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29课
2014/9/4   热度:699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29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圣者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通过十品的内容,为后学弟子介绍了如何趣入菩萨行、成就菩萨行的殊胜窍诀。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科判,前面三品是“未生者令生”:怎样生起菩提心;四五六中间三品是“已生令不退”:生起之后怎么样不退失;七品以后是“不退而增上”:在不退的基础上,如何让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辗转增长渐至圆满;最后一品是把所有善根为利益众生而回向。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前三品,也就是未生者令生的殊胜内容。前面两品已经学完,今天开始学习第三品内容——受持菩提心。本品是先通过前行将自己的心修好之后,再真实地受持菩提心——从内心发起殊胜菩提心,然后通过仪轨受持菩萨戒。第三品讲了受戒的前行、后行,但最关键的精要内容是正行部分:受持菩萨戒,所以把 “受持菩提心”作为本品的品名。 现在讲第五个科判——随喜。修持自心、让自相续清净这个内容分了八个科判,前面讲完了四个科判,今天讲第五个。随喜在字面上是随和喜,“随”是跟随一切众生和圣者的善业和福德;“喜”就是欢喜,跟随凡夫和圣者的善根以及由此而来的殊胜安乐而产生欢喜心。 随喜一词不一定用在善法上,跟随恶业而生欢喜也是一种随喜。忏罪文中有:我们忏悔往昔自造、教他造、随喜他造的恶业。我们如果跟随别人的善业而生欢喜,这是一种善法和修行方式;如果跟随别人的恶业而生欢喜,本体即是一种恶业和烦恼心,是产生恶行的因。此处随喜是指跟随善业、安乐而生欢喜。跟随恶业、恶行或者跟随别人的痛苦而生欢喜、幸灾乐祸之类,不属于这个随喜。 随喜是一种心法,我们随喜功德或随喜别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身语表示,但主要还是以心安立,因为它是一种内在的欢喜心。如果我们能够跟随别人的善业而产生欢喜,根本没有嫉妒的烦恼,就是真正的随喜。有时我们看到别人修善法自己做不到,或看到别人的功德自己没有,很自然地产生出嫉妒心。嫉妒一方面是自己不如人,另一方面是自己没做这个善根,看到别人做心中很不舒服。嫉妒本身是一种烦恼,是五毒:贪、嗔、痴、嫉妒、骄傲之一。佛在经典中说,任何一种五毒都能让自己堕恶趣。所以我们对随喜的修法不是听一听、了解一下就可以,而是需要在清楚了知之后,真正去实践和修行。 随喜一方面可以对治嫉妒的烦恼(对他人的善业和安乐真实生起欢喜的时候,这里面是没有嫉妒的),另一方面可以断除相续中的烦恼;还有一个方面是可以让我们无勤获得功德。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见到别人做善法时自己由衷地生起欢喜心,那么自己无勤可以获得与彼同等的功德,因此这是一种无勤获得善根的方法。随喜的本体是远离了嫉妒的一种善法,善根主要是从内心安立,如果自己能够诚心随喜别人的善法、福德、安乐的话,自己也随应地修持了这种善法,也能相应地获得如是的功德。这大概就是它的原理。 听到此处我们马上要问:既然随喜可以无勤地获得善根,那么我们随喜一般世间人的善根,同时也随喜佛菩萨的善根,这些无勤获得的善根有没有差别?实际上是有差别的。并不是所有的善根功德我都能够获得,这里面有所区分。假如我们一随喜就能够完全获得所随喜对境的功德,那么我们随喜释迦佛的善根、文殊菩萨的善根、十方诸佛的善根等等,随喜之后就能够获得如是的功德,那我们的功德很快圆满了,应该马上无勤成佛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方面所随喜的对境有很多种,另一方面能随喜者——我们自己,在随喜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完全获得对方同等的善根,还需要观察。 上师在讲记中提到,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如果我们所随喜对境的境界不如我,比如说他的发心微小,那我在随喜时所获得的善根可能超过他。