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五


2014/9/4    热度:1479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五

 

  本卷提要:憍陈如五比丘,优波尼沙陀、香严童子、药王药上二法王子、跋陀婆罗等十六开士、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阿那律陀、周利槃特迦、轿梵钵提、毕陵伽婆蹉、须菩提、舍利弗、普贤菩萨、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优波离、大目犍连、乌刍瑟摩、持地菩萨、月光童子、瑠璃光法王子、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各各自说最初得道的方便以显圆通。

  一、根尘同缘,脱缚无二,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就是无漏的涅槃。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nüè),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zhù)佛如来无上开示。】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来虽然说了第二重道理,我现在看世间上解结的人,假若不知道所结的本元在哪里,我相信这个人,始终不能解开结。世尊,我及会中的有学声闻,也是这样,从无始以来,与这些无明烦恼,共同灭,共同生。我虽然得到这样多闻的善根,有了出家的名义,但是如像隔日疟一般,惟愿大慈心,哀怜沦陷生死的痛苦,在目前的身心当中,以什么为结?怎样才算解?也令未来的苦难众生,能免除轮回之苦,不落在三有之中。说完这番话后,阿难和大众一齐五体投地,泪下如雨,翘首仰望,等候如来的无上开示。

  “第二义门”:前面所说二决定义的第二义:“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世间解结之人”:世间欲解开缠结之人。

  “若不知其所结之元”:如果不知绳结的根源。

  “有学声闻”:阿罗汉以下的二乘人。阿罗汉才称为无学。

  “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从无始际”,于无始最初一念妄动以来。“诸无明”,即“生相无明”,也就是“俱生无明”。

  “名为出家,犹隔日疟”:虽然名为出家来求解脱道,即使证了初果,乃至二、三果,也是未得究竟解脱,依然被缚,就有如得隔日疟一样,隔日暂似解脱。这个非常形象地描述,很好地说明了阿难自己的现状,见地时高时低,没有定见,正因为没有定见,因此也就不会有真正的修行行为,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流于口头言说,并没有真正的明白佛的法义。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祗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其时,世尊怜悯阿难以及在会中众有学的声闻,同时也为未来的一切众生,为出世间的因,作将来正确的眼。用他阎浮檀紫金光色的手,摩阿难的头顶。即时十方普遍有佛的世界,发生六种震动。这些如微尘一样多的如来,凡是现在住在世界上的,各有宝光,从他们的头顶上发出,这些光同时从他们所住的世界中,来到祗陀林,灌如来的顶。这些大众,从来不曾见过这样祥瑞景象。于是阿难和在座大众,都听见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声的告诉阿难说:善哉阿难!你想要知道和你生命共生的无明,使你轮转生死的结根,就是你的六根,并不是其他什么东西。你还想知道什么是无上菩提,能令你迅速证得安乐解脱,寂静妙常的,仍然是你的六根,并不是其他什么东西。

  “为出世因”:为了建立一乘究竟出世之因。或,为众生作一乘究竟出世的因缘。

  “作将来眼”:及作将来世众生修行大乘的指导原则。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六种震动”,为三种形体之物:“动、起、涌”,以及三种声之动:“震、吼、击”。“六种震动”,简单来说,即如来神力感动诸佛世界,而成此有相现象的反应;以密法来说,则表如来将欲开示的法门,将可解脱六道众生;以本经密意来说,则为暗示以及预示如来即将讲说的六根解脱法门。

  “微尘如来住世间者”:微尘沙数的如来,住其本所化世界,也就是于其本处。

  “各有宝光......灌如来顶”:“灌顶”的本义为加持及印可。这里表示释尊欲开示的法,是十方世界诸佛所共同护念、加持的。又这里说灌如来顶,而不灌别处,即表这个法门为顶法,最上之法,也就是所谓“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的大法。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大众对佛的神力,及十方如来的神妙感应,得未曾有而叹异。

  当时佛怜悯会中大众,也为未来世的人,指示出一条康庄大道,作为人天的修行原则。随即伸手摩阿难的头顶,在这动作间,十方佛世界的佛光明,同时也来到祗陀林,集中在佛的头上。这是一个罕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在会大众都欢喜踊跃,叹为稀有。这时在会大众也听到十方佛,异口同声说:“善哉!善哉!阿难!你想知道俱生无明,使你流转生死的结吗?那就是你的六根,并没有其它东西。你又想知道无上觉道,使你速成常、乐、我、净,佛果四德吗?也即是你的六根,并没有其它东西了。”

  也就是说:让众生漂转于轮回之中的根源,让众生能够证得解脱的根源,原来是同一个,都是众生自己的六根。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然听见这样的法音,心里仍然不明白,于是稽首问佛:为什么令我流转生死和速成常、乐、我、净佛果四德,都是由我六根,而不是其它东西呢?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告诉阿难说:根和尘产生于一个本源,缠缚和解脱是一回事。识性是存在于虚妄中,犹如空华一样。阿难!由尘境引发知见,因根而出现影像,所以知见与影像都是前尘所引起的虚妄相想,相和见都没有真实的体性存在。犹如二茎并立的交芦一般,所以你在现在本来的真知真见上,再建立一个知见,就是无明的根本。若是了悟到真知真见,不复更立知见,就是涅槃,无漏真净。为什么在这当中,更能容得下其他任何东西呢?其时,世尊为了重新宣明这个道理而说偈言。

  “根、尘同源”:根与尘为同一源,因为:

  1、同是四大所成。

  2、同源于八识,同是八识所起;以根、尘唯是一心所现。

  3、根尘同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缚、脱无二”:根尘既同一源,则缚与脱也是一。也就是:缚则同脱。

  “识性虚妄”:“识”,指六识。因六识是依根尘而有,故无实自性,因此说其性虚妄不实。

  “由尘发知”:能知须赖所知方能立。

  “因根有相”:所知也需要依能知方得立。

  “相见无性,同于交芦”:“交芦”,是一种芦草,它与一般的芦草不一样,都是二根盘结相连,二茎相交而并立。“六尘之相”及“六根之见”都无自体性,二者互依而生,如同二茎并立的交芦一般。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如果在本性本明的知见上,又立诸根之知,即成为无明的根本,即如头上按头。若如实了知一切“知见”皆“非知见”,也就是说,毕竟无有“知见”可得,这就是涅槃的境界。

  温州遇安禅师,常阅《楞严经》,又名楞严禅师。一日阅《首楞严经》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之句,乃破句读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乃悟。有人语师曰:“破句了也。”师曰:“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六祖惠能大师说:“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志诚再请问六祖说:“不立的意义为何呢?”六祖说:“自性没有一念过非,没有一念痴迷,没有一念散乱,如果念念都能用智慧来观照自心本性,常离一切法的形相执著,就能自由自在,纵横三际十方,都能悠然自得,还有什么需要建立的呢?自性要靠自己觉悟,顿时开悟,顿时修证,并没有一个渐进的次序,所以不必建立一切法。一切诸法本来常自寂灭,还要建立什么次第呢?”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在这个“本性本自清净”、“一切法本不生”如来知见的无上大涅槃境界之中,怎么还更可容立其他愚妄知见,例如立根的知见、或立尘的知见、乃至立识的知见呢?

  佛说:“阿难,六根和六尘,都是同样的根源,结缚和解脱,也从来不是独立的两个。你的见闻觉知的识性,本来就是虚妄的,好像病眼所见虚空中的花色一样。阿难,因为虚妄六尘的存在,才让你产生了虚妄的识性;因为虚妄的六根的存在,才让你产生了种种相的认知。其实种种相,和你的见性,根本就没有实际存在的体性,犹如你将三根芦杆交叉依靠,就可以站立起来一样,三根芦杆互相作为因果为存,其实并不存在三根芦杆合一的真实存在。”

  “因此现在,当你明白认为见性存在的时候,你的这个明白认知,其实就是无明烦恼了;当你明白认知见性并不是真正存在的时候,也就是涅槃,也就算无漏,也就是真正的清净了。在这里面难道还需要别的什么东西吗?”

  佛于是将这些重要义理,用偈颂说出来: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地;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真性有为原是空,一切法从缘而生所以如幻,无为识没有起也没有灭,并不是实有,所以如空华。为了和真相对而说妄,其实真和妄同是二妄。根尘同源,尘能引根,真与非真,以是真妄和合,不可说真,不可说非真,既然真与非真都不可说,又如何而分能见之根,所见之尘,这说明了根尘是相互依赖,中间都没有实性,所以犹如交芦一样。既然如此,则同源无二,所以结解同样的以六根为所依。因此,成圣成凡,都是依六根而修,顺修成圣,逆则成凡,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你观察根与尘相交中的真性,空和有两者都不是,迷晦即是无明,发明便是解脱。解结须要依次第而解,六根的结都同时得解,本元的一也就不存在了。但六根有的圆通,有的不圆通,须要选择圆通的一根,依之入流,就可以成正觉。陀那微细识,习气成为暴流,真非真恐使人迷而不解,所以我常不开演此义。自心取自心,在非幻中产生幻法,不取就没有非幻,非幻尚且不存在,幻法又从哪里建立呢?这就名为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间即超过无学。这个阿毗达磨,是十方薄伽梵,一路的涅槃之门。

  “真性有为空”:认为真性有为时,有为还是空,因为有为属于缘起法;

  “无为无起灭”:认为真性无为时,无为还属幻,因为无为无起灭灵动;

  “言妄显诸真”:我们依靠虚妄的言语,想要显出真实,其实均属虚妄。

  “妄真同二妄”:连真实不真实都谈不上,又哪里来的能见和所见呢?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真性绝待,不可以说是真或非真,如何还有能见之根,及所见之尘?

  “中间无实性,结解同所因”:就连能见和所见之间都没有真实存在,当然就像交芦了,结缚和解脱都是同一根源,佛与凡夫也不会属于异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你看那交芦的本性,既不能说是空,也不能说是有。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迷乱痴暗就是无明,当你明白了也就是解脱了。

  “六解一亦亡”:解开绳结时要一个个来,当六结全解开时,连一都没有了。

  “入流成正觉”:在六根中选择优根,只要能一门深入,自然可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阿赖耶识微细玄妙,种种习气犹如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此中真与非真难以言诠,为免更增混乱,我常不讲。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当自心执取了自心时,本来非幻化的本性,就出现了幻化。

  “不取无非幻”:当自心不执取时,没有了非幻化的本性,又何来非幻化呢?

  “是名妙莲华”:当幻法不存在的时候,这就是妙莲花了。

  “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这也就是金刚王觉性,也就是如幻的正定。

  “弹指超无学”:一弹指间就可以超越无学,这个智慧法门。

  “一路涅槃门”: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唯一的涅槃门径。

  “莲华”,喻真性。能出于淤泥而不受染,如众生虽受长劫沦溺,然真性不失,故一切众生毕竟成佛,乃至“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圆觉经》语)。

  “阿毘达磨”:“阿毘”,无比。“达磨”,法。合言:无比法。由于此法从如来顶出生,所以这个法为最尊、最贵,是名“大佛顶法”,也就是最胜顶法。

  “薄伽梵”:梵语,意译为有德、能破、世尊、尊贵。《佛地经论》云: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种意思。

  这是十方如来所共行的妙庄严路,由此而直通无上大涅槃之门。此经前四卷为大开圆解,是“悟门”;此处开示圆修,是“修门”;第八卷成就圆证,也就是“证门”。

  二、六根之结开解,一根之说亦亡,就能返归为清净的真心。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róu)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于是阿难以及在座中的大众,听到佛如来无上慈悲的教诲,祗夜伽陀这两种形式,杂和精莹清彻的妙理,大众的心目,为之开明,叹息认为这种情况,为过去所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对佛说:我现在听到佛无遮的大悲心所演的性净妙常的真实法句,心中还未了达六解一亡,解结的次第,还要求佛的大慈悲,再怜悯此会的大众及与将来的众生,施以法音,洗涤心中陈染的污垢。

  “祗夜伽陀,杂糅精莹”:“祗夜”,重颂,即于经文长行(散文)之后,再以韵文把前面长行的要义重述一遍。“伽陀”,孤起颂,即于颂文之前,并无长行。 “精莹”:剔透,犹如水晶,指如来的法偈,其形式杂揉了祗夜与伽陀,毫不死板,但其性质却都是一体精莹剔透。

  “心目开明”:心眼开明,即见法清明,得于正解,乃至胜解。

  “无遮”:无遮限,即无分别、无限制,指于布施会中,对一切圣凡、道俗、贵贱等一切人,平等同施,不论于财施或法施都是如此,这种布施法会即称为“无遮会”。

  “六解一亡,舒结伦次”:解开六根结缚的法门的种类及其修行的次第。

  “洗涤沈垢”:至此,与会大众多数表面上的浮垢或已除灭,或沉淀至心底,是故心相表面上已得清明,才能达到“心目开明”。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wǎn)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其时如来于师子座上,整理内外衣,揽七宝几,伸手在几上取劫波罗天的天人所供养的华巾。在大众前挽成一结,给阿难看了说:这叫什么名字?阿难及大众都同声答佛:这名为结。于是如来挽叠华巾,又成一个结,再问阿难:这叫什么?阿难及大众又同声答佛:这也叫结。就这样次第挽叠华巾,共挽成六个结,每一个结挽成后,都拿来问阿难:这叫什么?阿难和大众也是这样次第答佛:这名叫结。

  “涅槃僧”:梵语,音译为泥缚些那,或泥洹僧,意译为裙。十三资具衣之一,似尼众五衣中的下裙而稍有不同。

  “敛僧伽黎”:“僧伽黎”,大衣,即二十五条衣。这里是说如来整理内外衣。

  “劫波罗天”:梵语,也就是夜摩天,又译为焰摩天、炎摩天、或时分天。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wǎn),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佛告诉阿难:我开始挽巾时,你名为结。这叠华巾,最先就是一条,挽第二第三时,为什么你仍然说是结?阿难答佛说:世尊!这个宝叠华,纺织成巾,说我想来,如来挽一次,名为一结,挽一百次,也终须名为百结才是。何况此中,只有六结,结不至于七,也不停在五上,为什么如来只承认最初一结,第二第三就不名为结呢?

  “叠华巾”:宝叠华织成的巾。

  “缉”:绩,以缕缝布的边。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佛告诉阿难:这个宝华巾,你知道这个巾,元止一条,因为我六次挽他,就说他是六个结,你仔细观察,巾体本来是同,因为结的缘故而有异,你的看法如何?依此次第以至于第六结产生。我现在要将第六结说成第一,可以吗?不可以的,世尊!只要这六个结存在,第六结就始终不能说成第一,纵然我历生尽我的智慧来明辩,又怎么能使这六结的名称错乱呢?佛说:是这样的,六结虽然不同,回顾他的本因,却是一条华巾所造,令他杂乱,始终是不可能的。现在你的六根,也是这样的,在毕竟同当中产生毕竟异。

  “巾体是同,因结有异”:巾体本来是同一个,会不会因为打了结,而令巾体变成不一样了?比喻:心体本是一,会不会因为六根区隔,而令心的本体变成有异?

  “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我现如果想把最后打成的这第六个结,倒过来把它称为是第一个结,这样能成吗?

  “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即使再有口才的人,也无法用狡辩术而真正将这六个结的次第以及名称,全都搅乱了。

  “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这六个结虽然不是同一个,但是我们如果回顾其本因(本体),实只是一巾所造。

  “令其杂乱,终不得成”;虽然六结同是一巾所造,但法如是故,既已成结,再要任意乱其次第,也是不可得了。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一心所成的六根与一巾所成的六结一样;在毕竟同的“体”中,生出毕竟异的“用”:用虽有别,而体仍旧是一,不会因用的多寡而改变其体一的性。六个结名次确实不同,如你追究它的来源,都同是一巾所造,把名次颠倒当然不对。你需要知道,六根也是一样,本来是相同,但六根六用不同,也就是在毕竟同中,成毕竟异了。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佛告诉阿难:你一定嫌这六结各异,希望他只成一结,要怎样才能如此呢?阿难说:这六个结成了后,是非就产生了,这当中就产生了此结不是彼结,彼结不是此结等问题。如来现在若是把这些结一齐解除,结没有了,自然没有彼此可分,这时,一结的名称也安不上,哪里还有六呢!佛说:我说的六解一亡,就是这个道理。

  “汝必嫌此六结不成”:你如果实在不喜欢这六结,而希望它们不成就,不存在的话。

  “愿乐一成”:你如果实在厌离根结,而欲成一心清净解脱。

  “是非锋起”:是与非的诤论如刀锋而起。以如是的诤论能伤人,尤其是能伤人的慧命,所以比喻为刀锋。

  “若总解除”:这些结如果全都解除。

  “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六结若解除,即无结存在,不存在即是不生,如是则无彼与此的位置、次第与名相。

  “尚不名一,六云何成”:如果连“一巾”的名尚不可得,则“六结”的名怎么能成立呢?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佛立刻肯定了前面阿难所说的见解:你说的很对!阿难,其实我在前面所说的六解一亡的意思,也就是这样的。只因为你从无始轮回以来,心性狂乱,虚妄地产生了种种的知见,再由这个虚妄的知见,产生出更加多的虚妄幻像出来,从来都没有歇止的时候。

  在这个情况下,就好像前面我们所讲过的“瞪发劳相”的原理一样,因为你的眼目过于疲劳,就产生了虚妄的见性,也就看到了虚妄的色尘,就在本来澄明清净的本性中,妄起了种种的空中狂花。毫无理由根源地就产生了种种一切世间的显现。阿难!所谓的山河大地,所谓的日月星辰,所谓的六道众生,所谓的无始轮回,所谓的涅槃寂静,所谓的常乐我净,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是“瞪发劳相”的虚空中颠倒狂乱的虚妄的花色而已,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我写过一篇博文,《我的世界只有我》,在这里供养给大家:

  我站在大圆镜前,欣赏自己的作品:地水火风,芸芸众生,山河大地,古往今来,了了分明,无碍显现,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粉墨登场。

  无所从来的我,享受着轮回与涅槃。我知道,在我生起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所以我对这个如幻的世界没有任何意见,不抱怨,也无需推诿。古往今来发生的这一切,我承担完全责任。我爱这一切,看似复杂,却有条不紊,徐徐运作,如水月无痕。花开花谢,丰富而优雅;云卷云舒,和谐而安祥。似动而静,润物无声,处处禅定;似静而动,不离自性,时时般若。

  镜中这水彩般的人、法、物、事,一幕幕,都是我连绵的念头,妙思纷纭,天马行空。一些念头静下来,觉了,称作十方诸佛;无数念头忙碌碌,未觉,名为九界众生。先觉的念头觉后觉,叫度众生;后觉的念头随先觉,名修行。先觉劝导未觉,虽是自言自语,却名弘法利生;未觉纠缠未觉,明明自寻烦恼,依旧执著斗诤。

  因为,我的世界只有我,所以,我的世界没有我。情与无情,同具正觉。在这个世界里,要做的也只是享用这份寂静的庄严。没有成功和失败,不存在荣誉和屈辱,不必炫耀和隐藏,无须造作和取舍。启用时,天地日月光明显赫;安息时,万物山河归于寂灭。虚空而万有,明亮而平淡,周遍而安住,如如不动而生机盎然。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牵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阿难说:这个狂劳同结,如何能解除呢?如来用手将所结的华巾,偏拉他的左方,问阿难说:这样能解吗?阿难答:不能,世尊!如来再用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道:这样能解吗?不能,世尊!

