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菩萨道 佛教与公益事业
2014/9/3   热度:310
公益事业,顾名思义就是谋求公众利益的福利事业。世界上愈是文明、先进的国家,政府愈是重视人民的公共福利。但是,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再好,有时还是很难周全的照顾到社会各个层面的需要,因此各种公益事业团体便应运而生。 大体上讲,社会福利是由政府主动提供给人民的福祉;公益事业则常由民间发起的各种基金会、社团、财团,乃至各个宗教团体所从事。例如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为了示教利喜,降诞于世,他所作的就是利益众生的公益事业;乃至千百年来,佛教徒一直本着利他的精神,不遗余力的为社会人群奉献,虽然历经朝代更迭,从农业时代发展到现今的工商业社会,但是佛教徒从事社会公益的精神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趋于多样化,而且有增无减,诸如植树造林、垦荒辟田、凿井施水、维护泉源、利济行旅、筑桥铺路、兴建水利、设置浴场、兴建公厕、建立凉亭、经营碾磑、急难救助、设佛图户、施诊医疗等,真是不胜枚举。 公益事业的推动,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类互助合作的美德,也是人性善良面的发挥,更是大乘佛教菩萨道的实践。 历代佛教所做的公益事业 在经典中,弟子们曾请示佛陀:如何增长功德?如何得人天福报?佛陀为他们说 ,从事公益事业,可以增长福田,获得生天之利。据《佛说诸德福田经》记载: “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佛陀所说的增长功德福报之法,都是对社会大众有益的建设,这就是最早的公益事业理念,这些理念后来由僧侣们与佛教徒付诸于行动,一一躬行履践,行之于社会,便是历代佛教所做的公益事业。 植树造林:自古以来,寺院一直很注重植树造林的工作,例如:梁代健康南涧寺的四周,列植竹果,四面成荫。五台山中台大孚寺的寺南有花园,约二、三顷许,沃壤繁茂,百品千名,光彩晃曜,状同舒锦。衡山金轮寺,在唐末时,环寺杉松有数万株等。 植树除了有经济上的效益外,还可以绿化环境、清新空气、隔绝噪音、涵养水源,同时收到水土保持、防治自然灾害之功。例如淮泗间,原来的地势低洼,又多雨潦,岁有水害,唐代泗州开元寺明远大师与郡守苏遇等,在沙湖西隙地创避水僧坊、植松杉楠桧一万本,从此僧与民无水灾之患。 垦荒辟田:佛教在印度,原以托钵乞食为主,到了中国禅宗,“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始了寺院垦荒辟田,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 寺院的垦田,通常以山田和海涂田为主,例如象山县蓬莱山寿圣禅院住持永净法师,曾经开垦山田三百亩;唐代佛日普光禅师住持广利禅寺时曾经购买海涂田一千多亩;东南第一禅寺的天童寺,也因大量开垦海涂田而岁入倍增。由于寺院的开荒垦田,不但让寺院自给自足,同时带动地方的建设与繁荣。 凿井施水:古代的饮水以井泉为主,寺院每于需水的地方修筑井泉,提供给民众汲饮。如吴越时,德韶国师在杭州吴山之麓凿一大井,井水泓深寒冽。淳佑七年发生旱灾,城中所有井水全都枯竭,唯有依赖此井维生。唐初京师弘福寺的慧斌法师,为报父母恩,发心在汶水之滨开凿义井;华严寺的澄观法师也在江宁的普惠寺中凿井供众,嘉惠民众。 利济行旅:佛教在衢道路旁搭建凉亭,让羁旅在外的行人有避雨休息的场所;在村野荒郊施设茶水,让风尘仆仆的乡客可以解除饥渴;在幽暗的曲径点挂灯火,为迷途的游子指引光明。中国幅员辽阔,交通不发达,往来于各处的商人,或应京赶考的考生,常常借宿于寺院中。因此自古以来,寺院即对行旅路人提供莫大的贡献。 筑桥铺路:古时交通不发达,人民往来不方便,尤其遇到河川湍急之处,往往由于水流阻挡而无法通行。僧侣在这方面的贡献很多,他们发起劝募,资建桥梁,并负责守护,为地方人士带来很大的便利,免除覆舟溺水的危险。例如南宋道询法师一生造桥二百多座、普足法师募造桥梁数十座、觉先法师修路二百多丈长等。另有道遇法师曾策划开凿洛阳龙门潭的八节滩,以利洛水的水上运输,不但利济行旅,而且有促进地方繁荣的功能。 兴建水利:佛教对地方公共设施的贡献,最具代表性的,除了筑桥修路,就数水利建设。福州常乐县绵亭洋,在宋祥符元年(西元一○○八年)由维溪法师经过九年的努力,截十二脉小溪,筑堤八一○丈,设置斗门四处,可以灌溉农田四十顷;同为长乐县的香严上下洋,则于宋天禧二年(西元一○一八年),由师振法师发起筑堤九百余丈,设置斗门三处,可以灌溉农田达二十余顷,真可谓施恩百姓,普利民生。 设置浴场:古代的中国,一般家庭普遍缺乏浴室设备,因而寺院颇多附设浴室,供众沐浴除垢,袪病疗疾。例如五代常觉法师于汴京建立普净院,并设浴室,每月八、十八、二十八日开放给大众沐浴。此外,后唐洛阳中滩浴院智晖法师,也曾施设浴室供众沐浴,一年有七十余会,一浴则远近都集二三千人,不仅为僧俗疗疾,更有促进全民身体健康的好处,可谓利益大众。 经营碾磑:中国人是以米食为主的民族,在工业未发达的时代,农村均靠人工舂米,不但费时又费力。唐宋时,寺院开始附设碾米工厂,如明州天童寺有水碓磑的设置;台州的惠安院、楞伽院也各有设置。由于寺院有碾磑设备,不但方便了寺院本身,也嘉惠当地的民众,增加农业经济的价值。 急难救助:历代以来,每当国家遭逢战争,兵荒马乱之际,寺院往往成为军队驻扎的场所、难民栖止的避风港,为急难中的军民伸出援手。