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49课


2014/9/4    热度:995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49课

 

  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主要宣讲如何遣除我执,打破我爱执,生起利他的意乐。当然除了生起利他意乐的大目标之外,通过修学此论,也能懂得如何在实际修行中追随佛菩萨的轨迹而行持,这样就可以顺利到达彼岸,获得佛果。

  如何产生菩提心呢?要生起菩提心,必须要积资净障,受菩萨戒等。受戒之后又如何守护菩萨戒呢?菩提心没有生起要让它生起,已生起的不要让它退失,在不退的基础上还要让它再再地增长。无论是受戒后守持菩萨戒,令已生起的菩提心再再增长,还是发菩提心后趋入六度的修持,这些内容都是让我们的相续尽快与菩萨道相应的殊胜方便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受菩萨戒后如何护戒的内容,这是从次第的角度讲的。

  从六度的角度来讲,布施度散于各品当中,没有单独的布施品;持戒度主要是从不放逸和守护正知正念这两品进行学习。我们正在学习一切万法都是依心而安立,一切恶业依心,一切善法也依心。在身、语、意三门中,以意为主。佛经中讲:“意速意为主”:心很迅速,心在一切中为主要。“一切皆依心”就是主要依心。身和语跟随自己的发心有不同的转变,发恶心,身、语就变成恶业;发善心,身语也可以变成善业。

  六度也是依心而安立。前面讲到布施度依心而安立,如果自己能真正放舍内外一切对境,这时就真正圆满了布施度。佛菩萨也是通过消尽相续中的悭吝心,将一切身、财、果德都布施给众生的方式圆满布施度的。所以,布施度是依心而安立。

  丑二、持戒度:

  持戒度这个善法也是依心而安立,依心而圆满.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

  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

  这里以杀生为例来说明,如果持戒度不是安立在心上,而是安立在外境上,就很难圆满持戒度。假如没有看到鱼,或者没有可杀的生物,我们就能持不杀生戒。如此一来,必须要把鱼运输转移到其它地方,使我们看不到所杀的对境,以此圆满不杀生的戒律,这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如果真是通过外境来安立,我们要把鱼转移到什么地方才能让它不遭伤害?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不但做不到,而且与我们修持持戒度的初衷也完全矛盾。不杀鱼,就是在真正修持善法吗?这是不一定的。只是一辈子不杀生,不一定成为一种戒律,也不一定成为一种殊胜的善法,只不过是没有杀生。要真正修持十善,应该有一种誓愿:我发誓从现在开始,不杀一切众生,或者不杀某一种动物,当内心中发起这种誓愿,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善法,成为善业。持戒律的本体,主要是制止我们杀害众生的心,这是安立持戒度的本怀。

  假如因为守持不杀生的戒律,我们就必须要把所有的众生转移到其它地方。如因为害怕杀鱼,就把鱼转移到看不到的地方;害怕杀牛羊,就把牛羊转移到他处;害怕犯杀人的过失,要把人转移到其它世界,自己身边什么众生都没有,以这种方式来圆满持戒度,第一不现实;第二也根本无法修持戒的善法,已经失去了持戒度本身的意义。持戒度本来是让我们生起不杀生的心,是调伏内心、调伏烦恼的一种方法,但现在它不是调伏内心,而是调伏外境,使外境与自己不杀生的戒律相应,这是完全错误的。

  所以,以自性罪或佛制罪的不杀生为例说明,无法从外境上断除杀生的意乐。即便我们眼前看不到众生,但内心当中反复地产生想要杀生的意乐,虽然身和语没有造作杀鱼、杀众生的过失,但内心中强烈地生起想要杀生的想法,这绝对不是戒律圆满的标志。

  杀生第一需要对境;第二需要作意,就是有我要杀的想法;第三需要加行,就是具足真正拿刀去杀这个行为;第四是把众生杀死,这是究竟。真正圆满杀生需要这四个条件。

  因为你面前没有众生,对境不存在故,虽没有加行、究竟,但你的内心生起了强烈的想要杀它的作意,这时虽然没有圆满杀生的罪业,可是以很强烈的、反复杀众生的作意,也会得到部分的罪业。从意业的角度来讲,如果你产生了频频杀害众生的想法,实际上也造了很重的伤害众生的恶业。所以仅仅从外境上做调整是无法圆满持戒度的。相反,如果我们获得断恶之心,就算是我们身边每天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我面对这些众生时,首先发誓不杀害其中任何一个众生,而后生起一定要断除杀害众生的恶心,这就是持戒。

