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唯识观行”的研究——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为范围


2014/9/3    热度:533   

  “菩萨唯识观行”的研究——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为范围

  作者: 孔祥玲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

  【文献属性】四川大学,宗教学专业,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菩萨唯识观行”的研究——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为范围

  【英文标题】A Study on "Bodhisattva Camatha and Vipacyana in Consciousness Only"

  【文章作者】孔祥玲

  【指导教师】陈兵

  【中文关键词】大乘; 瑜伽行派; 瑜伽师地论; 解深密经; 止; 观; 三摩地; 唯识; 菩萨道; 声闻乘; 菩萨乘; 六波罗蜜多; 菩提心; 真实; 智慧; 涅盘; 无我;

  【英文关键词】Mahayan; Yogacara School; 《Yogacarabhumi》; 《Samdhinirmocana-sutra》; camatha; vipacyana; Samadhi; consciousness only; Bodhisattva stage; Bodhisattva\'s vehicle;

  hearer\'s vehicle; six perfections (sad-paramita); Bodhicitta; Truth; wisdom; Nivarva; No-I (anattan);

  【中文摘要】本文研究主要是以印度大乘佛教中期,瑜伽行派之根本论典《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之「菩萨地」为范围,来探讨大乘唯识止观之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过程,并尝试提出「菩萨唯识观行」的概念雏型,作为瑜伽行派在改造凡夫思维结构时所提出的主张。而选择唯识止观的原因是因为在大乘八宗中,虽各有不同的实践系统,但一般多偏向于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尤其是以「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即通称之「小止观」)流传更广,对于大乘佛教其余系统的止观理论,通常较为忽略。故本文极希望在主流体系之外寻找其它立论空间。而《瑜伽师地论》中概念朴实,却又结构严谨的止观教学,循序「万法唯识」的框架建构起了极为特殊的修证体系,则如一块璞玉,终将为人所识。

  然当前学术界对唯识止观的研究,多偏向于声闻乘的部分,菩萨乘则较少触及。而传统以来对菩萨思想的研究,多以六度四摄等菩萨行愿为主。殊不知菩萨利他活动之所以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其中止观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故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篇论文或可视为一「唯识止观」结合「菩萨行」的尝试性研究。其中,菩萨行是大乘佛教惯有的思想特质,而唯识止观则是瑜伽行派向来所宗的修行理念。尤其《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卷七十七非常...

  【英文摘要】This research will focus on the basic theory of Mahayana camatha and vipacyana in consciousness only and it's practicing during the middle stage of Mahayana Buddhism in

  India. I will have a dig at arranging the scope of Yogacarabhumi volume one Bodhisattva stage of which is the foundational surras of Yogacara School. And try to bring up the model of Bodhisattva camatha and vipacyana in consciousness only to support the Yogacara School modify their structure of thinking. The practicing of camatha and ...

  --------------------------------------------------------------------------------

  第一章 绪论 11-18

  第一节 研究原则与撰述方法 11-13

  一、略提几位佛学大师的研究 11-12

  二、本文的写作进路 12-13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13-18

  一、关于中国 13-15

  二、关于欧洲 15-16

  三、关于《瑜伽师地论》 16-18

  第二章 菩萨道思想总述 18-30

  第一节 大乘佛教概观 18-21

  第二节 菩萨道的思想特质 21-26

  第三节 菩提心的重要 26-30

  第三章 大乘经论中的菩萨止观 30-46

  第一节 《大宝积经》 30-32

  第二节 《大般涅盘经》 32-34

  第三节 《圆觉经》 34-37

  第四节 《大乘起信论》 37-41

  第五节 《摄大乘论》 41-46

  第四章 《瑜伽师地论》之思想体系 46-63

  第一节 作、译者与造论因缘 46-50

  第二节 瑜伽、瑜伽师及地 50-52

  第三节 主要结构及十七地名义 52-58

  第四节 版本、注疏及相关文献 58-63

  第五章 《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之修行结构 63-85

  第一节 「四重瑜伽」之结构分析 63-66

  第二节 「初持瑜伽」之三层次第 66-71

  第三节 「菩萨地」之修道核心—「种性持」 71-79

  第四节 十三住之比较分析 79-85

  第六章 「菩萨唯识观行」之具体操作 85-117

  第一节 菩萨止观之实际操作 85-94

  一、闻思所成之前方便 85-89

  二、止观的实际操作 89-92

  三、止与观的关系 92-94

  第二节 止观所缘之种类与比较 94-111

  一、菩萨与声闻止观所缘的异同 94-97

  二、菩萨止观所缘之性质与关系 97-101

  三、菩萨止观所缘的种类 101-104

  四、除遣所缘与作意真如之操作技巧 104-111

  第三节 止观诸障之说明 111-117

  一、五系 111-113

  二、五盖 113-115

  三、五种散动 115-117

  第七章 「菩萨唯识观行」之究竟所依 117-151

  第一节 「真实」的定义与分类 118-129

  一、真实一词的界定 118-120

  二、分述四种真实 120-126

  三、评析四种真实 126-129

  第二节 「离言自性」之究竟真实 129-135

  一、由「假说」入「离言」 129-131

  二、「八分别」生「三事」 131-135

  第三节 「真实义」的修学次第 135-141

  一、了知「四寻思」 135-138

  二、证「四如实智」 138-141

  第四节、修习「真实义」之他方便 141-151

  一、了知「五事」 141-145

  二、观照「三性」 145-151

  第八章 「菩萨唯识观行」的概念性总结 151-163

  第一节、「菩萨唯识观行」的概念雏型 151-155

  第二节、「菩萨唯识观行」与思惟结构的改造 155-159

  第三节、与「菩萨唯识观行」有关的一点补充 159-163

  主要参考书目 163-168

  一、原典资料 163-164

  二、专书著作 164-166

  三、单篇论文 166-167

  1.日文部分 166

  2.中文部分 166-167

  四、工具书 167-168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168-169

  后记 169-171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