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九)
2014/9/4   热度:525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九) 戊三、特说胜义菩提心之大义 这里的大义,就是特别殊胜的意义。 菩萨初发心,胜过大地上, 一切众生类,转轮王福德。 难词释义 初发心:指一地菩萨初发胜义菩提心。 颂文直解 尤为奇特的是,获得了一地极喜地的菩萨,具有了初发胜义菩提心的殊胜功德,这已经远远胜过了大地上的一切众生都成为转轮王所产生的福德。 释义 如果一个人所积累的福德,能使他转世成转轮王,那这是个很大的福报。而一地菩萨的初发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所产生的福德,远远大于大地上一切众生都行持善业而积累起的转轮王的福德,而且因为大地上众生数量是无限的,所以这个比喻就意味着胜义菩提心所产生的福德更是不可限量的。圣天菩萨通过这样的对比,很善巧地将胜义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形象地呈现出来了。 什么是胜义菩提心呢?因为胜义中无佛也无众生,无有轮回和涅槃,因此胜义中的菩提心,就是佛的菩提智慧,也就是法身智慧。这样究竟的菩提智慧,在一地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也已经现前而获得,只是还没有像佛的智慧那样彻底、究竟现前,而达到无比明清的程度,随着修行的加深,从二地到十地,根本慧定的智慧将越来越明清,那么所产生的胜义菩提心功德也将越来越殊胜。 也就是说,这个胜义菩提心,就是众生的佛性,是心的本来面目,是大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实相般若,在一地入根本慧定的时候,它的自相就会真实现前。 为什么胜义菩提心能产生无限的不可思议福德呢?这是因为,一地菩萨的胜义菩提心能够出生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善根的种子,因此,能够在乃至于轮回穷尽之间,一直摄受众生,直至他们成佛;而转轮王的福德仅仅是在轮回中获得增上生的因,所以时间短,而且也会穷尽的。所以两者的差距非常大,这种差距,已经到了无法计量的程度。 而且在名言中,胜义菩提心不但是使一切众生成佛的因,而且同时也能产生出不可计数的转轮王的福德。 《四百论广释》中用下面一个比喻,说明了两者的区别。胜义菩提心,就像把一个人从监狱里救出来,而转轮王等的福报呢,就像是给关在监狱里的囚犯吃一顿美餐,吃完后还是需要继续关在监狱里受苦。 丁二、说加行遍智道之自性分二:一、以方便成办利他之理;二、加行入波罗蜜多之理。 “加行”就是“遍智道”,也就是六波罗蜜多。圣天菩萨首先宣说了成办利他的一个方便,这个善巧方便,就是应不同众生的根机、意乐,而进行相应的饶益,有了这样的方便,菩萨就能够善巧地利益众生了;然后再来宣说修持波罗蜜多之理。 戊一、以方便成办利他之理分三:一、明以方便成办利他之大义;二、明利他善巧之自性;三、明有无如是善巧之功过。 己一、明以方便成办利他之大义 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 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 颂文直解 如果有人用种种珍宝建造了供奉佛舍利的宝塔,而且宝塔高度与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相等,而另外有人调伏了有情相续,使他生起菩提心,经中说后者的福德远远胜过前者的福德。 释义 现在用水泥、钢筋、木头来建造一个佛塔,就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那么建造一个由黄金、琉璃等七宝组成的舍利宝塔,高度到色究竟天,宽度覆盖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并且装饰无数的伞盖和珠宝,而且在数劫之间,都以花、香、妙音等以及种种的供品作供养,那么这个善行产生的福德,将是庞大到无法想象的。但是如果能够调伏一个有情,让他发起菩提心,那么这个福德,比起造那么大的一个通天的宝塔,还要殊胜很多很多倍。 为什么建造宝塔,比不上让人生起菩提心的利益呢?