  “偏牵其左”:把有结的巾向左一拉。

  “偏牵右边”:把有结的巾向右一拉。

  “左、右”比喻空有二边,都成边见,所以空有二者都不对,都违背于如来中道正见。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佛告诉阿难:我现在用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开,你想个办法,怎样才能解开?阿难答佛说:世尊!应当从结的中心来解,就可以使结分散。佛告诉阿难:就是这样。要想解开结,应当从结心动手。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并不是取世间法中的和合粗相而言。如来阐发说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知道他们从什么因而来,也知道他们随什么缘而出现。如此甚至于恒河沙世界之外,一点一滴的雨,也知道他们的头数,眼前的种种现象,松为什么直?棘为什么曲?天鹅何以生来便白?乌鸦何以从来就黑?都能一一了知他们的根元和由来。所以阿难!随你的心中,选择六根中一根,只要根结一解除,尘相自然消灭,此时,一切妄境界全部消亡,不是真又是什么呢?

  “汝设方便,云何解成”:你想看看有什么方法,才可把这结给解开。这就是所谓的观机逗教,佛不直说,而令阿难自思自解。

  “当于结心,解即分散”:应当在结心之处,只要一解,此结就分散了。“当于结心”也隐含了“直指人心”的意思。修行须在心地上下功夫。“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整个大乘佛法,一个发起菩提心的人修学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因地安住真如圆觉的功德,行门随顺真如圆觉的功德,果地还是在开显真如圆觉的功德。可见,解脱的境界不是诸佛菩萨的专利,是凡人都可以切身体验的觉知。众生的烦恼来源于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看不清自己的状态,却贪恋于虚构的世俗目标,于是感官被扭曲和混乱。

  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正等正觉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觉的境界中圆满,因而完整的心灵解脱,也只能在本觉自性中实现,圆满的觉悟之道,从来也不能向外寻觅和希求。

  “我说佛法”:指我以上所说的从根解除,而达圆通,以至成佛的法门。

  “从因缘生”:这“因缘”是指最胜上的因缘,是如来自证的“如来密因”的因缘,而非人天乘和小乘所能理解的因缘。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来以自觉圣智而开显明了世间及出世间一切诸法,都了知其本起的因,这就是如来藏,为一切法的究竟本因,众生依此本因,而各随其所遇的缘,出生十法界依正、染净一切现象。

  “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甚至一滴雨水,如来的智慧也能确知其中由多少小雨滴组成,因为如来已得正遍知觉,如实了知众生以何因缘,而可得多少雨水之滋润。

  “松直、棘曲,鹄白、乌玄”:松树以何因缘而挺直,荆棘以何因缘而弯曲,鹄何以生来即是白色,而乌鸦何以生来即是黑色。

  “皆了元由”:如是等一切依正之法,如来都了知其元由。

  “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能取的六根的缠结如果解除,则所取的尘自然不生。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阿难!我现在问你,这个劫波罗巾,六个结都在眼前,我们要想同时解除他,能够同时解除吗?不能,世尊!这个结本来是按次第挽成的,现在仍然应当依次第而解。六个结虽然同体,然而绾结不同时,现在解结时,怎么能同时解除呢?佛说:要解除六根的结,也是这样的,这个根结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这就名为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法忍。

  “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这现前的六个结,如果同时去把它们解开,能不能在同一时间内都解除呢?

  “六结同体,结不同时”:这六个结虽同是一个巾体,但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内结成的。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先证得人空,即“人无我”,此是小乘所证。

  “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证得“人空”之后,若上上增进,则悟此人空之空性本自圆明,无空相可得,即证“法空”,也就是“法无我”,而成就法解脱。

  “解脱法已,俱空不生”:菩萨在得法解脱,证得法空之后,又更进一步,证得人空与法空二者俱是无有自性,本不生,也就是所谓“二空亦空”。这也是《大般若经》所说的“第一义空”,或“第一义谛大空”。

  “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三摩地”,正定;定慧等持,有译为三昧。这里特指首楞严三昧。“忍”,安忍,忍可,持心不动的意思。“无生忍”,即菩萨于三摩地中,观一切法本不生,而忍可于心,并以此忍智持心而不动,称为“无生法忍”。

  第一根解的结是分别我执,次第的是分别法执、俱生我执、俱生法执、连俱生种子都净尽了。这时菩萨的空性坚固圆明,确实没有少法可得,忍可于定心中,便是得证无生法忍。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阿难及座中大众,听受了佛的开示后,觉悟到六根中的本性,本来是圆通无碍的,没有什么疑惑了。大家同时合掌顶礼双足而对佛说:我们现在觉得身心皎洁清净,痛快无碍,虽然已悟得了六消一亡的道理,然而犹未了达什么是圆通的本根?世尊,我辈飘零在生死海中,累劫孤露无依,哪里有心思想到能够参与到佛的弟子行列里,正如一个失了乳的婴儿,忽然遇到慈母,若再能因为这种非常的际遇而成就圣道,假若把所闻的密言仅在理上悟到,自己全无新证,那就和没有听到,没有差别。现在只有希望佛的大慈悲心,把秘密严净的佛法,加惠予我,成就如来最后的开示。讲完这番话后,阿难五体投地的虔诚俯伏顶礼,然后退藏秘机,等待佛的秘密指授。

  “飘零”:漂流生死,零落诸趣。

  “积劫孤露”:众生从无量劫来,于生死中独来独往,没有善知识或善友提携、教导、护念,如人幼年丧父,无有依怙;无涅槃可作依止,如人露宿野外、街头。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如果由于此首楞严大会的因缘际会,而令菩提道得以成就,这样即十分庆幸。

  “所得密言,还同本悟”:“本悟”,指昔日依文解义之解悟,不是于深理的真悟。这里是说,反之,若今日所闻得之无上密因之法言,还是与往昔一样,只是依文解义之解悟,而不能真正悟入。

  关于“密言”的秘密,有“二密”:第一个意思是隐藏,第二个意思是保密。保密是人为的,故意不让人知道。隐藏不是人为的,而是本来就是隐藏的。就像隐藏在地下别人看不见的矿藏,不是某人专门把它埋在地下,而是它本身就在地下或海底。

  隐藏什么呢?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既不是佛隐藏,也不是别人隐藏,而是在我们一生下来的时候,就因为有烦恼、有无明,而把如来藏覆盖在烦恼无明的下面,使我们看不见。这不是人为的而是先天的,自从我们的八识成立以来,如来藏虽然存在,凡夫却看不见。

  人为保密的又是什么呢?不是说楞严法门里面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很肮脏的东西要保密,而是要保守楞严法门所认为的“烦恼即是菩提”,“轮回即是涅槃”,“众生即是佛”这些高深的见解。

  为什么要保密呢?因为假使不保密,很多人就不能理解。

  绝大多数佛教徒认为,我们现在不是佛是众生,世界就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样是不清净的。烦恼是有害的东西,它永远都不是佛的智慧,但我们可以通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把不清净的东西转化为清净,周边的世界能够转化为佛的净土,烦恼也可以转化为佛的智慧。经过逐步的修行,一个普通人可以变成一地以上的圣者菩萨,然后上升到二地、三地……十地,最后才是成佛。

  除非不信佛,否则所有的佛教徒都会认为这个理论没有漏洞,即使是小乘佛教徒也能接受这种观点。但是,如果冒然地给他们说“烦恼即是菩提”,“众生即是佛”之类的话,很多人就会大惑不解——如果烦恼就是菩提,贪瞋痴就是智慧,那在产生一个瞋心或者贪心的时候,我为什么还要断除它呢?假如众生是佛,那地狱里面的众生也是佛了,佛怎么还要堕地狱呢?假如轮回是涅槃的话,那我们天天追求的解脱也变成轮回了,轮回有什么好追求的?会出现很多这样的疑问,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假如仅仅不理解也没有太大问题,但众生的傲慢心是很厉害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会断然否认,在造口业的同时还会产生邪见。

  为了保护这些根机的学佛人或根本不学佛的人,楞严法门不得已只能采取保密的措施,尽力不让他们听见这些观点,等他们根机成熟以后,再慢慢引导他们一步步将见解提升。首先让他们了解轮回是苦、人身难得等等;当对方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再告诉他,虽然其他一切都是存在的,但人我是不存在的。其他的都可以执着,但不要有人我执;在对方理解以后,又再告诉他,既然人我不存在,其他东西也有可能不存在,因为没有其他东西存在的理由。

  当对方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根机成熟的时候,通过中观理论的观察,就有可能逐渐发现周边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继而人无我、法无我等空性境界一下子就能豁然顿悟——一切都是不存在的,虽然我的眼睛看得到外在的东西,但都是现而无性、无有实质的。这样他就有可能继续由浅入深,逐步理解到显空无二的、互不矛盾的道理;在理解显空无二之理以后,就要告诉他,虽然你原来的观点是非常好的,但有一点点缺陷:其实,心的本性是一个叫做清净的东西,那个被叫做清净的东西和你以前所理解的空性一点也不矛盾,只是你以前没有考虑到而已。

  所以,要了解楞严法门的见解,只能逐步逐步地来,决不允许什么也不懂的时候就草率地去听“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否则很多人就会对楞严法门产生邪见。当然,对楞严法门产生邪见对如来藏本身不会有什么损害,但产生邪见的人却会成为牺牲品,所以,为了不让听者造业,保护他们的善根,传密法的时候应当小心翼翼,必须在机缘成熟,确定对方有接受能力的时候,才告诉对方。

  就像对小学一年级的弟子不能讲大学课程一样,最上乘,尤其是“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也必须一步一步地引导上去。当然,这是针对普通人而言的,有些根机非常成熟的特殊法器——前世有一定的第一义谛学习或修行基础,甚至有一些成就或修证,这种人虽然没有经过中观等等的学习,但天生就对最上乘教法有一定的信心,一给讲楞严,他就会觉得受益无穷。

  其实,包括大乘的人无我、法无我等空性见解也是这样,也需要保密,不能公开宣讲。其中人无我还好一点,法无我更不能不观察听者的承受能力,随随便便、不择时机地公开宣讲,否则也有可能犯菩萨戒。

  不仅是空性,菩提心也需要保密。按照无著菩萨的传承,菩提心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其中行菩提心的自他相换等修法也要保密。假使根本不观察听众的心态,随便在人群中宣传,大乘佛教就是要自他相换——一定要把自己的一切幸福分享给众生,并甘愿承受众生的所有痛苦,很多人也会觉得没有必要、没有理由,佛教的要求太极端、太过分了。因为理解不了,所以更不愿意学。虽然不学没有什么问题,但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理论太过分,反而会诽谤,这是最可怕的。所以,行菩提心的修法也不能让非法器知道,这不是意味着行菩提心当中有什么肮脏的东西。

  任何一件事都是这样,越是深奥越不能让人理解,所以佛告诉我们:对于非法器,最上教法坚决要保密,不可说。对具信法器,就坚决不能保密,一定要说。

  “则与未闻无有差别”:若徒有文字知解,而不能行证,则与未听闻并没有多大差别,以不能真实受用故。

  “惠我秘严”:“秘严”,秘密严净之法门。以依如来密因,故是“秘”。以依圆通根,返闻自性,逆流断惑,此为了义之修证,非著相、不离染著之修,故是庄严清净之法。

  “退藏密极”:“退”,退归本位。“藏”隐藏。“密极”,暗中求佛加持之动极。

  “冀佛冥授”:希望佛暗中以神力加持而传授。

  这时阿难和大众,听到佛的开示,完全明白,没有一点怀疑。合掌致谢说:“我们今日身心轻安,绝对没有挂碍了。对于六解一亡的道理,也了解到不少,但关于怎样是圆通本根,仍未彻底晓得。我们多劫飘零三界,孤苦无援,今日真是梦想不到,能和佛一起,如失乳的婴儿,再遇母亲一样。若能籍此机会圆成道业,就再好不过了。不是的话,只牢记佛的说话,就算听了和没有听到是没有分别。希望您再为我们讲说最彻底微妙的了义方法,我们一定如说实行的。”

  下面将要学习的是二十五种圆通,都是以根尘为载体,观外物为内心,借假修真,明了本来,成就圆通。如佛陀教导周利槃特尊者念诵“扫把”的教法,就是观想院落为心地,每日“扫尘除垢”,终获破迷开悟。其原理如同《坛经》中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也如同九节佛风的观想呼吸等。所谓密教,是指修学仪轨;所谓显教,是指修学原理。此二者,同出而异名。

  三、二十四位大弟子各自陈述所修行的法门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其时,世尊普告与会大众的大菩萨及众位证得漏尽的大阿罗汉:你们这些菩萨及阿罗汉,生在我的佛法中,成为无学,我现问你们,最初发心悟入十八界中,谁最圆通?以什么方便,而入到三摩地的?

  “生我法中”:诸菩萨与阿罗汉,于佛法中得证法身,犹如于佛法中出生一般。

  “得成无学”:无学道通常指阿罗汉而言,以阿罗汉“我生(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所以在出世法上,名为无学。菩萨也有“无学”,即达到十地的菩萨知真本有,达妄本空,修即无修,因此也称菩萨的“无学道”。

  “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当你在初发心修行时,得以开悟,在这十八界中,以哪一个法门,对你来讲,最为圆通?

  “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你们以哪个法门为方便而入首楞严三昧,自证真如?

  下面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二十五圆通章”,由二十五位大成就者分别向佛及与会大众汇报自己因地修行的方法、路径和成果。其中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作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加上地、水、火、风、空、根、识,这就是二十五。就是把这十八界加上地水火风空根识,整合起来,正好就是二十五个。以亲身体验的事实说明:一切都是如来藏的显现,显现的一切都是如来藏。这些看似是烦恼根尘,但却都是如来藏性的显现。菩萨如实观照其中任何一个,都能顺藤摸瓜,就路还家,破迷开悟,证三摩地。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明了的就是,无论这位大成就者看似是在物体、事项,还是行为上的努力,实际上都是在心地上用功。只是以物为载体,以物为坛城,以物为本尊。借物为心,借物观心,借物调心,借物修心,借物觉心,借物显心而已。不明了这一点,就看不懂“二十五圆通章”。

  (一)六尘圆通

  1﹒声尘圆通(憍陈那等五比丘)

  【憍(jiāo)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这时阿若多、马胜、小贤、拘利、饮光五位比丘,起来恭敬顶礼佛足,说:“当年我们在鹿苑和鸡园,佛成道后,前来为我们开示苦、集、灭、道四种现实中的真理后,问我们明白了没有,我们说:已经完全了解。佛就印可证明我们,名叫阿若多,意即最初领解的意思。我们从佛的声音而得悟入,明白声尘是因缘生,相妄而性真,原是妙觉明体,圆照法界。故此由观察声尘,证得阿罗汉境界。你现在问及哪一个法门最圆通,根据我们的体会,从声尘下手,最容易得入正定。”

  “鸡园”:《大智度论》说:昔因野火烧林,林中有雉(zhì)鸡(鸟名,形似鸡)飞入水中,湿其身以救火,经七日夜,感得净居天人下雨灭火,因而名彼林为鸡园。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佛在开示四谛法后,问诸比丘解否,我最先表示我已解了。

  “阿若多”:意思是“最初解”。

  “妙音密圆”:“密圆”,秘密周圆。这是指憍陈那所悟的内容,为佛说法时的微妙音声,其体秘密,以音声的本体乃如来藏,故极深密,其用周圆,遍十方界。

  “我于音声得阿罗汉”:我即以音声(声尘)为本修因,而得开解,悟明真谛,因此得证阿罗汉道。

  2﹒色尘圆通(优波尼沙陀尊者)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优波尼沙陀亦随着起立,敬礼佛说:“我当年亦见佛成道,因为我性偏向贪欲,烦恼特别严重,您指导我修学对不净方面观察,深厌自身九孔常流出的都是不净,乃至死后最终余下的白骨,焚化成微尘后,被风一吹便散向空中去。明白了色空二俱无我可得,何况贪欲、烦恼、妄想呢!由此深入色尘观察,得成无学阿罗汉,佛为我作证明,名叫尼沙陀,是色性空的意思。由色尘空而知道色性不灭,色性才是微妙的色,圆遍法界。我以观色尘为因地心,得成四果。您现在问及哪一个法门最圆通,根据我的体会,从色尘下手,最容易得入正定。”

  “优波尼沙陀”:意思是色性空。

  “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我依佛所教而观色法的不净相,而对欲念生大厌离。“不净相”指“九想观”的相(即观想人死后,其尸体产生如下九种变化):一、膨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塗想,五、脓烂想,六、虫啖想,七、分散想,八、白骨想,九、烧想。

  “悟诸色性,以从不净”:悟了诸色法,是从最根本的不净,种子不净、生处不净等而来。

  “白骨、微尘归于虚空”:我又于九想观中,观众生肉体死后终成白骨,白骨遇野火燃烧后化为微尘,微尘于风过处,应念消散,犹如虚空。

  “空、色二无,成无学道”:我又观虚空与色法二者,都无相可得,因此而证色、空二空,而得成就无学道果。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如来印可我的所证,并以我所实证的“尘性空”(色性空)的法,而赐我的名为“尼沙陀”。

