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良法师:随缘与攀缘的善行


2014/9/4    热度:418   

印良法师:随缘与攀缘的善行

 

  这个话题是前不久一位居士提出来的,却是佛学文化中比较容易产生“纠结”情感的学术问题,今天咱们共同来探讨。

  随缘  攀缘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随缘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愚者的藉口。

  什么是随缘呢?“随”不是跟从,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要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随缘”,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不需要有所作为,听天由命,由此也成为逃避问题和困难的理由。殊不知,随缘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达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

  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视人生的顿悟。

  随顺经典的道理、教训,依教奉行,是随缘;随顺自己的习气、想法、看法,是攀缘。

  随缘与攀缘关键在用心之不同,随缘用真心,攀缘用妄心。这个道理深刻了些,境界宽广了许多,是要细心思惟、观察、才可以体味得到的。因此,我们想要成就果报,就不能不着重德行上的修养。但有些人能做到,有些人想做而做不到,其原因很简单,能做得到的人“无我”。

  【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名菩萨”。

   菩萨可以做到,我们为何做不到呢?因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故而学佛的人多,成佛的人少,此为因焉。这一关隘很重要,是凡圣的分界线,这一关突破了,就超凡入圣;无法突破,就永远做凡夫,永远在六道轮回。

  当我们起心动念没有把‘我’忘记,总是想我的利益、我的好处,一切都是“我的”之时,修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这是源于,佛菩萨没有“我”,没有“我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懂得此理,在世间要修好因。好因是智慧、德能、相好等等性德的自然流露。

  怎么修法?净、善!

  净生慧;善生福。智慧是清净心生的;相好是善行生的;德能是净、善合起来生出来的。我们就是修心纯净,没有丝毫的染污;行为纯善,没有一丝毫的恶行,其果报就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人事环境虽然复杂,总不外善与恶两方面,就是顺境与逆境。处逆境时,样样不称心不如意,周边所遇到的都是恶人。所处顺境时,万事顺心如意,所遇也就都是善人和善事。

  永远保持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能保持住,心在道上,道就是“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大道、性德,这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切时一切处,不失真心,不失本性,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切随缘而不攀缘。  重要的是,顺境也要做到“无我”,远比逆境的“无我”要难得多。

  身处纷扰,繁忙的名利场中,倘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你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后的本来面目:生动的、活泼泼的、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我们“俘获”缘不是靠奋斗和创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领悟,去判断。

  林则徐曾于府衙门前书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少穆是否笃修佛陀尚不得而知,但这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确实为我们今天“随缘和攀缘”的话题做了深刻的注解。

  无欲则刚,无求则贵,攀缘莫要强求,随缘无需等待,缘动则心动,心动则缘起;缘来好好珍惜,缘去淡淡随缘。随缘一世,一世随缘。

   【菜根谭】上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

   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是一种安详恬淡的心态,是一种处变不惊的风范,深陷攀缘之中,很难体味随缘的快乐和幸福。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