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轻微戒论佛陀本怀


2014/9/3    热度:225   

  试从轻微戒论佛陀本怀

  风前泪

  内容提要:

  菩提道上,往往需要从艰辛的粹练中记取生命的教训,不能只在浮幻的想象里,决定自己未来的旅程。需要勤苦的修集,如理的思维,正确的知见,依戒而活。因此释氏沙门必要在戒律的轨范下,深思熟虑,孜孜屹屹,掌握修道前提与方向,佛陀时常赞叹持戒的种种功德,我们是否能依着戒律的修学,而让人生的品味更加芬郁?让生命的价值更加发挥?让菩提的果实更加大如车轮?在本文中学人谨从戒律的堕法的精神探讨佛陀制戒的本怀,和堕法的六和精神。并试着从中找寻解脱人生痛苦,提升生命素质的良方。

  关键词: 波逸提 六和

  一、从舍堕法看六和精神

  世尊制戒之本怀:佛陀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睹明星而成正等正觉,遂于鹿野苑(Migadaya)中初转法轮,度乔陈如等五比丘,具足了佛、法、僧三宝, 便建立了教团组织。据佛典记载,释尊在最初传道的十二年间,比丘们道心真切,未有犯有漏法者,呈现出法轮初转时的“依法摄僧”的局面,僧团生活中充满佛法正觉以及信受奉行者的道德自觉。其间佛陀教示给那些“无事僧”的只是一般策勉身心的训诫:

  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是释迦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是以后,广分别说。

  世尊制戒的因缘及用意,“律学的成立,起源于世尊因弟子随犯而结为条文”。“无事僧”阶段以后,由于施主(檀越)的奉持、利养的丰厚、个人声名的远播,僧团的出格行为渐渐多了,于是从“依法摄僧”转向“依律摄僧”,僧团最初成立的十二年,佛陀只为弟子制定了教授波罗提木叉,到了有弟子犯不净行才开始随犯随戒,即威德波罗提木叉。教授波罗提木叉,是道德的,策励的,它是属于自治的礼法。为了使弟子精进道业,清净身心,而逐渐迈向解脱。威德波罗提木叉,他是属于法律的,强制的,法治刑法。以团体大众的力量,来匡正那些不在轨道上行驶的比丘,诱导他们趣向佛陀的本怀,这是佛法开展中的一个必经的过程.于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后来的“无事僧”因名利诱惑而成犯有漏法者,所以佛陀就萌发了“以律摄僧“的动机,这是佛陀制戒的本怀。

  波逸提:译为堕。因与“戒经”的八篇中的“尼萨耆波逸提”译为“舍堕”相对,故又名单堕,单波逸提。此二为一类。唯彼有财物于僧中舍后方忏,而此无有财物直接于僧中求忏即可也。但所犯的罪都是波逸提。译“堕”,为形容“烧”、“煮”等。这是指因陷于罪恶之中,身心焦灼,烦热不得安宁。故犯了此罪,应于僧中“作白”,得僧伽同意,原谅,然后到离僧伽不远——“眼见耳不闻处”向一位清净比丘发露即可出罪。此罪单堕共九十,舍堕三十条。

  从舍堕法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此三十事,都是由于财物方面的积蓄数量和时限等违越规制的犯罪.是故此财物须向僧中舍,是谓”尼萨耆”。其波逸提罪,则须向僧中悔除。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

  今天试从事和入手,来体现佛陀制戒之精神,就从衣戒可以看出占了一大半,可见古时衣物甚不易得,时存少欲,常念节俭,艰苦自持,专务出离,表现出佛陀应机达化的精神。比丘因衣而犯口和有诤,当然因衣后来演化种种不和之行为,包括从非亲里尼衣戒,浣衣戒,过分取衣戒,劝居士增衣价等等。良以知道佛之苦心,为了僧众之和合, 如果部分僧众私藏了大量的物品,其一于道业不合,其二僧团不清净,无法安住。而制这些戒,戒律的具体学处,基本以衣食住行为主线。

  二、单堕的特质及其功能

  所谓的“梵行、正法、毗尼”住世就是僧团和个人的清净,要清净就必须守持戒律。故从各部广律所列的制戒利益来说,虽各有不同,但佛制戒的主要目的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使教团的秩序及发展得以维持及确保;二是在使徒众能得精神解脱,证取佛果。

  就从口业,此戒人多喜犯者,良由妄业熏积,识种尤多。故随尘境,动便虚构。僧团日久了,便会生出种种矛盾事非,比如六群比丘,经常犯一些行骂戒,如果所以制此戒者,道宣律师云:“为人士法,宜出善言,互相赞美,令彼心悦,勇进修道。反以鄙语形呲前人,令他惭耻,废修正业。又伤切人心,甚于剑割。恼处特深,何得不制!”为了和合僧伽,成为僧伽和集凝合的中心力量,佛陀不得不制此等戒。依戒而住,僧伽和合,就能身心喜乐(常行六和敬)。《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说:“令他欢喜,爱念敬重,共相亲附,和合摄受,无诸违诤,一心同事,如水乳合。”充分说明了和合才能安乐,安乐才能和合的意义,这是必须依据学处及波罗提木叉而达到的。为了僧伽内部清净,以免鱼龙混杂,佛陀在女人共处戒,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在和乐的僧伽中,难免有不知惭愧而违犯戒律的,如佛曰:“我门广大,无法不容。”故唯有以僧伽的力量,依学处所制而予以处分,使其出罪而复清净,不敢有所违犯。有惭愧而向道精进的,在圣道——戒定慧的修学中,身心安乐。僧伽如大冶洪炉,废铁也好,铁砂子也好,都逐渐冶炼而成为纯净的精钢。所以,僧伽大海,‘不宿死尸’,能始终保持和乐清净的美德!在这样和乐清净的僧伽中,比丘们个人的精进修行,就能得离烦恼苦海,而证得解脱寂灭的彼岸。我们可以从怖比丘戒看出,若以可爱色声等六尘事,令生畏恼,得恶作罪。若于余人为惊恼者,得恶作罪。如来依法摄僧的究竟理想,无非就是使“正法久住,梵行久住。”

  三、结束语

  戒律的特质和功能在于:令行者由内心的自动,自发,自觉的关照,任运而自行之“不逾距”。由严持净戒而令心不悔,复由不悔而得安乐。由净信三宝的真实功德,深信因果德必然性,胜解圣者的庄严行,而能善加防护内心及身口意的策动,令不违反。戒律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以己度他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克制自己的私利,利益他人,达到世间的和乐共处。

  最后学人“狗尾续貂”,援引泰国高僧佛使尊者的话结束本文——

  戒是护持身心和语言,并以安详、清净、方便、自由及摆脱最基本的恶行为目标。奉行戒律有助于人格健全的培养,并能净化内心,抑制恶念,使持戒者受益不浅,又有益于社会人群,因为如果人人持戒,弃恶行善,则社会安详,岂非人间净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