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现观总义》讲记 第二课


2014/9/3    热度:289   

索达吉堪布:《现观总义》讲记 第二课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上师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课

  下面继续宣讲《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

  如果对方问道:像这样的一切种智又是怎样的呢?

  前面已经讲了,欲求解脱、利益众生者先要寻求佛的智慧——一切种智或遍智。对方问:那到底什么是一切种智?

  我们应当了知,前面所说的“自己曾经走过的途径”,是以因法来表示果法。

  一切种智的存在,从两方面可以了知。一是曾经走过的途径。像《释尊广传》中所说,佛陀在因地时,为利益天边无际一切众生发了大乘菩提心,圆满了此处所讲的十法。这十法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为主三世诸佛所共之道,如果他们未依此成佛,投世间以正法光明,那我们仍要在黑暗中摸索,不知有解脱。而因为有这十法才有了佛的一切种智,所以我们从佛因地曾经走过的途径——即使再微小的事也宁舍身命而不舍发心等利益众生的行持,可以推知一切种智存在。这是以因法表示果法,因是十法,果是一切种智。

  也就是说,循序渐进地修持发心等十法的究竟之果,就是所谓的“一切种智”;

  这十法的安立并非无缘无故,每一法都是以佛的亲身经历为前提,因此是成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十法。如果其中一法不具足,就不能示现成佛。既然由十法而能成佛,十法就可以表示一切种智。这是第一,以因法表示果法。

  然后第二方面:

  我们还应当了知,所谓“宣示于他众”,则是以对境来表示有境。

  对境指发心等十法,有境指一切种智,“宣示于他众”是以佛陀所通达并宣示的发心等十法,表示佛陀具有的一切种智。

  也就是说,在如理地通达了作为对境的发心等十义之后,而为他众宣说,也是所谓的“一切种智”。

  佛陀通达发心等十法的含义之后,并不像声缘那样趋入涅槃,而是转三大法轮将之宣示给有缘众生,这就是通过对境表示有境。也就是说,佛陀了知十法,也了知十法对求佛果者不可缺少并为之宣说,而以所宣说之十法,就能表示佛陀具有的一切种智。

  学《现观庄严论》,先从框架上把握很重要。对第一品以十法表示遍智,第二品以十一法表示道智,第三品以九法表示基智,总的没有把握好,始终会有疑惑。但道理是有的,就像这十法,要么从佛陀所了知的对境,要么从佛陀所经历之因,总之是从不同角度来表示的。

  如果对方又问道:要了知一切种智,为什么不通过一切种智自身的法相来说明,却偏偏要以其因法以及对境的表示来(间接)说明呢?

  对方又问:像万法无常,以它的本体来说明就可以。同样,一切种智也有它自身的本体或法相,对如是重要的法,为什么不直接宣说其本体,偏偏要用因法或对境来间接说明?

  如果不用(因法以及对境)二者来表示,则无法说明(一切种智本身),这就像如果要表示眼识,就只能通过“是从作为因法的眼根等等当中产生”的说法,或者通过所执著的蓝色对境等等来表示。如果这二者中的任何一者都不依靠,则根本无法表示眼识一样。

  我们用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人们通过眼根、作意和蓝色布匹等对境产生眼识,这一名言的道理,学过因明的都清楚。既然眼识的因是这三者,那么以这三者表示眼识就很容易。比如按《俱舍论》,眼根状如胡麻花,我们说眼识依此眼根而生;或从所取的蓝色,说眼识生起相同行相,这样来了解眼识就不困难,而不这样表示,直接说明其本体就有一定的困难。同样的道理,佛陀一切种智的本体本来不可思议,难以了知,但通过因法或对境来表示,就容易了知。所以,这样表示是有必要的。