  我们无法在外境上一个一个调整,但如果能够调伏自己的内心,虽然在我面前还有很多众生,但因为我的心调伏的缘故,我就是在守持不杀生的戒律。

  进一步观察,偷盗也如此:假如我们害怕犯盗戒,所以要把所有能偷的东西、财产全部转移,有人可能会偷花、偷树、偷草、偷泥巴、偷石头等,这样自己也没有一个生存的基础了,这是不现实的。

  我们虽处在充满诱惑的环境中,但是考虑到业果不虚,考虑到我们发菩提心是利益有情,而不是伤害有情。偷别人的东西,会给被盗者造成伤害,作为菩萨要利益众生,不能伤害众生,从这方面考虑,就不能偷盗其他众生的财富。偷盗的恶行对于修菩萨道、安住实相是一大障碍,为了我能够顺利修持菩萨道,为了遣除修道过程中的障碍,我发誓决不偷盗,乃至一针一线以上的财物也不窃取。如果有了这种决心,我们就能够守持不偷盗的戒律。

  邪YIN也可类推:害怕犯邪YIN过失,就把男女全部都转移到看不到的地方,这样是不是就能守持戒律?也不一定。与前面分析的道理一样,如果自己内心中有邪YIN想法,实际上也无法守持清净的戒律,与佛陀制定戒律的本意也完全相违。

  又如我们要守持不妄语的戒律,必须把知言解义的人全部转移到其它地方,也就是说,如果害怕造妄语罪,就把能听懂我的话的人全部迁移到其它地方,如此我才可以圆满不妄语戒,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关键是要制止我们的恶心。

  饮酒也同样,世间各种各样的酒类非常多,关键在于我们面对对境时,能够控制自己的贪欲心,因为它会带来很多过失。虽然饮酒不能直接伤害众生,但饮酒是一切过失的来源,饮酒之后就会乱性,思维很迷糊就容易造下其它罪业。所以,我们面对酒、烟、毒品等东西时,应该有一种自律。了知饮酒的过患,了知戒酒的功德利益之后,自己发誓断除饮酒等的过失,才能趋入持戒的修法。

  持戒度的“度”字,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我们真正要用持戒到彼岸,就要彻底断除内心中的恶心。断恶心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对初学者来讲,粗大的恶业尽量不要造,比如不要生起杀害众生的心。但相续中的恶心有时很难控制,有时我们发愿不杀生、不偷盗等。可是因为过去习惯造各种各样的恶业,内心中有很深厚的习气,虽然发誓断除恶业,天天都在发誓愿,天天都在守持戒律,但外境现前时,有时还会产生想杀的念头;看到喜欢的东西,会产生如果这个东西归我该多好的偷盗念头;看见男男女女的时候,产生非份之想,这些念头还会层出不穷,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就应斩断。小的习气引发的分别念,通过修道逐渐对治、压伏,最后通过证悟一切万法空性,彻底予以灭除。

  菩萨获得初地时就已经获得了无漏戒,也就是初地菩萨以前的戒律属于有漏的自性,因为夹杂烦恼,漏就是烦恼。一地以上的菩萨,因为已经现证了法性,所以能够守持无漏戒。到了初地之后,内心当中还有没有烦恼?实际上烦恼的种子还存在。按照大乘经典:一地到七地菩萨的相续当中都存在烦恼障的种子,到八地菩萨时,烦恼障种子才被根本灭除。一地到七地之间,或者到七地末尾的相续中都有烦恼障的种子,但是因为现证了一切万法的实相,了知一切万法本来空性的缘故,种子不会现行,虽然有种子,但种子不会变成像我们凡夫人的烦恼,因为因缘不具足,他们证悟了实相,不会有非理作意,粗大烦恼是不会产生的,所以我们说一地以上的菩萨获得了无漏戒,二地菩萨是持戒度圆满。

