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得学佛大本的林则徐


2014/9/5    热度:303   

深得学佛大本的林则徐
  “光幼即闻 公(林则徐)之名,而向往之。今知其修持如此之严密,诚所谓乘愿再来,现宰官身而说法者。” ~ 印光大师〈林文忠公行舆日课发隐〉 续内文...
  作者:藏密
  白衣学佛,世间事业办得卓然可观,又能不忘菩提,行解相应,净业功课每日不断,从古到今有谁能如此呢?纵观历史,清代的林则徐,堪称难得的人选。印光大师在〈林文忠公行舆日课发隐〉赞叹他是一位“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的人物,这一切成就“皆由学佛得力而来”。
  印祖说:“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智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清代众所周知的人物,如早年的纪晓岚、刘墉,中晚期的曾、左、胡、李,名声虽响亮,但是论起见识、志节、气度,都不如清代中叶的林则徐,关键之处就在林则徐恭敬实心学佛。林则徐将佛法奉为日课,净业修持不断,深入佛法精髓,掌握一切学问、志节、忠义的大根本。所以历经世间许多事务,大小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无不合适。
  林则徐一生修建无数水利工程,平定野番、回汉的乱事,和贩卖鸦片“谋财害命”的英国商人拼斗,立誓拔除腐蚀国本的罂粟花。林则徐晚年刻了一个“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闲章,一生轰轰烈烈的事功在这颗闲章上表露无遗。这些事功的背后,若没有佛法“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广大弘愿,怎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明心志的诗句?谨依《林则徐全集》的日记、诗词、文录,及《清代名人家书》、《林则徐传》等书籍资料,探究林则徐的学佛因缘与净业修持,以资净土行人描摹学习。
  张师诚叹为奇才
  林则徐生于乾隆五十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 村老人,谥“文忠”,生长在佛教兴盛的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从小就在父亲教授的私塾熟读经典,十九岁应乡试考中举人。二十多岁因一封“新年贺禀”,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担任四年的文书幕僚。两人相识的因缘美谈,林则徐子孙代代口耳相传,据说当时张师诚为了试探这位年青人的真工夫,要他彻夜赶写一篇给嘉庆皇帝的奏折。早起的张师诚看了奏折里提的办法、辞藻、文笔,无不顺当恭整,大为惊喜。但是他隐忍一切赞美,对奏折书法故作不满的样子,叫林则徐再誊一遍,以试探年青人的涵养火候。林则徐不计一夜没有阖眼的疲惫,心平气和再度振笔千言,精神贯注,毫无疏懈,张师诚叹为奇才,有意栽培这位明日的国家栋梁。
  张师诚将康、雍、干三代的国政制度细细告知,几年下来,林则徐“尽识先朝掌故及兵刑诸大政”,而张师诚的学佛修净经验也毫无保留地传授林则徐。林则徐在《张兰渚中丞六十寿序》里(案:清代巡抚也称中丞),赞叹说:“我夫子(张师诚)爱才如性命,染人如丹青,扶寒畯如济舟航,引后进如培子弟。”张师诚爱才如命,善于调理栽培,扶助贫寒而具有才能的人有如助人渡海,引荐后进青年像是栽培自家子弟。林则徐日后忠诚爱民的风范,以及净业修持、善用佛法安邦定国的学佛本色,都在张师诚幕下奠立坚实的基础。
  戒杀念佛的张师诚
  张师诚是清代乾隆年间人,曾任江苏、福建巡抚。他是一位专修净业的佛门弟子,曾编集《径中径又径》一书,有位名叫许净中的三宝弟子在书序提到张师诚的净业修行情形说:“吾乡张兰渚先生,字心友,讳师诚,居湖州归安县。父梦日轮照窗,寤而生师。母早故,事父以孝闻。少年登科第,历任封疆,为江苏巡抚,见苏城杀业伙,屡出示劝戒。遇放生河等处,必严捕鱼之禁。署中不宴客,不杀生,已而长斋奉佛,栖心净土,自号一西居士。择前贤净土论说,辑《径中径又径》一书,并自为之序,后附净土歌咏,其自作数十首,最为警切。道光八年,年六旬余,乞假归里,静居斗室,一意西驰,逾年卒。临终时,诵《弥陀经》毕,才举佛号至第五声,寂然而逝。予读其辑集并诗,深叹名列显贵之班,身任封疆之职,而念念修持净土,竟有如是之恳且切也。殆现宰官说法为后世作一标榜者欤?”