比如对方做了一件放生的善事,他放了五斤鱼,我看到或听到后很欢喜,产生了随喜心。我自己的发心是通过菩提心或者空性正见摄受的,境界比他高,那我随喜获得的功德反而超过他。如果我随喜对境的境界和我差不多,通过同样的观察,随喜就获得同等的善根。第三种情况:如果我随喜的对境境界比我高,这时我就获得和自己境界相应的善根,就是说我随喜对方的时候,我只相应地获得和我自己水平同等的善根,不能够完全获得对方的善根。比如说对方是佛菩萨,他们正在做广大的利生事业,我们看到之后没有一点嫉妒,真心诚意地随喜。这时我们能够获得善根,但只是对应自己的境界而获得相应的善根。 还有一种情况,上师在讲记中提到,有些人可能是显现上随喜修得太好,听到或看到别人在修善法,就说你们做就可以了,我不用做,只要随喜就行了,我一随喜就获得和你们一样的善根。有些人经常有这样的语言或行为,实际上这种想法值得观察。一方面随喜是调伏我们内心的一种殊胜修法。我们以前再再提到过,佛法所有的修持全是调伏自己的心,绝对不会有任何取巧的方法。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就可以获得某种善根,这样的修法可以说完全没有。因为投机取巧不符合真实的善道,实际上取巧的心相应于懒散或懒惰,自己不愿意去做,找一个借口,想很容易、很取巧地获得这个善根功德,实际上是难以获得的,因为发心不正,怎么可能得到清净的善根呢?也许你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点随喜的心,但夹杂着取巧的动机,不一定能获得这么大的功德。 其实我们再分析一下,如果我们对某个善业或事情,真正非常欢喜的话,我们观察自己是不是很愿意去做?肯定很愿意去做。比如世间人对某种游戏非常喜欢,他愿不愿意亲自去打?肯定很愿意。行为是跟随心而行持的,所以当我们对某个善法真正发自内心欢喜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内心很乐意却坐着不动,别人去做就足够了。从我们平时做事的习惯看,这也是不合理的。再比如:有些世间人很欢喜做某种恶业,也肯定很愿意亲自去做。通过这样的分析可知,如果我们对某种善业真有发自内心的欢喜心,愿不愿意自己做呢?肯定非常愿意。在时间、精力、财富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绝对不可能只动口不动手,肯定愿意积极参与。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善业有很大利益,而且自己也发自内心喜欢这个善业,所以肯定愿意亲自去做。 是不是自己真实欢喜就一定会去做呢?这也要看情况而言。前面我们说,如果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一定会亲自去做;但有时从客观来看,的确时间不够、精力不够或者钱财不够,虽然很想做,但是实在没有能力,这种情况下的随喜也是真实随喜。是不是真实随喜主要看有没有取巧的心,如果没有取巧的心,当条件真实具足的时候,一定会亲自去做的。所以上师在讲记当中提到这样的问题,只是口中说随喜:“你们去做,我一随喜就得到所有的功德”。这种随喜是不是真实的随喜呢?如果自己有取巧的心,不一定得到对方的功德。如果真有一点欢喜心的话,可以相应得到一点点功德。但我们的目标是为了生起菩提心而修随喜,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取巧的方法。取巧的方法表面上看来自己很轻松,实际上这样的修法是假的。我们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使用假的修法能够骗谁呢?骗不过佛菩萨的慧眼,也骗不了因果,只能是骗自己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 我们在修随喜的时候要避免落入这个误区。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不要来假的随喜。有些人看到别人修善法,内心非常不舒服,但还口是心非地说:“随喜、随喜。”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修持佛法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学修佛法调整自己的心,逐渐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把自己的心调整到善法上,从虚伪的状态调整到真实的状态,这个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修学随喜的一种殊胜作用。 