  持戒度到彼岸的标准:一是在醒觉位时,粗粗细细的戒律完全守持得非常清净,不管是别解脱戒,还是菩萨戒。另一个标准是:不仅白天不会犯戒,乃至于晚上做梦也不会犯戒。而我们守戒时,白天也许守得非常清净,但晚上做梦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犯戒的情况。这说明我们相续当中的习气,还没有真正遣除。

  我们在梦中犯戒也需要忏悔,虽然在梦中犯戒,并不会破戒,因为制定戒律的前提,主要是针对醒觉位而言,这是标准的基础。至于梦中所做杀生、偷盗、邪YIN等罪业,虽不会犯戒,但有过失,因为我们的心识当时是存在的。当我们看到一条鱼时,如果想把这条鱼杀了烹调吃掉。如果产生了想杀对方的恶心,本身就是有过失的。所以梦中犯戒有过失,但不会因为梦中杀生就犯戒,这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二地菩萨不仅白天不会犯戒,梦中也完全远离了持戒的违品,因此安立为持戒到彼岸,他已经有了戒律波罗蜜多,已经圆满地获得了断恶之心,恶业的相续不会再有,持戒的违品完全断除。所以“说为戒度圆”。

  安立持戒度圆满,主要是从违品已经不再障碍他的角度来说的。至于二地菩萨和三地菩萨的持戒,二地菩萨和佛的相续中的持戒哪个更究竟?当然是佛,或者说三地以上的菩萨,他们的功德更圆满、更究竟。但是从二地开始,持戒就不会再有违品,从这个角度安立戒律度到达了彼岸。佛经中说:什么是戒律度?就是断除害他之心,断除恶心就是持戒度。所以持戒度中杀生、偷盗、或者是邪YIN等,主要是从心上安立的,不仅仅是从行为上安立。

  戒律主要的功用是帮助我们调伏烦恼,帮助我们调心。但外表的持戒,也能帮助我们调心。所以身、语、意远离容易犯戒的环境,是帮助我们有效地调伏烦恼的助缘,主要的意思还是借助持戒来调伏我们的烦恼,调伏我们的心。安立持戒是从心上安立的,持戒度也是从心上安立。

  丑三、安忍度: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

  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安忍度属于六度中的第三度。安忍在经论中从三个不同侧面进行安立。第一是怨敌忍,就是说当怨敌、其他众生对自己伤害时,自己要忍耐,要安忍。第二是修佛法时,如果遇到很炎热、很寒冷,或者很疲倦等,这时自己需要安忍,这是耐苦行忍。修法有痛苦,闻思有痛苦,如果遇到这些痛苦就退失,就无法继续修持菩萨道、积累资粮,所以遇到这些苦行时也要忍耐,这是第二种安忍。第三种安忍是指法忍,对于一切万法的实相能够接受。佛经中说:“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自己的身体是空性,自己的心是空性等,对于这类非常甚深的法,自己能够承受、接受,叫作无生法忍。

  安忍也是从内心安立的,并不是从外境安立。如果安忍是指我们在整个世界当中已经没有怨敌,或是已经灭掉了怨敌的嗔恨心的相续才叫安忍,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呢?“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因为野蛮、顽劣的众生如虚空一样无穷无尽,同样,有嗔心的众生、看不惯自己的众生犹如虚空一样无边无际,层出不穷。如果真想灭除一切怨敌,或者灭掉一切怨敌嗔恨心的相续,因为太多的原故,根本没办法实现。“岂能尽制彼?”怎么能完全制服这些众生?这是根本做不到的。

  “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如果我们能够息灭自己内心当中的嗔恨心,就等于把一切怨敌和一切怨敌的嗔心已经泯灭了。虚空般无量无边的众生,怎样才能把它们完全灭尽呢?不要说我们没有能力,没有时间,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但灭除内心的嗔恨心是完全可以实行的。

  在大乘经论中,尤其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讲安忍时,讲了很多相似的安忍和真实的安忍。相似的安忍有很多种:比如我处于劣势,对方是强势,我斗不过对方,没办法和对方斗,就选择忍耐。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发作肯定要吃亏,所以内心中充满了愤恨,但外表非常柔软,显现弱势的形象,然后对方就不会再伤害自己,这是下级对上级,或者弱者对强者经常使用的方法。有时采取“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态度,现在我没有能力跟你斗,但我怀恨在心,暗地里开始养精蓄锐,等待力量强大,时机到来就予以反击,世间上表达安忍的方式大体都是这样,一个人能够忍气吞声,这是不是真正的安忍?表面上好像是安忍,但实际上是相似的安忍。