  在《总义》中,华智仁波切首先以问答方式宣讲《现观庄严论》的大纲,同时遣除我们相续中的疑惑。这种疑惑,对《现观庄严论》稍有了解的人才有,因为提不出问题的情况,要么是遍知要么一无所知。而只有在闻思上下了功夫的人,才会产生疑惑。

  其实《现观庄严论》在藏传佛教中,各大派的高僧大德均以丰富的教证、理证进行辩论,内容很多。但作为初学者,太广了没有必要。再加上有些人也不会辩论,本来道理上就迷迷糊糊,听了辩论反而更不清晰。所以我们主要在字面上解释。

  如果对方又提出:一切种智难道不是通达一切所知吗?而仅仅通达这十种法,又怎么能成为所谓的“一切种智”呢?

  对方提出:对有为无为、轮回涅槃所摄的一切万法,一切种智于一刹那间无碍通达,如是智慧,为什么仅以所了知发心等十法即能表示呢?

  对此我们回答:佛陀遍知万法分两种情况,对必要的法全知和对一切所知全知,而这里是从第一种角度来讲。如《释量论·成量品》中说:何法对众生有必要,先通达此法。这个道理很重要。就像在世间,如果大学所学的专业对社会无用,即使再精通,毕业以后也干不了什么;而对个人、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知识,你通达了才有意义。同样,虽然佛陀通达万法,这一点在提婆达多等的测试 之下已为世人皆知,但最重要的是,佛陀了知让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解脱的方法,而这个道理却不为任何世间智者所通达。所以,论文中说:

  此处是以“要无勤成办他众之利,就必须通达这十种法”作为主要之必要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表示没有通达其他法,

  作为大乘修行人,要无勤利益无边众生,一定要通达这十法。而其他法,诸如世界有多少昆虫,树上有多少叶子,大地有多少微尘……即使不知道,对修道也没有障碍。就像小孩迷恋纸飞机,而大人却觉得无所谓,同样,尽管世间人痴迷世间,但从重大意义上看,其实迷乱的世俗知识对他们毫无必要。而十法则不同,因为要无勤成办一切众生之利益,就必须通达。

  那是否只通达十法,而不通达其他?并非如此。不像世间物理专业的只了解物理,其他方面一窍不通,也不像某些道友只精通一部论典,其他论典一概不懂,佛陀通达一切万法。不说别的,就说藏传佛教最著名的历算——《时轮金刚》,其对日食、月食等描述得非常清楚,这是在科学尚未发现之前佛陀所宣说的。至今为止,学院每年都要出日历,不需要任何现代天文仪器,仅按《时轮金刚》进行笔算,日食、月食都推测得清清楚楚。而我们也对过,与现代天文学家得出的结论相比,包括七大行星的公转、自转速度等数据,没有任何差别。这就是佛陀遍智的标志。但很可惜,人们不懂这些。

  这就像如果能从远处看见针,就必定能从近处见到刀子一样,

  其他论典也讲到,远方的毛发如果能看得清清楚楚,近处的绳子肯定能见到。同样,佛陀以微妙智慧完全了知解脱众生于轮回苦海的四谛之理,而且凡夫依佛的教言修持也决定转有漏身为相好圆满之佛身,有如是功德,世间知识自能轻而易举通达。再就世间智者的观察来看,其实科学所发现的天文地理、微观宏观中的许多理论,佛经中也早已开示得清清楚楚。因此,在这个世间,遍知佛陀的智慧理应成为每个众生希求的目标。

  既然能够通达像这样的难点[十法],则了知除此之外的其他简单易懂之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既然佛已通达非常甚深之理,简单的法就不必说了。要了解这个道理,《成量品》最有加持。学了《成量品》大家会明白,佛陀确实最伟大,他的智慧世间任何学者无法相比;更可贵的是,佛陀的深奥教言只为利益众生。所以,只有佛的教言才是人类历史上的真正如意宝。

  但可惜的是,知道的人甚少。不说不信佛的世间人,有些寺院也只是建栋庄严的藏经楼,把《大藏经》放入书柜,门锁好,作为祈祷的对境,最多在一年的某个节日打开门看一看。对里面到底说些什么,并不知道。仔细算一算,汉传佛教中经常阅读的经典只有十几部,其他浩如烟海的经典就那么摆在柜里,的确很可惜!

