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过劝善应持的态度和方法--从《弟子规》得到的启示
2014/9/5   热度:514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从《弟子规》得到的启示
《弟子规》“亲有过,谏使更;悦吾色,柔吾声。”意思是说,父母有过失时,我们要给予劝谏,同时在劝谏的过程当中,要和颜悦色、语言温和。推而广之,当我们看见身边的人出现过失行为,应采取适当的态度和方法方式,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以真诚的心态加以规劝,方能收到规劝之功。以下三点是我们在“规过劝善”时应当注意到的态度和方法:
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规劝人的意义。
为什幺《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先生要将规劝人的内容放在“入则孝”这一部分。有读过《孝经》的朋友会发现,《孝经》就规劝人的问题专门设置了一个章节,即《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关于规劝人的意义在其中有非常详尽的阐述。
此一章记载:曾子(孔子的学生)在听了孔子关于孝道大义的讲述之后,就谏诤一事又专门请教孔子说:“敢问子从父之令,可为孝乎?”(“老师,我冒昧地请教您一个问题:为人子者完全听从父亲的指令行事,这是实行孝道吗?”)
孔子听到这个问题后,马上以惊讶的语气回答:“是何言与!是何言与!”(“这是怎幺话!这是怎幺话!”)从孔子回答的语气中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的否定态度。
孔子接着回答说:“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以前啊,身为天下的统治者,如果有七个敢于规劝他的臣子,虽然他统治无方不合王道,但是也不会出现无可挽救的局面而失掉他的天下;身为一个封地的统治者,如果有五个敢于规劝他的臣下,虽然他行为骄纵不合君道,但是也不会腐化堕落至无药可救而失去他的封国;身为一个家族的族长,如果有三个敢于规劝他的手下,虽然他行为不合圣贤之道,但是也不会出现大的过失而失掉他的家族;作为一般的读书人,如果身边有规过劝善的朋友,就不会因出现丑陋行为而失掉他美好的名声;为人父者,如果身边有敢于规劝他的儿子,就不会做出不义的行为。”)孔子的阐述,让我们认识到规劝的作用,大则关系到整个天下的命运、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成败,小则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衰、关系到一个人的名声。因此孔子强调:“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当不义,则诤之。”从孔子的教导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规劝人的重要意义。
儒家将孝道列出三个层次:“养父母之身”(让父母不愁吃不愁穿)是为“小孝”,“养父母之心”(随时体察父母的心思)是为“中孝”,“养父母之志”(立身行道扬名显亲)是为“大孝”。而佛家进一步阐明“引导正信”才是“上上大孝”是为“至孝”,“引导正信”就是引导父母走上正确的修行之路。正确的修行,就需要不断地“规过劝善”,不断地修正其行为。所以从佛教的角度看,规劝父母令其走上正信而离苦得乐,才是根本的、至上的行孝之道。“亲有过,谏使更”的意义就在于此,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友者不能不认识到。
第二、要在心理上明白规劝人应持的态度。
在思想上认识意义是“规过劝善”的基础,在心理上明白应持的态度是“规过劝善”的前提。只有做好“规过劝善”的心理准备,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从心理上至少应具备“二心”:耐心和忏悔心。
明白了一个人犯错的前因,就能树立规劝人的“耐心”。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犯了过错,基本上是他有生以来形成的习气使然,从佛教的角度看甚至是一个人无始劫以来积累下来的习气使然。而在如此长久时间积累下来的不良习性,我们能奢望通过一言半语,在一朝一夕的时间内使其纠正过来吗?我们来看看《地藏经》是如何形容众生的习性的,经文中云:“其性刚强,难调难伏”,又云:“难化刚强罪苦众生”。经文用“刚强”二字来形容一个人习气的顽固不化,而反复用“难”字感叹一个人习性的艰于调伏。由此可见以佛菩萨的大慈大悲,都感到规过劝善的艰难。我们更应认识到,“规过劝善”应具备的“耐心”,应以打持久战的心态投入这项善事之中。
笔者就亲身体会到被耐心劝说的感应。笔者能走上正信佛法的道路,就是有耐于一位善知识的耐心劝导。笔者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有缘结识一位善知识。他是一个大学教授,我因仰慕他的知识学问,经常前往拜访他。每当听到我对工作、生活的烦心事发牢骚时,他总是没有回应我的看法,而是很平静温和地劝我要学佛、念佛。由于从小对佛教的偏见,我对佛法总不能提起信心,但是他总是不焦不躁,而是耐心地以各种善巧方便引导我。就这样过了八年时间,我的善根终于被唤醒。
