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解义慧剑释》讲记 第四课


2014/9/3    热度:525   

 

索达吉堪布:《解义慧剑释》讲记 第四课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索达吉堪布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四课

  前面已经讲了根现量和意现量,现在讲瑜伽现量。

  癸三、瑜伽现量:

  依教善修行,终明受自境,

  瑜伽现量无,不见超凡境。

  所谓瑜伽现量,是指修行人依照上师和佛陀的教言进行修持,即首先闻思,然后到寂静的地方去实修寂止与胜观无二无别的道理,修持之后获得超越凡夫根识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叫瑜伽现量。那个时候,虽然看得见凡夫根识根本见不到的各种境相,但并不是用肉眼来看见的;心里也全部明白他人的心思,但并不是依靠推测和比量来了知的……这种依教修行所获得的超越凡夫的境界,就是所谓的瑜伽现量。

  瑜伽现量可从入定和出定两方面来分析,圣者入定时能无误了知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本体,这就是入定的瑜伽现量;声闻、缘觉、佛陀在出定时,分别可以见二千世界、三千世界、无数世界(《俱舍论释》等相关论典中有详细宣说),这就是出定的瑜伽现量。在《量理宝藏论》中瑜伽现量分为十种,大家可以参考。

  另外,大家一定要坚信超越世间的瑜伽现量的无欺存在,只不过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的境界,凡夫人很难领会罢了。《入菩萨行论》亦云:“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佛在《三摩地王经》中说:“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如果诸根是量,那圣道还能饶益谁?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正量的话,圣道就没有什么用了,还有,如果没有瑜伽现量,这些超胜的境界是谁来了知的呢?难道你有能力否认历史长河中真实存在的无数圣者?所以,大家应坚信瑜伽现量的存在。

  其实,现在世界最大的可悲,就在于很多人只承认肉眼看到的东西,除此之外的甚深境界一概否认。就像有眼翳者的所见不可能对无眼翳者的所见造成违害一样,世间平凡人的境界怎么能违害瑜伽师的境界呢?大成就者们的境界与业力深重、烦恼众多的凡夫人的境界,当然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观无常,凡夫人只是以分别念想一想而已,大成就者却是现量照见事物的实相。表面上看来大家都闭着眼睛在观,实际上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这就像病人与好人有很大差别一样。那我们能不能只相信病人的见闻觉知,而不相信好人的见闻觉知呢?当然不能。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闻思经论,从而对超胜的境界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癸三、自证现量:

  现量领受色,如实除增益,

  自心若有彼,知彼他无穷。

  眼识通过现量领受对境色法,就能如理如实遣除对色法的增益,比如一个人现量领受了白色的海螺,那对海螺黄色的增益就能遣除;虽然有人说海螺是黄色的,但正常的根识完全了知了海螺是白色的缘故,就能遣除黄色的增益。如果自己的心也通过现量领受来断除增益,那它就应以自证来了知,并不需要观待其他法。如果还需要一个其他了知者,那其他了知者也需要另一个了知者……这样就变成无穷无尽。

  虽然用中观理来剖析的时候,不管是同时也好、不同时也好,自证根本得不到;但名言中必须要承许自证。因为有自证,就能完全了知自己心的一切状况;如果没有它,那要知道自己的心就还需要其他识在中间衔接,而且这个识也需要其他识……这样就有无穷的过失。

  对于自证,麦彭仁波切说:内观时的自明自知就是自证,它并不需要以能取所取分开的方式来了知;如果以这种方式来了知,那就不叫自证,已成了他证。在讲《量理宝藏论》第九品的时候,我们也讲过自证现量,当时也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想必大家还清楚。其实,在学习中观和因明时,认识自证并不是很困难。

  故以明知体,犹如知对境,

  无待而自明,此即称自证。

  心识,与车辆、墙壁、柱子、瓶子等无情法完全不相同,它以明知的本体,能如了知外境色法一样,在不观待其他任何外缘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本体自明自知,这就是所谓的自证。也就是说,心内观的时候,不观待任何法的自明自知,就是自证。因此自证并不是其他法,而是自知本体识。《量理宝藏论》云:“证知自之本体识,即是现量智者许。”《中观庄严论》亦云:“遣除无情性,识方得以生,凡非无情性,此乃自身识。”

  大家也应该清楚,为什么麦彭仁波切说“如果名言中不承认自证,那见闻觉知都毁坏了”?原因正是这样的,如果不承认自证,就像没有根识的外境一样,没有眼识的缘故,了知色法就成为不可能……同样的道理,没有自证现量,自明自知的本体就毁坏了。