这是因为,建造宝塔,是供养如来的一种善法,而后者,是能延续如来的传承,续佛慧命,使圣法久住的善法。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说:“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即住世间。”就是说,佛的正法分为教法和证法两类,只要世上存在着持教法、说教法、行证法这三种人,那么释迦种姓就得到延续,佛法就依然住持在世间。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如果能持诵菩提心的教法、讲说菩提心的教法,并且能使人发起菩提心,那么就继承了大乘佛法的法脉了。 这个偈颂也进一步说明了在学佛中,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学佛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心能得到调伏,然后用清净的心,而不是充满染污的心,去帮助他人。帮助的目的,主要的也不是增长他人钱财等物质上的东西,而是帮助他人调伏烦恼,帮助他人生起清净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也就是自己通过闻思修行,自净其意,然后帮助他人来闻思修行。因为这是真正的佛法,能真正体现出佛法独特的、殊胜的作用。其他物质性的帮助,当然也应该力所能及地提供,但并不是佛弟子,尤其是出家人的主要任务。因为这不是佛法的核心,体现不出佛法独特、殊胜的作用,而且从产生的功德上来说,也无法和闻思修行的功德相比较,说白了,这是着眼于世间轮回的外道才会着重做的事情。甚至像建造寺院、佛塔,在现在也都不重要。现在缺少的是能持、说教法的法师,和能行持证法、有所修证的修行者。福报显现比较大的出家人,有了钱后,不要动其他的脑筋,去建个塔啊,盖个庙啊,没有教法和证法的话,这些就都是形象上的东西,它们本身并不能使法轮常转,佛法久住。而且在娑婆世界,包括器世间和有情世间,什么都是无常的,现在灾难也特别多,在一眨眼就要过去的短暂的人生中,想很多,做很多,建很多,花去很多人力、财力、精力,非常不值得,因为无常一来了,什么都会天翻地覆地改变了。阿弥陀佛建极乐世界里没有什么灾难和大的无常,那里到处都是佛堂,都是清净的境界,不需要找老板去筹钱,去设计、建造。阿弥陀佛没有要你往生时还要带一个寺庙上去,也没有说在阿弥陀佛刹土再盖一个寺庙或者佛塔啊。在娑婆世界建造寺院、佛塔的过程中,有很多自私自利、贪求名闻利养等不如法的发心和行为,甚至最后一观察,如果不建的话,世间八法的染污还没那么的严重。如果拿十方的供养来为自己谋名利,那是太惨了,完全是非法行,根本不是大乘菩萨行。应该创造条件,静下心来闻思修行,有条件的话,帮助他人也来闻思修行,这才是现在最缺乏,最紧迫的事情。你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你就应该带头,自己开始来闻思修行。如果你有力量,你有菩提心、智慧、福报,那么应该帮助别人也来趣入闻思修行之中。 菩萨作劝发菩提心等利益众生的事业,需要善巧方便,接下来圣天菩萨就来讲解利他的这个善巧方便。 己二、明利他善巧之自性分三:一、以方便护持所化之理;二、引彼入道之理;三、正说成办利他之善巧。 庚一、以方便护持所化之理 师长欲利他,应承事弟子, 因彼不知利,故名为弟子。 颂文直解 因为利他有这么大的利益,因此师长想要利益所教化的弟子,就应承事弟子。为什么呢?因为被教化的人,并不知道怎么样的取舍才对自己有利益,而需要有人对他们宣说,所以才被称为弟子。 释义 菩萨是如何去做饶益有情的事呢?菩萨是相应众生的根机和意乐而做饶益,这就是菩萨的善巧。具有菩提心的师长,为了让弟子对自己生起信心,会以布施、爱语等做承事,在弟子产生信心后,再传授与其善缘相应的教授,并逐步引导弟子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后,再将弟子安置在广大法门和甚深法门上。 那么这里大家会问一个问题,弟子应该来承事师长,怎么说师长倒过来承事弟子呢?对于已经生起了信心,在进行闻思修行的弟子来说,确实是如此,但是有的弟子心里还有未知、邪慧和疑惑,他们不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有利的事,以及什么才是对自己无利的事,所以作为已经知道这些因果规律,又具有慈悲心的师长来说,就应该耐心地为他们传讲。 