  “尘色既尽,妙色密圆”:妄尘的色相既得销尽,则真性的妙色即得显现无量庄严、深密、圆满、周遍法界。以不为凡夫和外道所知所见,所以称深密。

  这里,我们介绍一下佛教的“不净观”:

  不净观,佛教禅观修持的重要方法。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数息观)之一。不净观与数息观,合称二甘露门。此外,观身不净,也是四念处之一。不净观通过观想自身和他人身体的种种污秽不净现象,消除自身对欲望的贪恋,是对治贪欲的关键方法,佛教禅观修持的重要法门。

  佛教经典中介绍的不净观修持方法,一种是直接观想自身和他人的不净,如《治禅病秘要法》中的“治行者贪YIN患法”;另一种则是观想人死后尸体种种变化的现象。《禅法要解经》说:“观死尸臭烂不净,我身不净亦复如是。如是观已,心生恶厌。取是相已,至闲静处,若树下,若空舍,以所取相,自观不净。处处遍察,系心身中,不令外出。若心驰散,还摄缘中。”在此过程中,取相是一个关键步骤。

  《清净道论》中详细介绍了不净观修法,包括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共十种死者的不净相,并且详细介绍了取相的方法。所谓取相,是指细致地观察尸体的各种不净相,而作为观想的基础。以膨胀不净相为例,需要反复观察膨胀不净相的颜色、性别、形状、方位、空间、界限、关节、孔隙、凹部、凸部与周围等相。开眼观看而取相,而后闭眼专思,反复进行,直至达到闭眼观想时,不净相能够如开眼时一样显现出来,达到“善取”的标准。之后,则在经行和坐禅时继续观想不净。此外,取相时还应当记忆取相处的环境、往返的路途等,以助记忆。

  《思惟略要法》中也有取相后修持不净观的介绍:“凡求初禅,先习诸观。或行四无量,或观不净,或观因缘,或念佛三昧,或安那般那。然后得入初禅则易。若利根之人直求禅者,观于五欲种种过患,犹如火坑,亦如厕舍。念初禅地,如清凉池,如高台观。五盖则除,便得初禅。如波利仙人初学禅时,道见死女膨胀烂臭,谛心取相,自观其身,如彼不异,静处专思,便得初禅。”其中“谛心取相”的记述,说明对于不净观修持,细致地进行取相,是一个关键步骤。通过“谛心取相”的练习,达到闭目时观想的不净相与开目时所见一致,是不净观成功的基本要素。

  《清净道论》中还指出,男子对于女体(尸),女子对于男体(尸)进行取相,是不适宜的。这是因为由于存在顽固的习气,异性的尸体可能成为扰乱的缘,而不能生起纯粹的不净相。并引用《中部义疏》所说,虽系腐烂的女人亦能夺去男子的心。所以,应当对同性的尸体取相。

  在此,我们再深入了解一下“不净观”在“三主要道”修行中的次第。

  “三主要道”,是西藏佛教大德宗喀巴大师对全部佛法的精要总结,它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来概括整体的佛法,突显三世诸佛的心要。一切佛经摄为三藏,而三藏要义又都融摄在“菩提道次第”之中。宗喀巴大师以《菩提道次第广论》统摄所有佛教经论,将整体佛法融汇在“三士道”修行的“道次”当中,使全体佛法井然安立,一切佛语皆为修行教授。

  一、出离心(解脱道)不净观: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以“不净观”之“苦、空、无常、无我”培植出离心,以“小乘声闻戒”维护出离心,致力于内观深思,出离六道,结束轮回。

  二、菩提心(菩提道)净观: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轮回,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同得觉醒,志求证得无上菩提;以“净观”之“常、乐、我、净”培植菩提心,以“大乘菩萨戒”坚守菩提心,致力于慈悲奉献,六度四摄,自觉觉他。

  三、空性见(密乘道)垢净不二观:中观清净见,称作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也称作“不二法门”,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不堕断边、常边。以“垢净不二观”实证空性见,以“密乘三昧耶戒”保任空性见,以自他相换法而获得即身成就。

  在三主要道的次第中,小乘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延伸为大乘三大学派“唯识系、如来藏系、中观系”,此三大学派三位一体,不二法门,分别为大乘真如佛性之“体、相、用”。

  佛陀对于真如佛性的表述,有时说空,有时说有,有时说即空即有,有时说非空非有。这都是针对不同根机和次第的众生,从佛性的“法、报、化”三身,也就是佛性的“体、相、用”三个角度或分别诠释,或全面表述。就如同,要向未见过杯子的人讲清这个杯子,需要分别表述出“材质、形状、作用”,这就是“体、相、用”。

  我把佛陀对真如佛性的表述总结为:

  中观唯识唯心见,

  法报化身自显现;

  心佛众生无差别,

  体空相明用周遍。

  体:法身空寂,中观空性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三法印之“涅槃寂静”。

  相:报身光明,唯识瑜伽(苦乐觉知,转识成智),三法印之“诸行无常”。

  用:化身周遍,唯心如来藏(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三法印之“诸法无我”。

  如虚云大师开悟偈,就是从“体、相、用”来表述自性:“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体空),春到花香处处秀(相明),山河大地是如来(用周遍)。”

  密乘道不二法门的修行窍诀就是“时间取当下,空间取当体”。轮回和涅槃同在,如同手心和手背,一体不二,同归真如。也如同一棵大树经历四季交替,树叶生长脱落就是轮回,树干如如不动就是涅槃。当我们的心忘记树干,却牵挂于树叶之生灭,就是在涅槃中感受轮回之苦;当我们的心安置于树干而欣赏树叶之来去,就是在轮回中安享涅槃之乐。

  佛法不是教你改变现象,而是教你透视现象;佛法不是教你解决问题,而是告诉你这根本不是问题;佛法不是教你怎么成佛,而是让你明白自己本来是佛。

  在究竟义上,我们自身就是一个光明的法界坛城。在大圆满法系九乘次第中,就像楼梯的台阶,上一个台阶,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与收获。在玛哈瑜珈阶段,还会注重外在的坛城和供品;到了阿努瑜珈,就根本不强调外在坛城,而仅仅强调自身坛城了;到了阿底瑜伽(大圆满)的时候,心本来就是佛的坛城了,身体只是心的投影与幻像,最关键的还是内心。

  3﹒香尘圆通(香严童子)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shū)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香严童子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听到如来教我仔细观察众有为相,我当时告辞了佛,独处在清净斋室之中,看见众比丘烧沉水香,香气默默的进入我的鼻中,我观察这香气,既不来自木中,也不是来自空中,又不是来自烟中,也不是来自火中,去时无所著,来时无所从,因此意消,从而证得无漏。如来印证我香严的名号,尘气一下消灭了,一切融归如来藏性,由是悟得藏性真心,本具微妙之香。体备于内故称为密,用显于外故号为圆。乘此妙悟,断除我执,严净心地,所以从香严得阿罗汉果。现在佛问圆通,依我的经验所证,应该是以香严为上。

  “宴晦清斋”:宴安自处,晦迹韬光于清净的斋室。

  “沈水香”:音译为阿伽嚧,意译为不动。又称为沉香,系采自热带所产的瑞香科常绿乔木的天然香料。

  “去无所著,来无所从”:此香气灭去时,并不著于任何一处,而是毫无去踪可得;此香气来时也无所从来,竟不知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彻见香尘当体空寂,其生之时,了无生相可得,当其灭时,也无灭踪(灭相)可取。

  “由是意销”:所分别的香尘既空寂,则能分别的意识也因此而销泯。

  “尘其倏灭,妙香密圆”:有漏的香尘之气倏然消灭不生,则自性的妙香,其体秘密圆满周遍法界。因为自性的妙香不可以肉眼见,也不能以肉鼻而嗅知,所以称为秘密。

  “香”是佛教供养物之一。在我国民间信仰、宗教团体、宗室家族祭祀被广泛使用,这是一种表达恭敬与虔诚的供养和追思方式。香从原料不同来分类,有栴檀香(亦作檀香,有白檀香、赤檀香二种);沉水香(亦作沉香,为产于印度、南洋等香木之树脂制成);丁子香(即丁香);郁金香(郁金即番红花之花汁所压制);龙脑香(樟脑之一种,产于南洋之香木制成);其他尚有薰陆香(亦作乳香,似松脂)、伽罗、真盘(又作真那盘,为含暗褐色之树脂,或指黑沉香)、安息香(为产于南洋之香木之树皮脂汁凝固后所制,或是将树脂磨成粉状)等。直接用原材料或者提取纯天然香料制作而成来供奉燃烧,这些香特点是气味幽香,有益调柔身心平静安详,有助修道用功。

  佛教燃香目的有三:一、以世间之最香供养诸佛菩萨,祈愿福慧增长;表法,以此引发心香。二、消除体臭恶垢。印度地属热带,气候炎热,所以容易生体垢、恶臭,涂香、烧香是为了净化空气。三、醒脑提神,不容易昏沉,调柔身体,助于精进用功办道。如《瑜伽焰口》说:

  “此一瓣香:不从天降,岂属地生;两仪未判之先,根源充塞三界;一气才分之后,枝叶遍满十方;超日月之光华,夺山川之秀丽;即戒即定即慧,非木非火非烟;收来在一微尘,散去普熏法界;热向炉中,专伸供养,常住三宝,刹海万灵,历代祖师,一切圣众,河沙品类,幽显圣凡,悉仗真香,普同供养。”

  很多人一进寺院就烧一大把香到处去插,好像有任何一个香炉没插到就不安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点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在此,我们也介绍一下上香的仪轨:

  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默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默念“供养法”;第三支香插左边,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点香时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应用手掌煽熄。将香插好后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在中国古时,闻香与品茗、插花、挂画并称为“四般闲事”,是古人怡情养性的优雅生活。由本经来看,香严童子也堪称是香道文化的鼻祖了。

  中国用香、品香的历史悠久,可以说香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上层社会、文人骚客、高僧大德也始终以香为伴,对香推崇备至。它不仅限于祭祀用香,更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用香,古人的衣帽要熏香,琴棋书画时也燃香,还有香疗、香食、香药、香茶等。在中医方面,对沉香、檀香的药用价值也非常肯定。宋代时,中医发展的一个最大贡献是“芳香理气”,以香治病,以香入药,可以说是中药外用的典型。

  到盛唐时,随着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熏香已经十分流行及普遍了。进入宋代,由于士大夫对物质生活的高标准严要求,又从精神层面着力倡导和提升,熏香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闻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到晚清时,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及战乱频发,香道的仪式及琴、棋、书、画、诗、词、舞等古人传承下来的纯粹的艺术形式也日渐式微,随着国势的衰退及社会的动荡渐渐的退出了国人的视界,传承了几千年的香道文化至清末时,终于日渐衰微。近年来,国泰民安,经济繁荣,香道文化又有兴起的势头。

  4﹒味尘圆通(药王、药上菩萨)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zuò)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药王药上两位法王子,和在会中的五百个梵天的天人,都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从无始劫来,为世间的良医,口中遍尝这个娑婆世界上的草木金石,其名字和数量共有十万八千种之多。所有这些草木金石,我都能知道他们的苦酢咸淡甘辛等味,以及他们和合起来的共同滋味与变异的滋味,是冷还是热,是有毒或是无毒?我都能遍知。我以此承事如来,彻底知道味的体性,即不是空,也不是有,不在身心中产生,也不是产生于药中,就这样分别味的起因,从这里开悟。得到佛如来,印证我们兄弟二人,得到药王药上二菩萨的名号。现在在此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而觉得自性圆明,以此位登菩萨。现在佛问圆通,如我们的体会,是以味因为上。

  “五百梵天”:此五百梵天因都是药王、药上二菩萨的眷属,同修一法门,所以都同时起座。

  “并诸和合、俱生、变异”:“和合”,指有些药是和合性,必须与其他药配合才能治病。“俱生”,指某些药生来之性即可治病,如甘草生来是甜,黄连生来是苦,一药可治一病。“变异”,指有些药材须经修炼泡炙等手续,令其性或味改变,方有疗效。

  “承事如来”:承事释迦如来。

  “非即身心”:药味非即是舌根或舌识,以若无药来入于口,舌根、舌识不可能自知药味。

  “非离身心”:如果离于舌根与舌识,也无药味可得。无舌,谁来尝知药味?无识,谁来分别药味?

  “分别味因”:我于是而分别了知味尘的本因,既无定体,又无所从来。

  “从是开悟”:我因此而开悟了味尘的相妄性真,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昆季”:兄弟。

  “因味觉明”:因观味尘而圆悟本觉妙明的真性。

  药王药上两位菩萨是医生的鼻祖,这两位菩萨的修持和中国的“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如出一辙。可见菩萨化身千百亿,时时利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在《长阿含经》和《善见律毗婆沙》等佛典中记载,释迦牟尼佛陀身边也有一位名医耆婆,曾为佛陀医治过背痛、腹泻、外伤等。耆婆,又作耆婆伽、只婆、时婆、耆域、时缚迦。为佛陀时代的名医。曾至希腊殖民地附近之德叉尸罗国学医,后返王舍城,为频婆娑罗王与阿阇世王之御医。虔诚信仰佛教,屡次治愈佛弟子之病。曾引导弑父的阿阇世王到佛陀面前忏悔。其名声可媲美我国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

  我曾经造过一部《神医耆婆尊者供奉仪轨》,有不可思议的疗愈加持,在这里也供养给大家: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皈依:诸佛正法圣僧众,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布施等功德,为利众生愿成佛

  四无量心:

  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慈)

  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悲)

  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喜)

  愿一切众生远离怨亲爱憎常住大平等舍(舍)

  供香偈:馥郁熏香,袅袅青烟中,威光炽耀,本尊眷众聚,莹释芬芳,遍一切方所,天人世间,庄严呈灵瑞

  神医赞:神医耆婆,妙手佛心,情系苍生报佛恩,流芳万古今,悬壶济世,天地为至仁,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随念文:

  天竺王舍城,神医耆婆尊,佛子济世苦,杏林大士身

  博极医源志,精勤不懈倦,贵贱与贫富,普同如至亲

  不惜身家命,不避昼夜劳,一心赴救护,作苍生大医

  疮痍痢患者,臭秽不可视,人所共恶见,眷属相散离

  医者仁慈心,深发忧恤意,彼苦若己有,不起蒂芥心

  胆大而心细,详察不缺失,智圆而行方,针药无参差

  空绮罗丝竹,不经略财物,无炫耀虚名,唯慈悲救苦

  上天好生德,神医妙药石,万病大总持,仁心眷属众

  祝祷文:

  祈祷护佛教,长三宝威望,我等檀那众,韶华常留驻

  眼见尽善色,耳闻悦意声,鼻嗅妙天香,舌尝珍馐味

  身感轻柔触,意摄智能法,向您虔供祭,获汝相助力

  慈爱常相续,家庭获吉祥,富裕且欢庆,和乐旋兴旺

  外出一切时,前迎暨后送,并于险恶道,善护诸劫难

  行于善道时,承办因缘俱,障碍尽消除,如理事成就

  三教与八派,常盛于世间,彼等圣士夫,福慧资粮俱

  国土值富岁,升平众安乐,风调雨时节,祥和大地春

  世界齐和平,互助相融合,友爱善进步,天下皆大同

  与会诸信众,长寿且康健,身心皆自在,福乐无尽期

  坛场俱祥悦,昼夜恒吉祥,瑞气满乾坤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以洁净素食、香、花、果供奉,诉说病情,祈求疗治。)

  5﹒触尘圆通(跋陀婆罗菩萨)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跋陀婆罗和他的同伴十六位菩萨,随后从座起来,敬礼佛说:我们过去最初在威音王佛国中,得值佛而闻教育,于是决定从佛出家。依循规矩,在半月时随例入浴室,正在洗澡时,用水浇身接触剎那间,想到这是水洗尘而有触、还是洗身而有触?若是洗尘,尘本无知;若说洗身,身是四大假合无情体,怎会有触?随即明白了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身。根尘好像没有发生过关系,能所双亡,识亦无处所寄托。这过去体验熏习成的种子,历劫都没有忘掉。直到现在又从佛出家,成就阿罗汉果,名叫跋陀婆罗,是贤护的意思。我因妄触尽而发明妙触,非空非有,唯是一妙明觉心。成佛子住、入等觉位,今日佛问哪一个法门最圆通,照我们亲证的,认为从触因入手最容易得入正定。

  “跋陀婆罗”:意译为贤首、贤守、贤护。以其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所以称“贤首”。

  “开士”:能自开悟,又能开悟众生的大士,也就是菩萨的异称。

  “威音王佛”:《法华经》云,有二万亿威音王佛相继出世。跋陀菩萨所说的,当是在最初的一尊威音王佛的像法之中,因为跋陀婆罗与常不轻菩萨同时。跋陀婆罗等起先由我慢心重,常轻慢诽骂常不轻菩萨,后来因为见到常不轻菩萨的神力,才自悔前非,因而信从,故得闻佛所遗之教法,而发心出家。本经中直言“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此为从略而言。又,《法华经》云:“尔时常不轻菩萨者,则我身是;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今此会中,跋陀婆罗菩萨等是。”可见跋陀婆罗菩萨从最先初发心起,即宿世受释迦如来(前身)之教,因此今世释迦成佛,跋陀婆罗亦证道果。

  “于浴僧时”:佛制七众净浴律仪,半月僧众用浴一次。

  “忽悟水因”:忽然悟到由于水洗的因缘,而于身有冷、暖、涩、滑等触。

  “既不洗尘”:然而这些触既不由于以水洗尘而有,因为尘本无知,怎么能成触?

