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堪珠仁波切)


2014/9/4    热度:443   

慈悲(堪珠仁波切)

 

  第273期明觉 文:堪珠仁波切 开示 丹增桑默 恭译

  人各有自己的思想,心灵也一样各自不同。而人的心灵是可以改变的,佛法修行正在於心灵的改变。

  我们知道,母亲都爱孩子,这是人之常情。若孩子病了,母亲会带他就医。医生诊断、治疗,但心里不会很在乎,他诊症是收费的,不同於做母亲的著紧。有些医生还会为孩子做进一步检查,但随之也有各种的收费。若是严重意外呢?医生当然也会救治,但当中爱心的付出,则各有分别。其实人是有互相感受的能力,这是人性的一部份。我们有听觉、视觉……等各种知觉,当知道有人陷於危殆――可能因为打斗或是出了意外,总之他快要死了,我们自然会感到难受。面对人命攸关,警察又未到,那人奄奄一息了,我们一定会著急地想「怎么办呢?」,对不对?

  有个有趣的例子。有一部印度喜剧电影叫《Munna Bhai M.B.B.S.》(2003),是关於爱与慈悲的。故事说一个青年因为父亲要求而考上大学修读M.B.B.S.(医学学位),但他其实一点也不喜欢。电影里男主角只是服从父亲,只想取得学位,并非真心想要悬壶济世。病人没有选择,病了就得找医生;而医生给予治疗,没有保证治愈的。故事里,男主角完全无心上课,遇上院长或老师提问,一味只敷衍说「好」、「是」,很麻木。但在一次实习时,院长说「时间到了,下一位」,他却想追问下去,因为这次是真心想帮助病人。面对这情况,如有慈悲心,自然会想做点什么能帮助别人。规矩是否就是对的呢?医生为了帮人,或者可以多追问,即使99% 都难以救活,但只要有一个病人能抢救过来,就很值得了。

  另外,有些人心理出了问题,需要特别照顾。生活上的照顾还不够,必须给予关怀,例如与他谈话,甚至言语间逗弄他――这是与他玩游戏。这些人当中,有部份人其实是很聪明的,他并不是身体有毛病,而是心理出现问题。怎样对待他呢?较易的方法是,和他辩论又故意让他赢,从而开始沟通。有些人虽是成年人,但他的心有如小孩子般,只是他的心迷失了。一个人如果长期缺乏关爱,他的坏脾性不会改,什么也改不了,与人相处也可能失去分寸;若他开心,也许会要求更多,有些可能会乱来,以致最后可能要承受给关进监狱的后果。

  人的心其实和动物一样,人根本是动物,只是人较为聪明。远古时,数千万年前,人像其他动物一样,行为很直接,对各种情境直接反应――别人打我,我就反击,甚至杀了对方。随著文明发展,人渐渐懂得互相关心、爱护,知道和平的重要。没有人希望受伤害,人人都需要爱,追求快乐,这是人性。人与人之间必须要分享、联系,从而学习和进步。佛法的修习没有止境,学习分享,与他人联系,也是要持续的。学佛,要学会慈悲,学习怎样将佛法用上,而现在正是时候了。

  例如,当有灾难时――他方、远方出大灾祸了,我们得悉后,会有感受,会起悲心,但这通常很短暂,到了翌日,回到日常生活时,可能已将事情搁下了。可是,人是有责任的,对於别人的灾难,不能说一句「无能为力」,便放下不管了。谁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大祸临头?你是否已准备好了呢?在远方发生的,就说没有什么感觉吗?这是在我们的世界上发生的,很有可能下次轮到自己身上―― 一定要作这样的准备,事前就要想到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对别人的困厄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要分担,要关心,这就是慈悲的体现。想想可做些什么;慈心,不一定是直接的援助,同理心也很重要,不附带别的目的,这是修慈心的起点。通常我们闻知他人的惨况,触动之下会想帮忙,如一时帮不上,往往便算了,但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感受很短暂,即时没法帮忙的话,就会过去了。我们需要进一步设想,灾难会一再发生,要感同身受,就像自己遇上一样,想想如何帮助苦主,一定要这样想。