  当然,如果是以前识了知后识、后识了知前识那样的状况来了知,那也不是自证,而是他证。实际上,如果识存在境和有境二者:一个识作为有境、另一个识作为对境,虽然它们是一个相续,但也是他证。那真实的自证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本体已经遣除了无情法,也遣除了非明知,它并不需要其他能知者,也不需要以能取所取的方式来了知,这样的自明自知的本体就称之为自证。

  依他现量受,能定现量者,

  唯自证彼无,依他皆不成。

  对于依靠其余三种现量来领受,能确定它们是现量者,唯有自证。当然,这里的自证也是从心自己了知自己或自己领受自己的角度安立的。如果认为自证并没有这样的能力,而是依靠其他现量和比量来了知,那就不合理。比如,根现量是依靠眼识等来了知对境的,如果不承认自证,就必须依靠其他现量与比量来证实根现量,但以其余现量与比量并不能证成,所以说能定现量唯自证。

  壬三、摄义:

  比量本现量,现量自证定,

  归不误心受,而无余能立。

  这里是说,所有比量的根本是现量,现量也要通过自证来确定;故一切现量终归都要依靠不错乱之心的自证来领受,而并无其余能立。

  大家都知道,用烟的推理来推断火存在时,烟一定要以现量成立,如果没有现量成立,火就无法得以论证。烟的自相是以现量来了知的,这种现量也唯依自证确定,所以说“归不误心受”,即以无误心的自证来领受现量,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能立或依据。就像已经获得了大象,就没有必要再通过脚印去寻找大象一样。因为,寻找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既然得到了就没必要再去苦苦寻觅。同样,已经确定现量见到,就没必要再依靠其余能立,而且其余能立也根本不存在。可见,任何一个推理都要依靠现量,现量最后都归属在自心领受的自证中。

  故依离分别,不错现量已,

  于现前诸法,能除诸增益。

  依靠远离一切分别且毫无错乱的现量,就能断除于现前诸法的增益。比如,我们对青莲花有这样的怀疑:“它到底是蓝色的,还是白色的?”可是,当眼睛亲自看见它是蓝色时,就能断除非蓝的增益。又比如,我们对某人是否富裕产生怀疑,但当看见他穿着高档西服、开着豪华轿车等,就能比量推断他很富裕,从而断除不富裕的增益。其实,依靠现量不仅能断除对名言的增益,还能断除对胜义的增益。因为诸如“一切诸法都无有自性,远离一和多的缘故”的比量推理,也要依靠现量见为前提。

  辛二(比量证成理)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二、除诤。

  壬一(本体)分三:一、以何心比量;二、以何因比量;三、以何方式比量。

  癸一、以何心比量:

  取境义共相,混合名能知,

  是有分别识,圆行异名言。

  其实,人们在取舍任何一个对境时,都是把共相和自相混为一体来进行的,比如了知柱子,这也是把心里概念的柱子和外面自相的柱子混合一起来了知的。此处是说,首先以心来缘义共相,进而就像熟悉名言者通过遣余,把名称与所诠义混合一起那样以心来混合,这样就能了知所要取的对境之法。其实这就是有分别之名义混合执著之分别念,依此就能圆满取舍各种不同的名言。

  当然,我以前也讲过使用名言有三种情形,即心、名、用三者。什么叫心呢?比如对柱子有一种总相上的概念:“这是柱子。”这就叫心,是一种分别念。什么叫名呢?当柱子的名称浮现在脑海中时,口里面说出了“柱子”两个字,这个“柱子”就是所谓的名。也就是说,当我心里浮现出柱子的概念时,我就用“柱子”来进行称呼,这就叫名。有了心识、也有了名称,然后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比如人们都用柱子来支撑房梁,可见“用”是从作用方面来安立的。由此可知,人们对名言的取舍全部都是依靠心、名、用三者来进行的。

  不谙名言士,心现义共相,

  依可混名念,于境行取舍。

  以名义混合执著之分别念,将自相和共相混合在一起而进行取舍的方法非常重要。虽然有些众生根本不熟悉名言,比如幼儿和旁生,但他们相续中将自相与共相混合在一起的分别念却是有,这样心中就可显现义共相;尽管他们不知名称,但将来可以混合,依靠这种名义可混合的分别念,就能取舍一切对境。

  比如,有些幼儿根本不知“火”的名称,但知道火能伤他,所以怕火。或者,当别人给他一些食品时,虽然他不知道这个叫饼干、那个叫牛奶……但知道这是吃的东西,所以他会表现得很开心,很高兴地吃起来。像牛,虽然不知道“水”的名称,但它口干时就会去喝水;它也不知“悬崖”等名称,但见到悬崖等危险的地方就会回避。不知大家是否见过公路上牛躲车的情形?牛根本不会叫“轿车来了、货车来了”,也不知道这样的名称,但知道这个东西可能会伤害它,所以会远远避开。