  “亦不洗体”:这个触也不因水洗身体而有。以身体乃四大假合,本属无情,何能觉触?所以知道这个触也不是从水洗身体而来。

  “中间安然”:由上所说,此触既不从水洗身体而来,也不是从水洗尘而来,是即根尘悉泯,能所双亡,故中间的识不生分别,安然不动。

  “得无所有”:原来的妄触,于内外求之,了不可得。

  “宿习无忘”:过去观行成就,熏习成种,在八识中历劫不失。

  《瑜伽焰口》中有一段美轮美奂的“净水文”,其内容和意境就与这一段经文相关,我们来了解一下:

  “海震潮音说普门,九莲花里现同真。杨枝一滴真甘露,散作山河大地春。夫此水者,八功德水自天真,先洗众生业垢尘。遍入毗卢华藏界,个中无处不超沦。水不洗水,妙契法身;尘不染尘,反资自己。蠲(juān)除器界,荡涤坛场。洒枯木以再逢春,洁秽邦而成净土,所谓:内外中间无浊秽,圣凡幽显总清凉。”

  6﹒法尘圆通(摩诃迦叶尊者)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于往劫中,在此世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到亲近的机会,听法修学。后来佛灭度后,为了供养舍利,燃灯来使光明继续,用紫光的金涂在佛的形像上,从此以后,世世生生,身体常得圆满,如紫金光色。这位紫金光比丘尼,就是我当时一同发心的眷属。我观察意地中前五尘落谢影子,成法尘后,仍念念迁变,实际上是当体全空的。修于灭尽定,身心能够经历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了阿罗汉。世尊说我在众弟子中,头陀为最,进观佛果,微妙法尘,于如来藏中,开明显现,以此消灭了诸漏。佛问圆通,如我亲证,是以观诸法变坏为因,最易悟入。

  摩诃迦叶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加入事火沙门的团体,成为领导者。“摩诃迦叶”:摩诃是大的意思,故摩诃迦叶即大迦叶。“迦叶”译为饮光、光波,由于大迦叶尊者的身光能盖过其他的光。又叫大龟氏。大龟氏是他的姓,因为他祖上的人修道时,看见有只大龟驮着一个图,所以就以此为姓。他还被称为“头陀第一”,“头陀”是译音,意为清心寡欲,扫除世间尘垢烦恼,是佛教的苦行之一。祖师本娶跋陀罗迦卑梨耶为妻,二人皆不好五欲,志行清净,后皆皈依佛陀。大迦叶从佛出家后,受佛教化,发正智,八日即证入阿罗汉果,为佛弟子中最无执著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世尊示三乘解脱同一,分半座与迦叶。大迦叶也曾经自言,即使佛陀没有出世,他也可以依自己的努力成为辟支佛。而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故事,更为禅门脍炙人口之公案,被中国禅宗尊为始祖。对于佛法的流传,有极大的功劳。佛陀入灭后,大迦叶成为佛教教团之统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直至阿难成为弘法继承者,始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佛出世,方行涅槃。

  在汉传佛教中,大迦叶与阿难陀被雕塑在释迦牟尼佛身边,随侍释迦牟尼佛,并与佛陀一同接受供奉。而在藏传佛教中,释迦牟尼佛身边雕塑目犍连与舍利弗较多。

  “紫金光比丘尼”:是大迦叶俗家的妻子,两人同时发心出家。

  “日月灯”:佛名。此佛以日、月、灯三智,也就是真、俗、中三智具圆,故号为日月灯佛。

  “舍利”:中文的意思为灵骨。这是由佛的大悲愿力,以三昧智力,自碎金刚不坏之身,而成舍利,恒久流布于天上人间。

  (二)五根圆通

  7﹒眼根圆通(阿那律陀尊者)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阿那律陀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初出家,很爱睡眠,如来责骂我为畜生类。我听了佛的骂后,愧悔哭泣责备自己,发愤七天不睡眠,把眼睛伤了,双目失明。世尊怜悯我两眼失明,教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用眼,观见十方,见精真性,洞然无碍,如观掌中的果子一样,如来与我印证,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自己的经验所证,把见旋回本元,是为第一。

  “阿那律陀”:阿那律为白饭王之子,也是佛的堂弟。

  “常乐睡眠”:睡眠也是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一,叫作睡眠欲,以欲界的有情都有睡眠的贪欲,而以睡眠为乐,所以称睡眠欲。

  “如来诃我为畜生类”:阿那律乐睡眠,不仅平常多睡,连听佛讲经时也爱睡,因此遭佛诃责。佛诃阿那律的偈为:“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观掌中的物,那样清楚且亲近,一目了然。

  8﹒鼻根圆通(周利磐特伽尊者)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quē)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周利磐特迦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缺少诵持的能力,无有多闻的性能。最初遇到佛的时候,忆念持诵如来的一句伽陀,在一百天中,记了前面就忘了后面,记了后面就忘了前面。佛怜悯我太愚,教我安居静室中,调理出入息。我当时观息,微细穷尽,精心研究,来从何来?去何所至?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诸行刹那无体,唯在一念,心里豁然贯通,得到大无碍,至于漏尽,成了阿罗汉。住佛的座下,佛印证我,成为无学。佛问圆通,如我亲身所证,反息循空,是为第一。

  “周利槃特伽”:意思是继道。

  “我阙诵持,无多闻性”:经上说周利槃特伽往昔曾为法师,由于吝法,不教弟子,因此感得愚痴之报。

  “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制出家后,要先学四句偈:“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此中最后一句“无益之苦”指外道无益解脱之苦行,如是苦行以无益故应当远离,不应修学,应依佛正法而修学。周利槃特伽为了学这四句偈,于三年之中,五百罗汉先后教他,都不能成诵。他哥哥摩诃槃特先他出家入道,见他这么愚钝,即使出家也不能修行,就令他还俗回家。周利槃特伽因此在精舍外的路上哭泣,为佛所见,佛问其故,周利槃特伽即说其因由,佛愍其愚,即带他回精舍,亲自教导他。

  “教我安居,调出入息”:“安居”,指远离愦闹杂处,独自静修。“调出入息”,也就是安那般那法。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我那时依佛所教,于静坐中,观察自己的出入息,乃至可以观到出入息生住异灭的极微细相,例如能观到出息、入息的“生、住、异、灭”四相。

  “反息循空”:观出入息是缘出入息而观,今则进而反息出入之相而观“能观之自性”。

  9﹒舌根圆通(憍梵钵提尊者)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shī)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憍梵钵提继续从座起来,敬礼佛说:我过去时常嘲笑他人,有一次见一位没有牙齿的老比丘,食时活像牛吃草一样,我笑他。他说:你不该如此,我是阿罗汉,你犯了口业,赶快忏悔吧!那时我自知不对,虽然向他忏悔了,可是后来世世都感有牛舌果报,食时也如牛吃草一样。今生得到佛指导我修习一味清净的方法,并不是舌尝到的甜苦的味,亦不是有味无味的味,是反观舌根的能觉知性。我因不再循味尘起分别,由此清除了攀缘的识心而入正定。我继续深入观察尝味的觉知性,不是由舌根生,因没有外物时,舌不成知;亦不是由味尘生,若舌不去尝试,是不会知味的。由此内脱根尘,外离时空,远离三界的缠缚,如鸟出笼,高飞远去。一切粗细的尘垢,清除净尽了,得清净法眼,成阿罗汉果,佛印证我得无学位。您现在问哪一个法门最圆通,照我所亲证的,从扭转舌根的觉知性,不被味尘纠结,守住尝味的觉知性,到根尘不偶,意识自然不现行,最容易得入正定。

  “憍梵钵提”:意思是牛呞。也就是牛吃草后反刍,口中常常不断的在咀嚼。

  “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憍梵钵提因过去劫以轻蔑戏弄之心,骂一些出家人为牛,由此恶口业,反而自己生生世世有牛反刍咀嚼的毛病。

  “我得灭心,入三摩地”:“灭心”,寂灭缘尘分别的心识。“入三摩地”,入正定。

  “观味之知,非体非物”:于三摩地中,观能尝味尘的觉知,非生于舌根自体,也不是从具有甜苦等味的外物中出,能尝、所尝,不在内根、不在外尘,有如幻化,能所俱非真实,乃如来藏妙真如性之所现。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内脱身心、外遗世界,所以能取与所取全都消亡,无能无所,得大自在。

  “远离三有”:远离欲有、色有、无色有这三界。

  “法眼清净”:法眼能照见诸法无性,究竟清净。

  由这一段,我们要学到“善护口业”的智慧。

  只要是人,只要是一个有正常说话能力的人,每天都要说出许多的话语;而在这许多说出的话语中,总有一些说出的话语,足以令别人怨恨,而令自己悔恨。

  一个人所说的话,可以说,大多是他内心某种情绪、某种态度或某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反应。因此可以说,我们的“言语”就是我们内在某种“意念”的“外在化”,外在的言语就是我们内心某种“意念”的反射。

  如果说,脸相是一个人内心的“镜子”,反映着我们内在的素质,那么言语就是一个人内心的“信使”,传达着我们内在的意念!

  常常有许多人,因内在净化程度的不够,内心总被嫉妒、傲慢、偏见、瞋恨等负面的情绪所充满,因而常常说出一些无建设性的负面言语。而在这些负面的言语当中,最常被我们所忽视,但是也最不该被我们所忽视的,就是那些轻视、嘲笑、中伤、挑拨、毁谤的言语。

  这些负面的言语,就像是支双向发射的毒箭,一经说出,一端虽射向别人,但另一端也指向了自己。这些负面的情绪语言,虽然暂时、短暂的畅快了一己狭隘的心灵,但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的性灵,和被自己所伤害的无辜可怜的人们。

  而这些“轻视、嘲笑、中伤、挑拨、毁谤”的恶质性言语,其所形成的伤害力,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堕落为猿猴的比丘:在佛经上有个故事,说在久远以前,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因为曾经恶意的嘲笑另一位年老的比丘,说他跳过小溪的姿势有如猿猴一般。结果,造了如此恶意的口业后,因缘聚会,在五百世后,这位年轻的比丘终于也堕落为一只猿猴。

  曾经嘲笑别人像只猿猴,想不到自己也成为了被自己所嘲笑的对象。这个故事所显示的,不止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悲哀。

  有句话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因深知因果的可怕和丝毫不爽,所以谨言慎行,战战兢兢,深怕自己堕入因果恶性的泥淖中;而一般众生,因对因果的愚昧无知,不知慎因,等造了恶因,受了恶果,才来反悔莫及!

  大体说来,这个嘲笑别人为猿猴,自己堕落为猿猴的故事,极符合因果律的“公正性”。如是因,如是果,有怎样的因,就会产生怎样的果。甲造的因,由甲自己承受结果,不会落到乙身上;甲乙两人的因果关系,由甲乙两人承受,不会变成甲丙的因果关系。

  因果律是如此地准确而严密,不会有任何的谬误和疏失,也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失去效力,更不会因为空间的转移而有所遗漏,就如同一首偈子所说的: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此,虽然在经过了五百世那么长远的时间,但当“因缘会遇时”,看似轻微的嘲笑果报,最终还是报到自己身上,堕落为猿猴之身。

  这个故事,也极其符合因果律的另一项重要的法则,那就是因果律的回向性:你常怎么做,你就会如你所做的那样。也可以将之延伸为:你常怎么说,你就会如你所说的那样。因此,根据这个佛陀所说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你常嘲笑别人成什么,你就会成为你所嘲笑的那样”。

  虽然,因果律可以用几个大原则来解释,但因果现象毕竟极其错综复杂,绝对不是可以用单因单果来含摄的。

  以这个故事来说,这位年轻的比丘,当然不太可能只因为单纯的一次嘲笑,就得到了堕落为猿猴的报应。因为,由他恶意嘲笑别人的姿势像猿猴这一行为看来,我们可以说,在他的人格特质里,早就存有嘲笑轻视别人的倾向,而他当然的,也习惯性的常常这么做。

  我们甚至可以想像,一个有这种内在倾向或特质的人,当在嘲笑别人时,是如何的“享受”自己嘲笑别人的行为。而有一点,不能予以忽视的是:如果他的身份,不是应守清净戒律的比丘,而那个被他恶意嘲笑的对象,也不是一个有德行的老比丘的话,那么报应应当不至如此严重。

  从以上的分析知道,这位年轻的比丘,因为平素即有轻视嘲笑别人的习惯,而被他嘲笑的对象是位有德行的老比丘,且他的嘲笑是恶意的。因此,虽然在某个时空场合,不经意的造作了这么一个,看似无伤大雅的“业”,但当“因缘会遇时”,果报成熟了,他的嘲笑终于“回向”他自己,让他也尝到了身受嘲笑的滋味。

  佛陀的业报:因果律,可以说是宇宙间一种最佳的“道德公正律”,不止一般人无法逃离因果的大罗网,连解脱的圣者如佛陀也无法逃离因果的业报。

  佛陀的故事:

  有一天,佛陀在精舍中,正为弟子说法开示时,突然从精舍外走进一位怀孕的少女,她走到佛陀的面前,直指着佛陀说道:“沙门!你害得我好苦啊!你让我怀孕,却恶意的离弃我,我到处找你都找不着,原来你却躲在这里逍遥享福。现在,你总算给我找着了,你说,你将要如何安置我呢?”

  原来,这少女是由外道差遣而来,并未真正怀孕,她只是将脸盆绑在肚子上,伪装有孕在身,以此来毁谤佛陀,破坏佛陀的名誉。当然,后来还是被佛陀的弟子发现,揭穿了她的伎俩。诸弟子在疑惶中见此情形,才转疑为安,但仍然生起了一个疑问,为何解脱的圣者如佛陀,仍会遭受此果报?因此,舍利弗就代表诸弟子请示佛陀,是何因缘,致使此女来毁谤佛陀?

  佛陀告诉诸弟子说,在非常久远以前,在一个王城中,有一位贤德的妇女,名叫“善幻女”。她对修行者非常的尊敬,时常予以供养,尤其常常供养两位法师,一位叫“无胜”,一位叫“常观”。无胜法师修行非常的精进,德行也很高,因此颇受大家的敬重;至于常观法师,虽然是一个修行者,但世俗的习气仍很重。

  虽然,善幻女每日都以相等的供养品,来供养两位法师,但在态度上,免不了的仍有一般人的分别心,以致对常观法师的恭敬,就比不上对无胜法师的周到。

  日子一久,身受差别待遇的常观法师,因世俗习气甚重,无法体会平常心的道理。因此,一股强烈的嫉妒之火不禁油然而生,逢人便到处造谣说,善幻女一定和无胜法师有私通,虽然表面上是同样的供养品,但暗地里一定有分别。虽经劝说,但仍然不停止地恶意毁谤造谣。

  佛陀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向诸弟子说道:“你们知道那常观法师是谁吗?就是我的前身。因为曾经恶意毁谤有德的修行者,所以曾堕落地狱无数千年,受猛火烧身之苦,我现在虽然已经成就解脱,但余殃未尽,所以仍然得受同样恶意的毁谤。”

  即使是一个解脱的圣者,但因往昔曾经恶意毁谤别人的业力,在经过了极其长远的时间后,终究还是回到自己的身上。毁谤者,人恒毁谤之。因果的纤细与不爽,不能不令我们警惕!

  人,可以说是唯一具有语言沟通能力的动物,但讽刺的是,可能也是唯一会因言语而肇祸的动物。但言语毕竟只是一种工具,沟通的工具,因此言语是中性的。至于会让言语成为有善、有恶、好的、坏的或负面的、正面的,那全是因为人的“心灵”使然。

  古德云: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足见一句话的影响甚大!常说是非,口业不净者,人见人厌;反之,常以好言,真诚称赞别人的长处,人际关系必定很好。一个家庭,姑嫂、妯娌或兄弟姊妹之间,彼此不和,产生嫌隙,这个家庭必定无法和乐兴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经常互相攻讦,这个社会必定乱象频生。若是人人都能净守口业,多观察、学习别人的优点,多称赞他人的长处,这个社会就能充满和谐。

  10﹒身根圆通(毕陵伽婆蹉尊者)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剌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初发心,从佛出家入道,屡次听如来讲说世间一切不可乐的事情。当我在城中乞食时,心里思维佛教我的法门,没有注意被路上的毒刺伤了足,遍身都感到疼痛。我想到我因为有知觉,所以感到如此的深痛,虽然知觉能觉到痛,然而能觉的清净心中,并没有能觉的知和所觉的痛,我又思维道:难道我一个身体,竟有两个知觉吗?澄心观察不久,忽然感到身体和心念都一齐空了。三七日中,一切诸漏虚尽,成为阿罗汉,得如来亲自印证授记,证明登了无学道。现在佛问圆通,如我自己所证,悟得纯觉未久,便能遗身,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意思是余习。他过去五百世都生为婆罗门,生性骄慢。

  《大智度论》中记载:毕陵伽婆蹉尊者,每天都到恒河对岸去化缘,每次要过恒河时就跟水神讲:“小婢,我要过河了,给我开路!”水神一听,马上帮他开路,河里立刻就现出一条路,让尊者通过,到达对岸。因为,毕陵伽婆蹉尊者是证到罗汉的圣者,堪受三界众生所尊重,所以水神一听到尊者的话,马上就帮他开路。但是时间久了,水神心中起了烦恼:“奇怪,我帮尊者开路,尊者不但不感激我,还骂我是小婢,这口气实在很难咽下去。”就去找佛陀,对佛说:“世尊!您的弟子毕陵伽婆蹉尊者,经常到恒河对岸去化缘,我每次都帮他开路,这对我来说也是修福报,但他却骂我是小婢,恳请世尊评评理。”世尊于是对水神说:“我找毕陵伽婆蹉尊者来向你道歉,赔不是。”毕陵伽婆蹉尊者一来,佛即告诉他:“你每次到恒河对岸化缘托钵时,水神都帮你开路,你怎么还骂他是小婢,实在不应该,你应该向水神道歉。”毕陵伽婆蹉尊者心想:“对呀!他帮我开路,我怎么还骂他是小婢,自己实在是不应该。”于是马上向水神道歉:“小婢!我现在向你道歉。”他向水神道歉还是叫他小婢。虽然尊者已证罗汉,粗的根本烦恼已断除,但是细的习气还存在,故仍叫水神小婢,却不自知。

  “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佛常开示说:“人生即是苦。”

