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五)~C 三、增上心经


2014/9/4    热度:295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五)~C 三、增上心经

 

  三、增上心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世尊告诉诸比丘:如欲得增上心的话,就应当常常念于五相:念相与善相应;观念恶患;不念念;以思行渐减念;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首先说明一下,本经是专门讲如何禅定方面的经典,我本人对于习禅是十分地外行,因此不能妄加多言。而对于大多数的学佛者来说,现在由于净土法门比较盛行,因此修行禅定的学佛信士估计也十分稀少;再者,能体会到本经中所说的“五相”,或许是少之又少。故而不习禅定的人读诵这部《增上心经》可能会感到有些困惑。不过佛法虽有八万四千法门,然所言事相不同,然义理却是一回事——我的观点是,对于修习净土法门的信士来说,本经仍不失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说《心经》,大凡稍加接触佛教者,皆可以背上几句。然而古往今来,对于短短二百六十字的《心经》,又有几人从中悟得真谛?我们常说“五蕴皆空”,我们也会以此来教导有情众生。然而,这个“五蕴皆空”的道理是在什么情况下体悟出来的?是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悟出来的,就是说通过高级别的禅定功夫,在禅定状态下悟出“五蕴皆空”的道理。它是一种能够度脱生死至彼岸的最高智慧的结晶,是证取涅槃大道的法钥之一。《心经》里所讲的佛理,我认为并非仅仅局限于大乘,它是普摄了二乘顿渐法门,它是一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汇编,无论我们选修的是何种法门,都可以借鉴参悟。同理,此部《增上心经》,也是适用于一切法门。比如说,修禅需要讲究“定”的功夫,难道说修念佛法门就不需要讲“定”了吗?非也!比如说要求临终之际须达到“一心不乱”,这就是禅定功夫。所以,我们修习佛法,万万不可有宗派门户之见,而要深谙万法圆融无碍的妙理。

  在这部经的开始,世尊即明确地告诉诸比丘:“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于五相。数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搞明白什么叫“增上心”。所谓“增上心”,实际上就是指禅定心,即息灭恶念所得的定心,谓此定心具有增上之力,故名增上心。

  那么,具体是哪五相呢?此五相就是:

  1、念相与善相应;

  2、观念恶患;

  3、不念念;

  4、以思行渐减念;

  5、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下面,我们随着经文的节奏,看看此五相的具体内容——

  1、念相与善相应。世尊认为,作为比丘,就应该将自己的一切念想与善的、好的东西相应。如果我们生起了不善之念的话,那么就要转而淡化恶念,转而强化善念。当善念相继不灭,恶念便无从生起。时间久了,我们的心中便会只有善念,将善念常住于内心而得以止息,由此便可获得增上的禅定功夫。

  2、观念恶患。所谓观念恶患,就是比丘在习禅之中,如果生起了不善之念的话,那么他就要观想:这些生起的念头都是恶的,他们都是引起灾患与烦恼的根本因素;这些恶念都是为智者所厌恶的;如果习禅者被恶念所包围的话,那么就无法获得觉悟,从而也无从获证涅槃。如果将生起的不善之念视为灾患,那么就会想方设法将恶念降伏下去,使自己止住于善念之中。在经中,世尊用了种种污秽不净之物来观照恶念的本质,通过层层分解从而淡化乃至虚化恶念。如此一来,使会使我们止息于充满善念的禅定之中。

  3、不念念。“不念念”三个字读起来可能会令人有些迷惑不解。前一个“念”应视为动词,即念想,念观;后一个“念”应视为名词,即恶念。实际上,修习禅定者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说,当我们首先要观想好的善念,与善念相应,抿弃恶念;第二步,就是当我们生起恶念时,要观想这些恶念所带来的种种灾患,如果不使这些恶念消失,那么对我们的修行将造成极大的障碍;第三步,就是要“不念念”,就是不被这些恶念所束缚,不执著于恶念,不把它们当一回事。“彼比丘不应念此念,令生恶不善念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老是在想,我们生起恶念了,我们该怎么办啊?想什么办法将它们消灭呢?如果消灭不了这些恶念,那将怎么办呢?……如此一来,倘若习禅者把握得不好,非但灭不了恶念,反而深陷于恶念的包围圈中而难以拔除。如果我们不留恋于这些恶念,那么这些恶念便会自然消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习禅者能达到这个层次,也是相当地不易了。

  4、以思行渐减念。我们不贪著于恶念,有时一旦恶念依然难以拔除,那我们该怎么办?世尊教导我们,让我们“当以思行渐减念”。这句话听起来有些不好理解,主要在于“思行”二字上面。这个“思”,我觉得似乎可以理解为“伺”,它为唯识百法之一,旧译为“观”, 即细心伺察思惟诸法名义的精神作用,实际上就是等同于广义上的“烦恼”一词;“行”,这里可以理解为“根源”。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行”就是指烦恼的根源。在这里,世尊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如何进一步灭除烦恼呢?那么就需要观察一下烦恼源头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烦恼。这是一个逐步递减的过程,它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就好像层层剥丝,一层一层地分剥下去,终于分解出造成恶念的最终根源所在。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世尊举出了一例:就好像一个人快步赶路,走得很快,以至于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全身热血沸腾不息。后来,这个人转念一想:不对啊,我为什么要走这么快呢?我并没有什么急事要去做的嘛!于是这个人就慢下脚步,变成了徐徐而行;继而此人又想:我为什么不停下来休歇一会儿呢?继而此人坐下来,再卧躺下来,静静地休息。随着他的脚步慢下来,直至他卧下来休息的时候,他的心情也逐渐平静下来,脑瓜也冷静了,心情也舒畅了,“彼人渐渐息身粗行”。

  5、以心修心,受持降伏。那么,如果以上四种方法皆不同奏效时,该怎么办呢?此时我们应该作这样的观想:“比丘者,因此念故,生不善念,彼比丘便齿齿相著,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这里所谈的就是一个习禅的坐姿问题。一般而言,坐禅时要上牙床和下牙床在自然地合在一起;不要张着口,或者用力去紧咬牙关,那样反而不如法,不利于身心的调节。此外,舌尖也要自然地上卷,轻轻顶住上腭。那么为什么要求习禅者采取这种方式呢?我想一方面是有利于心念集中于一处,另方面也有利于全身气脉的运行,就是说是出于心理与生理两方面的考量。在这里,我想重点还是落在“以心修心”这四个字上面。如何理解这四个字呢?能不能理解为以恶念来降伏恶念,或者更进一步地理解为离开善、恶二念的分别执着心,而将它们视为一体无二的圆融法门呢?关于“以心修心”这一句话,看来需要我们好好地参悟一番。

  纵观上面的五相,实际上就是修习禅定的五个步骤,它们之间呈递进关系,层次自然也有所不同。世尊最后教导我们,通过修习五相,如果我们能够将恶念蠲除,从此再也不会生起恶念,而永远住止于善念的话,那么我们便可以获得大自在。“若比丘欲念则念,不念则不念者,是谓比丘随意诸念,自诸念迹”。就是说,当我们的内心充满着善念,而为善念所包围的时候,我们无论生起什么样的念头,都可以随意生起,因为我们生起的任何念想都是善念,不必担心再生起什么恶念,就好像佛菩萨,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善事好事,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可能再去做恶事了。如果我们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生死大事何愁不了?到那时,广度众生、利乐有情,也就自然成为我们的份内事了。(09.05.26)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