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尊者:倾听弦外之音 自作自证、困惑不生
2014/9/4   热度:686
阿姜查尊者:倾听弦外之音 自作自证、困惑不生 有些人看到你的生活方式及对法的热忱,或许会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另一些人或许会说:想修行,就必须削发出家才行。其实,如何修行才是修行的关键重点,而非削发出家。所谓:彼应自作证,莫由他人证;意思是要你学习信任自己。这么一来,便没什么好损失了。别人或许以为你疯了;那没关系,他们毕竟对佛法毫无概念。 别人说什么都无法评量你的修行。因为别人的话,是无法使你领悟佛法的,我指的是真实的“法”。别人给你的教导是在指引你修道,所以不算是真智慧。当人与佛法有了会晤时,会在自心中产生一种殊胜的领悟。佛陀因此说:“如来只能指示出正道”。有人剃度时,我总是告诫他们:“我们的职责仅限于阿阇梨(戒师),颂戒已毕。我已让各位出家受具足戒,如今我们的责任已尽,接下来就靠你们自己好好修行了。” 教法可以是深奥的,但听者不见得都能明白。那不要紧,别被深奥或浅显的道理给困住了;只要全心全意地修行,终有一天它会让你彻底明白经教里所说的一切。不要仰赖一般人的智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瞎子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隐喻蛮好的。 假设有一群瞎子在摸象,各自表述了起来。一个摸到象腿的人说它长的象根柱子,另一个摸到耳朵的人说它长的像把扇子,另一个抓到尾巴的说:“不对,它长的像支扫把,不是扇子。”最后一个摸到象肩的人所形容的,自然又和前三者截然不同了。 这种情形到最后是没完没了的。虽是同一支大象,但每一个盲人却因接触到象的不同部位,其看法竟有天壤之别。修行亦然。我们从米粒般微小的领悟和经验中得到了一些狭隘的概念,也在逐一寻师访道过程中求取各种解说和指导,互相比较,想弄清楚他们的是否正确。有些僧侣总是持着钵、拿着伞,到处寻访名师,且不断批评、比较,以致于他们坐下来打坐时,总是落入孰是孰非的困惑里。“这位老师说一回事,另一位说的又是一回事;张三这么教,李四的法门却不同,怎么就是凑合不起来。”因而令人困惑不已。 你可能在听闻若干好师长的教导后,便到这些阿姜、禅师们座下学习。所以在我看来,各位懂得的应该不少;但怎么就是离不开想听更多、想比较的习性,落得一身困惑的苦果。结果,历任老师的指导反而只给你多添了一分苦恼。佛陀时代就有一则关于一位身陷困境的求道者的故事。 这位求道者一个接一个的寻访名师,不仅听取不同说法,也学习他们的法门。原本目的在于学习禅修的他,最后困扰却不减反增。他求道的步履一直到得遇伟大的导师——乔达摩,得以向佛陀说明他的种种困惑,这才终于停歇。 “你过去的作为并无法止息困惑。”佛陀告诉他:“此刻,放下过去无论做过或没做过、是善或恶的一切,通通放下罢!” “放下过去和未来,回到当下,你将得以领悟佛法。虽然各个名师的理论你都了若指掌,可是你对自己的心却毫无所悉。当下是“空”的,用心观照一切“行”的生灭,视它们无非是无常、苦和无我,并坚信不移。如此就能不再介意过去和未来,清楚地明了过去已逝,未来仍未至。当下思惟能让你领悟到:当下是过去所致的果,所以,由过去所致的果,可于当下照见。” “未来仍未至。未来将发生的,自然会在未来生起、消逝。为当下仍未发生的事杞人忧天并无意义。因此观照当下罢;当下便是未来的因。如果希望未来能美好,就应该在当下行善。对于当下的作为多增长一些觉醒。未来将是你此刻当下所成就的果;过去是因,未来则是当下的果。” “一旦了知当下,便能遍知过去、未来。觉察当下是二者的交会所在,从而放下过去和未来。” 寻道者在明白这个道理后,下定决心要实践佛陀的告诫,放下这一切。在眼前一片光明中,他领悟了许多道理,并以自己的智慧洞悉万物法则。他的疑惑止息了,他放下了过去和未来以及当下所见的一切。这就是“不二法(ekodhammo)”。从今尔后,他不再需要为求道而托着钵,上山入林。即便需要远行,也是因缘所致,绝不强求;就算停驻,也是因缘所致,非欲望所为。 如法的修行,使他远离困惑。于修行中,不增不减、安住寂静,不忧恼过去与未来。这便是佛陀所示现的道法。 但这绝不只是久远以前所发生的一则故事而已。如果我们在此时正确的修行,同样能领悟佛法。我们之所以对过去、未来能有所认知,在于此刻当下是它们的交会所在。