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八
2014/9/4   热度:1136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八 【188】圆修的思想,就是以净土宗为正行兼修圣道门! 好,那么我们接着来谈一谈净土法门跟圣道法门之间的结合。 净土宗的历代祖师,对于修学净土主要有两派的说法,有一派是强调三业专修,身口意专心的忆佛、念佛就可以了,但这种祖师,从时代来说,都是偏比较早期的,唐朝的多一点,宋朝以后的祖师,尤其永明延寿大师,乃至于近代的蕅益大师,就强调圆修的思想,就是以净土宗为正行兼修圣道门。他的理由主要两个:第一个对你往生有帮助;第二个对你成佛有帮助。就是说你这句佛号除了忆佛、念佛以外,你兼修大乘的菩提心跟空正见。那么在你生命当中会多出两种力量:第一个临命终的时候,多一个往生的推力,这个是短期的目标,对你往生有帮助;第二个你到极乐世界以后,你开始展开你的成佛之道的时候,你因地有加修空正见跟菩提心的人,你会来自第二种力量:就是成佛的力量,你修学的时候会比一般人顺利一点。 我们先谈谈来自于往生的力量。那么往生的力量,当然偏重在空性这一块。我们前面讲过,净土宗是有相行,它是从相状的观察,从相状的对比,对娑婆世界的杂染相、对极乐世界的清净相,产生强烈的对比,然后从相状里面借相修心,让你的心态变成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它的目的是这样子。 那么这个都是有相的,为什么要加修空性的无相,一种离相的智慧呢?它的目的就是:消除心中的地雷、消除心中的盲点。 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的心是经过长时间无量无边的受生,然后才走到现在。我们这一念心,经历太多、感受太多。这样讲好了:我们每一次的生命,或多或少都有我们喜欢的人、事,有我们曾经追求过的人、事,当然诸行无常这些人事,已经觅之了不可得——因缘生因缘灭,但是它留在我们心中的影像还在,问题在这里。外在的相状已经没有了,我们曾经执取过很多相状,这些相状还摄持在我们的心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地雷。我们一个人到临终的时候,出现的相状都不是一般的相状,一定是你曾经特别喜欢它、特别厌恶它的相状,然后你生生世世这样子打滚过来到了现在,你可想而知,你心中累积了多少相状在你的心中。虽然我们的佛号很坚定,一句佛号信愿具足:我一定可以往生、我一定要往生!这个佛号就像车子一样,很坚定的走在路上,但是你千万不要碰到地雷。临命终的时候,万一你曾经熟悉的相状起来的时候,它是你的熟境界,因为你曾经在这个相状有很深的攀缘、很深的爱着,你对它是非常熟悉,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心随相转,可能你会放弃了佛号,去被这个现状所牵动,非常有可能。 所以你今天不修空观,就夹带你心中的相状来提起佛号,你的往生充满了不确定。你不知道你那个佛号什么时候碰到地雷,你不知道。所以最好的方法:把心中的地雷清一清,就是修习空观,把你的心全部归零,把相状全部抖出来——「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所以你不断的告诉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就没有相状。我们不知道我们临命终会出现什么相状,对不对?但是你要给自己打预防针:就是这些相状跟你没关系,你的心本来没有相状,既然没有相状,你干嘛去惹这个相状?它跟你的心本来不相应嘛!本来无一物,你何必惹尘埃呢? 我再讲一次,这个相状会出现,临终的时候会出现一个人的相状、一个事情的相状、一个地方的相状,绝非偶然,绝非偶然!这个相状跟你的缘一定很深很深。如果你没有事先打预防针,你没有先脱相,没有先离相,你可能就会在这个相状上有所住,你的佛号就前功尽弃了,半途而废了。 所以你必须在临终之前,把心中的相状全部把它脱落:这个相状跟你是没有关系的,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你心中本来没有相状,本来清净,是你自己打妄想捏造出来的相状,因为这些事情早就过去了,是你的心中还没有过去,所以人生不堪回首。 你临终的时候,你很可能会看到很多很多你熟悉的相状,在阿弥陀佛到来之前,你最好是能够所有的相状都不住,走过去,最好是这样,你只要稍作停留,阿赖耶识的业力随时等着你,你只要一念妄动,完了!