  真实的安忍主要是泯灭自己的嗔恨心。如果自己遇到事情时,并不是你太强大,我没办法和你对抗,才选择退缩,这并不等于内心平和,其实充满嗔恨,只不过是斗不过你而已,所以选择退让。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态度,将嗔心在心中埋藏十年,这不是嗔心很轻的表现,而是嗔心很强烈的表现,这绝对不是安忍。真正安忍的核心,就是息灭嗔恨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没有嗔恨心,安忍的精神、核心就是没有嗔心。没有嗔心,不是因为我是弱者、别人欺负我,我打不过你,我才安忍,是因为我的确能够息灭内心当中的嗔心,调伏内心。无论是通过胜义谛的修法,还是世俗谛的修法,克服嗔心,这就是安忍。

  当我处于强势,对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个不如我的人,伤害了我,很多人不会选择忍辱,因为我处于强势,为什么怕你?他会使用一切资源:权利、金钱、力量等,想方设法压制对方。但真正修菩萨道的行者,尤其是在相对弱势的人伤害自己时,对这些人也能够安忍,根本不生起嗔心,这是真正的安忍。根本没有说:我现在没有机会报复你,等十年之后再报复你,一点报复的心都没有。因为他没有嗔心,他没必要这样做。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因为有嗔心,只不过是没有机缘而已,它是建立在嗔心基础上的一种心态。而真正修菩萨道的人,调伏了嗔心,内心中根本没有嗔心,何必十年不晚,也不需要在你面前示弱。因为他的内心根本没有嗔恨你,没有对你发起嗔心。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嗔心,就相当于没有怨敌。息灭嗔恨心,相当于调伏了怨敌。

  我们有时会认为,虽然自己不把对方当成怨敌,但对方对自己的伤害是事实,实际上也是怨敌,这是不一定的。比如:别人伤害自己,如果自己没有把他当成敌人,就可以相安无事。就好象父母在儿女不听话时,打骂他们一样。儿女知道做错了事情,父母虽然打骂自己,但是不会生起嗔恨心的,知道是对自己好;反之亦然,父母会不会把儿女当作怨敌呢,个别情况我们不讲,大多数的情况是不会产生嗔心的。所以虽然伤害的事实是存在的,但不一定就成为怨敌,关键是看心态,不管是父母还是儿女,如果他怀恨在心,这个时候所谓怨敌的概念就形成了;反之,如果没有怀恨在心,怨敌的概念就无法形成。

  很多大德在经论中讲,菩萨发了菩提心之后,当真正生起菩提心的那一刹那,所有的怨敌都消亡了,不会再有怨敌。因为他的心完全是一颗热爱众生的心,利益众生的心,没有丝毫的嗔恨心,怎么可能有怨敌?没有一个怨敌。也许对方把他当怨敌,但是他绝对不会把对方看作怨敌。有了敌对的心,才可能形成怨敌,如果没有敌对的心,不可能成为怨敌。比如对方把我看作是怨敌,是因为他有一颗敌对的心。我是不是他的怨敌?不一定的,因为我对他没有敌对的心,所以他不是我的怨敌。

  菩萨在对待伤害、对待怨敌时,是用一切办法来息灭自己的嗔心。真正能够息灭自己的嗔心,就是真正的安忍。所以,我们通过这种分析,就可以了知安忍并不是在外境上安立的,外境并不是真实的怨敌,外境上没有一个真实怨敌的本体,没有它的实体。

  有时我们认为的怨敌,是不是真实的怨敌呢?如果这个怨敌是真实存在的,不管任何人看到他,都会把他当成怨敌。但这是不一定的。因为我们认定的怨敌,他的朋友亲戚会认为他是最可爱的人。所以怨敌本身是无自性的,关键就是看我们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抱着嗔恨心,抱着敌对心,他就成为怨敌。反之,如果没有敌对心,没有嗔恨心,不单对张三、李四没有敌对心,对一切众生都没有敌对心,以理观察时,这个菩萨还会不会有怨敌存在?绝对不会有。所以颂词讲得很清楚:“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佛陀告诉我们安忍实际的内涵,就是要让我们息灭嗔恨心。前面也讲过,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情况,即使无缘无故遭到别人的伤害,只要我们一生起嗔心,就是自性罪。也许刚开始你有理,但是嗔心一生起来,你就造了自性罪。一生起嗔心,受害者肯定是自己。