佛教不但解决了士兵、难民们的生活问题,安抚动荡不安的民心;佛教的慈悲包容,使许多遭受刀兵劫难的人免于颠沛流离的生活;佛教虽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对于保民养息的利行,却发挥了极大的功能。 设佛图户:北魏时代的沙门统昙曜,曾奏请文成帝设置“佛图户”。这是藉着佛教的教化与督导,使叛乱重犯、俘虏和投降者的劳力,提供寺院的清扫或寺田的耕作。此举不但增加寺院的人力,同时狱囚们在寺院里接受佛法的薰陶及僧尼的感化之后,常能痛改前非,达到净化人心的效果,不仅安抚齐民之怨,也解决了国家社会的经济问题。此一制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奴隶的解放运动。 除此之外,佛教徒还从事填路、运水、造厕、建亭等各项社会工作,可以说僧众投入社会工作的项目包罗万象,不胜枚举,显示佛教积极投入社会的建设工作,发挥佛教服务大众的力量。 现代佛教的公益事业 古代佛教的公益事业,对地方建设贡献极大;现代佛教的公益事业着重社会服务与教化,对社会道德的重整,尤其功不可没。例如国际佛光会历年来举办的“净化人心七诫运动”、“监狱八关斋戒修道会”、“反烟毒运动”、“禅净密三修法会”、“慈悲爱心列车”、“慈悲爱心人”、等活动,已然引起社会大众对“净化人心、重整道德、找回良知、安定社会”的期盼与觉醒。 此外,佛光山在各别分院开设图书馆、阅览室、美术馆,甚至创办佛光大学、佛光卫视,平时经常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夏令营、讲习会等,乃至出版杂志、图书、编纂藏经、佛书等,都发挥了佛教对社会人心的教化之功。 为了加强社区服务,更开设有才艺班、各类社团以及社区联谊活动,并提供邻近社区有益于身心的休闲康乐活动场所,不但提升社区生活乐趣,且为地方带来一股健康的蓬勃朝气。综合其所发挥的功能如下: 带动地方的文艺风气与文化活动:佛教所举办的各种艺文研习活动,如插花、舞蹈、书法、国画、读书会等,不仅提升地方文化气息,更推展地方文艺活动。 带动社区健康的休闲活动:寺院举办各种活动,使社区人士有休闲康乐场所,培养团队的精神。 带动社区亲子间的关系:佛教所举办的活动,家庭成员组团参与机率很大,所以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 带动青少年的生活辅导:图书馆的设立,不但能提供学子读书的场所,还可以招募青少年担任义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带动社区联谊社团的成立:藉着社区联谊活动,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并能提供活动场地,促进社区自组社团。 现代公益事业的理念 一般人所谓的公益事业,大多偏重于救济性质的社会服务,其实社会教化的需求远甚于公共救助,因为佛教毕竟是宗教团体,而不仅仅是慈善机构。慈善固然也是佛教事业的一环,但却不是全部,如果佛教只是从事慈善救济,那与一般的慈善机构又有何不同?因此,除了公益事业的推展,佛教更应该扮演起宗教引导社会、净化人心的角色,藉此以收人心根本净化之效,来改善社会风气,发挥多元化的社教功能,才是佛教回馈社会的真正精神所在。所以,提升社会道德、净化人心、宣扬佛教教义,正是当前佛教徒必须全力以赴的要务。 尤其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向前推进,寺院的功能也应作具体的发挥,未来寺院应该学校化。往昔,只园精舍就是讲堂,中国古老的寺庙有法堂、藏经楼。汉唐时代,佛教寺院堪称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历年来,佛教曾经举办不少义学,礼请名师大德教育失学的人,为国家作育英才。除此,寺院也是提供莘莘学子读书的最佳环境,历代名将宿儒如范仲淹、王安石、吕蒙正等,都是在寺院里苦读成功的。佛教也提供了各种教育、文化事业、医疗救济,造福社会。今后,只要能对国家民主、社会经济利益、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加的事业,例如:农场、工厂、公司、银行、保险、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这就是普济群生。 职是之故,现在的佛教徒在光大佛教、普济群生的前提下,应当以观音菩萨的慈悲,给众生方便,为众生服务;以文殊菩萨的智慧,引导众生走出迷途,获得光明;以地藏菩萨的愿力,使佛法进入每个家庭,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以普贤菩萨的功行,契理契机,随顺众生,行难行能行之事。也就是说,凡有所作,必求对众生有益。果能如此,方不愧为佛子。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韩国、日本等地,能在当地社会普遍的被接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佛教能注重资生的贡献与利众的事业,帮忙解决民生问题。我国自明清以来,教务衰微,教法不易弘传,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佛教没有事业。佛教实际上是入世的宗教,若没有入世的事业,则将和人间生活脱离关系。 因此,佛教在人间最大的功能,不只是超渡亡魂往生善趣,更重要的是和乐社会、清明政治、善治经济,如法的处理人生各种事业,完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才是符合佛陀所揭橥的“人间佛教”。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