  不过比较而言,藏传佛教中翻阅《大藏经》的人要多。很多人阅藏,而在引用教证时,也是这部经、那部经,说得很清楚。人生虽然短暂,而短暂一生将佛的全部教言融入相续也很困难,但去了解一下《大藏经》,种下善根还是很有必要。如果只把一两部经作为重点,那远远不够,因为这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此时又有一些人认为:只要能通达十法,就能通达一切所知[万法]。因为在“所缘一切法”当中,就已经摄集了一切万法。也不一定。

  有些人有点过分,他们认为通达发心等十法,就能通达一切万法。

  对此从两方面回答:从佛陀的角度讲,通达十法就能通达万法,因为在深度方面,十法包括万法;但从广度方面,了知十法就了知万法,比较困难。所以华智仁波切回答:不一定。

  譬如:在修习菩萨道之时,虽然缘于诸道,并修习了一切万法之空性等等,但仅以此理也不能彻底通达一切万法。十法与一切万法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这是以比喻说明。菩萨在修道过程中,比如说一个资粮道菩萨,他所缘的对境是所有圣道,并且修持的也是万法皆空之理。可是这样修,除了极利根者,是否能完全通达一切法?不能。所以,虽然从深度上讲十法可以涵盖一切法,可是对每个人来讲,通达所缘十法就能通达一切法,这不一定。

  (再譬如):在取舍善、不善与无记三法之时,即使必须了解此三法,而此三法本身也包含了一切万法,但仅仅了知此三法,也还是不能通达一切万法。(由此可见,仅以此理并不能通达一切万法。)

  这又是一个比喻:虽然善、不善、无记三法可以涵盖一切法,但仅了解这三法,这是善、这是恶、那是无记,也并不能通达一切万法。所以《中观四百论》和《显句论》中都讲:利根者通达一法空性,可以通达一切法之空性,但这是指利根而不是所有人,如果所有人都能如此,那一切众生都成了中观应成派。所以,从凡夫的角度,通达十法就通达一切法的说法不合理。当然对佛陀而言,从因、从对境都能说明,通达十法就可以表示通达一切法。

  之后,这些具缘之补特伽罗又会作如下思维:

  个别人对佛法未深入了解,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皈依和发心也没有修过,直接来听《现观庄严论》恐怕不相应,不一定是“具缘者”。因为本论讲大乘菩提的现证次第,讲佛陀和菩萨的功德,这些道理,没有佛教基础的人很难理解。就好比一个世间人,我们讲佛陀,他心目中会认为:“我的语文老师很有智慧,释迦牟尼佛跟他差不多吧!”或者:“我们公司的董事长很有钱,佛陀不一定有那么多钱吧!”把佛陀跟语文老师或董事长等相提并论,这说明学《现观庄严论》的因缘还不成熟。

  因此,作为大乘修行人,先要完成基本的闻思修行,生起强烈的利益众生之心。有了利他心以后,再进一步想:我一定要利益众生,但这种能力从哪里来?唯有得遍智佛果;那佛果有什么功德?能在一刹那中度化无量众生;那我该如何以佛法利益众生……能这样思维,有了这些基础,听任何法门都会有利益。否则,未皈依佛门或者为世间法而皈依的人听《现观庄严论》可能会头痛,不但无益,还会适得其反。有这种危险性。