菩萨是彻底牺牲自己,为天下的一切众生服务。菩萨最终的目标,是让众生获得本性中就具足的涅槃大安乐,因此会帮助众生闻思修行,产生出闻思修行的智慧,以智慧来消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但是对于菩萨的这番慈悲之心,很多众生刚开始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还没有消除执著世间是常乐我净的四颠倒见,还认为轮回中有大安乐,把名闻利养作为他们最大的追求。这个时候,为了能帮助这些众生醒悟,菩萨就会根据他们当时的根机和意乐,来进行承事和饶益。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说,要调伏一头疯狂的大象,就要先给大象吃甘蔗等它喜欢的食物,然后再用铁钩调伏。《维摩诘所说经》中也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众生因为无明深重、烦恼炽盛,就像疯狂的大象一样,所以也需要先用像甘蔗那样的好言好语去安慰,等他对师长有了信心后,再逐渐教给他成佛的法门,用佛法的铁钩,来调伏他相续中的烦恼。 那么如果师长做了承事,但是弟子不但不领情,不感恩,反而反对师长,这样师长仍然不应该对弟子厌离,而应该摧毁弟子相续中导致这些恶行的烦恼。所以接下来圣天菩萨说: 如鬼执虽嗔,医者不生恼, 能仁观烦恼,非惑系众生。 颂文直解 譬如被鬼执持的人,即使对医生再怎么嗔怒,医生的内心里也不会产生恼恨。同样,能仁诸佛,也是将烦恼视为怨敌,而不是将被烦恼所系缚的众生视为敌人。佛子诸菩萨也应当如是精进随学。 释义 一个被鬼附体的人,他的神智是不清醒的。当医生在给他治病的时候,他会反过来对医生发怒和咒骂。但是医生因为知道病人其实是无辜的,使病人不正常的是附体的鬼,所以医生不会对病人的这些无礼举动生气,而会尽力去对治那个鬼。与此相同的是,调伏有情很有善巧的佛世尊及菩萨们,他们知道众生之所以会变得那么野蛮、恶劣,并不是他们就有那么坏,而是因为他们被客尘的烦恼控制了。因为佛菩萨的境界很高,在他们的智慧眼中,每个众生都具足佛性如来藏,将来都可以被度化成佛。从实相来讲,佛和众生没有丝毫的差别,都本来是佛;从现相来讲,菩萨依靠这些众生而发起菩提心,行持六度万行,自己才修行成佛,而且这些众生都是未来佛。众生的这些烦恼,就像病人身上附着的鬼一样,所以佛菩萨们知道造成过失的因是烦恼,而不是与烦恼相连的众生。世间的这些众生,他们本身也是这些烦恼的受害者,都很可怜。因此佛菩萨们要对治的,就是众生的烦恼,对于众生,则根本不会去嗔恨,而是满怀慈悲,不忍去伤害他人的意乐,而去做相应的饶益。在弟子产生了真实的信心之后,再继续布施与他善缘相应的教授。 《四百论广释》中说,就像百兽之王的狮子会去撕咬人,而不是去撕咬武器那样,菩萨要降服的也是烦恼,而不是人。菩萨非常明白使众生变得恶劣的原因,就是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并且菩萨的动机是利益众生,所以菩萨会更加勇猛,披上忍辱、精进的铠甲,去消除众生的烦恼,而根本不会作出伤害众生的事情。 大家要好好思维这样殊胜的教言。人与人在一起的时候,容易产生矛盾,这时一般的人都会怪别人怎么怎么不好。学了这个偈颂后,就不能再去怪某某人怎么不好,因为这根本就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大家应该做的,是进一步去分析,是某某人的哪一个烦恼,导致他做了你认为不好的事情。 另外,对自己的烦恼还没有好好对治的初学者来说,当与人产生矛盾时,首先要去观察的不是别人的烦恼,而是自己的烦恼。即观察是自己的哪一个烦恼,导致与别人产生了矛盾,然后先把自己的这种烦恼对治掉,这样才有资格去观察别人的烦恼。其次观察别人烦恼的目的,也不是去指责别人。指责别人,一方面助长了自己的贪、嗔和我慢等烦恼习气,另一方面来说,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可能解决问题。所以观察到别人的烦恼后,要把别人与烦恼分开来,要继续像菩萨那样对别人保持欢喜心,并且知道了这种烦恼的害处后,要首先发誓自己不要去生起这样的烦恼,否则也会做出像别人那样的事情来。