  从序里得知张师诚曾以巡抚的地位,张贴榜纸告诫苏州人减少杀业,严禁有人在专供放生的湖河捕鱼。官署中规定不开宴席不请客,不杀生,后来便长斋学佛,专修净土,自号“一西居士”。为了弘扬末法时期唯一得度的净土法门,精选历代修净人士的开示法语,编辑成《径中径又径》一书。以凸显“净土法门”是一切学佛的捷径,而“念佛”又是修净土的径路,至于四种念佛的“持名念佛”则是捷径中的捷径。
  张师诚告老还乡后,在静室中一心念佛发愿求生净土,隔年就过世了。临终前,诵完《阿弥陀经》,念了五声佛号,便安详往生。张师诚身为封疆大吏,却能念念修持净业,如此至诚恳切,给后世现宰官身的人立下好榜样。
  持名是径中径又径
  净土经典、古德开示不胜细数,张师诚为何还要编辑《径中径又径》呢?张师诚在自序说:“佛法有助世道人心,不可辟佛。学佛多功败垂成,释迦悲悯特开净土一门。持名不辍,未尝乏人,又皆志在求福,欲得勤勤恳恳,专心求生西方者,百无一二。且问以净土一门,多未明晓,甚或妄生疑谤,夙障之重,一至于是。一生西方即不退转,有如此至简至易之径路,不知猛力跳出,噬脐何及?
  余根钝障深,茫无解悟,惟于净土法门,信之笃而愿之坚,一息不容稍懈。又思广度有情,普济含识,嘉庆甲戌,曾取前贤净土论说,择其精语,辑为《径资浅切编》。嗣见荆溪周子克复《净土晨钟》一书,先得我心,不复授梓。继思醒世之书,先贵破其沉迷,方可引之入胜,否则阅未终卷,难免昏昏欲卧。此编以醒迷发端,开门见山,更足怵人深省。且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今以三者为大纲,层递分门,较有次第。是以重加订定,删其繁文,增其未备。莲池大师有曰:持名一法,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谨取以改编名,仍付剞劂,用作法施。”
  张师诚读过许多宋儒辟佛的论点,听到许多学佛念佛人只为求世间福报,要遇到念佛专求往生的人,百人之中找不到一两位。即使有勤奋念佛的人,又不明了净土法门的殊胜,甚至妄加怀疑毁谤,忘了有一生西方就不退转,这 简易直接的一条捷径。张师诚自认是一位根机钝、障碍深的人,但他对净土法门却是“信之笃,愿之坚”,不敢一息懈怠。自修净土法门,又想兼利众生,便选择古德修净的格言法语,最初的书名叫《径资浅切编》,后来读到周克复先生的《净土晨钟》,认为已经先得我心了,书虽编成也不愿出版。后来想到要提醒大众修净土,应该要先破除众人的迷惑,然后才能引人入胜。于是改以莲池大师说的“持名一法,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书名换作《径中径又径》,以信愿行为大纲,共有四卷。
  端楷恭书行舆日课
  嘉庆十二年,林则徐二十三岁,进入张师诚的幕府。嘉庆十九年,张师诚著手编辑《径中径又径》,在张师诚有心培植林则徐的因缘下,这本劝人专修净土《径中径又径》一书,和林则徐必大有关系。两人在忙于政事之余,时常畅谈国家大计,而学佛修净土也是两人经常触及的话题。当林则徐进入张师诚的幕府那一年,就时常为张师诚的太夫人书写佛经。林则徐自己也以端楷恭书“三经二咒”--《佛说阿弥陀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为了出入携带方便,这本“三经二咒”,长只有四寸,宽有三寸,每面六行,一行十二个字。用一个匣子装著,匣面上亲书“行舆日课”,内页则写著「净土资粮”。官吏坐著轿子四处巡视工程,这叫“行舆”,林则徐每天趁著坐轿子的时候,便取出这个匣子,恭诵一遍三经二咒,做为自己发愿往生净土的资粮。林则徐历官十四省,经过多次烽火战乱,很多的墨宝都遗失了,唯有“行舆日课”还保留下来。林则徐的曾孙林大任说:“丧乱之后,仅存此册,然亦足见栖心净土,行持无间,迥异寻常者矣。”从“行舆日课”的保存不失,足见林则徐终其一生都在受持这个净土“日课”,每天都在累积临终的往生资粮。