  “心思法门”:思惟苦圣谛法。于乞食路中,都在摄心思惟法门,表示毕陵伽婆蹉很用功,很用心在修,行住坐卧都在修。

  “不觉路中毒刺伤足”:因为心中只顾观苦圣谛,所以没有注意到路上有毒刺,因而为其所伤。

  “举身疼痛”:痛是一种苦,而他正好在观苦谛,忽然碰到苦事,正是开悟的好因缘。

  “我念有知,知彼深痛”:我此时即观我身中有个能知觉者,可觉知此深巨的痛。

  “虽觉觉痛”:虽有能觉之心觉知此深痛。

  “觉清净心,无痛痛觉”:但我又更深一层推求,观了我本觉清净的心,实无有任何痛受,能痛此清净之觉心。

  “摄念未久,身心忽空”:摄念一心谛观此真觉、妄觉,即达觉所觉空,故疼痛的身及觉痛的心识,忽然俱被清净觉力所销熔,妄身妄心都不可得。

  “三七日中诸漏虚尽”:二十一日住于三昧,由三昧力消尽诸漏。

  “纯觉遗身”:由返观内照而体入纯一的本来觉性,因而遗忘身心,入于一真圆明之境。

  一次,一位寺院常住居士身上生了带状疱疹,俗称“缠腰丹”,每天涂药,疼痛难忍。我就给她读了这段毕陵伽婆蹉“身根圆通章”。并依此引导她“借病修行,借痛觉心”。从妄上来说,疾病为妄;从性上来说,疼痛即性。疾病的本体就是不二佛性,疼痛的感觉就是清净觉知。对修行人来说,疾病是恩赐,不是惩罚。在生病时,欲望会降到最低,贪瞋痴会被完全伏住,过去烦恼厚重的攀比心、嫉妒心、造作心、瞋恨心也都不复存在。疼痛时是非常犀利的觉性显现,可以借由疼痛的感觉观察自心,顺藤摸瓜,就路还家,明了自我的虚妄和佛性的真知。

  疼痛是清明觉知,烦恼才是无明显现。在体验疼痛时并不苦,内心的委屈、抱怨、恐惧、焦虑才是真正的苦。疼痛是道法自然的觉性体验,烦恼才是妄心营造的负面能量。修行人可以通过祈祷和忏悔获得止疼的康复,也可以通过止观和觉照体悟疼痛背后的宁静和祥和。在大圆满法中,疼痛是作为十种现见明体的机会之一。

  总之,生病了,就不能错过。或许我们也可以通过效法毕陵伽婆蹉尊者,以某次病痛一通百通,一劳永逸,一了百了。

  11﹒意根圆通(须菩提尊者)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须菩提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从无量劫来,心得到无碍,自己记忆,受生和舍身的次数,多如恒河沙。初在母亲胎中,就知道空寂。就这样以至于十方世界,都成虚空。同样也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的启发,明白此空性非离色而显,也非析色成空,全体即是性,全体即是觉,性觉真空,空性得以圆明,得阿罗汉果。更进而顿入如来的宝明空海,同于佛的知见,如来印证我证得无学位。解脱性空,我为最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得的,诸相入于非,能非所非都尽,旋法回归于无,是为第一。

  “须菩提”:意思是空生,又称善现。

  “旷劫”:久远劫。

  “心得无碍”:“心”在此为意根,以解空故心得“无碍”。

  “自忆受生如恒河沙”:表示多生多劫以来,便有生得的宿命通,没有“隔阴之迷”。

  “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这是指今生,最初在母胎的时候,即知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当体空寂。此指悟“人空”。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这是指出胎以后,如是乃至由本悟之“人空”,进而悟“法空”,悟了十方世界、森罗万象,全都空寂。这境界与深心菩萨一样,悟人法双空,属于自利之行。

  “亦令众生证得空性”:出家以后,自行化他,广为有情,宣说人法二空之理,也能令众生证得二空之性。这是属于利他之行。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须菩提虽悟了人法二空,但尚未了知空性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蒙佛开示显发,才得悟“性觉真空、性空真觉”的究竟极理。

  “空性圆明”:此空性即是空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契证圆明。

  “解脱性空”:真实解脱,契合真如性空。

  “我为无上”:以须菩提所证之空,为真空不碍妙有,故是无上。

  “诸相入非”:人法二相都入于空,会归于空性,即人法双空。

  “非所非尽”:能空与所空全都灭尽,能所双亡,达于无能无所,诸相平等之境。

  “旋法归无”:旋转诸法之相,会归其本元第一义的空性。

  须菩提从座起来,敬礼佛说:“我过去久远劫以来,意根清净,心得无碍,有宿命通,能记忆多生事情。初在母胎,已知一切皆空,出胎后成长,由明白人空,更进一步明白法空,甚至十方世界,也无一不是空寂的。出家后为他人说人法二空的道理,同样使他人明白。又得到佛的启导,明白空性即如来藏性,觉性即真空,因此空性圆明,证阿罗汉果;随更证入真空性海,和佛一样知见,这是经过佛证明的。我因为证空不住,所以能彻底解脱,佛说我得第一无上成就。你现在问哪一个法门最圆通,照我所亲证的,人法二相尽入空中,心境亦空掉了,回归到究竟第一义空,我认为这样空去意根的方法,就是最为第一。”

  这老爷子太厉害了,在娘肚子里就开悟了,大家膜拜吧?!

  (三)六识圆通

  12﹒眼识圆通(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舍利弗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从无量劫来,心见很清净,就如是受生,多如恒河沙,所有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变化,一见便通,得到无障碍。我在道途中,遇见迦叶波兄弟追随而行,宣说因缘,悟得心无际。因此我也从佛出家,蒙佛的开示,心里更增长明觉,无障无碍,所以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的长子,从佛的口生,从法而化生。现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是为第一。

  “舍利弗”: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或译作鹙鹭子、舍利子。初从六师外道的删阇那毗罗胝子出家,后因听到马胜比丘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改学佛法。由于他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因此很快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佛陀十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美誉的舍利弗,出身婆罗门家庭,父亲是当时很有名的论师,母亲怀胎时就有异于常人的智慧,据说这是受胎儿的影响。舍利弗八岁的时候便升上论师宝座,语惊四座,受到诸大论师的佩服及国王的赞叹欢喜。

  舍利弗因为受到阿说示威仪的感化,从听闻“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缘起道理,间接知道了佛陀,因此与好友目犍连相约,共同率领二百五十名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投佛陀座下。

  北方憍萨罗国舍卫城中的须达长者,到南方亲睹佛陀圣颜,受感召而皈依佛陀,并发心率先在北方建立精舍,奉献给佛陀,普洒甘露法雨。这时,舍利弗奉派前往监督工程的进行,并降伏外道,顺利完成祗园精舍的建筑。

  舍利弗是最受佛陀信任的首座弟子。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回到祖国迦毘罗卫城的时候,罗睺罗要出家,佛陀就叫他拜舍利弗为亲教师,受沙弥戒。舍利弗并受佛陀的嘱托,经常关照僧团中年少的比丘和沙弥。舍利弗更负起僧团和合的重责大任。有一次,僧团弟子中有少数信仰不坚定的人,因为受提婆达多的威胁利诱而动摇心志,变节离开僧团。舍利弗挺身而出,教诫这些变节的人,令他们心生忏悔,重新回到僧团中。因此,舍利弗在僧团中备受尊敬。

  佛陀在祗园精舍的时候,因怜悯众生漂泊生死大海之苦,轮回在六道中没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归宿,佛陀悟出得救的法门,又怕小根小机的人不能信受,最后决定以大智的舍利弗为当机众,因为舍利弗一定可以理解极乐国土的庄严和清净,一定能接受阿弥陀佛的信仰,所以才宣讲极乐佛国的净土法门。这就是《佛说阿弥陀经》的讲说因缘。

  佛陀在毘舍离城附近竹芳村的森林中说法后,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消息,就是佛陀三个月后要进入涅槃。当舍利弗听说佛陀即将入灭,特地来到毘舍离,向佛陀请求先佛进入涅槃,并得到允许,向大众做最后的赠言,随后回到自己的故乡迦罗臂拏迦村庄,告别老母,安住禅定,右胁而卧,进入涅槃。

  “世出世间种种变化”:指六凡四圣、十法界、善恶、染净、显密性相、大小、权实一切诸法。“变化”,指差别、演变。

  “一见则通”:这一切,我只要一见,当下即以眼识便能通达了知,不用再待意识去计度分别。

  “兄弟相逐”:兄弟在一起走。

  “宣说因缘”:舍利弗本来拜梵志沙然为师,沙然去世后,舍利弗无师可事。有一天在路上,碰见迦叶波三兄弟,他们互相在说因缘法之深偈:“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是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

  “悟心无际”:“心”,如来藏心。因为舍利弗听到迦叶波所诵的偈,圆摄“空、假、中”三谛三观之理;一切世出世间,能圆摄此三理者,唯有如来藏性。又因舍利弗无始以来修得的上上根器,所以一闻此偈,即能自悟如来藏心。“无际”,无有际限,以如来藏心,心广如虚空,无有边畔。

  “见觉圆明”:佛的开示,令舍利弗眼识的“见觉”得以达到识精明微圆满。

  “成阿罗汉”:虽圆悟至理,具四无所畏,但为接引乐修小法的人,故以方便智力,权取四果成阿罗汉,此即《楞伽经》所说的“权阿罗汉”,非“实法阿罗汉”,但为助佛法化,更以悲心方便示现为阿罗汉。又,别经上说:“舍利弗过去已成金龙如来,乃不舍大悲,倒驾慈航。”舍利弗出家七日即通达佛法,半月便证得圣果,这其实都是大士示现。

  “为佛长子”:以得大无畏,能降伏邪外之众,且于佛弟子中,示现智慧第一,所以称为佛之长子,此为以智德而居长,非以年龄或出家年限而居长。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指听闻佛法,而得悟证法身;于教法中,承法滋润、长养之力,而得成熟、成就,证得菩提涅槃法身。

  “光极知见”:智光照彻无极,乃能及于佛的知见,令我现前悟入佛知佛见。

  13﹒耳识圆通(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普贤菩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过去生中已曾与恒沙如来作法王子,十方如来,教他们的弟子中,有菩萨根器的人,修普贤行,这个普贤行,是随我的名字而安立的。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的种种知见,假若在他方,如恒河沙这样多的世界以外,有一个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的,我于其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都到他们的身边,纵然他们的业障很深,不能见到我,我也在暗中,与其人摩顶,拥护他们,加持他们,安慰他们,令他们能得到成就。现在佛问圆通,我说我的本因,由于心识能闻,发起智慧之明,于一切法,分别自在,故此为第一。

  “普贤菩萨”:“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是说普贤菩萨依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全都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具备众德,所以名为普贤,代表菩萨行愿,也就是菩萨所行持的誓言。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普贤菩萨代表一切诸佛的理德与定德,与文殊菩萨的智德、证德相配,两者并为毗卢遮那佛的两大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驾狮,普贤菩萨乘象,表示理智相即,行证相应。

  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的代表,象征着大乘佛教的精神。在《华严经》中明示一切佛法归于毗卢遮那如来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大士,三者并称“华严三圣”,普贤菩萨则代表一切菩萨行德本体。

  “普贤行愿”是菩萨行的表征,任何一个众生,实践菩萨行圆满之时,就是普贤菩萨,而圆满普贤的果位就是毗卢遮那如来,众生具足着普贤之因,也就是毗卢遮那佛性。

  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相传,中国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一日行经赤城道旁,听到草丛中有小儿啼哭,趋前视察,见一小孩约十来岁,问其姓名,答:“我无家、无姓、亦无名。”丰干禅师怜悯其无依无靠,带回国清寺,交给库房当茶童。因是拾来,名之拾得。

  由于拾得聪明伶俐,三年后升任斋堂香灯,及执掌出食等杂事。一天,四顾无人,竟登座与所供奉的圣像对坐而食,还呵斥圣像小果,焦芽败种。此事被知库灵熠禅师看见,斥责其对圣像不恭敬,可能头脑有毛病,罢免其香灯一职,派往厨房洗碗碟。拾得常将多余饭菜,盛在竹筒里,赠其挚友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饭食花果被鸟啄食,拾得竟然拿着棍子打寺中供养的山神像,斥责其守护伽蓝不力,有失职责,枉受沙门供养。当晚寺里的僧人,都梦见山神说:“拾得打我,骂我。”灵熠禅师到山神像前视察,果然看见山神像有杖打痕迹,始知拾得来历不凡。

  拾得与寒山子时常往来,还常对人说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讥诮怒骂,甚至打他。寒山对拾得曰:“世间人秽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该如何对他?”拾得答曰:“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后来拾得负责牧牛。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萨,律师正为僧众在堂中说戒。拾得驱牛群到法堂前倚门而立,并抚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这个如何?”说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曰:“下人疯狂,破我说戒。”拾得见其瞋心起,即说偈曰:“无瞋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戒和尚见拾得嘻皮笑脸,气得下堂来打拾得,要他驱牛出去。

  拾得说:“我不赶牛了,这群牛,都是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们都有法号,不信,看我叫它们出来。”随即对牛群说:“前生律师弘靖站出来。”即有一白牛作声而过。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来。”一黑牛应声而出。拾得又叫:“直岁靖本出来。”又有一牯牛应声出来。最后,拾得牵一牛说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虽广大,汝却辜佛恩。”

  自此,僧众始知拾得,并非凡间俗子,不再以疯子看待。后因阿弥陀佛化身的丰干禅师,对丘太守说:“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的化身!”圣迹显露,与寒山子同离国清寺,后不知所终。

  文殊、普贤两位大士,一为诸佛母,一为诸佛长子,公孙二人,常在十方诸佛前,共作佛事,常在一起,游戏人间。淳熙年间,文殊菩萨应身为兜率寺戒阇黎时,普贤菩萨亦同时化身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称她周七娘。生时便有种种神异,长大后不肯嫁人,每天行乞于市,晚常宿于普济桥下,常与戒阇黎在一起,妙行莫测。时人不解,笑为疯婆。后有圣者歌曰:“戒师文殊,周婆普贤,随肩搭背,万世流传。”后人始知是菩萨应世。

  普贤菩萨赞偈:普贤菩萨,行愿齐周,华藏会上阐法猷(yóu),瓶泻两千酬,接引凡流,象驾任优游。

  大行菩萨称普贤,重重愿海浩无边;

  端坐示座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宝莲;

  一切三昧皆自在,本来妙德尽周圆;

  宝威来赞娑婆化,灵感神通震大千;

  南无峨嵋银色世界大行普贤王菩萨。

  “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法王子”,菩萨的意思。此表示所承事之佛如恒沙之多,所作事业堪绍法王之位,所以称法王子。

  “修普贤行,从我立名”:《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普贤向,即十大愿王也。“从我立名”有两个意义:一、令行者效学普贤;二、令普贤菩萨加持拥护。

  “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我只用耳识,而不须再经第六意识,即能随念分别一切众生之所有知见。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表示即使在极远极远之处。

  “乘六牙象”:“六牙”,表六波罗密。“象”是白象,表清净梵行。

  “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佛及菩萨加持众生有两种,一种是“显加”,一种是“冥加”。显加即是佛菩萨现身,当面为他加持、说法,令他开悟,这是对善根大、业障薄的众生所作。冥加即佛菩萨暗中加持,这是对根小、障重、福薄的人所作。

  “我说本因”:一切诸佛菩萨,各以其因缘,皆有本修因。

  “心闻发明”:以心识之闻性随念分别,开发本智之光明。

  “分别自在”:于分别一切众生之知见,自在无碍。

  14﹒鼻识圆通(孙陀罗难陀尊者)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chī)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学出世间道,虽然具备了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不能得到无漏,世尊教我和俱絺罗,观察鼻端的白气,经过三七日后,看见鼻中的气,出入像烟一样,久而烟气渐消,身心内自发明,全识即是全性,洞观世界,彻照无遗,遍成虚净,犹如琉璃一样。修定日深,鼻息渐静,气转化成息,化浊为清,到此境界内外洞明一体,如来藏心,全体开现,没有能所对待,见思二惑不能从思想上产生起来,故诸漏永尽,鼻息化为光照十方,得成大阿罗汉,世尊为我授记,当得菩提。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销气成息,息久自性发光照十方,圆满明照,证得阿罗汉果,此为第一。

  “孙陀罗难陀”:“孙陀罗”,艳;“难陀”,喜;合称艳喜。其在家时之妻子名为孙陀罗。因为佛弟子中名叫难陀的有多位,故以孙陀罗难陀名之。孙陀罗难陀是释尊的同父异母弟,为净饭王第二子,具三十相,比释尊只少了白毫相及耳垂肩相,且容貌很像释尊。

  难陀出家前深深地爱恋着妻子。佛陀知道弟弟从这个耽溺中醒来的时候已到,于是就前往难陀的宫殿乞食。因为难陀和妻子相互迷恋,日夜难分难解,造访者通常总是被遣走。但佛陀有他特殊的影响力,许多世以来,他未曾说过谎言,因为这个功德的缘故,佛陀具有说服力,当警卫通报佛陀来到大门口时,难陀虽然百般不愿,却也只好从他的爱巢中起身。他觉得至少他应该迎接他的堂兄才是。就在出房门前,他的妻子以唾液沾湿拇指,在他额头上画了一个圈,告诉他必须在唾液干掉以前回来。但是当难陀出去供养时,佛陀邀他去看非常稀有而奇妙的东西。难陀试图找个借口不去这个观光之旅,但佛陀坚持他一定要去。

  于是两人来到了一个住着许多猴子的山上。其中有一只瘦骨嶙峋的独眼母猴。佛陀问难陀,你的妻子和这只母猴,谁比较美?难陀回答当然他的妻子最美,而且描述了所有她的迷人之处。一谈起她,难陀才想起额头上的唾液早就干了,他非常想回去。但佛陀坚持拉他去兜率天,在该处见到了数以百计的美丽女神,以及堆积如山的天堂珍宝。佛陀问道,你的妻子和这些女神,谁比较美丽?这回难陀屈身回答说,比起这些女神,他的妻子好比一只母猴一般。佛陀于是带难陀去看一个由珍宝、美女和侍卫所围绕的无人宝座。震撼之余,难陀问,谁坐在这儿?佛陀叫他去问众女神。她们告诉他,在人间有一名叫难陀者,即将出家成为比丘。由于他的善行,他将投生于天界,成为宝座的主人,我们将会在此服侍他。难陀即刻要求佛陀为他剃度。