  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修行,还是利益有情,都要息灭嗔心。因为相续中有了嗔恨心,一个人的神志就不会清醒,不会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有了嗔恨心,就是堕恶趣的因;有了嗔心,因为它是烦恼的自性,让自己的心不寂静,所以也无法专心地安住在实相中;同时它也是一种修道的障碍。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修安忍。但是很多人,尤其不学习大乘教法的人,认为安忍是消极的退让。当我们了知了安忍的内涵就会知道,它不但不是消极退让,而且是一种上进的心态,是改变自己命运,积极向上的心态。息灭自己的嗔心,对自他不会产生任何的伤害,而且这种修持安忍的方法,可以清净我们内心中无始以来的很多罪业,所以它一定是积极的,一定是向上的。但很多人没有看到它的内涵,只是看到这些修行者很温和、很慈爱,觉得他们好欺负,或认为他们是消极的、只会退让、是没有能力的表现等等。

  当然我们知道,世间人因为不修学佛法,不管修行人怎么做,都会有看法。如果修行人遇到打击、遇到伤害时,积极地反击、反抗,就会有人说修行人一点慈悲心都没有;如果修行人选择退让,或者是以慈悲心对待伤害自己的人,他又会说修行人很软弱。虽然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完全不考虑众生的感受是不对的,但原则上,我们的修行不能以世间人怎么看为标准。因为不管怎么做,没有学习佛法的人永远不会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不是说百分之百的人都不理解,而是说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但是不管怎样,我们的修行必定不是以世间眼光为标准的,他们喜欢怎样,我们怎样去做,那是不对的。应该以佛陀的教育为标准。佛陀在经典中把修安忍的必要性,修安忍的巨大功德和利益讲得很清楚,我们就以此为标准,作为我们修行的原则。至于世间人怎样看修行者,怎样误解修行者,我们是没办法改变的,也没办法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当然,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者,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可以尽量照顾他们的想法。如果不管怎样解释,他们都不理解,那么我们还是按照佛陀的教言去做。

  所以,我们在修安忍时,主要是调伏自己的嗔心,这就是如何修持安忍的核心内容。

  下面通过比喻进一步说明:

  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

  寂天菩萨很善巧很慈悲,打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娑婆世界的路面很不好走,一方面是因为众生的心起伏不定,烦恼很多;一方面是众生的业力很重,由于大家的共业,导致这个世间上有很多的瓦砾、荆棘,地面凹凸不平。我们在这样的大地上行走,很容易损害自己的脚。如果我们害怕伤害,就用大量皮革把整个大地铺满,这样,我们走在上面,就好像走在地毯上一样,走起来就很舒服,不会被割伤了。可到哪里去找这么大的皮革?根本找不到足量的皮革能把整个大地铺满。所以要从外境上把整个大地铺满皮革,来达到脚不被割伤的目的,这是不现实的,根本做不到,这是不懂善巧方便。

  寂天菩萨说有一个善巧方便,不需要这么多的皮革,也能够保护自己的脚,那就是“片革垫靴底”。就是用这种皮革做双鞋,穿在自己的脚上,不需要大量皮革铺满大地,就能保护自己的脚底,“即同覆大地”,这与用皮革把整个大地覆盖、铺满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个比喻很善巧,能够很形象地说明问题,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最主要的是直击它的核心,抓住它的核心之后,用很少的力量就可以做很大的事情,能够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

  世间上还有很多例子我们都可以去观察,都可以去使用。比如我们要换电线,如果我们把一家一家的电全部都关掉,这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把总闸拉掉,所有的事情都解决了,这和上面的原理是一样的。这个例子就很好的说明,如果懂得善巧方便,就能够做到这样的大事。

  下面进一步说明它的含义:

  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

  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如是吾不克”的“克”,不是克服的意思,是“能够”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克勤克俭”,就是能够勤奋,也能够节俭。“如是吾不克”,如是我也不能够“尽制诸外敌”:我也根本不可能把外面的怨敌完全制服住。但有个善巧方便,抓住核心,就是“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单单调伏我这一颗心就足够了,外面的一切怨敌就都已经调伏,根本不需要调伏外面的一个个怨敌。