如果在他人能够接受的前提下,用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的方式,或者直接,或者委婉地给别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果人家还不接受,也不能着急,不能生气,不能说“那我就不管了”、“随你去吧”等等不悦意的话,要知道这是自己的智慧低、观察力弱、能力弱,还帮助不到别人,所以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修行。 庚二、引彼入道之理 随彼何所喜,先应观彼法, 倘若已失坏,都非正法器。 颂文直解 引众生入道的道理,就是对于所化的弟子,传授给他们欢喜的法。比如弟子欲求善趣,则演说戒律,应该这样首先观察弟子适合的法。否则的话,如果弟子的心相续已经失坏,则无论如何,都不会是圣法之器。 释义 说法要相应弟子的根器。如果对吝啬者说布施,对嗔恨者说安忍,以及对破戒者说戒律的话,这些人就不会欢喜听。而对于欲求财富者讲布施,对欲求生善趣者讲戒律,对欲求妙色者讲安忍,他们就会欢欢喜喜地接受。所以应当观察所化者到底喜欢听、适合听哪一种类型的法,然后有针对性地传授,等之后他们成为了法器的时候,就可以宣说甚深之法了。如果首先因为弟子与所说的法不相应而不欢喜的话,那么弟子的心相续就会失坏,这样就很难成为深法之器了。 月称菩萨还举了这样一个公案,有一个商人的女儿,丈夫去世后,因为非常贪恋她的丈夫,精神失常了。她把丈夫的尸体背在身上,就像丈夫还没有死一样,直到变成了骨架还一直背着。为了治愈她的病,一位一直在行持菩萨道,名叫美发的医生,也找了一具女人的尸体背在身上,说这是自己的妻子,这引起了疯女的注意,这样背了六个月,取得了疯女的信任后,一日趁疯女睡觉,医生将两具骷髅绑在一起,放入河中漂走了,然后叫醒疯女,装出很气愤的样子说,你的丈夫把我的妻子骗走了,要疯女赔他的妻子,并佯装要拿石头砸死她。疯女又是伤心,又非常惶恐,战战兢兢地请求医生的原谅,医生看时机已到,就说如果能听自己的话,就不找她报仇。这样疯女对医生产生了信心。这时医生给疯女开导了放下贪执、接受无常的教言,疯女也在此时幡然醒悟,恢复了理智。 这个公案,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编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也有记载。对于这样一个精神失常的女人,一般人如果在街上遇到了,看到她背着一具尸体,会嫌弃她,甚至会打她、骂她。而那位良医,知道她是精神失常导致的,就对她产生出深深的悲愍。如果医生一开始就去给她开导无常的教言,那这个疯女因为听不懂,而不会对医生产生信任。医生根据她的病情,也去背了一具尸体,用这种独特的方法引起了病人的注意,并且逐渐让她产生了信任,最后再创造机缘,使疯女恢复了理智。这位良医,就是导师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时的前世,佛就是经过无数次这样的修持而成就的,我们作为佛的弟子,也应该学习这种慈悲。 那么菩萨在如是为众生作利益时,众生即使被制止了一百次,但他还是继续做不合理事,对于这些人,菩萨就尤其应当对其悲愍。下面圣天菩萨讲解菩萨应该这样做的原因。 庚三、正说成办利他之善巧 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 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难词释义 痛爱:悲痛怜爱的意思。 颂文直解 譬如母亲对于生了病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加悲痛怜爱,与此相同,诸菩萨对于非圣者,尤其是恶业深重的众生,会施加更多的慈爱。 释义 母亲对于子女的爱虽然相同,但是对于生了重病的孩子,特别疼爱,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同样,具有悲愍心的菩萨,虽然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平等地给予慈悲,但是对特别具有罪恶的人,则更有悲愍。因为这些众生犯了严重的烦恼病,他们的相续被扰乱了,而去作了非法之事,造了严重的恶业。菩萨观察到了这些众生今世的痛苦,尤其还观察到了来世更猛烈的三恶趣苦,因此菩萨的悲心就更加强烈,就像地藏菩萨发下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所以会积极地去救度,而不会视而不见,更不会舍弃不管,所以即使这样恶劣的众生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菩萨依然会尽可能地寻找机会,来帮助他们自省和觉悟。 