  回到了人间,难陀成了比丘。佛陀叫来另外一位弟弟阿难,告诉他要所有的比丘们不跟难陀说话,要他们无论如何都要避开他。“切勿交往,因为你们的发心不同;因此你们的见地不同,行为也一定不同。”佛陀说,“你们寻求的是证悟,而他寻求的是快乐。”比丘们因而都避开了难陀,他变得孤单而悲伤。他告诉佛陀被遗弃的感受,佛陀要他跟他再出去走一趟。这回他们去到了地狱界,见到了各种折磨、肢解、闷死的景象。在这之中,有一个巨大的铁锅,地狱小鬼环绕其周准备侍候。佛陀要难陀去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答道,在人间有个人叫难陀,现为一名比丘。因为如此,他将上天界过一段很长的时间,然而因为没有断除轮回之根,他会过分沉迷于天界的享乐而不追寻更多的善业,当功德耗尽时,他就会直下此锅中,我们就等着煮沸他。

  这时难陀才了解,他必须不只是要离弃不快乐,也要离弃快乐才行。于是精进修行,很快证悟教法,得圣果阿罗汉。

  “于三摩地心常散动”:不能常住于定。

  “未获无漏”:以心常散动,不能住定,故定力不足,不能以定力寂灭息止诸漏,获得无漏。

  “拘絺罗”:意思是大膝,是舍利弗的母舅,未出家前又称长爪梵志。

  “观鼻端白”:观想鼻孔中所呼出的“气息”成为白色。

  “经三七日”:指经由观行,摄心入定三七日。

  “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虽然观想鼻息为纯白,但以心中有恶业障,故虽观行成就,所出的息不能纯白,而为烟相,此为心中恶业化为黑烟(代表沉重黑业)、灰烟(代表中间业),或白烟(代表轻度不善业)而排出,此是因观行而灭罪转业之相。

  “身心内明,圆洞世界”:因为心识的恶业藉烟相而排出,因此才能达到身心内充满光明,乃至圆满洞达外之世界。

  “烟相渐相,鼻息成白”:鼻息的烟相渐渐消失,而成为白色。

  “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以行者的藏识开显故,证得无漏的清净本心,因而心光显发,故出入息也随而化为光明,其光可映照十方世界。

  “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授记难陀当来必定成佛。

  15﹒舌识圆通(富楼那尊者)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从无量劫以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等诸小乘法,进而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大乘秘密深奥法门,我都能于众生中,一一微妙开示,使他们得无所畏。世尊知道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佛的教法,辅助佛大转法轮教化众生,因师子吼,而成为阿罗汉。世尊印证我说法无上。现在佛问圆通,我认为以法音降伏魔怨,进而消尽诸漏,是为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满慈子,为佛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了,在此就不再重复。

  “恒沙如来秘密法门”:诸佛的无上乘第一义深奥法门。以此诸法门非诸陋智、劣根所能闻能解,且非器不传、无信不说,所以称“秘密”。

  “得无所畏”:如来有四无所畏。以富楼那代佛宣说正法,作大师子吼,故也得佛德的一分。如来四无所畏为:一、漏尽无所畏;二、一切智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以无所畏,犹如师子,故说法自在。

  “以音声轮”:音声轮即身五轮(顶轮、口轮、喉轮、心轮、脐轮)中的口轮,以音声于法中是用来说法的,故音声轮即代表法轮。

  “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以内自修成就、通达,更具四无碍智、四无所畏,故能代佛转轮,如师子吼,伏化邪外,成就无量功德,所以虽示现成阿罗汉,而实是佛的真子。

  “降伏魔怨”:魔有四种:一、五阴魔;二、烦恼魔;三、天魔;四、死魔。所谓魔者,也就是见人修行,心生不乐,有如怨家,欲来恼害,作诸留难、破坏,即称为魔,怨人修行。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的四种无碍辩才:“一、义无碍智;二、法无碍智;三、辞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

  1、法无碍:“于世出世法说不谬故。”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并且能准确表述。

  2、义无碍:“于权实等义,所说尽理故。”对不了义的方便教法和了义的究竟教法都能通达,完整准确表述。

  3、词无碍:“不碍于种种方言,音声差别,而演圆音,于一切文义,成章流畅故。”精通各种地方语言和文字,并能流利顺畅的表述。

  4、乐说无碍:“能契于一切众生之机,而为说法,乐说者即能随顺众生心所好乐,以为说法。”明白众生的根机和修学次第,与时俱进,通过各种媒介,以令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佛法。

  16﹒身识圆通(优婆离尊者)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优波离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亲自随佛,越城出家。亲自观见如来,六年的勤苦修行。亲自见到如来,降伏众魔,制伏外道。解脱了世间的贪欲等众漏。我承佛的教戒,甚而至于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完全能得到清净,身心都得到寂灭,最后成为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总统佛众,维持律仪,亲蒙佛的印可,持戒修身,众中推许为最上。佛问圆通,我先从执身入手,身识不行,于是从触尘中,得大自在。然后执心,达到意识无别,于法尘中,得到妙通达。进而身心互用,甚而至于眼耳等识,一切皆能通利,是为第一。

  “优波离”:为佛弟子中持律第一。佛为太子时,优波离为东宫的理发师。佛逾城出家,优波离恐也有失职之咎,所以即随佛出家,但他不是国王所派遣,故不在五比丘之列。

  (一)众僧上首:优波离,汉译上首,以其持律,为众僧之首,故名。又译近执,以佛为太子时,曾为亲近执事之臣,故名。优波离出身于首陀罗族,是释种的理发奴隶,为跋提、阿那律等王子理发。佛回迦毗罗省亲时,他向舍利弗提出出家的要求。佛陀很欢喜地为他剃度,并说优波离很有善根,将来一定能宣扬我的正法。优波离出家后,很快证得圣果。他在生活上很重视行住坐卧四威仪。对佛制定的戒条,都能一一严加遵守,从不毁犯,被大众推为持戒第一。

  僧团中一些不持戒的人,对他不大欢迎,看到优波离来了把门关起来,不予理睬,偷兰难陀比丘尼竟当面骂优波离说:你在僧团里兴风作浪,提倡什么戒律,给我生活上增加了不少困难和苦恼。佛陀了知这一情况,把那些对优波离无礼的比丘、比丘尼叫来,严肃的诃责说:你们对持戒的比丘不尊敬?还有谁值得尊敬?戒是汝等大师,戒住则法住。你们不尊敬戒,就说明有非法的企图。

  (二)持戒第一:优波离在僧团中被公认为持戒第一,他常向佛问戒。如迦毗罗的释迦族,法律规定:凡释迦族女子,不得嫁给别族的男人,犯者治以重罪。当时释迦族黑离车女,青年丧夫,有许多异族青年向她求婚。可是丈夫的弟弟想将她占为己有,不允许她外嫁,并把她打伤。此人即逃到祇园随比丘尼出家。迦罗国政府到处通缉此女。优波离将此事报告了佛陀,并请示说:犯了国法的人,是否可以收留她出家?佛答说:假若有人犯了国法,在未宣判无罪之前,僧团不可收他出家。并把收留黑离车女出家的比丘尼叫来诃责一顿。清净僧团内,对犯了戒律的人,还要摈弃出去。犯了国法,自应受国法制裁,僧团不能包庇犯罪分子,不能抵触国法。有一天优波离问佛:比丘、比丘尼是否可为社会上男女做媒?佛答说:若比丘、比丘尼持男意至女边,持女意至男边,乃至介绍一交会,就犯僧伽婆尸沙罪,须要悔过。戒是规范身心,防非止恶,而男女问题最易给人带来烦恼和不安,所以在戒律中对此限制特多。

  僧团扩大后,依法修行证果的人很多,犯戒的人也不少。像比丘中的迦留陀夷,提婆等,比丘尼中的修摩,婆颇,偷兰难陀等。这些人常在僧团里挑起争端,制造矛盾。佛就派德高望重,能辨别是非,主持公道的优波离,到各处调解纠纷。如佛派他到拘单弥国,沙祗国去息诤。优波离息诤的原则:彼处诤事彼处断。意即哪里的是非哪里了,不把争端的事扩大,不将争端的话传播。优波离调解纠纷的方法,重调查研究、重证据,从不偏听偏信。他接受一个事件的处理,先召开不同意见的民主会议,晓喻大众说:我奉佛慈命,为你们好争者作种种羯摩、摈治汝等。有的比丘自知理亏,看到执法如山的优波离,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敢相争,这就使一场争事,化为乌有。

  (三)关心病比丘:有几次优波离乞食途中,见一病比丘卧在粪秽中,不能自起。又看到有一比丘见一病比丘卧于路旁,装作不见,绕道而行,不愿照顾病比丘。还有的病比丘,认为患了病,即可不须持戒,随意行事。优波离将这些问题向佛提出来,请求开示。佛陀答说:生病比丘应住于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室中。弟子应常侍左右,洒扫房中,插花烧香,听候呼唤。应以饮食汤药,供养病比丘。如果病人无饮食汤药,大众应供给。大众若无,应取病比丘值钱的衣钵等物易取饮食医药。若病比丘爱惜不舍,应由大德软语说法,使其开解,然后贸易。若无贸易,大众应乞化供给。如乞化不得,在僧食中取最好的给予。如僧食中没有好食,看侍人应持钵到聚落中乞食,将好食供养病人。优波离对病比丘的关心,说明持戒的出发点,是在于慈悲为人,使人们感到僧团的温暖与幸福。

  (四)关心僧团和结集毗尼:优波离认为每个比丘、比丘尼都要关心的是僧团的团结。对僧团有利的话和事,要多说多做。例如礼拜、恭敬、随顺,如法如律的比丘,以及发心助僧、赞僧、和僧等,名为和合僧。和合僧的人,能在一劫之中升入天界享乐。说和做对僧团不利的话和事,名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行为有三:(一)对比丘或僧团轻视、嘲笑、讥讽、毁谤者;(二)在家信徒对出家僧团,妄分人我。或挑拨离间,或制造纠纷者;(三)军政人员,以专政权力,干涉寺院,驱污僧尼者。破和合僧者,一劫之中堕在地狱受苦。

  优波离的一生,是在处理僧团的纠纷,为犯戒比丘忏摩,向佛陀请问戒律中度过的,堪称为戒律权威。佛入灭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王舍城结集,公推他结集律藏。当他诵律时,每一条目,都说明佛于何时、何地、对何人、以何因缘而制。犯了此戒,得罪的轻重程度等专案,都说得清清楚楚。参加结集的长老,对他记忆力的惊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佛在雪山苦行六年,本可成道,但恐怕众生以为苦行可成道,因而贻误众生,故舍苦行,且不在雪山成道。于是起去,诣菩提树下安座。这时,五位陪伴的内臣以为太子退了修道的心,故未曾跟去,唯优波离始终不离,故如来以菩提座上降伏魔军,乃至成道后制诸外道,优波离都得亲见。

  “三千威仪、八万微细”:这是指大乘菩萨的戒律。

  “性业遮业”:有些事,其体性本身就是恶的,若作这些事,即有罪业,如杀、盗、YIN、妄等,属于“性业”。但有些事,其本身并不一定是恶,如饮酒、荤食、垦土等,但这些事会引人造恶,成为造恶或犯戒的因缘,即称为“遮业”。

  “身心寂灭”:以持小乘戒令身口不造恶业或不净业,故身得寂止。以持大乘戒制心,故其心亦寂,因而身心寂灭。

  “众中纲纪”:佛令优波离领众持律,且稽查持犯,处断轻重,统领僧众,维持法律,所以说是僧众中的纲纪。

  “亲印我心”:优波离依小乘“制身”的学,持戒修身,于大众中是为第一,这是他的“显迹”;而其“密行”却在于依大乘制心的戒,无念总持,心戒清净,因此如来亲自印可其心地的戒。

  “我以执身,身得自在”:小乘戒律执持五根及前五识,令不随五尘造作,故五根及前五识便得离杂染;以离染故,身得自在。

  “次第执心,心得通达”:于身得自在后,再以大乘心戒持心,悟得本心,且悟无能作所作,能所销亡,故心得通达。

  17﹒意识圆通(大目键连尊者)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大目犍连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从前在路上乞食,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伽叶波,宣说如来所教的因缘深义,使我顿发改邪从正之心,得到大通达。如来慈惠,使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具足僧相,我游十方,因心光发宣,故得无挂碍。以神通发自性明,在众中推我为无上,断尽见思惑,成阿罗汉。我之神力,不但为世尊心许,十方如来,都叹我神力,圆明周遍,清净无染。任运施为,不假作意,是魔皆降,有怨皆摧,无所畏惧。现在佛问圆通,我是旋意识分别,复湛然不动之本性,以致心光发宣运用,致发神通。如澄浊水,久久成为清莹之水,是为第一。

  “宣说如来因缘深义”:舍利弗听到“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是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这个偈子的后,就去告诉目犍连,因为他们两人原是好朋友,闻同一偈而开悟、出家。

  “袈裟著身,须发自落”:这就是所谓的“善来比丘”。若佛世尊对着请求出家的人宣说:“善来比丘!”那人即应时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得比丘具足戒,成为沙门。这是由于彼人宿昔的愿力所感及佛世尊的威神力所加持。

  “我游十方,得无挂碍”:以神足通游于十方,自在无碍。

  “神通发明”:以神通力而发明如来藏心。

  “推为无上”:目犍连的神通力为佛弟子中第一,故如来推为无上。“无上”但指在佛弟子中无有上,不包括佛在内。因为目犍连的神通力,如果与佛世尊相比则犹如小巫见大巫。

  “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岂止是释迦世尊一人赞叹我的神力,连十方如来也都如是赞叹。

  “我以旋湛”:我以旋转有分别的意识,归于如来藏湛然的体。

  “心光发宣”:心地的光显发宣流。

  (四)七大圆通

  18﹒火大圆通(乌刍瑟摩明王)

  【乌刍(chú)瑟(sè)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YIN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YIN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乌刍瑟摩在如来面前,合掌顶礼佛的双足而对佛说:我曾忆及在久远劫前,性多YIN欲。其时有佛出世,名为空王,说多YIN欲之人,成为猛火聚,教我遍观自身的百骸四肢,所有的冷暖气,最后神光内凝,化多YIN欲的心,成为智慧火。从此诸佛都呼叫我名为火头。我因火光三昧的力量,成阿罗汉。心发大愿,为了诸佛成道,我愿为金刚力士,为他们降伏魔怨。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谛观身心暖触,而得自在无碍流转通融,成火光三昧,化多YIN心,成智慧火,诸漏永尽,上契佛心,是为第一。

  “乌刍瑟摩”:意思是火头,也就是火头金刚,密教称为乌刍瑟摩明王。又密教中又有一尊秽迹金刚,是与乌刍瑟摩同尊异体之尊。类似显教之普贤菩萨与密教之金刚萨埵,或金刚手菩萨。

  “性多贪欲”:此“欲”指YIN欲。那时乌刍瑟摩还在凡位。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第一义大空”是一切空之王,这尊佛以证比空为其本修因,故以彼为佛号,示因果不二也。《法华经》中佛说:“我与阿难,同于空王佛所发心。”可见乌刍瑟摩也与释尊,往昔曾同在空王佛座下为同学。

  “说多YIN人成猛火聚”:凡众生YIN欲起时,全身火热,故说多YIN人成猛火聚。

  “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这是空王佛善能观机施教,令行者于断惑与证真二事,会在一处,也就是当体转烦恼成菩提。“诸冷暖气”,指令行者不但觉了,而且观察YIN心动时暖气和冷气如何生起,如何运行,乃至如何遍布四肢百骸。

  这种修法,也是密宗那洛六种成就法之一,称作拙火定,是修气脉最主要之瑜伽。拙火,又译忿怒母、丹田火、灵热,音译军荼利或真大力。指入定时脐下四指许中所生暖热之气。观修拙火生起而入定,称为拙火定。无上瑜伽诸派一般都透过修宝瓶气、金刚诵引发拙火,此外也有观明点、观火焰等多种发起拙火之法。

  噶举派的那洛六法为拙火瑜伽、幻身瑜伽、光明瑜伽、梦瑜伽、中阴瑜伽和迁识瑜伽。此法由印度僧人那洛巴创,藏密噶举派(白教)祖师玛尔巴传承。格鲁派则将中阴瑜伽视为幻身瑜伽的分支,外加夺舍瑜伽成为六法。

  拙火瑜伽,为那洛六法的基础,目的是驾驭能量在体内经脉和脉轮中的运行,主要着重于脐轮。

  幻身瑜伽,通过观察镜中幻影等方法,认识到自身和万物的如幻不实,主要着重于顶轮。

  光明瑜伽,结合禅定和睡眠,认识到进入睡眠时出现的母净光并与之融合。

  梦瑜伽,认识白天经验如梦和梦境的虚幻,控制梦境并在其中修炼。

  中阴瑜伽,目的是在死后的中阴境界能够悟道和解脱。

  迁识瑜伽,打通能量通往顶轮(梵穴)的途径。在死亡的刹那,灵识从此出体而成就。

  夺舍瑜伽,目的是在死亡后迁识到新近死亡的其他人或动物尸体内,以便继续修炼。

  噶举派传承有云:“道之根本为拙火”。学人先以拙火为收摄微细命勤气趣入中脉之方便,再借此引发“俱生大乐”,此为一切修法所依之真实基础。往后所有圆满次第瑜伽皆依此建立。拙火的修持是导引命勤气入、住、消融于中脉,当行者于此法善巧后,即具有阻止菩提心漏失之力。行者依此便可依止业印作为助缘引生“四喜”,复依四喜而引发俱生大乐,复把俱生大乐与空性和合。

  “拙火瑜伽”是由《喜金刚根本续》及《嘿噜噶胜乐轮根本续》的教法结合而成。“幻身瑜伽”及“光明瑜伽”是源于《密集根本续》。“迁识瑜伽”及“夺舍瑜伽”则出于《吉祥四座续》。

  “神光内凝”:内敛则光热内聚,转成清凉。

  “化多YIN心成智慧火”:这就是所谓“就路返家”,也就是前面所说:将断惑与证真合在一处,转烦恼为菩提,将最弱的转成最强的,将最大的缺点转成最大的优点。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乌刍瑟摩以火光三昧的定慧力,断诸结使,而证入圆通,示成阿罗汉。

  “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以受佛开示而得修证道果,逮得已利后,发愿护佛正法,报佛恩也。“力士”,即金刚力士,又称金刚密迹或密迹金刚。以其降伏魔怨之力巨大,能破坏一切恶业之障。

  “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以此三昧智火能焚烧一切杂染恶业,故得转一切业为纯一的智火,此纯一智火便得以流贯通达于如来藏性。