当然此处是说我们应该如何随喜,那具体到底应该如何修呢?虽然我们不应该生嫉妒,但是我们没有通过修行佛法的话(有些人天生嫉妒心不是很强,有些人嫉妒心很强,有些人不是特别强也不是没有。)大多数人很容易有意无意地产生嫉妒心。这怎么办呢?当看到别人、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修某种善法、或者得到某种快乐的时候,不需要人劝自己马上就产生嫉妒心,很难产生随喜心。针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因此必须要通过修持对治嫉妒的专门修法,让自己生起欢喜心。这个问题在后面会专门讲到,怎样让我们内心生起欢喜,此处就略过,到时候我们会专门学习对治嫉妒的修法。总而言之,关于随喜要了知的主要问题就是这些。 前面是简单介绍一下随喜的意义,下面我们开始看科判: 辛五(随喜)分二:一、随喜世间善;二、随喜出世善。 所有的善法可以分为世间善根和出世间善根。世间善根可以获得世间安乐,出世间善根可以获得出世间解脱的安乐,世间善和出世间善分别可以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所以这两个方面都要随喜。 首先讲第一、随喜世间善。颂词是: 心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心乐而随喜”:就是说我们看到了别人的善根,应该很高兴地产生欢喜心。随喜谁的善根呢?颂词说“一切众有情”。“一切众有情”这个词很重要,我们看多了有时会忽略。我们看到自己欢喜的人得到福报或修善法时很容易产生随喜心,但看到自己不欢喜的人就很难产生欢喜心。此处颂词说的是“一切众有情”,就是不加简别的所有众生。我们要切实地去行持这种平等、不偏袒的随喜,基础是一定要把平等心修好,就是修好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如果能够把舍心修圆满,我们自然而然就不会有任何的偏袒,不会对亲友和怨敌有偏颇的心态。但是我们刚刚处于入门阶段,还有很多菩萨行我们做不到。因此首先我们要了知,了知之后,我们就能够看出自己的心和颂词标准之间的差距,知道差距之后,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目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逐渐向目标靠近。此处所随喜的范围非常广:一切众生,不单单是人,还有天人、阿修罗(这里不包括圣者,圣者的功德在后面说)还有旁生,旁生也有可能做善行,以及地狱有情。当然地狱有情做善法的几乎没有,如果有的话,我们也随喜。饿鬼当中也有一些心善的饿鬼、修福报的饿鬼,所以这里随喜的对境是一切众有情。 那么随喜什么呢?“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主要是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有因和果的差别。善行是因,如果要息灭痛苦必须要修善行,通过修善行而断除恶业,断除了恶业才能够息灭痛苦,所以善行是息苦的因。“得乐诸福报”:福报是果。得到福报的因是什么?也是善行。众生如果要离苦得乐,都要通过修善法才能成办,所以此处说一切有情离苦得乐全都是因为善行而获得。 我们对于众生现在所行持的种种善行都要随喜,比如说我们在媒体、电视、网络上看到了令人感动的好人好事,我们看到之后当然要随喜。因为这种善行按因果的规律来看,不会空耗,可以帮助行善的人息苦得乐,符合颂词所讲的随喜的对境,对于诸如此类的善行我们要随喜。 善行的果,就是息苦和得福报。比如看到某个众生开始很苦,通过治疗或者其他方式从痛苦中脱离了,我们见他脱苦了我们要随喜。看到这个众生拥有了福报,拥有了世间的快乐,我们也要随喜。 如果我们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息苦得到福报,我们反而生起了嫉妒,很不高兴,对我们的心有什么好处呢?盼着对方受苦,这是一种很恶劣的心,对对方不一定有损害,反而对自己是很大的损害。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有一个原则必须知道,当我们生起一个恶心的时候,比如对张三很不高兴,或对李四很不舒服,经常诅咒对方,愿他得到种种不如意等等,实际上当我们内心中产生这个恶念的时候,伤害了谁?第一个受害者就是自己。