一定启动阿赖耶识的生死业力,前功尽弃“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所以临终最怕的不是风动、幡动,最怕仁者心动。当然你要能够看到相状心不动,那你一定要有离相的智慧,就这样子。 所以你不修空观你就……除非你保证:我临终的时候,没有太多相状来诱惑我、来干扰我,你最好是这样子,但是这种机率不大,机率不大。因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有的时候来得早,有时候来得晚,阿弥陀佛还没有现前,没有感应出来之前,你要独自的面对你很多妄想,这些可都不是一般的妄想。 诸位,临命终出的妄想,都是你特别因缘深的妄想,跟你平常打妄想不一样。你说平常的时候,我瓦斯忘了关了、忘了交水电费了……对不对?这个妄想,这个妄想临终不会出来,一定是你深层妄想会出来,深层的。 所以你要注意,如果你没有一套自我保护的功夫,这个相状会让你前功尽弃,一生在念佛堂里面所有的止观,可能会「一念差池全体残」,很可能!所以般若波罗蜜,它本身是保护你的心,不受到任何相状的干扰,因为你本来就没有相状,你不需要这种相状的。所以这个第一个:佛号要跟空性相应,就是让你的心跟相状保持距离,各走各的——这个相状是生灭的,我的心是真实的功德,各不相关,我的心本来就没有相状。这第一个:先造成一种离相的力量。 第二个:跟菩提心的结合。空性的智慧它对我们的帮助,多分来说是偏重在往生这一块,保护你的佛号不受到相状的干扰。菩提心就是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我们一个人不发菩提心,你只有一种情况,你为了你自己的问题,往生极乐世界,为了你自己。即便你往生了,你到了极乐世界,你后半段就很难走下去了,因为你因地栽培不够!你每一句佛号只有为你自己而发,所以你这个佛号,所有你念的佛号,到了净土以后功能全部消失掉。因为你因地种的佛号,这个车乘它只有足够能量把你送到净土去,所以你后半段就没有你因地佛号的加持了,因为你所有的发心,都为了自己往生而已,你现在目标达到了,所有佛号的功能全部停止了。 如果你今天念佛,除了你自身的解脱,再把佛道放进去、再把众生放进去,这个佛号就不可思议!你到了净土以后,这个佛号的力量还在,还会继续的陪着你: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诸位,《楞严经》强调因地发心,你在因地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会影响到这个佛号会给你多大的力量。你同样念佛,其实你可以把佛号的力量创造得更大嘛!你只要把两个东西放进去,除了你自身的解脱以外,你把佛道的因素放进去:我为了成佛而往生、我为了度众生而往生,你把这两个概念放进去就够了,这个佛号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它会不断的陪着你,上求佛道的时候,你在修无量三昧的时候,你会来自于弥陀本愿的加持,你回入娑婆的时候,除了你自己的菩提心以外,你还有弥陀本愿的摄受,佛号会一直陪你到成佛为止。所以这个佛号到底在你的生命当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到底它是给你什么样的力量?跟你因地的发心是有关系的。所以你把空正见跟菩提心放到佛号里面去,对你有很大的加持力,除了前半段的往生以外,后半段的成佛有很大的帮助。 好,我们这个先讲到这里,就是总相的说明。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就是一句佛号,如果你能够圆满结合空正见跟菩提心,对你的往生、对你的成佛,有很大的加持力,何乐而不为?你不用浪费太多时间,但是你会创造更有力量的佛号出来。好,请说。 【189】空正见是每次念佛的时候要先观修吗? 学员:师父,那个空正见,我们是要每次念佛的时候要先观修吗?还是说一直到临终的时候再修? 师父:不是。它是这样:我们讲过修观的时候归修观,持名的时候归持名,是吧?当然你所有的观,一定要会归到佛号,所有的会归都必须要跟弥陀本愿摄受有关系——法法消归名号;那么圣道门是法法消归菩提心,是吧?当然就是说空正见,你如果觉得你思惟有问题,你就多听经嘛,每天听个三十分钟。听经它也是一种闻思,那么听完以后你每天思惟一下,这些是讲些什么道理,你每天把它复习一下,每天在心中,这个般若的智慧在心中转几次——转法轮嘛,请转法轮,你先在心中先转法轮。什么东西都是生转熟,都是从生疏而变成熟悉。