  “诸漏既销”:神光智火既通达藏性,故一切诸漏无不销熔。

  19﹒地大圆通(持地菩萨)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ài),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huán)阓(huì)处,要人擎(qíng)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持地菩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念过去,普光如来出现在世上,当时我作比丘,常于一切来往必经之路,水陆交接之口,田地险要狭窄之他,有不合法的地方,有妨损车马之处,我都将它们填干,或是架上桥梁,或是填上沙土。就是这样勤劳辛苦的经过了无量佛出现在世上。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代运物品,我都抢先为他们搬运,直到他们所要到的地方,放下东西就走,并不取任何报酬。当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界上多出现饥荒,当时我作搬运工人,无论搬运远近,我只取一文钱。或有牛车,陷在泥里,我有很大的力气,代他推车轮,使他免除泥陷的苦恼。当时有一位大国王,设斋请佛。我在其时,在场平地迎佛,毗舍如来为我摩顶,告诉我说:应当平心地,心地一平,那么世界一切地都平了。我听了这话后,即时如来藏心开现,见构成身体的众微尘与造成世界的众微尘完全一样,没有什么差别,这些微尘的自性,彼此并不相接触,也不相摩擦,甚至于刀兵也不能和他接触。我从一切法的自性中,悟到无生忍。成了阿罗汉。回心现在入了菩萨位中,听到诸如来,宣讲妙莲华,佛知佛见。我先为证明,而为上首。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微细观察身心二尘,平等无有差别。其本源都是如来藏性,因虚妄而显发为尘相。若能精进不怠,永离分别念相,真智自然圆满,而成无上觉道,这是第一。

  “持地菩萨”:这位菩萨的因地修行,为先平外地,后依佛教,往内平心,达于心地平等的境,开明心地,所以名字叫持地菩萨。

  “普光如来”:此如来以其身光及智光,普照法界,故名普光佛,为五十三佛之首。

  “要路津口”:来往要道和水陆交通重要的交会口。

  “险隘”:危险狭隘之处。

  “有不如法”:指不如道路的常法,如坡度、弯度、宽度的大小,路面的高低、起伏,路质软硬等,都有常法。

  “阛阓”:城墙,市巷,街肆,商店。

  “毘舍浮佛”:过去庄严劫千佛的最后一尊佛。

  “当平心地”:欲平大地,当平心地,因为心地是大地的本,外器界的地,为内心地的造。《维摩诘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内外地大的微尘,全都平等,没有差别。

  “微尘自性,不相触摩”:内外微尘(内色、外色)既互相不抵触,也就是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

  “乃至刀兵,亦无所触”:因已达事事无碍的境,所以甚至刀兵(外的地大)砍斫身根(内地大),也无所伤。

  “悟无生忍”:悟达的智慧不再动摇。

  “闻诸如来宣妙莲华”:十方一切诸如来,都共同宣说如来藏清净本心的法,这个法犹如妙莲华,出于污泥(三界、众生、烦恼境),而不染著(能转染为净,乃本自不染)。

  “本如来藏,虚妄发尘”:本来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依众生心循业发现,虚妄显现所发的内外尘。

  20﹒水大圆通(月光童子)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月光童子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注月为水大之精,此菩萨因观水而入圆通,得水大之精华,照临法界,与诸众生而作利益,故以月光为名。我回忆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众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察自身中水性,与其他诸大之性,并不相陵夺。最先从自身的涕唾开始观,一直到穷尽一切津液精血大小便等,上下流转,周而复始。水虽有种种不同,然而水性唯有一种,不但身内水性是如此,身外的世界,浮幢王刹,香水海等众水性也是一样,毫无差别。我在当时,水观初修成,但能见到水性,没有证得无身。其时我为比丘,在室中坐禅。我有一个弟子,在窗外偷窥室内,看见清水遍满室中,别的什么也没有。小孩子不了解实情,就取了一片瓦砾,丢在水中,打得水发出了响声,童子一面左右张望,一面离室而去。我出定以后,马上觉得心痛,就像从前舍利弗遇着违害鬼的情况一样,我自己考虑,我早已得证阿罗汉道,离开病缘已久,为什么现在会发现心痛,难道我的禅定退失了吗?当时童子很快的跑到我跟前告诉我如上的情况。我就对他说:假若你下次再见到水,你就把门打开,在水内取出你所丢进去的瓦砾。童子遵命答应,其后我又入定,童子看见满室清水,瓦砾显然仍在水中,于是开门把瓦砾取出来。我出定后,身体也就恢复如前。值遇无量佛出世,一直到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时,才能亡掉身,达到内外一如。与十方世界的香水海,体性合于真空,空性与水性,无二无别。现在于如来前得到童真的名,参与到菩萨的会中。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观内外水性,同一气味,流转通融,而得证无生法忍。圆满菩提,以此为第一。

  “月光童子”:“童子”,指童真入道的菩萨,因为彼菩萨,由其愿力所持故,生生世世都以童真入道,所以称童子,并非这个菩萨是小孩子。

  “水天”:水天佛为三十五佛之一,此佛因修水观而得开悟、成就觉道,故以本修因为名。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身中的水大,其想虽有种种差殊,但其性则一,故不相倾夺,而能共处一身,和合无碍。

  “津液精血”:“津”,咽下去的口水称为津。“液”是体液。“精”,在骨髓中贮存的人体的精华,称为精,男女皆同,不只限于男性。

  “身中旋复”:这些水于身中循回往复。

  “水性一同”:我观身中水性,虽其相清浊、浓淡、净秽、流滞等各差别不同,但其为水的性,则是一而无二,同而非异。

  “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不仅照见自身内的水,不论其外相所现有多大的不同,但其水性则都是一同。并进而照见身内种种水及身外种种水,乃至一切世界中无量种种水,都等同一性。

  “舍利弗遭违害鬼”:舍利弗会在耆阇崛山,入定时,有两个鬼从空中过,这两个鬼都是恶鬼,且都是大力鬼,一个名叫违害,一名叫复害。违害告诉复害说:我想用拳打这沙门。复害劝他说:不要这样。违害不听他劝,复害走了以后,违害就用拳头打舍利弗的头。舍利弗出定后忽然觉得头痛,就跟世尊说:“我一向身体很好,为什么现在头会痛?”世尊告诉他说:“有大力鬼用拳头打你的头,那鬼的力气很大,如果打须弥山,须弥山都要裂成两半:你若没有定力所持,吃他一拳,全身皆成粉碎。这鬼因为打你,现已受报,身堕在阿鼻地狱中受苦了。”

  “山海自在通王如来”:这尊佛也是由于修水大圆通,而成无上觉的。

  “方得身亡”:月光童子直到此佛出现时,才能照破执水为身的“身见”,从而破除阿赖耶识中无始无明的见、相二分,习气种子,因而转舍粗陋的四大之身。

  “我以水性一味流通”:我以观内外、大小的水性,悟其性皆本如来藏性,都同一味,无有差别,故一切水性本自流通无滞无碍。我心于法也如是流通、无滞无碍,得大自在。

  21﹒风大圆通(琉璃光法王子)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回忆从前经过恒沙劫,有一尊佛出世,名为无量声,开示众菩萨,本觉原是妙明,观察此世界以众生的身体,都是虚妄攀缘,风力所转。我在当时,观察空间的存在,观察时间的迁流,观察身体的动静,观察心念的转化。这种种动相虽有千差万异,而能动的本体,并无两样。我当时觉悟到,这种种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微尘聚而成十方世界,业缘聚而有无量众生。这些聚散颠倒,同一虚妄,并非真实。如此甚而至于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中,所有众生,如像在一件器皿中,装了成百个蚊虫在内,在分寸的范围内,啾啾乱叫,鼓动狂闹。遇到佛不久,就得了无生法忍。其时心中开悟,就见到东方不动佛国。我作为法王子,承事十方诸佛,身心发光,表里洞彻而无阻碍。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观察风力无依,悟彻了菩提心,而入了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此为第一。

  “琉璃光法王子”:因其身心发光,洞彻无碍,犹如琉璃,故以为名。“法王子”即是菩萨,堪绍法王的佛位,所以称法王子。

  “无量声”:佛名,此佛常以风大圆通教授菩萨,契证无上菩提。

  “本觉妙明”:如来藏本有觉性。

  “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这些群动之性,因为其本是风大的性,故来无所从,非有所生;动性本自无生,故今也无灭。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以如是观了一大千世界中之众生相,逢佛不久,我即见诸动无生,诸动实不动,而证得无生法忍。

  “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不动佛即阿閦鞞(pí)佛。琉璃光法王子以本觉心开显,因此得证本有不动光明的性,故得亲见一切不动光明的本,得生其国,且为彼国的法王子。

  “事十方佛”:琉璃光法王子成为不动佛国法王子后,即到十方世界,助佛转法轮,度十方世界众生,此即称为奉事诸佛。

  “身心发光,洞彻无碍”:以历事诸佛,成就无量功德全都圆满,故感得身心发光,如净琉璃,洞彻映现诸法,自在无碍。

  “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我于此不动三昧中所亲证者,正合于十方一切诸佛所共传之一相微妙之本心,虽动而实不动,离于有无,无有动相、或不动相可得。

  琉璃光菩萨从座起来,敬礼佛说:“我回忆过去多劫以前,无量声佛在世间的时候,他说每人本具的觉性,是体妙用明的。体妙是不变,用明是随缘,所以觉性寂然不动,有感则应,即不变随缘,虽随缘而体不变。并且要放眼世界,看见所有人的身心,都是被无明妄缘风力转动的。我于是又观察十方世界的安立,没有不是由风力执持着,在时空中推移转动,都由妄风力量所为;身体上行、住、坐、卧的运作,亦是妄风力量役使的;心念不停生、住、异、灭,亦不离妄风力量牵引。”

  “这样不停观察,知道内身心,外世界不停的动相,只有一个风性。这风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明白到十方微尘世界,和一切颠倒的人们,同样虚妄被妄缘风力所转。乃至大千世界中,每一世界里的人,好像一个玻璃瓶子,装上了百千只蚊蚋,啾啾乱鸣一样。在分寸空间中,鼓动翅膀,发狂乱闹,不知所为了什么。”

  “我观察又观察,经过不长时间,就得到无生法忍。心眼开朗光明,见到东方不动佛的不动真体,于是到他国土去深造。后来又到过十方佛国土中深造。因此身心发出智慧光明,内外洞彻,如净琉璃,自在无碍。你现在问哪一个法门最圆通,我认为观察风力无依,本来无体,身心世界都是一样空相,明白菩提觉心,得入正定,和十方佛所传心印无异,这样观察妄缘风力的方法,我认为是最为第一。”

  22﹒空大圆通(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与如来同在定光佛前,当时我得了无边身。其时我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一齐化为虚空。又于自己心中,现出大圆镜,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一切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此身已同虚空,故能不离本处,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这样大的神力,是由我仔细观察,四大无所依,妄想有生有灭,虚空没有两回事,佛国也不例外。于同当中,体悟自性,而得证无生法忍。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观察虚空无边,得到无生法忍而入三摩地。微妙神力,圆遍而明照,是为第一。

  “虚空藏菩萨”:密号库藏金刚。汉译又作虚空孕、虚空库、虚空光等。佛教八大菩萨之一,与代表大地的地藏菩萨相辅相成。虚空藏菩萨在众多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其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如愿满足世人的需求,使众生获得无穷利益,故有此名。

  在藏传佛教中供奉有五大金刚虚空藏。即法界虚空藏、金刚虚空藏、宝光虚空藏、莲华虚空藏、业用虚空藏等五位菩萨。这五尊是密宗修法时所供奉的,在一般显教寺院中,甚为少见。

  依据密宗教义,这五大虚空藏是大日、阿閦、宝生、弥陀、释迦等五智如来入如意宝珠三昧的象征。换句话说,这五大菩萨实即五智如来所变。以这五大菩萨为本尊的密法,叫做五大虚空藏法。相传如为国家修习此法,可以预防天变、增益国运。如为个人所修,也有延年益寿、消灾增福的效果。

  在形象方面,这五尊通常都作圆形排列。五尊同在一大圆圈之内,各尊颜色互有不同。正中央是白色的法界虚空藏,前方是黄色的金刚虚空藏,右方是青色的宝光虚空藏,后方是赤色的莲华虚空藏,左方是黑紫色的业用虚空藏。在有些画像里,五尊也各有坐骑,依中、东、南、西、北的顺序,分别乘坐狮子、象、马、孔雀与金翅鸟。

  “我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定光佛”,即燃灯佛,为世尊于因地菩萨道中第二阿僧祗劫的授记本师。我与释尊往昔同在燃灯佛所供养承事,我即于彼时证得无边身。

  “手执四大宝珠”:四大宝珠表四佛的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照彻明现遍于十方如微尘众多之诸佛世界,都现实相,都如实化成虚空之性。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自心”,表阿赖耶识,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故说于自心现大圆镜。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十种微妙宝光”为指十波罗蜜:檀、戒、忍、进、禅、慧、方、愿、力、智。“流灌十方”,菩萨以此十波罗蜜,广度十方一切有情。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我又能摄华藏世界海中广大无量之诸佛刹土,来入于我心镜之中而影现,且涉入于我身中,此为以身摄刹,依正相涉。

  “身同虚空,不相妨碍”:以我身如同虚空,故无量佛刹虽入我身,却不相妨碍,此即表二种无碍门:“事事无碍门”及“广狭自在无碍门”。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作佛事”:能分身、化身无量,而入于无量佛世界中,宣说正法、度化有情,令出苦轮,或证菩提。此为以正报入于依报。

  “得大随顺”:大自在。或随自、或随他,无不自在成就一切。

  “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地水火风四大,心外非有,无有所依之实自体可得,唯心所现。随众生之妄想而生灭:妄想生时,四大非无,似有而现;妄想灭时,四大非有,如梦中境,海市蜃楼,似有而无。是故四大之体,原与虚空无二。

  “佛国本同”:一切诸佛国土也是由四大所成,所以即使是诸佛国土,其本质也同于四大、同于虚空,无有实自体可得,唯心所现。

  “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一切器世间,其最大者,莫过于诸佛国土;若连能造诸佛刹土的四大,也同于虚空,唯心所现,我即于此一切“同相”、“同理”之中,发明内外一切四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不生不灭,因此而证得无生法忍。

  “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我以观察虚空的性相无边,观行成就,而入虚空藏三摩地。

  “妙力圆明”:以虚空藏三昧之力,而现种种微妙神力,照彻十方本自圆明之性。

  23﹒识大圆通(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弥勒菩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回忆从前,经微尘一样多数目的劫数,有一尊佛出世,名为日月灯明,我在这尊佛前,得以出家。但是我对于世间的名利心,有很大的兴趣,喜欢和豪门贵族来往。当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而入三摩地。累劫以来,我以此三昧摄心,承事恒河沙诸佛,求世间名的心,歇灭无有。到了燃灯佛出现于世时,我才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以至于尽空一切。我知道如来的国土,无论净秽有无,都是我心中变化所显现。世尊!我了解这一切都是唯心识所现,在识性中,流出无量如来,现在得到授记,次补佛处。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观察十方世界万法,都是唯识心所显现,识心圆满明照一切法,圆满成就真实之性。从此远离依他起性和偏计执性,得到无生法忍,最为第一。

  “弥勒菩萨”: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二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佛教支谦、道安和玄奘三位祖师的推崇。

  欲界六天中第四天--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其内院常为补处菩萨之生处。今弥勒菩萨生于此。故谓之弥勒之净土。《弥勒上生经》说净土之相,以劝愿生。兜率净土弥勒三尊是:弥勒菩萨、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复有他方诸大菩萨发心而来,古来大德发愿往生者众,其中有阿难尊者、戒贤大师、道安法师、法遇法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智者大师、智晞、灌顶、玄朗、道宣律师。近代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慈航法师……等诸位祖师。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我涅槃后五十六亿万岁当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法轮。”《菩萨处胎经》曰:“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

  弥勒菩萨现在正于兜率天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四百年,其一年为十二个月,一月有三十天,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自今经五亿七千六百万年第十之灭劫,弥勒菩萨由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继绍释迦佛。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化导有缘众生。

  弥勒佛是将来的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个时期,地球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秕,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瞋、痴、慢、疑……,更无杀、盗、YIN、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人欲大小便溺,地厕自开,便后自合。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玩赏,会说:听说劫时(是指我们现在劫),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那时世界虽有若干小国,而只有一个大国统一。在此地球上,有宽广四百万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有大都城,名鸡头城,东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广,人民众多,街道整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晴和。城中有罗刹众,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龙神鬼类,都为人类工作,但绝对不须祭拜,那时世间已无迷信拜鬼神之事。天时地利,人民和顺,鬼神拥护,感生了一位转轮圣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鸡头城,对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臣宝、守藏臣宝等,以镇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极其自由,逍遥自在,平等安乐。

  中国东晋以来,弥勒净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和乐融融。净土宗慧远祖师的导师道安大师,因为对经文原义有疑问,发愿上升兜率天亲自听弥勒菩萨说法。玄奘大师、窥基大师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内院为临终之大愿。

  隋唐之后,弥陀信仰愈盛,但弥勒净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传播。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发愿求生弥勒净土。他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净土。他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隋唐之际,弥勒信仰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曾经有所冲突,双方信众甚多,形成净土信仰的两大流派,弥勒与净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随着许多民间信仰者以弥勒降世为旗号,起事反抗朝廷,故弥勒信仰遭官方大力打击,至明清之后,逐步让位给西方净土宗,在汉传佛教中渐渐衰微。但衰而不绝,在汉地仍有传承。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高僧弘赞编写了《兜率龟镜集》一书,记载了历代弥勒法门修行者的事迹。弥勒信仰在朝鲜半岛佛教中,仍然保持着主流地位。

  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内,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传我国六朝齐梁时傅大士、五代梁唐时布袋和尚等,都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续高僧传》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

  有一次,梁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才升座,大士抚尺挥案,一敲便下座。皇帝给他弄呆了。在旁边的志公禅师问陛下:“会么?”帝曰:“不会。”志公就宣布:“大士讲经已经完毕。”再请讲,大士拍板升座,唱四十九颂下座。后人苏东坡写的傅大士赞:“善慧执板,南泉作舞,借我门槌,为君打鼓。”讲的就是这桩事。

  志公和傅大士是同时代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长,而且声望之隆,在傅大士之先。达摩大师到中国的时期也在志公与傅大士之间。南怀瑾先生说:“唯有志公、傅大士等中国禅,可称为中国大乘禅作略,才有透脱佛教的形式,滤过佛学的名相,潇洒诙谐,信手拈来都成妙话,开启唐宋以后中国禅的禅趣——机锋、转语。尤其以傅大士的作略,影响更大。”

  傅大士的名声得到了佛教高僧大德的敬重。慧和法师,年纪未及二十已深究诸佛秘藏,讲论无敌。当时皈依头陀寺隐法师,隐公将欲涅槃时,慧和法师问:“谁可依止?”隐公答曰:“东阳傅大士自然智慧,深解大乘,可依为师。”于是慧和法师礼谒请为弟子。说明傅大士影响之大。

  大士三次到京师,深为梁武帝钦佩,在京弘法所度道俗不可胜计,使他成为当时佛教中的领袖,成为千佛中的一佛,成为维摩禅的祖师。

  傅大士有偈: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合矛盾二语为一元不二是傅大士思想的基本形式。如他有一首偶作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布袋和尚,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人。布袋和尚随缘度众,处处显示禅机。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记载,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就说:“给我一文钱。”

  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则背着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站在街上,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

  他回答:“我等一个人。”

  禅师看了看说:“来了!来了!”