  「法」(Dharma),有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四大种),由此组成这个世界,而只要其中一种大坏,我们都不能生存。例如没有风――空气,我们会死掉;没有火――温暖,或者没有水,总之缺了任何一种都生存不了。这世界是不会消失的,只是我们的生命会消失而已;这宇宙空间是常的,我们的生命才是无常!近年有人说地球要灭了,大约3年前有人说起来,说世界末日,会大爆炸……有些人指古老文明曾作这样的历史预言,说 2012年地球要毁灭。这世界以前早已存在,年复年,按西元的历法数到现在是2011年,而有人指千年前的古老文明谓将有世界末日云云,也许古时科学家便已一直在数算著末日何时到临;可是千年过去了,地球至今仍然存在。再看看近20年,或者说近100年以来,人类还一直互相打打杀杀,没有学会改进。人类是到了现在才总算刚学著慈悲与爱,才刚开始有一点,这是第一个疑问:我想,人类文明经历数千年了,不是应该有所进步吗?为什么人类文明发展会滞后,到现在才开始稍稍学乖呢?这是一个问题。

  人必须学会分担、分享,这很重要。即使只对著一个人也一样,即使只有你和我存在,也要关心对方,也要关心为何灾难会出现。据我看来,这地球、这山,都会毁灭,因为人太有破坏力了。需要一条路,就把山也凿去。像香港这个小岛,「香港」是人给的名字,所有这一切面貌都是人弄出来的,这地方很小,所有建设都是人造的。千年以来,人类为了自己的需要而驱逐其他动物――你到另一边去,这边是我们的!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肆意破坏环境,霸占土地。以前没那么厉害,如50年前,破坏速度比较慢;但现在却破坏得很大、很快,因为我们不在乎这地球,这自然,这山林,通通不在乎,予取予携。人有这能力就不计后果地做了,我们就是这样。这是没慈心!对一切没有感觉,只讲自己需要,如要水,便随意耗用水资源,丝毫不考虑到其他――离慈悲还远得很!所以,首先应该对於一切环境、一切生命生起感受,对耳闻目睹的景况,对别人死活,先要关心,有感受;这之后,才是开始修慈心。

  人类只一味破坏,用各种资源、物料盖楼房,建得高高的,却没理会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现在自然灾害来了,我们便要接受,这后果是我们自己有份造成的。灾害出现了已不能改变过来,但人与人却可分担困忧,要知道下次很可能轮到自己受害。你要想想怎样做,你是人,有能力和思想,可做些事。先由自己一个人开始,再两个三个的会渐渐多起来。你至少可分担别人的痛苦。慈悲,不只是佛教的,那些外教教徒或者没宗教信仰的人,同样也有慈悲,同样需要慈悲。我们学习佛法,在经藏里头,都有教导我们该怎样修习慈悲。而非佛教徒者,也有很好心肠的人,他们一样愿意帮助他人,一样会因为帮人而高兴。所不同者,是他们没有「前提」(subject),他们可能出於好心而帮人,但没有修习的前提。

  我们有佛陀、上师的教导,但他们却没有,他们的善是不稳定的,时好时坏,易动摇。很多人都有好心,会帮人而不带其他目的,像其他宗教或没有宗教的人都会行善,并为此而高兴,因为高兴也许会再做善事;与人分忧,的确能令人有满足感。但这像一杯半满的水,五十五十――没有保证的,可能下次便已不同了。我们修习就不能这样,我们希望多做善事,学懂更多,做更多,一直做下去。别人不懂佛法,只凭一点善心来行善;我们学佛人,却希望完善完美,会追求下去,是长期的无限的修习。那不是人们需要水就给予水,就当作完了,而是要再想怎样继续支援,让他们长期都不缺水,并与佛法结缘。