你看你有些妄想打得很熟悉,对不对?因为什么?因为你每天打嘛!是吧。 学员:那我们念佛之前,或者说甚至在观想这个弥陀功德之前,是不是要先观修一下菩提心?就是说这是每次专修的时候,都要这样做? 师父:可以,可以观修菩提心、观修净土的功德,都可以,对。 学员:这个也有时间比例吗?还就是您刚才讲的这个…… 师父:其实它是这样,净土宗有些人理观强,事修弱,有些人事修强理观弱,这是看根机。有些人他本身理观弱的人,他去观,他观不起来,这多念佛也可以。所以这个人化的佛法,就你自己去操作,是吧?但是有些人他理观越强,他对往生的心越坚定,这个人很适合修理观,他佛号相对修的少,他事修少,那也没关系,但是大方向——理观事修,缺一不可!你可以有比例上的差别,但是你不能完全没有,你不能这个佛号完全没有理观,就是我说的空洞的佛号,这个佛号不晓得要去哪里?那糟了!那只好被业力的引导。你今天不引导,你不用愿力引导它,那对不起,阿赖耶识引导你这个佛号——随业流转!所以理观一定要有,比例?你自己去try:你是适合理观的人还是适合事修的人?事修的人就是佛号多念一点。 学员:还有一个接着刚才的那个问题,有点没搞清楚,就是说这个苦行,不是可以消业障的吗?还是…… 师父:苦行啊? 学员:苦行,对。 师父:比方说什么? 学员:比方说打坐的时候腿痛,是不是算苦行? 师父:你请坐,请坐。你要是痛个十分钟五分钟,一下就撑过去了, 那是 ok;如果你一个小时都很痛,你就很难专注了,是吧?身安则道隆嘛! 你刚开始,你今天培养一种善根,就是你很陌生的东西,是吧?就是说你本来就有一点困难了,然后你的外境的压力又过大——「内忧外患」。当然你已经这个佛号已经很坚定了——「信愿」!你用这个痛来当历练,那又是一回事了。其实什么东西都适可而止了,说实在,中道!苦行也好、乐修也好,适可而止了。好,请说。 【190】什么是实相念佛呢?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有一个问题,刚才师父说,持名也谈过了,一个观想也谈过了,请师父介绍一下实相念佛。 师父:你前面两句话说什么?前面两句。 学员:持名跟观想。 师父:哦,持名跟观想。 学员:现在请师父解释一下实相念佛,可以吗? 师父:实相念佛,我说实在的我不熟悉哩,我是持名念佛的,我觉得持名最简单扼要一点,实相念佛我不是很清楚,实相,对对对。我想在末法时代,其实我们看绝大部分的祖师,还是强调持名,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音声是比较容易摄心。你可以有很多理观,但是你会归,最好会归到佛号的音声,它是你最能够抓得住的,你会归到一种实相的真理,这个道理啊,你临命终的时候,诸位,你本身就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所以你必须要有一个音声来靠,所以我跟你讲听祖师的话很重要!现在我感觉呀:祖师讲的话,绝非偶然,都是他实际的经验。 你看净土宗的祖师,太前面的我们不谈了,后代的全部强调持名,没有一个例外,没有一个例外!慧远大师不谈了,善导大师以讫,从二祖开始,全部强调持名,一定有道理。因为音声是最容易摄心的,所以临终的时候创造一个音声,用音声来安住、用音声来引导你,这个是最容易下手的。诸位,我们临命终已经很多问题,对不对?我们要找一个容易上路的东西,让自己先上去了。所以刚开始先不求圆满,先求成功很重要,就是成功率要很高的东西,才是很重要,稳妥,先求稳妥。好,请说。 学员:请问师父,师父提到过持名念佛,用这个耳根摄受在临命终时。那刚刚也有师姐问到是观照、理观,这个厌离娑婆与一心向往这个极乐世界,可是师父提过这个《观无量寿经》的有位居士,以前他观一个,这个是形像,比较 specific,就是月轮、佛像,那这两种持名与这个形像,用眼根来摄受这个力量是不是很强大,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古德,尤其是汉传佛教,《观经》几乎是被忽略?我不知道我讲得有没有错? 师父:是的,是的,你说的没错。 学员:这里面一定有些因缘,那我个人觉得,那像有的宗派,如藏传,特别强调这个观像,这两种结合有什么利益?它一定有它的风险,刚刚师父也提过了执著,请师父开示,请师父慈悲,谢谢。 师父:好,请坐。因为藏传佛教它是很强调观想,他观想不是靠耳根,我强调他是用心。他是看一个相状,比方说看落日,然后他观了以后,他眼睛打开看落日,然后眼睛闭起来,把你刚刚看的相状在心中现出来,直到这个相状,如镜现像,《观经》说的就像镜子现出影像,这么的清楚分明为止。就是你用眼睛取像,但是最后要把这个相状转成你心中的影像,你最后你心中的影像跟外在的影像,是一个东西,你就成功了,对不对? 