  薪火相传现宰官身
  林则徐从政四十余年,“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左宗棠挽林文忠公>,这分施政功德始于张师诚的赏识,而为政之有佛法为后盾,也多赖张师诚引导,使得林则徐有日课修净的功夫。张师诚往生时,林则徐写一幅挽联:感恩知己两兼之,拟今春重谒门庭,谁知一纸音书,竟成绝笔。尽忠补过今已矣,忆平昔双修儒佛,但计卅年宦绩,也合升天。
  张师诚外儒内佛的处世为官,以及学佛的恭敬真实,二人是薪火相传,前后辉映,也是近代现宰官身修净土的一段佳话,值得大书特书。
  志同道合的挚友
  林则徐日课“三经二咒”,以净土为依归,除了张师诚的启发,另有同行善友为依。龚自珍、魏源二人正是林则徐在菩提道上的挚友。龚自珍小林则徐七岁,魏源小林则徐九岁,三人一度齐集北京,与“宣南诗社”成员过往甚密。诗社成员多是有志之士,在“消寒、赏菊、忆梅、试茶、观摩古董……”等休闲活动之余,也对时局有所评议。三人怀抱共同的理想,在禁烟立场、学佛修净态度上,三人更是如出一辙。
  求生净土的龚自珍
  龚自珍生于乾隆五十七年,号定庵,浙江仁和人,他是晚清开启议政风气的杰出人物。引他学佛的是师承彭际清的江沅。彭际清信奉净土法门,建念佛道场,设放生会,校定《无量寿经》,撰《华严念佛三昧论》、《净土圣贤录》。江沅与龚自珍协力重刻《圆觉经略疏》,重辑《六妙门》。江沅过世后,龚自珍赋诗追思,自己作注说:“千劫无以酬德,祝其疾生净土”。
  龚自珍受彭、江二人影响,笃信佛法因果,注重行持,受持菩萨戒,归心净土。为了超荐亡母,与妻子一起捐资助印《圆觉经略疏》,发愿“命终之后,三人相见于莲邦”。在《诵〈得生净土陀罗尼〉记数簿书后》记载,他发心八年内要持诵《往生咒》四十九万遍,蒙佛力加被,灭除定业,“上品上生,生阿弥陀佛常寂光土”。
  魏源辑净土四经
  魏源生于乾隆五十九年,湖南邵阳县人。魏源皈依佛门,专修净业,自称“菩萨戒弟子魏承贯”。会集《无量寿经》五种译本,将《普贤行愿品》加入净土经典,辑为《净土四经》。他在《普贤行愿品叙》中说:“《普贤菩萨行愿品》,乃《华严》一经之归宿,非净土一门之经也。《华严》以华藏世界海,诸佛微尘国,无量无边,明心佛之无尽。……修净土而不读《行愿品》,则其教偏而不圆;故以殿四经之末,为净土之归宿。”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原为净土宗的本经,魏源有鉴于一般人误以净土法门“偏而不圆”,特别将《华严》最后《普贤行愿品》列为净土四经,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彰显净土法门是最极圆顿的法门。使学佛之士确知“一切法门,无不从净土流出,一切行门,无不还归净土。”魏源对净土的信愿,在给周诒朴的信中写道:“老年兄弟,值此难时,一切有为皆不足恃。惟此横出三界之法,乃我佛愿力所成,但办一心,终登九品。且此念佛法门,普被三根,无分智愚男女,皆可修持。若能刊刻流布,利益非小,子其力行毋怠。”
  魏源深信在苦难时局,惟有靠净土念佛可以横超三界,恳切期望周诒朴发心刊印《净土四经》。魏源在浙江曾和林则徐一同整治海防,抵抗英军,六十四岁时,感到身体不适,交待儿子说:“昨晚有些征兆,大概不久人世了。到时,不要号哭干扰,只要静静等著气尽,才可入殓。”之后身体恢复一段时日,往生那一天自行到室内静坐,无牵无挂地命终生西。