今天,每当想到他的耐心劝导,特别是想到每次去他那里,他总是以擦皮鞋的善巧方法感化我时,我感激之情就油然而生。自从我结识他后,每次我到访,他都要看一下我的皮鞋是否干净明亮,但每次我的皮鞋都是脏的。他会随即拿出一套擦鞋用具,为我为擦拭皮鞋。以他大学教授的身份给我擦皮鞋,让我不知所措又羞愧不已。但他总是很坚持并以调侃的口吻说:“我擦皮鞋的技术是第一流的,不信待一会儿你验收一下。”就这样每次去他那里,总是有二、三十分钟的时间,他边擦皮鞋边与我聊天,他细心的动作、慈祥的表情、温和的言语,逐渐让我沉浸在一片温馨祥和的氛围之中。从他那里出来,有好几天我的皮鞋总是噌亮噌亮的,好几天我的心情总是平静愉快的。但很快我就会把皮鞋的事给忘了,过一段时间,我去找他时,皮鞋又是脏的。就这样过了八年时间,他总是以非常人所及的耐性为我擦拭皮鞋。在这期间,我总不时地会想去找他,感到在他那里,能抖落浑身的尘硝,能消除内心的烦燥。终于有一天我感悟到他擦皮鞋的深意,其实擦皮鞋只是表相,他在擦鞋的过程中,以他的耐心和宁静感染我,总能让我享受到一片宁静,以其说是擦我的皮鞋,不如说是在擦拭我的心灵。他八年的耐心擦拭,终于使我的心灵恢复一片明净。
后来我对他说:“非常惭愧,让你操了八年的心思,才让我有所醒悟。”他很平静的对我说:“其实八年能转过来,时间并不长,已经很快了。”言外之意,他已经打算以更长的时间为我做劝导,使我不仅感激于他的耐心,而且让我体会到规劝人时应具备的“耐心”。
从二十世纪规劝到二十一世纪,这位善知识对我的“世纪之劝”令人体会到耐心在“规过劝善”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而忏悔心在规劝人的时候,同样能发挥不可思议的效用。
有人会发出疑问:“有过之人又不是我,我为什幺要忏悔呢?”其实,我们所处的宇宙是一个整体,与我们人体是一个整体一样,各个器官乃至各个细胞、分子,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器官发生问题后,一定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能在其他器官中找到病原。整体论正是我国中医学的高明之处。
同理,大至人类、小至人群,或者一个生活小圈子,都是一个整体,当其中有一个人发生过错了,其他人在规劝他时,也要从整体的概念出发,从自身找出此人犯错的原因。《弟子规》有云:“见人恶,即内省。”当我们看到别人犯错时,要从我们自身反省:是不是我的过错,影响他也错了这种过错?是不是我平时没有及时发现他的错误倾向而及时引导他,导致他有今天的过错?是不是我没有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行,没能感化他除恶从善?
当我们把他人的过错看做自己的过错时,规劝的效应是不可思议的。蔡礼旭老师在《细讲弟子规》当中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有一次,一位母亲看到她的孩子放学回家,书包里有三个苹果,而且这个孩子的脸色也不大对劲,这位母亲就非常警觉,把孩子叫过来问苹果的来历。孩子还算老实,交待说是在放学路上从路边水果摊偷拿的。母亲第一个反应,不是教训孩子,而是拿着苹果牵着孩子,找到那家水果摊,向摊主鞠了一躬说:“对不起,我的孩子偷拿了您的苹果,是我没有把孩子教育好,都是我的错,请您原谅我。这些苹果需要多少钱,我如数付给您。”当这个孩子看到***言行之后,思想受到很大的振动,深深反悔自己的过错。这位母亲如果一开始就马上批评孩子,肯定不能收到这样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在这位母亲身上学习这种规劝人时的忏悔心态。
第三、要在行为上掌握好规劝人的时机。
在行为上掌握好规劝人的时机,是“规过劝善”的关键。我们规劝人要选择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否则可能收到适得其反的结果。
孔子在实施教育训导时,有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后世“启发”一词源于此)意思是说:不到一个学生发愤要将问题搞懂而又搞不懂的时候,孔子是不会去启发他的;不到一个学生想表达想法而又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孔子是不会去引导他的。这就是教育、劝导的时机。孔子高超的教育学智慧,不能不令我们由衷赞叹。
在选择时机规劝人的问题上,笔者有过一次教训。有一次,我到大哥那里做客。中午当我在午休的时候,被一阵很大的声音吵醒。我起来一看,原来大哥正在对着电话破口大骂。我仔细一听,听明白了,大哥正在通过电话教训他的儿子、我的侄子。大哥与大嫂由于工作关系分居两地,侄子与大嫂住一起,当时电视正在转播足球世界杯,侄子非常入迷,几乎天天收看到深夜,因此影响到功课,大哥非常生气,通过电话严厉地教训儿子。我看到大哥教训一通后,把电话挂了。过几分钟,心里越想越气,拿起电话拨过去又骂了一阵,挂了;过几分钟,想想又不解气,又拿起电话拨过去骂……这样反复好几次。我看不下去,就走过去说:“大哥,你这样教育小孩可不行,你应该自己认真反省一下,其实小孩的过错,都可以从大人身上找到原因。”大哥听后,非常不高兴地说:“找什幺原因,我有什幺错,你不要以教训的口气跟我讲话。”
后来,我反思了一下,我劝说大哥之所以失败,就是没有注意时机。当一个人在盛怒之下,根本不是劝说的时候,再有道理的话在当时也是听不进去的。《了凡四训》有云:“失言失人,当反吾智。”当一个人处于不理智状态的时候,根本不能听进别人的劝说意见,你却硬要去劝,这样所劝的言语等于是废话,此谓“失言”;当一个人态度温和,可以接受别人意见时,你却不抓住时机加予规劝,导致这个人犯了过错,甚至从此堕落,此谓“失人”。当我们“失言失人”的时候,就应当好好地反省自己是否具备劝说人的智慧。
综上所述,当我们要进行“规过劝善”行为的时候,应当努力发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规过劝善”的重要意义;规劝过程中,心理上要树立持之以恒、打持久丈的“耐心”和从自己身上下手的“忏悔心”;并且要选择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开展规劝,这样才能做好“规过劝善”的行为,圆满“规过劝善”的功德。
以上观点,求正于诸位读者方家,致谢。
五明学佛网: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