那么藏传佛教它强调的是熏习,他必须要跟上师结缘,他必须要跟三宝结缘,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上师,对不对?所以它强调一种善根的栽培;净土宗它强调临终的正念,临终是兵荒马乱、内忧外患,是吧?他整个成败就在临终的时候,所以他必须找一个临终在兵荒马乱、内忧外患的时候你的心最容易安住的东西,你平常的修习都是在佛堂,把冷气打开来,所有的外缘都卸掉,所以你是一种很身心安稳的情况来修习,你要观想什么,都 no problem,是吧?但临终可不是这样子。 所以你平常你也可以兼修观想琉璃地、莲花观,平常都没问题,但是为什么一定要会归到佛号的音声呢?因为临终的时候你只有靠音声。我讲过,音声是所有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里面,你最容易掌握的一个所缘境,音声,最能够去 catch,最容易抓到,你的心最容易安住的一个所缘境。所以净土宗的操作重在临终的时候,它的稳妥性、安全性就变成是重点了。这就是音声为什么会被人家重视,因为临终的时候,操作起来特别稳当。它稳当,其它的所缘境,临终的时候,比方说观想、观像、观实相,都没有百分之百的稳当。所以你看念佛有四种:观想、观相、持名、观实相。持名,被历代祖师所重视,因为考虑到临终的问题。因为你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嘛,千念万念,为了临终这一念。你必须要有把握,你平常在佛堂的功夫,临终要提得起来,那只有靠音声嘛,稳妥。不是说持名的功德比实相功德大、比观想功德大,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它成功率高,它特别稳妥。 【191】共修时老是分别别人的念佛声怎么办? 学员:尊敬的师父慈悲,我们如何在临终之前,把我们所有心中的影像——地雷,全部都抖出来,然后去面对它。在它兵荒马乱之前,全部都去面对它? 师父:你没办法把它抖出来啊,你只能够训练一套方法:当它出来的时候,你可以「无住」,你平常不可能把它整个逼出来,而且也没有需要把它逼出来。就是说这个影像本身是虚妄的,对不对?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对不对?它不真实。你不可能平常把它抖出来,不可能,这个可遇不可求。 它什么时候出来你也不知道,但是你要训练一套方法,当它出来的时候,你的心跟这个影像接触的时候,你可以无住!你要有这套方法。 学员:那是不是像说我在拜佛的时候,然后有很多的影像出现的时候,我就不去理它? 师父:对。除了你的所缘境以外,其它全部是妄想。当行门提起来的时候。所以佛号提起来的时候,行起解绝,所有的教理都要放下。 学员:那如果说我有恶念出现的时候,我是不是要告诉我自己说:这不是真的。 师父:对。如果它很粗重,来势汹汹,你非得对治它不可,那你就把佛号先放下,好好的去对治它一下,用理观、用一些各种观想,先把它调伏一下;如果它来的不严重,你连管都别管它,继续走下去就可以。 学员:师父慈悲,您越说这个音声的重要,我就越发抖,因为我有一个毛病,我对于那个音声特别的敏感,譬如说我见一个人,他说话的那个声音,我听的觉得好,我就永远记住那个声音。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出现在念佛方面,如果我在念佛的时候,假如旁边有一位同修,他的声音对我来讲很刺耳,或是我非常不喜欢,他这样就会影响到我,我要怎么改这个毛病呢? 师父:所以你只能够听你的声音。我们在取声音的时候,是自念自听,很重要,一句弥陀念诵听!你的所缘境,只能够是你内心创造出来的声音,外来的声音是不能取的,你把它放下就好,就是你只能够听你自己创造的声音。 学员:那也就是说将来我一定要创造一个机会,要自己单独的去走最后那一刻,不能有助念,或是我要先安排一下? 师父:不是这个意思,不对。我说你要取你的声音,不是说你就必须排斥别人。别人会帮助你,一种助力,但是你不要跟他走就好,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声音都停下来。我们念佛的时候可能有一百个声音,其它九十九个对你是 no problem 的,你听你的声音就好,但是你不一定要把九十九个都去掉,它对你会帮助的,但是你跟着你的声音走就好。 学员:要专心听自己的声音。 师父:听自己的声音。 学员:不要听那个不喜欢的那个声音? 师父:不是喜不喜欢,你别人的声音,不管喜欢不喜欢,所有的声音……只要不是你自己的创造声音,就是攀缘。 