  慈善,不是做了便完了,其实需要继续关注。像我那里(印度南部西藏人难民区)的七号村,(2009年)曾因为缺水而来求助於我。为了解决水荒,我们购置设备开挖水井,以汲取地下水,又要铺设水管、建水塔等,而数以千计的村民因此受惠。但他们需要的更是长期的照料,持续的关心。现在他们只有一口井,若干涸的话就再没有水了,整条村很多人都会没水饮用,农作物也种不成。我知道他们的情况,每户人种一点农作物来赚点收入,若没水便连这也没了。我们要对他人之苦要感同身受。

  当时,我们为村民做供水规划,购买器材……一步步的实践。那些设施送来之前一晚,我整晚都在为村民祈请,一直到晚上1时还未休息。一些高地上供水更需要建水泵,还有20尺长的水管,买了一大批……完成工程后,若汲出水来,大家当然高兴,但这是不能保证的,即使设备齐全了,也不一定就有水,让人很担心。到井挖好了,泵出来的水中掺杂有石头,我们便知道是好现象(表示已到达深入地下的岩石层),直到很多水涌出来,才敢确定已找著水源,那时大家都非常高兴。然而,这还是没有保证的,还需要继续抽汲很多个小时。那天从早到晚,一直弄到晚上9:30我才回去寺庙,但因为担心而整晚没有睡。我感受到他们的压力,他们的窘迫就像发生在我身上一样。

  最后工程完成了,地下水来了,解决了旱灾。这完结了吗?未完的。他们来求助,我让他们得到水,我的责任似乎完成了,可以走了――但其实仍需要时常了解情况,关注他们,为他们挂心。有困难就立即帮忙,不只是为他们担心,还要去规划和实践如何帮忙。像这供水计划完成后,还要确定供水持续,确定他们晓得用那些机器和设备,还有谁来管理的问题,既不会浪费,又懂得保养等,一连串的问题都要解决。我还要关心水源会不会干竭,以后供水是否稳定,若用水需求增加又如何……等。尽可能在问题出现前,就给予指导和帮忙,这个那个,都要长期的关注。

  至於对非佛教徒来说,他们也会行善,当然也很好,但不一定是长期、持续的。真正的慈悲是需要持续的,我们要尽力去帮忙――「没完没了」!像前面说的那部电影,帮助人不是为了名气,有没有名完全不重要,只要真正能帮人,生命就有意义。我们都还未成佛,在菩提道上努力修习,尽量行善。就算有时生气了,也不是忘了慈悲。气愤的情绪是长期的吗?不是的。当一个人动气时,可能是火热的(hot),旁人都不敢惹他了;但过后,气消了,就会由温热(warm)而渐变为冷静(cool),翌日甚至可能会笑。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会变的,我们的心是会变的,能改变的,以上所说种种都是例子。

  修习就是要能在心上作出改变,否则便毫无意义。没法开发心灵的话,昨天、今天的我一点都不改变的话,那是没有意思的。即使你因行善而得到名声,或者去追慕有名气的大师,一概都没有用。最重要的是你学会改变自己,学会一点一点改变自己的心。人的名气无论大小,心的素质才是最重要的;富也好,贫也好,心灵素质最重要。即使你其时未有机会付出和分享,你也要在心中保持著这素质,不需要别人来要求你,而是你自己一定要保持这颗心,完全无关外在的目的。当生命到了尽头,拥有的名气或其他一切,在老了或死了的时候,还不是人人都一样?如果心地能保持,有钱没钱也都是一样的。你的心还在那里,充满自信,没有人可拿走或抄去。像前面这电脑产品,人家可抄袭,但心灵是你的,没有人可偷走,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习慈心,对别人的苦难没有感受,没有用行动实践慈悲,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一般人行善,做完就感到满意,再要求他的话,会变成催请、勉强;然而,真正的慈悲,是在行善之后,还想再继续做,做得更多。学佛人就是这样不同,会想继续帮下去,会想之后还可怎样帮上忙――就是这样了,否则,我也不知该是什么了,我也不知何谓「慈悲」了。对吗?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