠在这样的邪网里无法脱身,所以是可怜众生!

  从什么时候能解得开呢?众生都是在烦恼里生活,心结都打不开,所以他经常苦。好的时候没一、两天,心里时时都有烦恼、都不开心,其它没办法解决的,就是要让他知道世间的事包括山河大地、自己的身体、心念,什么功名富贵、妻财子禄全是假的,不要太当真了!

  《大智度论》里讲:“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一起心动念,就堕在魔网里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把事情当成是真实的!善恶、苦乐、高低、是非……这一切都是相对假立的,没有一个是实际有的、能够得到的,而众生就在这虚妄的境里不断地起心动念,因此而堕在魔网里。有时候是堕欢喜魔,就是认为好东西来了、我成功了、我得到了荣誉、我找到了所爱、我取得了什么,欢喜了,就是堕欢喜魔。要么就是堕悲魔!整天悲伤不开心,比如一个女人见儿子死了,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然后就陷在悲伤当中无法自拔。像有的人事业成功时欣喜若狂,事业失败了又灰心丧气。执著这是善,然后看到恶的时候疾恶如仇,那也是偏掉了。如果执著在恶上面,又把邪的当成有意义!总而言之,众生整天都是起妄念,所以一直堕在魔网里出不来。

  “缠缚”,就是像绳子一圈一圈地缠绕在身上。这是比喻烦恼,又一个名称叫“结”。种种烦恼的习性串习坚固了,就会被习气的力量控制,跟随它转,这就是被绑住了。比如顺境一来就起贪,贪就把你绑住,每一次它一出现就被绑住,只有它绑你的份,没有你解掉它的机会,当然就被缠死了!这样被缠死了,就会随着烦恼的力量感召无数的生死。但是在现见到一切如幻之后,就能坏裂魔网,各种的妄念会止息下来,这个邪见的网会破裂。以前不正确的见,执著有我,又执著我如何如何,“我永生”是常见,“我断灭”就是断见,基于这个“我”做各种的行为或者执著各种的果等等,这都是由于执著实有,才会起这些妄见。真正见到了空,一切执著实有的知见全部都会消掉,干干净净的,所以非常彻底。

  真正证得了空性,所有的妄动都会停止,所谓的见顺境起贪、见逆境起嗔等等的这一些都会消除。所有的妄念、烦恼、业力、果报都是由执著实有惹出来的,所以一旦证得万法空无自性,就会达到彻底的解脱。这样的话,里里外外、高高低低、从无始到无终,任何的法都是海水一味——全是空无自性的。这样从根源上认识了万法的空性之后,就止息了虚妄分别,消掉了人我、法我的执著,这就是“破裂魔网,解诸缠缚”。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