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讲谈:延理法师
2014/9/4   热度:190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讲谈:延理法师 入有二入,理入和行入。什么叫做理入?就是讲修行目标的定位,以及选择修行方法的依据。也即我们要达到悟道解脱这个果地,虽然有各种途径,但是基本方法,就是先从理论上搞清楚,然后再在方法上操作。在理论的指导下,用这个方法成就一个不被妄想执着左右的目的。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所有众生,他的佛性是无二无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冥心坐禅,在内心断除种种妄想,调伏我们躁动的内心,在定功达成的前提下,去观察思考,这时你就不是以一种烦恼心,而是以一种清静心在思考,这样思考的结果就比较接近于实相的智慧,这时你就可以看到事情的实质问题在哪里。在觉察能力增强直到觉悟后,对世间的任何事情你就能够做到即事明理,就说你一看事情就知道它的问题、核心概念在哪里,这时候你的言语谈吐自然就会是一种智慧的显现,也就不会产生烦恼,慢慢我们的生活身心就以达到自然解脱。 所谓“寂然无为”,并不是说不让它起作用,而是说在没有外缘的情形下,不让它躁动而已,也即在该起作用时候还是应该起作用的,并不是说把自己的身心修成一种如同木头、石头的样子。 行入的部分是讲,怎么把理入的部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相对理入而言,行入是一种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行为规范,行为表现。很多人学佛有个很大的困惑,经典读了不少,跑的路也很多,但是好像起的作用很有限,很多东西似乎都看透了,但就是放不下,这就表明了理入跟行入的区别。真正的看破,它的标准就是可以放下,如果你说看破了而不能放下,那不过是因为没有看破而已。 一、报怨行 云何报怨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故说言报怨行。 报怨行跟我们现实生活关联很大。因为这们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世界,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日常生活当中不一定都是顺遂自己心意的事情,出家有出家的苦恼, 在家有在家的苦恼,生活这个世间就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苦恼,就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时候,固然苦恼很多,但还要不要活下去呢?当然,钱很难挣,但还是要挣,还是要工作,还是要生活。 我们明了世间的这个特点,然后思考怎样在这个苦难的红尘里去修行,如是,人生的质量就显出来了。所以报怨行的要义就是接受,不管什么地沟油、大气污染、贪污腐败,都要去忍受。所谓的忍受,不是说盲目的、被动的去接受,而是在你无力改变的情况下,你只能这么做。更重要的是,怎样让自己的心不产生不平衡,比如上网上发一些无聊的帖子,对自己对社会都没有意义。 只有认清它的本质,心里才不会抱怨,因为一切都是因果而已。我们要有一个态度,你生活当中发生的所有事情,只要发生的,它就是一个结果,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不管你现在多惨多可怜,只要事情发生了,一定是你在过去种下了因,只不过是因为这一生的缘分具足,这一切都是因果规律的运作。 有首偈子:“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很多人不信因果,他问,你怎么知道我过去世怎么样?你现在的结果就表明了你过去的因。好比你去地里收豆子,地里怎么会有豆子呢?因为你过去种了豆,你如果过去种了茄子它不会长出豆子来。如果你的因不转的话,其结果一定还是一样,你的豆子如果不换的话,它种下去长出来的仍然还是豆子,不可能是别的。如果你不想一直吃豆子的话,你就要转,怎么转呢,它不是转结果,而是在接受结果的前提下,改变我们的行为。 二、随缘行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随缘行是在报怨行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你整天抱怨,满腹牢骚怨气,那就很难随缘,如果你接受了之后,反倒很坦然。不跟事情对立的时候,你的身心感到很坦然自在。 在生活中,苦乐现象是因内外的缘分造成。它会不会发生呢,那看你现在创造的条件而定。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它不是永恒不变的,缘分一尽,任何东西都化为乌有。不管是你拥有的财富地位等各种美好的东西,它只不过是种种条件聚合在你这里而已,你不要对它产生过度地执着。有了你就好好受用,不要想把它藏在哪里安全,没有的时候也能随缘受用,所谓“苦乐齐受”。 三、无所求行 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无所求,听上去似乎有点消极,其实它是针对常人的贪欲来讲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贪的一面,小孩从小就是这样,给他一颗糖,他想要两颗;在饭桌上,我们遇到好吃的菜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就想多吃两口,好像这个无伤大雅,其实这就是贪的表现。如果你在政府部门,可以大笔一挥就贪掉几百万的话,就跟你在饭桌上多吃两口好吃的菜是一个道理。世间众生都有贪的特性,但智者体悟无我之后,就能做到安心无为形随运转,因为他站的立场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之所以会贪,是我们认为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可以想象贪了多少钱后可以到国外去过神仙的日子,但贪了多少钱之后,把自己贪进去了。所以就说,你的贪求跟结果达成没有必然关系。 有个小伙子吃牛肉面,结果里面一块牛肉都没有,他就把老板叫过来,问道:你这牛肉面里怎么一块牛肉都没有?老板就说:小伙子,你也太认真了吧,“老婆饼”里面就有老婆吗?我们对人生总有种种理所当然的假设,你认为读了清华大学,就一定会找到高薪工作,过上幸福生活,事实上清华大家毕业也有卖菜的、卖肉的。 所以,我们就不要对未来作种种预设。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没有结果,如果你对它有种种假设预设的话,到头来是一场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结果,我们能做的,也只去把握过程。 无所求与我们常讲的知足常乐也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对现在所拥有的,产生一种知足感恩的心,就会有一种快乐的感受,否则,不管你拥有多少,都不会感受快乐。如果你一定要想着要把车子换成什么牌子的,再买个多大的房子就会快乐,那其实是在煎熬自己。再大的房子,也不过是一个巨大的水泥盒子里的一个小水泥盒子,再好的车子也不过是个代步工具,如此而已。 四、称法行 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于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称法行就是一个境界上的事,有的人只玩境界不玩过程的话,就没有境界。慧能和神秀的那两首著名的偈子,一般人都会觉得慧能的顿悟高明许多,但事实上,没有渐修就没有顿悟。境界是果地上的事,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语言本身是一个沟通的工具,它所能描述和表达的其实很有限,但我们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去沟通。如果我们在前面的功课都做好的话,自然就会契入到这个境界里面。 我建议大家学佛不要光看境界,现在一线城市学佛似乎很潮流,因为大家感觉物质上到了一定地步的时候,就有这种需要,但大家不要走入表面上的误区。就好比有的人其实心里很想吃肉,却天天吃着萝卜、白菜,心里痛苦无比,这有什么意义呢?你要搞明白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能那么做,它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在里面的。所以,首先你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然后要真修实证,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怨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