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四无量心
2014/9/5   热度:217
圆融四无量心---林钰堂 我们今天研讨佛法,不得不提一下“无常”,提到“无常”就是不断有变化的,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就连生死,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样的结局,我们也是不知道。从“无常”来讲,生活好像梦一样,我们好像在打什么如意算盘,下一时刻会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有了这样的体验来谈,佛法才会显得比较真实。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在我早期有一篇〈住无量心〉,有将它的意思写出来。在传统的佛法里,四无量心属于某种程度的禅定,而还没有到达空性。但四无量心修到一定的程度,修到了圆融亦可到达菩提心。
慈: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
悲: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
喜: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即法喜充满);
舍:愿一切众生远离分别爱憎,住平等大舍。
拿慈来说,在世间的慈有妈妈的慈悲,对自己的小孩好,有的比较好是对邻居的小孩也好,在四无量心中,那不得了了,对一切的众生都好,对鸡鸭猫犬,对一切的众生都好,甚至有的人经验,连鬼都包括在内,那不得了,因为包括了一切在内,对一切的众生都好,而且这是有理智,具乐及乐因,包括了解脱的因。这不像上帝一样,我要你快乐就快乐,这有条件的,好像现在中午要吃饭,不叫你吃,你肚子饿了,就快乐不起来,一方面要你好,另一面是理智的,知道要你好,要有达到好的条件,这里面是系于因缘的。像拔苦,你有苦,希望离苦,要拔苦,需将苦的因缘拿掉。
若你有烦恼,希望找出烦恼的原因,将你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烦恼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我执,他不只是希望你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还要将烦恼的根本原因找出来,彻底解决出来,根本拔除的话,你才能从烦恼中究竟解脱出来,所以这整个来说在时空上是无限的。
您说如果我只有慈跟悲,希望你好啊!希望你没有痛苦啊!但是这一切都是因缘所构成的,也是没有什么把握,到最后也是老病死,那你岂不是白忙一场?这里讲的喜就很有道理了。要不然我们就只能搞医学、搞科学,维持一阵子而已。
有法喜,这样就有一种乐可以维持,佛已经证悟到,这有一种乐可以永远超出了轮回,永远超出了烦恼痛苦,所以这一点是他亲证的,不是说我编一个梦,到头来大家一起梦,一起梦碎了,这是他自己尝到一个滋味的,所以说这里到达一个舍的地方,这里一方面就是说人为什么会不快乐,执著我,执著我的知见而为之所限,执著我的感官、知觉而为之所限,所以要学舍,要从烦恼里面解脱出来,首先要学会舍,六波罗蜜中也是教人要布施,也是要从舍开始,看得开、放得下。若是一辈子都抓在这里,到死的时候要放,要放什么呢?全都放了,还抓什么?所以这里面有更深的意义,看的开,世间的放得下了,得到了法喜了,这里面还有一个东西在,有的时候有法喜会执著,这一些是世间的,是怎么样坏、怎么样坏,只有我是清净的,成为另一套,会产生其他的烦恼了,所以才会有愿一切众生远离分别爱憎,住平等大舍,这不得了,其中不但远离了我执,而且远离了法喜,做到了这点,是诸佛、菩萨所证到的究竟的安乐,这不是好像世间上的乐,是要维持的。
你看那拳王,打到世界冠军,还是要维持的。维持一阵子,等到年轻的打上来,还是不能长久的,究竟还是会打败。
人要是回到本来纯真,不为所出生的环境所影响,回到本来是很轻松的,就不用去维持了,超越了分别执著,超越了时空,一切本来是一体的。了解了空性,去掉所有的执著,才能达到究竟的解脱。四无量心达到了圆融,菩提心就在里面。
要达到这个圆融,先要了解用观念讲都是分开的。实际上,眼前的经验,讲是分开的,但经验本身是分不开,是同时看、同时听,事实上是分不开,如同现在在吃便当,其实是同时看同时吃,同时感觉不能分开的,所以不能被这些观念所绑住,其实是分不开的。
在凡夫份上的贪嗔痴慢疑,在凡夫是在一起的,你看他现在表现是在贪,其实是在一起的,并不是没有嗔痴慢疑,是在里面没有表现出来。
成佛完全解脱时,说怹是智啊、悲啊、力啊,其实它是完全分不开的东西,分了就支离破碎。你要真正懂得回到原来的样子,就非要懂得圆融不可,好像我们吃橘子一样,不是这一瓣慈、这一瓣悲,其实吃任何一口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吃这口会不会甜?汁多不多?酸不酸?新鲜与否?你不管从那里咬下,那些感觉都是同时的。
因为在我们受到了时空观念的支配,要达到这个圆融,你可以这样念慈悲喜舍,因为我们一这样念“慈、悲、喜、舍”,这样一念就又成了四个。
圆融四无量心有一个办法,你要超越了时空观念,这样慈悲喜舍本来就是一个。
另一个办法,我建议圆融四无量心的修法,设法使你对慈悲喜舍加深了解。你念这慈时,要了解这慈不可以独立的,其中与悲、喜、舍有关。这里有一个我修法的例子,照这样念一点,我没有要限制您,只是举一个例子,主要在前面之慈之慈,慈之悲,慈之喜,慈之舍;……。
念慈之慈的时候想一下慈之慈其中的含意所包括的。
这里所说的慈之为慈,不只是母亲慈心的慈爱的慈,一方面要一切众生得乐,另一方面要具乐及乐因,这其中含有悲智的,不仅是为了他好的仁慈的慈;慈之悲,不只是单方面的要你好,苦也要彻底的解决;没有拔苦的心,慈是不圆满的;慈之喜,不是说我对人好,我很享受对人好的心态,而是有佛法在里面,要达到彻底的解脱。要是忙半天,只是一时的,不是永久,还是要轮回,还是有地狱在里面,那不是真正的慈,而是慈是有一条道路,你的问题有可能彻底的解决,你的烦恼有可能转变成快乐的人生,没有空性的智慧是没法办到的;慈之舍,帮忙的时候未到,因为慈中有舍,不会变成你怎样就形成亲疏之人际问题,因为你一直都在从事佛法,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他自然就转向佛法这边来了。你并没有因为因缘不成熟时,就像世俗一样舍弃他或形成纠缠。
你念慈之慈,慈之悲,慈之喜,慈之舍;……。舍之慈,舍之悲,舍之喜,舍之舍。
而后,再念三遍:
慈悲喜舍
此时念三遍慈悲喜舍,同时想其中的意义,这样念自然对你而言,其意义就不一样了。亦可配合行动,如果有在礼拜,可以“慈之慈”拜一拜;“慈之悲”拜一拜,这样念一句拜一拜,在其中思维它的含义。我每天在做烟供时,添一瓢檀香粉,念“慈之慈”,再添一瓢念“慈之悲”,……。这样亦是一种方法,可以了解慈、悲、喜、舍是一体的,不是独立,是不可分开,就好似吃橘子一样,你只要吃一口,那些感觉是同时在的。
五明学佛网: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