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佛朋友谈神通


2014/9/5    热度:518   

  与学佛朋友谈神通-----宋道发

  历观今日的学佛朋友,每每对神通之事津津乐道,对显示神通者趋之若鹜,大有凭神通以判凡圣,求神通以为解脱之势,此为学佛之迷途,决非佛法之正道。

  大小乘佛教经典,对于佛、菩萨、罗汉等的神通力都有非常详尽的说明,对于如何修习神通、运用神通,都有具体的介绍。中国历代的佛教理论家们也非常重视对神通的理论阐释和修习、运用。下面即根据佛典中的有关论述,对神通的含义与内容,修习神通的原理与方法,以及神通的功用等内容作一简要的介绍,以与广大学佛朋友共勉。

  一、佛典关于神通的含义与内容

  神通,又作神通力、神力、通力、通等,是指凡夫与大小乘圣人因种种因缘,其智慧之体性通达无碍,具有难以测知、不可思议、无碍自在的差别作用。佛典中多说五种神通,即:一、天眼通,或称天眼智通、天眼通证、天眼智证通、见死生智通等。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二、天耳通,或称天耳智通、天耳智证通、天耳通证等,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三、他心通,或称他心智证通、智心差别智作证通,或观心心数法智证通、心差别通等,能如实了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四、宿命通,或称宿住随念智证通、宿命通证、识宿命通等,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的生命存在形式及所作之事。五、如意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神境智通、神境智证通、如意神通智行等,指能自由无碍,随心所欲地变化种种身、种种物等的能力。此五通为凡夫与圣人所共有。另外,还有一种漏尽通,全称漏尽智证通,又称漏尽神通、漏尽通证,指具有断尽一切烦恼,得到解脱,威德具足的手段和能力。此漏尽通唯有大小乘的圣人——佛、菩萨、罗汉等才可具有。漏尽通与前五通,合称六通。

  虽然凡夫、声闻、缘觉(独觉)、菩萨、佛等所获神通名目虽然相同,其神通力则由小到大,逐级递增,至佛则神通力无有限量。凡夫五通最多只能知一四天下(四大洲),与大小乘的圣人无法相比。大小乘圣人之中,依《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中说,声闻神通不及菩萨,菩萨神通不及佛。《瑜伽师地论》说,诸佛菩萨不仅具有神通威力,还具有法威力、俱生威力等,其威力的作用范围是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而声闻神通仅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为范围,独觉神通仅以三千世界为范围,因此说:“诸佛菩萨威力,声闻、独觉尚不能及,何况所余一切天、人、异生、外道。”[1]

  不仅凡夫与圣人、小乘圣人与大乘圣人的神通力有大小、粗细、广狭之别,其获得神通的因缘(或者说途径)也各有不同。智?概括出三种:一、报得,即依果报生来即自然得之,如诸天因大福德,生来即具大神通;往生到净土的人,受生即因善根福报而得五通;鬼道众生也依果报自然具有神通。二、发得,若人仅仅因为忏悔,或深修根本四禅等诸深禅定,虽然没有作任何旨在获取神通的针对性训练,而神通自发,这种情况在修行者中也很常见。三、修得,修行人虽然证入四根本禅等诸深禅定,由于没有断除障碍神通的无知,则神通终不发。若在禅定中更作旨在获取神通的针对性训练,断除障碍神通的无知,神通即发。同为修得神通,凡夫、二乘、菩萨与佛因修法不同,慧性有别,所获神通力也十分悬殊。

  需要指出的是,神通虽然和智慧密切相关,但神通不等于智慧。《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对弥勒菩萨说得非常清楚:

  是神通者,能以通力见极微色,是名神通;以净法眼,知色性空亦不取着,是名智慧。复次,闻诸世间极微小声,是名神通;于诸音声,悟无言说离诸譬喻,是名智慧。复次,能知一切有情心行,是名神通;了诸有情妄心非心,是名智慧。复次,于过未际悉皆忆念,是名神通;了佛土空,是名智慧。复次,了知根性差别之相,是名神通;了胜义空,是名智慧。复次,能知诸法,是名神通;了俗如幻,是名智慧。复次,力能超彼释、梵、四王,是名神通;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是名智慧。[2]