  他说:“你不是这个人。”

  禅师问:“谁是这个人?”

  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随后,布袋和尚唱颂道: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彊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锦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梁贞明二年(九一六),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坐化。

  至此,众人才知道行履疯颠的布袋和尚,竟然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于是世人竞相描绘他的图像供奉在家中。据说,至今他的全身舍利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东堂上。天下佛寺山门供师像,肇始于此。

  布袋和尚有偈: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弥勒菩萨当时虽已出家,但是心中仍贪重世间虚名,而好与大族贵姓的人交游。

  “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唯心识定”,为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外境皆是唯自心所现,因此不复计执外在的虚名为实有,从此不再向外奔驰,广交贵族大姓,以为这种交游可以荣誉我身。故日月灯佛对弥勒菩萨教授此法,实是应病与药,十分对机。

  “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前此虽已得唯心识定,但未至妙圆之境,至然灯佛出世时,方得至于妙圆。

  “识性流出无量如来”:我复能从我识性之中流出无量如来,也就是能化作无量如来,作诸佛事。说“流出”,表示已达无功用行,能任运而行,不假造作,所以称“流出”。

  “次补佛处”:将继释迦如来,而为贤劫的第五尊佛。

  “我以谛观十方唯识”:我以智慧谛观十方世界,一切依正、染净诸法,都是唯心识之所变现。

  “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唯识学中讲一切法有三性,一、依他起性,二、遍计所执性,三、圆成实性。

  弥勒菩萨的法门,可以总结为:“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法门,不离一心,由一心而建立万法。这也是整个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教义。

  昔日,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迎接他的是大译师仁亲桑波。大译师的译作颇丰,在藏地也很有威望。当时见到阿底峡尊者时,大译师已是85岁,须发皆白,而阿底峡尊者是61岁。大译师的印度语很流利,所以让阿底峡尊者一见如故,特别欢喜,陌生感也消失了。

  来到大译师的寺院以后,阿底峡尊者问他:“您对诸如此类的正法,了知得如何?”之后,尊者对显宗、密宗里的种种法门逐一询问,结果译师似乎无所不知,一一对答如流。

  尊者十分喜悦地称赞道:“极为稀有!在藏地有像您这样的智者,我都不需要来了。”尊者感到意外,是因为请他的人是哭着哀求的:“现在藏地没有人懂佛法了,只有您去才能拯救佛教啊!”但现在他发现,眼前竟然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智者。

  尊者接着问道:“那么,在一垫上,该如何修行这一切法呢?”

  译师回答说:“应当遵照各个宗派所说来修持吧。”译师有个三层殿,上午,他去小乘殿修小乘法;中午,他到大乘显宗殿修大乘法;下午,他去最上面的密乘殿修密法。

  阿底峡尊者察看了他的修行环境以后,悲伤地说道:“译师您错了,看来我还是有必要来藏地。”

  现在很多人也是这样,修这个、修那个,刚念了一百遍阿弥陀佛圣号,“噢,观音菩萨还等着我,念大悲咒吧”;念完大悲咒,“噢,金刚萨埵会不会生气?修金刚萨埵吧”;修完金刚萨埵,“噢,还有楞严咒”……就这样,不会将显密所有本尊观为一体来修。

  甚至有些大德也是这样,虽然精通佛教的知见,但在修行时,还是对本尊有自相的执著,“我是不是得罪了某某本尊,还没来得及供他呢”。其实,这是把本尊视为凡夫,有这个过失。还有就是,一般人往往将各派教理分开理解,不懂得融入一体,更不懂得依窍诀而修。

  当时,也正是看到这种情况吧,尊者才说有必要来。译师问:“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修持呢?”

  尊者指点说:“应当将一切法,归纳为一个要诀来修持。”

  比如修净土法门,就在这个法门当中,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这些全都可以一起修,不用分开。这是非常关键的,展开来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收摄起来就是一句佛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才是“一门深入”的真实含义。

  24﹒根大圆通(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法王子和他的同伴五十二菩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回忆过去恒河沙劫以前,有一尊佛出世,名为无量光十二位如来,前后相继住世共一劫的时间。其最后一尊佛,名为超日月光,这尊佛教我修念佛三昧。譬如有两人,一个人专门忆念,一个人专门遗忘,这样两人,或是相逢,或是不相逢,或是相见,或是不相见,假若二人互相忆念,两人共同忆念,忆念的力量自然深,甚至于从一生至多生,如形和影一样的相随,永不分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的心,如像母亲想念儿子一样,假若儿子逃走不见了,母亲虽然想念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假若儿子也想念母亲,如像母亲想念儿子一样,那么母子生生世世,也不会远离的。假若众生的心,能够忆佛念佛,那么无论现在或将来,必定能见到佛。那时,离佛不远,不需要任何方便,自然得到心开。就如染香的人一样,身上自然会有香气,这就名为香光庄严。我本来在因地上以念佛的心,而证入无生法忍的。现在此世界中,摄受念佛的人,同归于净土中。现在佛问圆通,我没有什么选择,只总摄六根,净念相续不断,最后得三摩地,是为第一。

  “大势至”:又名得大势。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又称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观无量寿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名大势至。”

  《思益经》云:“我投足处,震动大千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

  关于大势至菩萨头顶宝瓶,《童子教》中说:“观音为师敬,宝冠戴弥陀,势至为亲孝,顶戴父母骨。”

  本章由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提倡,成为中国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一品经。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在一劫中,相续有十二尊佛出世。据《无量寿佛经》,此十二如来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这专忆之人,比喻如来。这专忘之人,即比喻众生。佛如来以大慈故,不舍不忘众生,常怜念一切众生。然而众生多数以专心趣求生死之务,不遑忆佛、念佛,甚至完全忘舍如来。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比喻,如果你心中没有佛,不忆佛、不念佛,即使你能面见佛世尊,对你也不会造成什么大影响,因为你极可能与佛擦身而过,却不知不觉。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果二人之间互相忆念,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即使我们彼此远在天涯海角,我俩的关系也会很密切的。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如果有人念佛,因为佛也一直都在护念他,则生生世世,佛都与他常相左右,不会和他分开。

  “如母忆子”:佛深爱众生,因此以母喻佛。

  “若子逃逝”:不信佛法、毁谤三宝、修学外道、贪爱世间、造诸恶业等等,称为离佛逃逝。

  “虽忆何为”:孩子若逃家不归,也不想家,母亲虽然想念此子,有什么用呢?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你若忆佛念佛,纵使现在暂时不能见佛,但因常念佛,故与佛缘深刻,佛总去你不远,且很快便得相见。

  “必定见佛”:见佛有三种:一、梦中见;二、定中见;三、现前见。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须利用其他法门,光是念佛、见佛,便可以令人心开悟解。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比喻念佛的人,本身虽未成佛,但也会染有佛的气分。

  “香光庄严”:此则念佛法门,以佛法身的“香”、智慧的“光”,来庄严本觉的佛心。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大势至菩萨因地修行的法门,为以“念佛之心”入无生法忍。

  “都摄六根”:收摄六根成为一心之念。

  “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念佛相继不断,即成“心一境性”,成就念佛三昧。

  大势至菩萨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别有着五十二种修行位的无量大菩萨们,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我以清净自在功德神通力,回忆起在无量久远的年代,早在像恒河里沙子那么多的大劫前,有一尊佛,因为佛的大愿及众生根机的成熟,所以显现在世界上,他的名号称为无量光佛。在这整整一个大劫的长时期里,有十二位如来依次出现在世上。第一尊佛就是刚讲过的无量光佛,依次有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而最后一尊佛的名号称为超日月光佛。这位超日月光佛,同前边十一尊佛一样,都亲自教导和传授给我同一个法门,这个法门的名号称为念佛三昧。”

  “现在以两个譬喻来说明念佛法门。第一个譬喻是:譬如有二个人,是亲友关系。有一个人特别关心另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在想念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却不放在心上。有时他们两人相逢,有时他们两人相见,但由于另一个人没有思念的心,所以即使碰到了,也同没碰到一样,擦肩而过;即使对面看见了,也同陌生人一样,转脸就走。这是比喻佛一直在想念众生,要想度脱众生,而许多众生因为业障太重,智慧太浅,暂时同佛无缘,所以佛也难以度脱他们。倘若这两个人相互忆念,甚至互相间都想得很苦,都想早日见面,见了面后根本不愿再分开,这样的话,直至终生想念,甚至发愿生生世世永不分离,好像影子跟人一样,再也分不开。这是比喻众生由于佛的世世教化,开发了智慧,发愿要最终成佛,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两人总不分开。这是第一个以亲友关系作的譬喻。”

  “第二个譬喻是:十方一切如来,怜悯和思念众生,就如同慈母思念自己亲生的子女一样,这是最伟大的母爱,其中丝毫不掺杂任何私心。但是由于子女的愚昧、任性,只想放荡游戏,不想归家同受母子亲情的欢乐,跑得远远地,连个音信也不通,害得老母亲想煞也是枉然。这是比喻佛一直在想念众生,要想度脱众生,而许多众生因为业障太重,智慧太浅,暂时同佛无缘,所以佛也难以度脱他们。倘若子女也因长久流浪在外而思念起自己的母亲,而且思念的心情也同母亲思念子女的心情同样迫切的话,母子们终生想念,甚至发愿生生世世永不分离,如此母子们也永不会分开。这是比喻众生由于长久流浪生死,痛苦异常,受到佛的教化后,开发了智慧,发愿要最终成佛。这是以母子关系作比喻,要比上一个譬喻更进一层。”

  “倘若众生的心里一直在忆佛、念佛,表现在行动中也是时时处处口念佛号,身作佛事。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快的话,一年、半年,甚至几个月、半个月,可以见到佛;慢的话,在这一辈子临终的时候也必定能见到佛,离见佛也就不远了。非但如此,也不需要再用其他种种方法或法门,只要把一句佛号牢牢溶在心中,无论行住坐卧,无论喜怒哀乐,无论闲暇繁忙,无论得意失宠,心佛永不分离,久而久之,功夫到了,自然就达到密宗的三密相应,禅宗的明心见性的心开境界。这情形正好比身上涂抹香料的人会散发出香味一样,这就叫做香光庄严。这就是以佛的功德香、以佛的功德光来加持到身上,令身上也同样有佛的香气和光明,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我在菩萨道行道修行时,就是修的念佛法门。以清净的念佛心,得以证到无生法忍。由此无生法忍步步深入,最终成为补处菩萨。依照我的本愿,现在就在娑婆世界,以阿弥陀佛大愿的威力来加被,以我本身菩提愿力作接引,令所有真正发心、具足信愿行的念佛人,都最终归入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清净佛国中去。”

  “世尊!您要是问我:最好选择什么样的圆通法门,可以使修行人能最迅速、最有效地得到成就。事实上我觉得,最根本的选择就是什么也不选择。对外,不选六根种种形相(如眼、耳、鼻、舌、身、意等根相);对内,不取六根种种根性(如见、闻、觉、知等性),只依一个清净精明的自性(事实上只是名依而已,清净自性早离能所了),便可把六根统统管住了。以清净的佛号为净念,进一步说,以无杂念为净,以不执念为念,这便是净念。在事相上,时时处处忆念不舍;在理相上,达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便是相继。能按照这个方法坚持去做的话,一旦功夫到了,自然就进入念佛三昧的正定境界,自然就显示出清净的自性如来,同佛一样,无二无别了。真能这么做到的话,那才叫真正的第一呢!”

  实践佛法,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诵经礼拜、广修供养、精持戒律、执持名号、专修禅观、行脚参访等等不一而足。面对众多修法,净宗第六祖永明延寿禅师,倡导禅净双修,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印光大师则特别推荐净土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为何众生仍在六道轮回中被无尽痛苦折磨?这是因为,我们被妄想执著所缚,不能认知一切事物本来清净。本来清净,才是一切现象的真实状态。我们惯常的不净认知,全是错的,认假当真,就好像误认一条绳子为蛇,或把沙漠中的海市蜃楼错认为是远处发亮的水光。净土法门的念佛和观修就是让我们觉知每件事物的本然清净,从而断惑证真,转识成智,往生净土,回归家园。

  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指引我们修行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八万四千法门,全都完美地包含在阿弥陀佛六字圣号的功德中;在菩提道上帮助我们的圣贤僧和菩萨,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是佛法僧三宝的合一。正如一座蓄水池,收集了无数雨滴般,阿弥陀佛也涵盖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大势至菩萨的喜舍、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精进、地藏菩萨的大愿、弥勒菩萨的喜乐和韦陀菩萨的力量。就是此一本尊、一圣号、一修法,我们就能成就一切。《赞佛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许多本尊有无数的形相:喜乐、寂静或愤怒相,一头、三头或多头,有二、四、六或更多手臂……每一种都象征不同的功德。所有这些功德全都涵摄于阿弥陀佛一身。同样的,其他无量咒语的一切利益也都涵摄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我们可以全心全意的只持诵此圣号。我们的身、语、意与阿弥陀佛证悟的身、语、意,本质相同,这是我们应该了知的修行精髓。净土法门的修持,可以从“观修本尊”和“持名念佛”两方面入手:

  (一)、观修本尊:

  观想自己和一切众生都是本尊阿弥陀佛,宇宙是坛城或净土。现今的人们智能有限,生命短暂,精进不力,要精通《观无量寿佛经》十六种细密的观想非常困难。我们可以尝试这些复杂的修行,也可以藉着专注于阿弥陀佛的详尽专修,将可明白一切诸佛的智慧和慈悲。

  《观无量寿佛经》云:“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在这个法门上,我们可以观想自己是阿弥陀佛,或观想阿弥陀佛在我们头上,是我们最具虔诚心的根本上师。也就是说,把自己及一切众生都看成智慧本尊,所处的环境就是佛的净土,听到的一切音声都是圣号,一切思想都是觉性的展现。

  修持净土法门,重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藉由阿弥陀佛身的加持,我们领悟整个宇宙就是本尊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藉由阿弥陀佛语的加持,我们了悟宇宙中的一切音声——水声、火声、风声、野兽吼叫声、人声等,都是六字圣号的回声: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藉由阿弥陀佛意的加持,我们体悟一切念头都是慈悲觉醒的展现: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藉由阿弥陀佛身、语、意的共同加持,我们终将明了在实相中,身、语、意,不是三个分别的存在,而是阿弥陀佛空悲不二的同一自性。“扑竹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除了观想我们的身体就是阿弥陀佛的金刚身,也要观想外在环境转变为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净土,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庄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罗网行树、虚空飘下的曼陀罗花,都散发出光明;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共命之鸟出和雅音,皆是弥陀圣号的音声在各处回响,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当我们对阿弥陀佛的观想变得清楚稳定时,再观想他的身体放光到十方,护念无量国土中的一切众生。这些光回返,带回所有众生的祈求,融入阿弥陀佛,使其变得更加慈悲伟大,灿烂光辉。他再次放光,照向一切众生,遣除他们的痛苦,将其安置在大乐的智慧中,并转化他们为菩萨,整个宇宙变成完美净土。

  当我们在禅观阿弥陀佛时,俗念止息,心会安住在宁静上,喜悦、慈悲和高尚。如果我们注视心的本性,就会明白:本尊和空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样的了解,将扩展为对一切现象本性皆空、故全然纯净的了悟。

  (二)、持名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不是一串普通的字,它包含了阿弥陀佛所有的慈悲、智慧和加持。六字洪名是阿弥陀佛福慧双足的表现,持名念佛会带来巨大利益。事实上,六字洪名就是阿弥陀佛的音声形式。现今由于我们的业障,使我们不能真正在其净土亲见阿弥陀佛,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听他的名号,持诵它,以金色的字优美地写下它。阿弥陀佛说:“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名号是本尊的心要,和本尊无二无别,我们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以圣号供养法界一切众生。《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我们身上每个毛孔、每个细胞都含有无数净土,每个净土中都回响着六字洪名咒音。它的声响遍满虚空,就像花丛中飞出的数百万蜜蜂群聚,所发出的金刚持念阿弥陀佛圣号。六字洪名音遣除了无明,降伏了一切魔障;佛号将声闻众由禅定中唤醒,带领他们进入大乘道;佛号供养菩萨,劝诫他们继续利益众生;佛号嘱咐护法,护持教法,增进一切利乐。

  山河大地、日月虚空、草木石涧,都是阿弥陀佛光明显现的法身;风声、流水声、火的劈啪声、动物的叫声、鸟的歌声、人声,宇宙中的一切音声,都是阿弥陀佛圣号振动,所自然生起的法音;我们自身慈悲喜乐、安逸平和的觉受,都是阿弥陀佛安乐清净的法意。依靠持诵六字洪名的功德,我们在当下或者生命的临终将毫不费力地证得共与不共成就,蒙佛接引,往生净土,成就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楞严经赞:

  六根受用    生死严阿  从今解脱更非他

  六解一谁何  诸圣吹螺  决意应高科

  南无楞严海会佛菩萨

-------------------------------------------------------------------------------------------

更多清净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