因为这个恶念离自己的心是最近的,我们的心马上就很不舒服,所以从当下的状况来看,自己就是第一个受害者,还没伤害到别人首先伤害了自己。而且当我们产生恶心的时候,不单单是当时不舒服,通过这样的恶心又埋下了让自己以后长久受苦的因。我们的恶心究竟能不能伤害到对方呢?这是不一定的。我们有时很纵容自己的恶念,不想对治这些烦恼,但是不要忘了一个事实:当我们在生恶心的时候,第一个受害者就是自己。每个人都想为自已负责任,每个人都愿自己好,但是不掌握善巧的话,实际上还是会伤害自己。反过来说,我们产生一个善心:愿所有众生都过得好,在所有的对境还没有接收到这个信息的时候,自己就是第一个受益者。当你产生这一念善念的时候,心态是非常平和的、充满善意的、很愉快的,当这个力量还没有利益到对方的时候,首先就利益到了自己。这种善念再推广开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善根,会引来以后的种种安乐。这样的善念,可以帮助自己打开狭隘的心,让自已的心变得非常广阔,心胸广阔了,修行就很方便。 当我们产生烦恼或恶念的时候,不妨用这个方法观察一下。作为凡夫人来说,都想为自己好,怎么样能为自己好呢?怎么样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好好想想:当我们诅咒别人,别人不一定受到伤害,但是自己绝对受伤害;当我们发菩提心、祈愿世界和平,祈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安乐,这样的善行实际上真正能够利益自己,我们要了知这些原理。我们修行佛法时,如果能够知道原理再修学就有力量。如果光是说要随喜、要调伏烦恼,不能理解内涵的话,我们做起来会比较勉强,维持不了多久。如果遇到其他违缘,自己的烦恼又上来了,很可能就退失了。我们修菩萨道不是一两天、几个月的事情,我们要在很长的时间当中保持自己的善心,不经常这样思维肯定无法走下去,因为自己的善心很弱而违缘很多。我们知道《入行论》当中包含了很多诸如此类的窍诀,如果我们好好学习《入行论》,对调伏自己的心有决定性的帮助。 此处我们讲随喜世间的善法。我们学佛学到一定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轻视世间人的想法,觉得世间人做的善法既没有菩提心也没有出离心,这样的善法是不是不值得随喜?不是这样的。发了菩提心固然好,但是世间人能够产生善念做一些善事,不论对他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有利的。作为一个菩萨,看到这些善因善果的时候,同样应该生起欢喜。虽然世间人的因缘不足够,不能够真正像一些修行者一样,以出离心菩提心摄受善法,但是他能够修善法,就能够得到安乐,这也是菩萨乐于见到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无差别地随喜世间的诸多善根。 下面讲第二、随喜出世善。出世间的善根包括了已经出世的圣者的善根,以及正在修出世间善根的修行人相续当中的善根。里面又分两种:随喜小乘的善行和随喜大乘的善行。 首先是随喜小乘的善行: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颂词的前两句主要是对小乘因的善行做随喜。“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不仅佛有觉悟,小乘声闻缘觉也有觉悟。佛经当中经常提到三菩提:第一种是声闻菩提,就是声闻的觉悟;第二种是缘觉菩提,就是独觉的觉悟;第三种是佛菩提,是佛陀究竟的觉悟。菩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指佛的究竟菩提,但是此处提到的菩提,主要是指小乘声闻和独觉的觉悟。我们要随喜小乘行者所积累的善行。 要成为一个小乘行者,前提是首先必须要生起出离心,对整个轮回产生厌离,很想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为了远离轮回而发起求解脱的心,这种心就叫出离心。小乘所有解脱的善根都是从出离心的基础上生起的。为了出离轮回守持清净的戒律,为了出离轮回修持人我空性,所有这些修法都可以成为小乘菩提的因。 现在很多人不愿意提小乘大乘的名字,怕有一种不恭敬,所以提南传如何,北传如何,藏传如何。实际上佛经中是直接出现了小乘大乘这个词语的。当然有的时候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讲南传修行者也没什么不对,但是小乘的说法必定是从佛经当中出来的,所以我们也不用害怕: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大乘行者自己编的?