学员:哦,就是攀缘? 师父:对,你只能够听你的声音。 学员:这句话我明白了,非常重要,谢谢。 【192】是不是先修无分别智,再发菩提心求生净土更为稳妥? 好,来我们来回答个别问题,有三个: 请问师父,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为了避免夹带生死业力,是否平时要结合唯识的教义,先修无分别观的空观,再发菩提心,再求生净土更为稳妥? 是的,平常要先修空观,再修假观。理由是:因为我们的心是真妄和合。但是原则上,妄想的势力是强过善根的势力,而且善根都是比较深层的,妄想都是比较表层的,所以我们原则上,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念绝大部分都是妄想,第一念。我再讲一次,我们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念都是不可相信的,第一念都要先否定。我们现在的功力只能够培养后知后觉,我们没办法先知先觉。你的如理作意往往是在第二念、第三念才会启动。所以先否定自己,再肯定自己,这个原则是对的。先把所有的想法先放下,再提起正念,因为你第一念的时候就把它肯定下去,你就很容易心随妄转。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虽然真妄和合,但是表层的意思绝大部分都是妄想,善根都是比较深层的。所以你看我们为什么要先静坐?你心要静下来,你的善根才会提起来。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想法、操作原则:先否定再肯定。一开始要先告诉你自己:不是这样子的,我的认知是不真实的,先否定自己。你要先放下它,你才有办法面对它、引导它;你一执著它,你就被它转走了。所以先修空观是对的,这个是对的。好,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 在唯识的教义中提到第七意识的转依:「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表示我执在初地以上才能够摧毁。那么站在净土法门的立场,有志往生者对执著的立场,要做到什么条件? 我们有志于往生对于执取做到的条件就是断它的相续。不能断第一念,只能够断它的第二第三念,断它的相续——断相续心。就是这个你起颠倒执著的时候,你自己有一种自觉反省的力量,然后提起你的如理作意,把前面的执著把它破坏掉。你不可能一开始就不起执著,不可能。所以你只能够培养第二念,就是培养反制的力量——反制。你不可能不起执著,不可能,这做不到。我们下一堂课就讲到:资粮位的菩萨,不可能不起错乱的妄想,不可能!但是他有一种自我反省的力量,这第二个。 第三个(提问):「净土法门在事修上,有不共其它法门的佛力加持,在古德的解释净土法门中有提到:一句佛号总摄一切六度万行,那我们应该如何解释?」一句佛号的操作具足六度,那它必须跟你的空正见、菩提心的结合,就是你的心是圆满的。你看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提起来,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能够不起烦恼罪业,就是持戒;一句佛号提起来,安忍不动就是忍辱;一句佛号提起来,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就是精进;一句佛号提起来,摄心专注,不起散乱,这就是禅定;一句佛号提起来,如理观察,不起颠倒妄想,就是智慧。这个是理观的智慧了,你的心有到那个水平,它佛号就到那个水平。这样讲好了:这句佛号是万德洪名,它有无量的功德,但是这个佛号进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你准备得越好,佛号给你越多的东西。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把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全部启动起来,不是每一个人,你准备得不够,佛号只能够给你糖果。 所以净土宗它是二力法门,心力跟佛力的结合。做为佛陀他已经尽最大的努力,把佛号创造到最圆满的境界了,这个佛号已经是没有瑕疵了,它具足所有的功能:它可以给你安乐、可以给你解脱、可以给你菩提,它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全部具足,但是你有本事把它启动,转成你的东西,那就看你的心理素质了。