  以世间的次第来看,《现观庄严论》相当于博士的课程。你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都未读过,现在只不过以偶尔的因缘值遇了博士的课程,虽然愿望很好:我应该得一顶博士帽……可是你的基础太差了,没有基础,内心是一片空白,不会有什么感觉。说利益众生,在你看来“是不是帮助乞丐?”说获得佛果,你又认为“是不是获得局长的果位?”这样一种认识和理念,《现观庄严论》的确学不下去。即使听了法,也不会有大的利益,只不过从耳边种个善根而已。因此,作为《中论》、《现观》等法门的“具缘者”,一定要先精通佛教基本道理,具足正见。否则连前世后世都不承认,一本正经地听《现观庄严论》,也只是形象而已。

  下面,有缘补特伽罗又会思维:

  无论如何,我必须获得这样的一切种智。

  在整个世间,佛陀的智慧确实太微妙、太殊胜,所以我一定要获得。这种希求心非常重要。如果对佛果抱着得也可、不得也可之心,始终处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中,就不算是有缘者。所以,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要让自己生起这样的心:众生可怜,我一定要救护他们;而要给予真实救护,一定要先成佛,之后才能广度;所以,对我来讲什么都不重要,唯有获得佛果最重要。心里有了这种迫切愿望,说明大乘种性已经成熟,已堪为《现观庄严论》的所化。

  这种缘果法——遍智的发心就叫愿菩提心。就像一个商人,他特别想发财,当听到一笔好生意时就无法入睡。前两天学院招标水利工程,有几个老板两三天不吃不喝,也睡不着觉,一直在竞争。他们都想接这个工程,为什么?因为利益很大。修行的道理也是一样,你想利益众生,就要先对果法生起欢喜和希求,因为只有佛陀才能对众生施以真实救度。而正是为了让我们生起愿心,对果法生起欢喜,所以本论第一品先宣说遍智。

  为了能获得这样的一切种智,我应当修学什么样的道呢?此时,他们又进一步意识到,因为果法跟随着因法,所以就必须修学顺应果法之道,由此可知,我务必要为众生之利而努力。但众生的种性和意乐却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仅仅以一种道就不能摄受(所有的众生),而应当在以通达和得见而现证一切三乘之道以后,再为他众宣说。既然如此,就需要修学智慧与利益他众之心。

  我们进一步要想,遍智果法不可能无缘现前,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从地里长出来,一定与因的修学有关。也就是说,要在漫长的时日中,发起菩提心之后积累二资粮,最后才能获得。既然必须修学这种因法,那以什么方式而修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在利益众生之心的推动下修学。而众生的意乐、根基又千差万别,所以仅通达声闻道、缘觉道,或者只学点物理、化学、外语,能不能度化所有众生?肯定不行。所以要通达菩萨的圆满道智。

  现在有些法师和居士只提倡一种法门,对个别众生来讲,这也很好。但要度化所有众生并让他成佛,就必须以很多法门来引导。以一个法门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否则佛陀也不必传八万四千法门,只要一句“嗡玛呢巴美吽”就可以了,但实际并非如此。所以,我们修学大乘佛法,一定要获得菩萨的道智,通达声闻、缘觉、菩萨三道。如果没有这种智慧和利他心,就会堕入声闻缘觉的境界。

  第二品的重要性大家会清楚:为了果法遍智,一定要修学道智。

  以这些心念,则可成为令其相续中生起行菩提心之因。

  遍智是愿菩提心生起之因,道智是所化众生相续生起行菩提心之因。行菩提心缘因法而生,但也是在不离缘果法的情况下,进一步缘因法而发心。如果放弃因只希求果,这是不现实的。就像农民想获得丰收,可是不努力耕耘,天天睡懒觉,能不能得果?不可能。所以,大乘修行人一定要修持大乘的道。如果口头上“为利一切众生,我要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行为上天天睡懒觉,能不能现前佛果?也不可能。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二课思考题

  5.一切种智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为什么要这样说?

  6.仅以发心等十法,能成立佛陀是遍知吗?

  7.什么样的人才堪为《现观》的“具缘者”?你具足吗?若不具足,应怎么办?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