贬低小乘等等,实际上在佛经中佛陀是直接这样说的。 当我们看到小乘行人,或者说南传佛法的修行者时,对他们的威仪、他们所守持的清净戒律、他们做的很多善法、他们所修持的禅定或者空性,所有的善根我们都要随喜。还有缘觉(按照佛经当中的观点,为了获得缘觉果位,要积累一百个大劫的资粮。一百个大劫的时间是相当长的,但这个大劫不是无数劫,菩萨为了成佛要积累三个无数劫,一百个大劫看起来很久远,但是比起菩萨的善行不算长。)缘觉修持十二缘起的修法,积累一百个大劫的资粮,这些善根我们要随喜。“彼为菩提因”:因为它们是获得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正因,是一种清净的善业,我们当然要随喜。 修持了正确的因,就一定会有正确的果。我们修法的时候,一方面要修持正确的因,另一方面要让正确的因不出现违缘。就像播种、种庄稼一样,首先要选一个良种,选好之后要遣除各种违缘:不能让苗芽受到霜冻、冰雹等等危害,要采取防护措施,佛教术语叫做具因、无障。任何一个法如果它的因具足了,没有障碍,就一定会结果。我们修行善法也是这样,如果因是正因,而且没有障碍,这个因一定会结果。前面说到“彼为菩提因”,这些小乘行者的因已经圆满了,如果没有障碍的话,就一定会结果。结的什么果呢?因为他所修持的因是离开轮回的因,所以果一定是离开轮回的果。第二句说“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我们要随喜一切有情,真实脱离轮回的痛苦。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些痛苦当中脱离,获得阿罗汉果位,这就是小乘的修法。当然小乘断障的问题、境界问题就比较大了,要讲得是个专题,此处只是讲它的因果,至于细分的问题、断证的问题,有可能在智慧品中提到,到时候我们再做分析。 下面一段讲随喜大乘的因果。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此处讲解的次第是先讲大乘的果,再讲大乘的因。前面一段首先讲小乘的因,再讲小乘的果。 第一句“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是对大乘善行果的随喜。佛菩提,就是究竟的菩提,获得究竟的觉悟,称之为佛陀。佛陀对一切所知没有任何不了知的地方,是大乘的无学地和究竟的果位。首先我们随喜佛陀的觉悟。大乘的有学地是指“佛子地诸果”,佛子是指菩萨,菩萨地是从一地到十地圣者果位,菩萨从一地到十地之间分别由浅至深,由少至多都会有所证悟,断除相应的障碍,这是修行菩萨地所获得的果位,这方面我们也要随喜。这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如果不太严格的话,可以把资粮道加行道放进来。总之我们要随喜佛的菩提和菩萨的诸果。 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必须要知道佛菩提是什么、菩萨一地到十地之间到底有什么功德,我们才能真正地产生随喜心。如果我们只是知道一个概念或名称,我们在随喜的时候这颗心可能不一定很真实,所以我们在解释这个颂词的时候,应该把什么是佛的菩提,佛具足什么样的证悟智慧,佛的功德和方便都要讲解一下。大概了知佛的圆满功德之后,随喜心就不一样了,修行的质量也就不一样了。我们还要知道一地菩萨具有什么功德,十地菩萨具有什么功德,如果真正了知了,大家在随喜的时候也会具有更高质量的随喜,今天时间有限没办法广讲。总而言之,佛断除一切障碍,具足一切功德。我们在看佛传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了知一些佛的生平,知道佛的种种功德。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这些菩萨的事迹我们也看得很多,虽然今天在此处没办法对一地到十地之间菩萨的功德详细介绍,但是总相方面,我们还是能知道菩萨的种种功德事迹,可以从这方面产生随喜心。 第二句说要随喜这些大乘善行的因。“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此处分了两种因:一种是意乐,一种是行为。“能与有情乐,发心福善海”:菩萨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注释中也提到,学习大乘佛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平时我们说为了成佛而修学大乘佛法,这个也对,但不是究竟意义上的对,修学大乘佛法的终极目标是利益众生,成佛是利益众生的方便。