你的准备有多圆满,佛号就给你什么东西。所以你提高你的心理素质,这个理观就很重要了。同样一句佛号,三百个人打佛七,会产生三百个效果,这个叫做「诸法因缘生」。如果佛号进入三百个人心中,效果是一样的,那就糟了,那就诸法不是因缘生了,那叫「他生」——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导一切,那就是外道法门。因缘就是你的内心的活动,你念头一动就是一个因缘。所以到底阿弥陀佛可以给我们什么,就是你自己的准备了,你准备到什么程度,佛陀就给你什么东西。这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除了事修还要理观就是这样,你要提升你的心理的素质。 好,看大家有没有问题?我们今天把净土宗,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讨论,包括净土的本宗、包括跟圣道的结合。我再讲几句话,念佛法门,第一个你的目标很重要。所有的修行,都先有目标再有过程,因为你的目标会决定你的法门的取舍。最重要就是说:你到底你是要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还是到净土去了生脱死?这个没有对错。但是你目标确定了,你才知道你在有限的生命当中:什么是要先取来修行,什么你可以暂时放下。因为现实的问题是:寿命太短,法门太多,你不可能什么都想去修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它是一种理想;现实的情况是:你必须要有所选择。先达成短期目标,再达到远期目标,所以确认你来生的目标,是净土宗最重要的关键。你第一个:你真的要往生,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怎么往生?你有哪些因素是要去加进来的?这有几个方向是很重要的。好,最后一个问题。 学员:师父慈悲,麻烦您,我以为就是往生净土的那个条件,就是要首先发菩提心,然后是一向专念,就是这两个是必须的条件。那您刚才有讲说,如果不发菩提心的话,往生到净土,以后的修行成佛的路上可能会有麻烦。 师父:因为你不发菩提心,你就是自私的心态,两种而已嘛! 学员:对,但是那不发菩提心,他不能往生净土吗? 师父:对,是的,不容易往生,这是事实。因为你不发菩提心,你的心态就是为了离苦得乐,因为你求生净土,就很可能没有把圣道的因素放进去;而极乐世界,是安乐道跟解脱道的结合,所以你不发菩提心的人要注意喔,你很可能是为了要追求快乐到净土去,你这种心态是很容易跟诸天感应的,很容易的!因为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要的就是离苦得乐而已嘛,你的动机就是用这种动机来引导佛号了,你缺乏解脱道、缺乏菩提道的作意呀。 诸位,你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佛陀可以为我们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情佛陀是不能做的——他没办法进入到你的内心世界,去改造你的内心,要注意这个观念。所以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不起,佛陀不能给你很多的东西。佛陀不能够改变你的内心世界,所以只有你准备好的时候,阿弥陀佛的佛号,才能够发挥它最大的效果,你才有资格说你提起一句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你是准备好了你才有资格这样讲;你没有准备好,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就是人天福报如此而已,跟你修布施、持戒、忍辱差不了太多。当然它的不同:这个佛号进去,你生生世世结下一个得度的因缘,从久远来说它是一个得度的因缘,但从来生来说,它显现不出来,因为你没有准备好,而这件事情,你的准备,是没有人可以帮你准备的。 好,那么我们净土就讨论到这一点。我们下次开始,把这个唯识的修行的位次:它从一个凡夫到成佛,它经过一个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我们把它做一个解释。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