  世间的人,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如果没有掌握这个窍诀,不懂得“伏心”、“调心”的方便,总是操起兵器打打杀杀,或人和人发生冲突,或地区和地区发生冲突,或国家和国家、民族和民族发生冲突等,都是想要通过制伏外敌的方式解决问题。其实这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时间,精力,财政等,并且也会造下很多罪业,因为他是怀着强烈的嗔恨心伤害对方,发起了身语的恶业,当下所造的罪业还需要他付出非常大的代价,付出如此大的代价结果怎么样?有时表面上看是打败了对方,消灭了很多怨敌,但怨敌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因为这些怨敌有他们的亲人,也有他们的子孙,所以你杀了一个人,相当于和十个人结仇,你杀了十个人就相当于和一百个人结仇,故而,这种方式不会越打压越少,只会越打压越多。这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即便这个人如国王一般厉害,把怨敌斩草除根,就像古代有种严酷的刑法,叫连诛,(就是一个人犯罪之后诛灭九族,有时诛灭十族,连他的老师也诛灭,通过这个方式斩草除根。但历史故事中,还是有漏网之鱼,卷土重来的事例也非常多。即便是他真的把所有的怨敌全部杀尽了,其他的人也吓得不敢动,这时好像已经解决了心腹之患,但我们只要把缘起链拉长一点点观察,他是真正的灭掉了怨敌了吗?不是!今生中好像灭掉了怨敌,但仇恨的种子实际上已经种在了被杀者的相续中,通过无欺的因果缘起规律,他的后世还会有更多的怨敌,相当于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是没办法全部消灭的。今生我们费很多的时间精力,以造很大罪业为代价,也没办法完全制服外敌,即便是有少数侥幸成功的,但他的后世怨敌更多。在他死了之后会直堕恶趣,阎罗狱卒就是怨敌,拼命地折磨你;在下一世之后,他还会有伤害众生的等流果,会再再遇到伤害自己的人。所以我们真正观察起来时,这个代价是太大了,而且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不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和精力、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调伏自心。

  所以佛陀在给我们讲法时,完全讲到了核心,看清楚了事情的本性,告诉我们根本不要这样做,当你调伏了嗔恨心的瞬间,这一世的怨敌就已经穷尽,如果你生生世世都发善心,调伏嗔心,生生世世将不会有怨敌。即使由于以前我们伤害过别人,因为业没有尽的缘故,有可能还要受报,我们还会受一些伤害,但是,随着我们修行的不断增上,随着慈悲心越来越稳固,慈爱地对待一切众生,新的罪业不会再造,旧的罪业一部分自己偿还,一部分由于慈悲心和菩提心灭罪的功能,也可以很快消灭重罪、定业,而且成熟的部分罪业也是重报轻受,所以如果我们抓住了调伏嗔心这一点,就可以把整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而不是像砍树时只摘一些树叶,砍一些枝芽,因为根没有断除,每年都会重新生长,而且越长越高,但只要把它根挖掉了,这棵树就死了。

  同理,我们修行时,核心就是调伏恶心,调伏嗔恨心,如果能够把嗔恨心调伏,所有伤害我们的怨敌,从这时开始完全消失,不需要通过伤害众生,自己造作罪业为代价,也不需要发动大批的军队,花费很长时间、资财,只要调伏自心就够了,只要我们掌握了慈悲喜舍的修法,掌握了菩提心的修法,不断地串习,或以最轻松的方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反复观修,通过这种最简单、最安逸的方式,就可以做到调我伏们的内心。我们花最短的时间,通过最小的代价,做到最大的事情。一切佛菩萨通过此法修行成功了,我们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调伏内心,也完全可以调伏一切的怨敌。如果我们内心对一切众生充满慈爱,别人来欺骗自己、伤害自己、骂自己、打自己,我们不会像没有调心之前那样,觉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一定要报复对方,这种心态是绝对不会有的。我们痛苦的程度关键是看自己的心态,如果自己对一切众生都保持着强烈的慈爱心,即使受到了其他众生的伤害,也会觉得像自己的儿女对自己做伤害一样,对这些伤害都能够忍受;因为自己的内心中对子女充满了爱心的缘故,子女骂自己、打自己都可以承受。如果我们的内心本来有仇恨心,再加上别人伤害自己,就会更加的仇恨,感受的痛苦也更加的强烈,这二者之间就是调心和不调心的巨大差别。