这就像烧火的时候,堆的木材越多,火就越大。同样,菩萨缘他人的苦越多,产生的悲心就越深厚。 现在很多学佛人,对他人的错误,如果知道是烦恼深重导致的,能够理解和原谅的话,应该说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作为大乘弟子,这还不够,应该在理解和原谅的基础上,还要增上对他人的慈悲之心,不离不弃。这一点对于没有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现在也不一定马上能学到手,但是至少大家知道了大乘佛法这样的一个标准,并且在以后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来增上自己的修行。 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师长, 以种种方便,令有情通达。 颂文直解 如是善巧的根本,即是以大悲心,与诸所化的种姓、根机、意乐相应的方式,进行教化。对于傲慢的人,为了调伏他们,菩萨会作他们的弟子;同样,对于相续清净的所化,则会作他们的师长等,以这种种的方便,令未知实相的有情,通达诸法实相。 释义 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就是以大悲心,对各种不同种姓、根机、意乐的众生,做与他们相应的饶益。那么有些贡高我慢的人,对于真正有功德的人,不作恭敬承事,为了调伏这样的一些人,菩萨就以作他们的弟子的方式,进行饶益。而如果弟子的相续清净,知惭有愧,那么菩萨作为师长就会直接教授给他们相应的法,调伏他们的烦恼,直至通达诸法的实相。 这就像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的人做着不同的工作,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样城市才会健康运转。同样地,对于不同的众生来说,也需要契合众生的根机和意乐,用不同的身份去度化,这样才会有可能度化各式各样的众生。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良医,会开出不同的药方,运用各种不同的药材,来救治病人。同样,菩萨也会相应众生的根机,而采用不同的方便来饶益众生。 因为菩萨利益众生的心很纯净,那么他的悲心会更加坚固,这样他度化众生的力量会更加增强,这样就不会有他度化不了的众生。下面圣天菩萨就来讲解菩萨这样的功德。 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 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 颂文直解 犹如很善巧的良医,很少有因为医术不高而治疗不了的病。同样地,菩萨获得了善巧力后,不能度化的众生也就极为稀少了。 释义 菩萨善巧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菩萨了知有情根机的胜劣,并且运用四摄法度化众生,这样菩萨调伏有情的力量就非常强大,非所化之根机也就极为稀少。 四摄法即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一、布施摄,即是众生需要财物,则施以财物;众生需要佛法,则施以佛法;众生需要无畏,就施以无畏,这样就能使众生生起亲近心和信心,而使众生归附而修持佛法。二、爱语摄,即是随众生的根性而善言慰喻,使他们生起亲近心和信心,从而使众生归附而修持佛法。三、利行摄,即用身口意的善行利益众生,使众生归附而修持佛法。四、同事摄,即随众生根性,而与其共事,使他们共同获得利益,由此而使他们归附而修持佛法。 《四百论广释》中说:龙树菩萨住世时,国王的儿子贪恋一个女人,而生了严重的相思病,其他的医生怎么医治都不见好转。龙树菩萨知道王子这个病的前因后果,所以运用方便,使王子的贪欲烦恼寂灭下来,健康得到了恢复。所以菩萨因为了知并相应了众生的根机意乐,用四摄等方便进行饶益,所以能解决众生各种各样的无明烦恼,这样就几乎不会有菩萨度化不了的众生。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