此处提到“能与有情乐”,也暗合这个思想。菩萨最初为什么要趣入大乘?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实际上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心就是为了利他,我才求正等正觉的果位。此处说“能与有情乐”,就点出了发菩提心的核心:能够给予有情究竟的快乐。“发心福善海”:就是说发起犹如大海一样广大无边的善心。因为发起了这么清净的心,一定能获得犹如大海一样的福善,所以我们要随喜佛子最初、中间以及最后的犹如大海一般的福德善根。我们在学习第一品时,知道发起一念的菩提心,它的功德善根是无边无际无法衡量的,这么多的佛子在十方世界中,不只是在中国这片地方,而是在整个浩瀚无边的十方世界中,有无量无边的菩萨正在发起菩提心、正在实践菩提行,这样一种善根是无法揣测的。我们了知这个事实,然后对此发起随喜心。 “及诸饶益行”:发了菩提心后,菩萨会做利益众生的善行: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就是行菩提心,六种能够成佛、能够利益众生的行为。对这些能为众生带来安乐的行为我们也要随喜。 大乘的发心是能与有情乐,发心的果是佛的菩提和一到十地菩萨的果位,这些我们都要随喜。如果我们能够真心诚意、没有怀疑地随喜,我们可以因此获得巨大无边的善根。如果我们在听这个颂词的时候,能够跟随颂词思维它的意义,生起一念的随喜之心,当下我们就能获得自己没办法想象的善根。然后通过再再思维、观修和串习,我们的善根也会与日俱增。积累善根也需要善巧方便,这就是一种很殊胜的善巧方便,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就可以获得很殊胜的善根。因此我们要经常修持真实的随喜心,这是第五个加行。 下面讲第六个: 辛六、请转*轮: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请转*轮也是积累善根、净化相续的一种殊胜方便。佛陀如果不出现在世间,不转*轮的话,我们连三宝的名字都无法听到,正是因为佛在世间转了*轮,才给世间带来了正法的光明,我们因而知道了三宝,知道了取舍之道,知道要修行,知道了本性,这些都是通过佛转*轮的恩德才获得的。所以在殊胜的大乘论典中,赞叹佛最殊胜的事业时,没有去赞美佛具有三十二妙相,法相相当庄严,超过当时所有人的相貌;也没有赞叹佛具足很大的神通,可以怎么样撼山动地,可以帮助众生从疾病当中脱离;也没有赞叹佛的弟子很多,包括很多大施主和国王,而是从佛转*轮方面赞叹了佛陀的稀有功德。如果佛不出世,如果佛出世之后不转*轮,众生就无法了知修行之道,没办法从迷惑和烦恼中脱离,所以说最稀有的就是佛讲了法,告诉了众生调伏烦恼的方法,很多众生依靠这个方法调伏了自心,走向了解脱。佛涅槃之后,正法留在世间,一代一代地传承,一代一代地修学。现在我们有幸坐在这里讲闻佛法,也是因为佛转了*轮的恩德,因此我们要请佛转*轮。 佛可能不转*轮吗?从佛的本怀来讲,佛出世就是为了转*轮。但是当年佛在显现上最初不愿意转*轮,一方面是佛说众生的根基比较下劣,没办法接受佛所证悟的正法,所以不愿意转*轮。但是我们也会疑惑:佛难道没有智慧观察,没有方便方法吗?佛所证悟的法义虽然直接讲众生接受不了,但是佛可以从基础的教起,可以挑些简单的,从入门的地方开始宣讲啊,佛陀是遍智嘛。其实,佛说因为众生根基下劣,无法接受正法而不传法,这种说法是不了义的。佛最初不愿意讲法,还有另一个很深的密意。当然我们也是分析过的,在佛经、论典当中也提到,如果随随便便地给众生传法,众生不会重视。法来得太容易了,失去了对法的尊重,法义也会失去应有的价值。所以佛最初不讲法,安住在森林中享受自己的觉悟。这个时候显现上就急坏了梵天和帝释天,佛都出世了,佛都觉悟了,为什么不讲法呢?所以梵天带头,帝释天配合,再辅以众多的天神(当时印度的情况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世人最崇拜的就是梵天、帝释和众天神)郑重地三次祈请佛转*轮。第一次佛不理睬,没有同意;第二次请佛转*轮,佛答应了,梵天一看这么容易佛就同意了,传记上说他显现上嘻嘻哈哈就回去了,佛陀一看这个情况不对,还是不太重视,佛还是没有传法;第三次是梵天帝释天真正地非常非常尊重了,再次地请佛转*轮,这时佛才答应。