回顾过去,得不到答案;前瞻未来,一样无从得知。原因就在于真理不在过去、未来,而是在此刻,在当下。 佛陀曾说:“我从个人的精进中,无师而得悟。”各位知不知道这个故事?曾有另一位求道者问佛陀:“尊师何人?”佛陀回答他说:“我没有老师,我是自己证悟的。”可是这位求道者听了以后,只是摇摇头、默默地退去了。他认为没有老师的指导不可能有所成就。在他眼里佛陀只是在自圆其说。对于那样的说法,他一点也不感兴趣。 修行应当是:追随一位老师修行时,当他教你要舍离有害的贪着和嗔恚,必须一一蠲(译注:有清洗、免除等义)除时,你会修而行之。然而要蠲除贪心、嗔心不可能光听老师的告诫便能办到,你必须确实身体力行才行。透过实修,你将会亲身领略。洞察心生贪念时,你会马上放下;彻见内心起嗔念,也会即刻舍离。这是老师无法为你代劳的事。师长能教你们要蠲除三毒,但光听不练也是办不到的。只要确实修行,开悟自会到来;这些道理你要亲身体会。 就好像佛陀领你到正道的起点,告诉你:“这就是正道了,出发吧!”你必须亲自上路,他不能代劳。当你迈开步履,行走在修习佛法的大道上,就能与真实的佛法相应。这种相应是超越一切人事物所能言语的。因此说自作证,领悟过去、现在、未来和因果;困惑从此不生。 我们一直在谈舍和得、弃和守;可是,一旦领悟了修行的正果,其实是不增不减的。佛陀曾说,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境界,但人们却不想在那儿驻留。一旦有人到了彼岸,若干人还在此岸时,此岸人根本无法明白彼岸人所说的话。他们对经文或许有其独到见地,却都不算上对真理的真知、真悟。 我们通常谈到修行时总离不开“趣入”和“超脱”、“扬善”或“除恶”等,但最终的结果是指以上一切都所作皆办了。佛法中,有所谓“有学者”(aekha puggala)——仍须修学的人,和“无学者”(asekha puggala)——已修学完毕的人。它是指心意方面的:证得圆满觉悟的境界时,就无可修学了。何以如此?因为这些人已不再需要任何世间的教法和修行,指的就是那些已灭尽一切烦恼之士。 “有学者”必须在这道上从起点至最高境界一步一步地修学。当一切都圆满成就后,便称为“无学者”,意指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之人。一切都已修学完毕,疑惑不再;所有德行皆已圆满,所有烦恼也已尽除。他们安住在寂止中,不受任何善恶所影响;于一切境遇中,不为所动。这就是所谓的“空心”。这下,你们可真不明白了。 你们怎么也不明白:“如果我的心是空的,那还怎么走路?”没错,正是因为心空了。“如果心空无一物,我怎么吃呢?当心了无一切时,我还会想吃吗?”跟还未修学得当的人说“空”,他们是无法理解的,所以没什么益处。 运用这些各种名相的人,已想办法让我们感觉领悟真理的可能。譬如: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到现在一直不断在累积和伴随的“行”(sankhara),佛陀说,其实并非“我”,亦非“我所有”。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真理惟能以此方法来说明外,别无他法。他为具备觉察力的人而设此教说,以让他们得大智慧。但这些可是需要仔细思惟才行。 有些人听到“我一无所有”时,若只得肤浅的了解,以为应就此舍掉一切财物,就会在它的意义上和实践方法上争论不休。“此我非我”并不表示要你终止生命或舍掉一切所有,而是要你舍掉执着。我们有世俗谛(虚设)和胜义谛(解脱)两种层次。在世俗谛中,有名为张三、李四、三姑、六婆等等,以此假名安立便利世间的沟通和运作。佛陀并没有教我们别去利用它们,而是劝我们不应对之产生执着,从而领悟它们的“空”。 “空”,难以言喻啊! 我们必须仰仗修行以及修行中所得的智慧。想藉由询问获得智慧和领悟,不可能彻见真理的,它必须透过修行才能自知自证。别总往外看,要往内看,才能打自内心里明白。可是,每当我们谈起修行,人们一股脑地准备辩驳,原因就在于他们曾学过不同的修行方法,并对他们所学的法门有所偏执,更未经足够的实修以领悟真理。
---------------------------------------------------------------------------------------------------------------- 更多阿姜查尊者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