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禅院话沧桑


2014/9/3    热度:308   

  准提禅院话沧桑

  在惠州西湖西岸绿树丛中的准提禅元院,创建于明代。明未清初时为瑞开阁,因阁中供奉准提菩萨,后称准提阁。阁中有玉佛,高瞰全湖,是岭南佛教著名禅院,很多高僧大德曾驻锡于此。其中空隐和尚道独、澹归和尚今释、雪樵和尚真璞、准提和尚元桴这四大高僧相继在此布道传法,佛教文化非常丰富,是明末清初成为东江最负盛名的禅林之一。

  空隐和尚,俗姓陆,号宗宝,法名道独,别名空隐,广东南海人。明万年四十四年(1616年)年方十六岁,自行执刀剃发,归隐龙山,结庐而居,侍母尽孝十余年。崇祯二年(1629年)往谒江右博山无异禅师,受具足戒而得法,成为曹洞宗三十二代法嗣。旋而返粤,先后住持广州海幢寺,开法罗浮华首台,施戒惠州瑞开阁(今名准提阁)。明末清初岭南佛教振兴,有东江、西江两系,而东江系的发展,肇始於空隐,为振兴东江佛教第一人。他的法嗣遍及南北,其中宏法岭南、大振宗风的天然和尚函是;开法关外、称佛出世的剩人和尚函可;施戒紫禁城、为清顺治皇帝剃度的正觉禅师行森,皆其他的高足弟子。康熙元年(1662年)空隐由广州海幢寺返罗浮,趺坐而逝,寿六十二岁。真身塔于罗浮华首台西溪之南。

  澹归和尚,俗名金堡,字道隐,淅江仁和人,明崇祯十三年进士。明甲申之变后事南明,任兵科给事,在朝中与袁彭年等结为朋党,联手连劾三名宰相,为事过甚,被永历皇帝杖戍清浪卫。他起程行至桂林,适遇清兵南下,遂窜入桂林茅坪庵剃发为僧,法号性因。顺治九年,往广州参拜天然函昰为师,更名今释,字澹归,与师兄今无一起被称为天然法脉二大龙象。康熙元年(1662年),前明大学士李永茂之弟舍丹霞山旧宅为别传寺,请为主持,开堂说法。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澹归托砵流连惠州,挂锡瑞开(准提)阁,与郡人姚子蓉、叶许山、翟宪申、雪樵和尚等交往甚密,形成一个既关切世间政局变化,又坚持行菩萨道的群体,对明未清初惠州的政治文化影响很大。 康熙十九年(1680年),澹归和尚在丹霞寺说偈端坐而逝,寿年六十七岁。??

  雪樵和尚,俗姓徐,法名真璞,福建漳州人, 明季举人,明亡后拒绝仕途,出家为僧,成为岭南高僧木陈道忞弟子。他先后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韶关南华寺等地宏法。康熙年间挂锡惠州,主持西湖瑞开禅院(今准提禅院),施戎宏法。 康熙年间澹归和尚托砵惠州,挂锡端开阁,雪樵和尚盛情款待他,并和郡人叶许山、姚子蓉、翟宪申等与澹归和尚结伴游湖。澹归和尚离开惠州时,作《留别雪樵禅师》诗二首,其中一首曰:“瑞开阁上比重临,水浅蓬莱草自深。不分大声谐里耳,便劳孤掌结同心。虚舟带月还前浦,密竹围烟荡远岑。识得杨岐来路正,一般屋漏两知音。”澹归和尚在诗中的后二句,流露出他与雪樵和尚 虽然宗门不同(澹归属曹洞宗,雪樵属临济宗), 但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释元桴,字石新;俗名叶挺英,号洁吾,惠州城区人,是明兵部尚书了叶梦熊的曾孙。他少为诸生,性孝友,尚意气,行 动过格。崇祯十二年补邑博士弟子,明亡后从雪蘸和尚出家,居西湖准提阁,成为雪樵和尚法嗣。雪樵和尚虽是僧人,但书法造诣很高。元桴得乃师之传,七十高龄还作蝇头小楷,游山履步如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元桴以高寿在本阁坐化。其生前撰有《梦馀集》、《云水残言》等作品,画亦有名,是清初惠州准提阁一位多才多艺的僧人。他在《西湖山居》一诗中,记述了他削发明志和出家后的生活,诗曰:“适性任天游,山中不记秋。堆云还壑隐,选石枕溪流。露滴花光润,风回鸟韵幽。万缘归泡影。世外复何求。”