  林则徐在广州与洋人交涉,深知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日后才可免受洋人的宰割。为了解英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林则徐搜集了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资料,编成《四洲志》,后来怕遭人抵制,难以出版,在谪往新疆途中交给魏源,希望他编辑成书。魏源就在这些资料基础上,增补之后编成《海国图志》,后人叹为“睁眼看世界”的杰作。
  子贡请问孔子如何推动仁的事业?孔子教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结交“大夫之贤者”与“士之仁者”。林则徐一生办理“盐政、漕运、水利、禁烟、平乱”等大事业,除了自身有超格的见识和勇气之外,更得有左右不断的鼓舞与支持,龚自珍和魏源正是林则徐勇往直前的辅翼力量,而在学佛修净的道业上,三人则是志同道合的同行善友。
  贤淑学佛的郑夫人
  林文忠公二十岁迎娶郑淑卿夫人,郑夫人出身官宦家庭,嫁到林家后换上布衣,躬亲操作,侍候公婆,佐夫课子,与林文忠公感情和睦,互为知己。林文忠公庙堂政事有什 措施作为,在家书上常会给郑夫人娓娓道来。例如怎样和鸦片贩子周旋,英商缴了多少箱鸦片,两万多箱的鸦片用什 方法销毁等等,巨细靡遗的告知郑夫人,彷佛是和一位知己朋友谈事情。当林文忠公被遣戍伊犁时,郑夫人为了方便于与文忠公时常通讯,率同女儿、媳妇暂时在西安居住。并且时常作诗寄到伊犁,同文忠公唱和,使他安心居于关外。
  知夫莫若妇,林文忠公从政的心思,郑夫人最了解了。《闽侯县志》〈郑淑卿传〉记载,当林文忠公因处理鸦片一事遭朝廷谪放塞外,许多故旧门生心里愤愤不平,郑夫人却安慰他们说:“各位不要如此,朝廷因你们老师有能力,所以才把天下大局交付给他。今天和英国人决裂开战,你们老师还保得住这颗头颅,那是天恩厚矣!为人臣子的只恐辜负国家而已,怎 会怕去那个地方呢?”这番明理之言,绝不是一般愚妇的谈吐,而是懂得深切体会丈夫苦心的妻子。
  林文忠公六十四岁,郑夫人逝世,文忠公心情极度悲痛之下,写了一副〈挽室人〉的联对:
  同甘苦四十四年,何期万里偕来,不待归耕先撒手。
  共生成三男三女,偏值诸儿在远,单看弱息倍伤神。
  林文忠公伉俪情深,四十四年的同甘共苦,培育了三男三女,郑夫人一直期待林文忠公早日致仕回乡,在屋旁种几分田、栽几畦豆子,如今都落空了。学佛日课不断的林文忠公,当然也会以学佛念佛的心得和郑夫人分享,导引夫人以念佛求生净土为目标。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十七日,郑夫人生日,这时正是中英为鸦片而交战的关头,林文忠公被调往浙江整修海防,这一天有感而发写了四首诗,其中第四首诗说:
  莲子房深空见薏,桃花浪急易飘萍;
  遥知手握牟尼串,犹念金刚般若经。
  薏是带苦的莲心。文忠公夫妇一向苦心期待,来日能同藕并蒂开,共住一个莲房。虽然人间的桃花源令人向往,但是世间无常,如三月桃花急浪,难免把人弄得飘泊如浮萍。今天是夫人生日,遥想此刻的夫人,一定是手持念珠念佛,口里也不忘诵念《金刚经》吧!每天学佛念佛的习惯,让二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夫妇俩虽地隔两方,却共同为著一致的愿望而努力。
  文忠公六十四岁在云贵总督任内,这一年的十月,郑夫人于昆明往生。林文忠公和儿子离开云南任所,扶著郑夫人的棺柩返回福州。此刻孤身一人的文忠公,在〈袁午桥礼部甲三闻余乞疾寄赠,依韵答之〉诗中,道出他的心声,诗云:“身似闲僧退院初,维摩丈室暗踟躇”,现在的文忠公已经无官无伴了,好比刚刚辞去方丈职务的“退院僧”,更像生病的维摩诘居士,在丈室中徘徊,不想在宦海浮沉了。希望朝廷有人早来云贵接替他的工作,自己宁可退隐家乡,像维摩诘居士一样称病,做个学佛念佛的闲僧!