  总之,相当一部分众生的相续中将自相与共相混为一体的分别念是有的,他们也依这样的分别念来进行取舍:该取的对境会去追求,就像小孩希求食品、鲜花那样;该舍的对境也知道回避,就像牛避开危险的地方一样。

  若无分别识,破立名言无,

  故比量学处,谁亦无法示。

  在名言中,前面所讲的这种分别识还是要成立。如果没有这种分别念,那世间中的建立与遮破就无法进行。这样一来,因明的比量推理以及医学、戒律等方面的学处,也都无法向他众阐示。

  讲戒律时经常要讲一些公案,讲造罪果报时,很多人都会胆战心惊,祈愿以后千万不能造这样的恶业;讲行持善法的功德时,很多人都会产生向往之心:“这样的善法有很大功德,以后一定要行持。”其实,这都是以分别念来进行推断的,如果这些分别念全都没有,那世间到处都会呈现出荒谬与迷茫。所以这样的分别念一定要有,否则,一切学处与推理都没办法成立了,一切隐蔽的事理也没办法了知了。

  大家都知道,现量的对境是当下的显现,它以无分别的方式来缘取对境,依靠这种方式,当下刹那的对境就可以原原本本在根识前显现。但这样的方式并不能通用在一切时处,对于一些比较深细的道理以及比较隐蔽的事物来说,那就必须依靠比量。不说出世间的学处要依靠这样的分别念,就是世间的学处也必不可少,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所以这样的分别念非常重要。

  分别衡量证,寻后等隐事,

  分别比量无,皆成如婴儿。

  依靠分别念,能衡量、确立、寻求未来之法,以及追忆过去之事等现在没有现前的一切隐蔽事。如果有分别的比量不存在,那一切人都会变成与婴儿一模一样。

  分别念可分以下几种:一种是追忆的分别念,也就是回忆。比如我回想自己在年轻时做过什么事情。有些有神通的瑜伽师,能回忆自己的前世,就像佛陀在很多公案中所讲的一样,多生累劫中的隐秘事,他们都能清楚回忆。

  昨天我家里来了一位国外的客人,给我讲了他前世的一些事情。我开始有点不相信,但后来也信了,因为他确实能想起来。他说:“这些话除了三个人(他的一位上师,还有一个好朋友,以及我)之外,给谁都不讲。”当时他让旁边的人都避开,说:“对不起,虽然我们几个从很远的地方一起来,但还是请你们离开,因为我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向堪布讲。”他是这样讲的:大概一千二百多年前,他在青海湖那里住,一家五口人。后来父母死了,他带着两个弟弟一直在沙漠上漂泊,过着特别凄惨的生活。后来他遇到一位上师,上师将他们带到拉萨,之后就一直在那一带生活……他讲得栩栩如生、有条有理,让我不得不专注地听下去。他在讲漫长的轮回时,我时而欢喜、时而厌离。当然,现在世间人有各种目的,很多人说自己能回忆前世,但到底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不过他确实能想得起来。他把好几世都讲了,到目前为止还是记忆犹新。他说:“正是有了这样的经验,我才对因果轮回坚信不疑。”当然,这也是追忆的分别念。

  还有一种是寻觅,也就是希求未来的分别念,比如:“我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将来我的事业如何发展?我将来会获得什么样的果位?将来我要找一个什么样的朋友?”等等。

  还有一种是对事物的真理正在探索、分析的分别念,比如:“柱子是无常的,所作的缘故。”或“柱子到底是无常还是常有?”对当下的问题正在剖析,是这样的分别念。

  分别念还有真分别念与假分别念的分法,比如:认为“绳子是绳子”是真分别念,认为“绳子是毒蛇”是假分别念。当然,分别念还有其他很多分类。

  如果这些分别念都没有,那比量也没有;如果有分别的比量不存在,那一切人都会像刚生下来的婴儿一样什么都不知道。我有一个亲戚就像刚生下来的婴儿一样,他比我大,大概五十多岁。前段时间他的母亲死了,他什么都不知道:“母亲死了,那怎么样呢?我要不要去提水?以后做什么?以前是怎么样的?”当时好多亲戚都觉得,他人这么大了,还像刚刚生下的婴儿一样,什么都不知道。

  当今时代,很多人只承认今世、不承认前世后世,其实这也带有这种味道。因为,他们对自己多生累劫的前世与生死轮回的未来到底存不存在,连一点怀疑也不产生,只顾及短暂几十年的今生。我始终认为,这种人跟刚刚生下的婴儿没有什么差别,但对方不一定会承认,不承认也无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嘛。作为佛教徒,对前后世存在的道理一定要依有分别的比量来观察,这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人人都变成婴儿一样,这样不太好!

  <待续>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