  准提禅院创建几百年以来,一直香火鼎盛。清嘉庆年间,知府伊秉绶在准提阁兴建“无碍山房”给惠州文人学士进行学习交流和集会,更使准提阁儒佛两盛。清同治年间,惠州名士陈寿祺作《准提阁》诗,描述了当年准提阁状况,其诗曰:“飞阁凌空锁暮烟,抠衣直上翠薇巅。沉沉钟磬穿云表,落落峰恋拜座前。金碧楼台多佛宝,湖山风月上乘禅。凭栏不觉拈花笑,香雨无声洒大千。”除此之外,入清以来咏吟准提阁的诗文还有很多。

  至清末,情况开始变坏。据我国学者马以君先生撰编的《苏曼殊年谱》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我国著名革命僧人苏曼殊从香港往广州寻师不遇,辗转来到惠州,往西湖准提阁拜一老僧为师,第二次剃度出家。苏曼殊来到惠州后,虚托南雄府始兴县赵氏子拜师,师为其取名“遣凡”、法名“博经”、自号“曼殊”。后来苏曼殊因不堪僧人生活清苦,窃其师银洋两毫,经东莞再赴香港,为国民革命效力。从这记述说明,准提阁开始衰落了。

  到民国,惠州佛教状况进一步变坏,连准提阁这位老僧也不知到那里去了。惠州学者张凤子先生写了一首吟《永福寺》诗,又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惠州佛教状况,其诗曰:“九州三西湖,其一在吾土。自从属东坡,遐迩闻风慕。沧桑一朝变,景物渐非故。黄塘辟学舍,准提作苗圃。栖霞僧已逃,迴龙佛无主。古榕与栖禅,樵牧空知处。存者永福寺,天龙无常住。争席累瞿昙,当关迎哮虎。憔悴佛桑花,寂寞菩提树。”大意是民国后,惠州的园通庵(黄塘)已作学舍办学;准提阁的老僧走后成为苗圃场;栖霞寺、迴龙寺、古榕寺、栖禅寺也空无一人;仅剩下永福寺还在接待挂单的行脚僧人;但因“僧多粥少”,僧人之间争吃争住闹得神佛不安,当关住持也无法制止这种混乱局面,只有憔悴的佛桑花和寂寞菩提树见证这一切。在文化大革期间,准提阁再遭灭顶之灾,佛像全被捣毁,禅院改为驻惠军队用房。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制订了宗教政策,逐步重视和恢复佛教文化。2000年准提禅院重建,为释迦、阿弥陀、大日如来三大佛及十八罗汉重塑金身。准提禅院重建规模大大超过以前,巍峨的大雄宝殿隐藏在万绿丛中,每逢初一、十五,成群善男信女结伴上山朝拜,求福求财;禅院的僧人晨钟暮鼓,法事甚勤。每逢月明星稀,清钟夜响,就会令人心旷神怡,幻梦全消。现在的准提禅院不但成为惠州西湖新的旅游景点,也成为惠州佛教文化特色之一。

  恢复佛教文化,也许有些人会将其与悲观厌世,封建迷信等消极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误解。同时也有一种自称为佛教徒的人,没有把握住佛教的实质,只在形式上下功夫,如焚香、打坐、占卜问卦、求福求财等,其实与佛教相差甚远。真正的佛教应该通过对佛经的了解,先把自已变为虚妄,虚妄后对人生各种欲望一无所恋,一无所求,一切皆可抛弃;然后再回过头来,把虚妄变为真实,努力救世,普度众生,不在乎自已的得失,这才是真正的大乘佛教。佛所说法,千经万论,亦不过从不同角度阐述这一精神。厌世——出世——入世——救世是佛法修持的全过程,而那些只会做表面功夫,或只知出世、不知入世和救世的人,说客气一点是小乘,是“自了汉”,在成佛的路上只走了一半的路程。

  准提禅院重修后开光的那天,从西湖苏堤到准提阁山下,一群群善男信女结伴上山朝拜。笔者也混入人群中走进禅院大殿,在香烟燎燎中面对庄严肃穆的大佛双手合十,心中暗念佛祖的教诲:自渡渡人是正信,求福求财是迷信,求法求术是那信;南无(即敬礼),阿弥陀佛!念毕,心身一阵轻松,接着与信众一起下山,沿苏堤向东,又回到繁嚣的尘世。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