然后佛到了鹿野苑,首先给五比丘传法,再逐渐给其他众生传法,这些就是为了说明法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佛陀当年为了得到正法,为了得到一个偈颂,甚至为了半个偈颂,可以舍弃自己所有的财富乃至生命,佛求法是通过如此殷重的心去求的,通过这样一种殷重的心去求的法,对他的相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在求法的时候太过于随便,会觉得这个法太容易:是不是和世间的知识一样?有时还不如世间的知识。我们就不会珍惜,不珍惜的话,正法的价值也会消减的。求法者本人不会重视这个法,也不会去修持。前面说的是当年请佛转*轮的情况,后来请转*轮也用于住世的高僧大德,有些时候因为弟子的恶行,显现上上师暂时有厌离心不想传法了,我们也在上师面前祈请转*轮。 上节课我们提到,度化众生需要两方面的因缘,要成为能化所化,必须要有传法者和听法者的因缘,两种因缘聚合了,传法这个缘起和善根才能够成办。所以只是传法者有传法的能力,听法者没有意乐不想听,或者不知道法的价值,一个人讲一个人闻的情况也不会出现。所以请转*轮,最早是在佛出世的时候,后来也用于传承当中。 请转*轮这一支,总的科判是清净自己的相续,通过请转*轮可以清净自己的相续。以前自己有过舍法罪、谤法罪,或者阻碍别人听法等罪过,经常修持请转*轮,这些罪业可以逐渐得以清净。当然请转*轮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善根,可以让自己的心相续得到加持。 我们修这一支的时候,要观想在十方佛面前合掌祈请,对娑婆世界来说,释迦牟尼佛已经趋入涅槃,但是在十方刹土中,还有正在住世的无数佛陀刚刚显现证悟,我们就在诸佛刚刚显现证悟的时候,观想我们拿着*轮等宝物,去祈请诸佛转*轮。世间也有很多菩萨、善知识,因为各种因缘停止转*轮,我们也观想祈请他们转*轮。现在我们就可以一边听一边这样观想。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十方佛”是指所祈请的范围,不是一两尊佛而是十方诸佛。祈请的时候行为是合掌,“诚”是很虔诚的心态。祈请的内容是什么呢?“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为了痛苦迷惑的众生,燃亮正法之灯。众生处于迷惑黑暗当中,如果没有正法,谁能够了知取舍之道?没有正法的牵引谁能够知道本性之道呢?即便我们对照着书本听上师的讲解,有时牵涉到本性问题、空性问题,尚且还不能懂,何况世间中根本就不存在法,不存在法本的时代,我们又通过什么因缘能够了知本性、能够了知心性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正法的指引,众生一定是处于愚痴黑暗当中,为了一切众生不入非道、趋入正道,我们祈请十方诸佛,祈请一切善知识,一定要转*轮。 辛七、祈请不涅槃: 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 住世无量劫,莫令世间迷。 当年佛陀准备趋入涅槃的时候,有一个铁匠的儿子叫真达,他诚心地祈请佛陀住世,佛陀当时答应他再住世三个月。在传承当中,有的善知识准备涅槃的时候,他的弟子或侍者,也是诚心地祈请他延缓涅槃,这种情况很多。为什么要祈请佛住世呢?因为佛或者传承上师们,哪怕是住世一天,即便不传法,也能够给整个世界带来很多的祥和,给众生带来无穷的利益。我们知道一个圣者住世时,有形无形可以度化很多众生,可以帮助很多众生。既然如此,佛及圣者住世和不住世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若佛欲涅槃”,我们也是于十方佛面前,合掌而劝请,祈请一切十方诸佛“住世无量劫”。在无量劫当中不趋入涅槃,不要让世间处于无知无明状态。这就是祈请不涅槃的修法。 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如果我们修行祈请不涅槃,能够消除自己的寿障。当然我们并不是为了消除自己的寿障而去祈请佛不涅槃的,而是它本来就有这个作用。为什么要请佛不涅槃?这里讲得很清楚,如果佛涅槃了,世间会处于迷惑当中,如果佛不涅槃,整个世间就有光明,完全是为了众生的利益着想,才祈求佛、圣者、殊胜的善知识们长久住世,不要入于涅槃的境界当中,所以我们要修行祈请不涅槃的修法。 本课就到这里。
---------------------------------------------------------------------------------------------------- 更多生西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