  丑四、精进度:

  精进度是依心安立的,精进的修法也依心安立,精进到彼岸也是通过心来安立。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所谓的精进是什么?后面第七品会讲,精进就是喜于善法的一种心,对于善法喜爱的心就叫做精进。

  从表面上看到一个人很勤奋,很精进,我们会把精进理解成身和语的一种行为。实际上真正的精进,是“进即喜于善”,“喜”很重要,是对善法的欢喜,欢喜就是一种心态。所以我们要真正修精进也是以心为主。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明定心”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指的是静虑所摄的明定心,因为它是以心为主,如果我们能生起一念禅定心,此时就能获得殊胜果报;另一种“明定心”解释为慈悲心,生起一念清明的慈悲心,就能得到广大的果报,这里“梵天果”只是一个例子。印度人很希求上升梵天,把升梵天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所以很多人观修梵天的本尊,修很多苦行,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生到梵天,所以此处寂天菩萨是以梵天果来引导众生,因为这部论典是造给当时印度的弟子们看的,故而以梵天果作为例子宣讲。如果产生了一念明定心可以得到梵天果,当然其他的果位也可以得到的。因为梵天果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欲界中的人道,人道之上有阿修罗道、天道,天道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就是色界,色界的第一天就是梵天,它的品位很高,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生活状况。梵天的内心非常平静,福报很大,相对来讲果报比较圆满,它的因也是需要比较圆满广大才可以:必须要以修十善作为基础,然后要修持一禅以上的禅定(有些地方讲要修持四无量心),通过很多的苦行,死后才会生在梵天,很不容易修。很多外道及印度的修行者为得到梵天果做了很多苦行:有时持各种各样的禁戒,或者用五火烧身,以期得到梵天的欢心,让自己升到梵天去。但如果没有这种明定心,虽然在身、口及善业方面做很多努力,但心力弱是难以成就梵天果的。

  “身口善纵勤”:如果你的心很弱,即便身体方面做很多善法,口中念很多咒语,身、口上“纵勤“,但因为心力太弱,是难以成就梵天果位的。但是如果“生一明定心”,就可以得到梵天果。这可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前面讲的修禅定,如果你的心很定,再加上善业,也就是以心为主,身、语的善业为辅,这时就可以升梵天。另一种解释是在讲记及各大注释中提到的,曾经在古印度有母女二人,相互搀扶着过一条大河(有的说是恒河,有的说是其他河),到了河中央时水流很大,就把她们冲到了激流当中,这时母亲生起了明定心,生起了一念悲心,一念慈心:“我冲走倒没什么,如果我的女儿能够得救的话,我冲走也无所谓。”此时,她的女儿也这样想:“只要我的母亲能够安全,那我冲走也无所谓。”相互之间就产生了这一念的慈心,这一慈心就是颂词中的“明定心”。其实她们两人并没有修持广大的升梵天的因,只因为生起这一念慈心的缘故,死了之后母女二人双双上升梵天界。此例子说明,如果能够生起明定心,生起一念强烈、坚定的慈心,力量是非常大的,她们没有修持其他的善法,只是生起了一念慈心,就已经升到了梵天界,说明她们心力很大,反过来讲,虽然你身、语很精进,心力很弱是难以成就的。

  我们修菩萨道时如何修精进?要对听闻佛法、思维佛法、修行佛法有很大的意乐,心很坚定,再辅以身口的善法,这时因为心力强大就容易成就。

  所以我们在修持精进度时,是以内心的标准来判定。什么是精进度到彼岸?此菩萨远离了一切懈怠的违品,日夜之间完全处在对法的欢喜中,这时精进度就到彼岸了。精进度也是心,不是看身、口怎样,主要是看心怎样,如果心力很强大,一切善法容易成就;如果心力很弱,表面上虽然做很多善法,但心太疲惫、太怯弱,修持善法就难以成就。

  以上就是今天这一堂课的内容。

----------------------------------------------------------------------------------------------------

更多生西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