  往生极乐的欣愿
  每日课诵《阿弥陀经》、《往生咒》,对于极乐净土的欣羡,林文忠公常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例如他为北京陶然亭题的一幅对联:
  似闻陶令开三径
  来与弥陀共一龛
  陶然亭是北京城南慈悲庵里的建筑,“陶然”是出自白居易诗“更待菊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文忠公则援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语句,意谓这里可以过著隐居的生活,门前三径就专为有道之士而开吧!下联是用净土宗初祖东晋慧远大师,邀请陶渊明到庐山东林寺念佛共修的故事。陶然亭有“城市山林”的美称,文忠公常与龚自珍、魏源等文人墨客来此郊游聚会,见此山林胜境,难免有不如归去,向往弥陀净土的心声。
  海宁有一位守贞不嫁的学佛朱姓女子,林文忠公以五言古诗〈“频伽礼佛图”为海宁朱贞女作〉,赞叹这位善女人,诗句有说:
  不羡比翼禽,不作精卫思。
  独爱妙音鸟,西方自修持。
  ………………
  要当归安养,福报偿艰危。
  重重栏楯下,万树皆瑶琪。
  遥看青莲花,已出七宝池。
  “频伽鸟”是极乐世界的一种鸟,能发出微妙音声。文忠公以朱贞女比喻做极乐世界的频伽鸟,赞叹她不羡慕凡间厮守一生的比翼鸟、精卫鸟。惟独喜欢念佛修净土,做个能发出微妙好音的频伽鸟,为阿弥陀佛宣流法音。相信朱贞女多年的精进修持,命终神识定能归于安养净土,往生后的福报自可酬偿这一生守贞修行的艰困危险。置身在七重行树、七重栏楯中,聆听微风吹动诸宝行树的妙法音。遥看极乐的七宝池内,现在肯定开了一朵青莲花,正在花萼光荣,鲜活茁壮呢!
  诗言志,说的都是心里的真实话,不论赞美或是厌恶,无不是性情的自然流露。〈“频伽礼佛图”为海宁朱贞女作〉诗句里,对净土的种种欣赏羡慕,何尝不是林文忠公自己的信愿期望?
  向往白乐天的幸运
  清晨“焚香叩头,斋心默祝”,每逢先祖忌日则“在佛前供汤丸”,这是林文忠公的佛化生活,而每天坐在轿子里进行的“日课”则是积累往生的资粮。六十六岁,身行万里半天下,文忠公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福州,却传来道光皇帝晏驾的消息,感怀三十年的君臣知遇,不禁“恸哭攀髯”,发下从此终老林泉的决心。这时三个儿子都待在家里为郑夫人守丧,子孙绕膝,一门弦诵。林文忠公聚集亲族子弟,循循善诱指导他们读书为文。
  “隐居以求其志”的念头,其实早就存在林文忠公的心里了。五十八岁远赴伊犁,路过洛阳龙门香山寺,那时便透露了强烈的隐居求志念头,在〈同游龙门香山寺记〉文中有一段文字:“窃想其(白居易)暮年居雒,以七十万缗修刹,有终焉之志,诚达哉乐天矣,要亦遇可退之时,悟修真之数,故得自署为幸民耳。仆虽不敢远希古贤,而止足之念,久已积诸怀抱,顾时事之艰,运数之奇,有不独关乎一身之休咎者。”
  唐代白居易为好友元稹撰写墓志铭,获得七十万的报酬,全部捐出,用来重修香山寺。一生汲汲为官的白居易,老来重修香山寺,就是想在此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林文忠公羡慕白乐天能做个“幸民”,幸运遇到可退隐的时机,悟得修行念佛的机运,自己这分“止足”安守本分不妄求的念头,早就藏在心头已久了。可惜,遭逢艰困的时局,命运不顺,身系天下安危,寄望来日有一满心愿的机会。
  此刻,林文忠公一家人难得聚集在福州家乡,享受天伦之乐,先前“止足修真”的愿望也快达成了。这期间,发生英国人强占福州胜地积翠寺事件。三十年前积翠寺修缮完成,文忠公作有〈重修积翠寺记〉一文,现今的寺院却被英国人逞强占用,林文忠公便发动城民抗衡,迫使英国人退出福州,还给积翠寺应有的清净。
  因丰缘厚的善根福德
  优悠宁静的日子,还不到半年,咸丰皇帝刚登基,这一年的六月,洪秀全等就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事,乱事迅速蔓延,朝野震动。咸丰再度起用林文忠公,作为钦差大臣,命他驰赴广西平乱。
  十月初,患有疝气的文忠公抱病启程,驰往广东。抵达潮州普宁县,病体难支,十月十九日在洪阳镇洪新书院往生。往生时,文忠公手指著天大呼“星斗南”(或作“新豆兰”)。“星斗南”究指何意,众说纷纭,若从林文忠公一生学佛、日课修净的背景,临命终时手指著天际,以福州乡音发出近似“星斗南”的声音,当时的林文忠公是见得什 境界呢?
  清廉忠诚的林文忠公,人们称他“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力倡戒杀放生,这丰厚的往生福德助缘,少有人能比。不管政务如何繁忙,林文忠公始终不废净土日课,往生善根也累积了四十余年。如是因必结如是果,相信当来登上极乐宝池那一天,这“星斗南”的答案便可分晓了。

 

五明学佛网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