  二、修习神通的原理与方法

  1、修习神通的基本原理

  在大小乘佛典之中,对于修习神通的基本原理,有诸多阐述。小乘经典如《杂阿含经》中,舍利弗对诸比丘说:比丘禅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为种种物悉成不异,因此劝诸比丘勤修禅思,学诸神通[3];阿那律尊者告诉阿难尊者,他通过修四念处得天眼通[4];世尊告诉诸比丘,修安那般那念得阿那含果时,得无量种神通力,包括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等[5];佛说修习止、观二法,至阿那含,种种神通境界——天眼智、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6]。《增一阿含经》中,佛说修行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非常、念死等)之中任何一法,至无为处,便成神通,乃至涅?[7];佛又说学道者若能舍欲、乐二事,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诸神通,直至涅?[8]。大乘经典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佛说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引发神境智证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天眼智证通、漏尽智证通等六种神通波罗蜜多[9];佛说自己本来修学菩萨道时,以无性而为自性,发起种种自在神通,于诸境界妙用无碍。[10]

  智?在研究了大小乘佛典中有关修习神通的种种论述之后,在《摩诃止观》中把修习神通的基本原理概括为一句话:“诸禅是通体,通是诸禅用。”[11]释智?认为,总的来说,修习各种禅定皆能发五通。若分别来看,修习不同的禅定能不能引发神通,引发神通的大小多少等,不可一概而论。如修根本四禅多不能发神通,即使发了神通,也不快利;修十六特胜、通明禅多发轻举身通;修八背舍、八胜处多发如意转变自在身通;修慈心定中,如果缘人色貌取得乐相,因色知心,识其苦乐,此多发知他心通,亦知其言语音声,发天耳通;修习因缘观,观人三世,照过去事多发宿命通,照未来事多发天眼通;若念佛,佛现在前,定不隐没者,多发天眼通。

  鸠摩罗什所译《禅法要解》则明确提出:“若求五神通,依第四禅则易得。”[12]若依初禅、二禅、三禅,虽然也可得神通,但发通甚难,即使得了神通也不牢固。这是因为,初禅觉观乱定,二禅喜多,三禅乐多,与定相违。只有第四禅无苦、无乐、无忧、无喜、无出入息,住此禅定快乐安隐,所以行者如果欲获得神通,应当在第四禅的基础上修习种种开发神通的禅法。

  以五神通中最难修成的身如意通为例。众所周知,人身重而心力弱,故不能如诸天鬼神等飞行虚空。如果人的心力极强,便能凭此心力轻举此身,飞行空中,这是《禅法要解》中所说身如意通的基本原理:“人身虽重,心力强故,身飞虚空。”[13]懂得了这个原理,要获得身如意通,就要先修至第四禅,然后在第四禅的基础上通过种种有针对性的训练,不断增强心力,渐渐可获得四种身如意通:一、身飞虚空,如鸟飞行;二、远能令近;三、此灭彼出;四、犹如意疾,弹指之顷有六十念,一念中间,能越无量阿僧祇恒河沙国土,随念即至。获得身如意通之后,还要随意作种种变化,如一身能为多身,多身能为一身;大能为小,小能为大;重若须弥,轻如鸿毛。一切变化皆如其意,所以叫做身如意通。

  2、修习神通的次第与方法

  在介绍修习的次第与方法之前,需要强调的是,大乘的菩萨在修习诸禅定之后,之所以要修习和开发神通,完全是出于慈悲救度众生的需要。菩萨有了神通,能现种种希有奇特之事,令众生心清净,如果没有希有事,则不能令很多众生得度,这是菩萨修习神通的根本出发点。

  第一、修天眼通。其方法是:行人深心怜愍一切,发愿欲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之相。这时当住色界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及四如意足等深禅定中,正念修习,具足下面所说的四项条件,即生天眼通。这四项条件是:一、光明常照,昼夜无异;二、谛观世间隔障悉如虚空,无有覆蔽之相;三、专心先取一易可见境作为心的所缘之境,常勤精进,善巧修习,欲见前境;四、于禅定中发四大造清净眼根成就,亦即眼根的物质结构发生质变。这四项条件全部具备,即生清净眼识,得天眼通,可以见到十方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明暗、近远、障内障外、粗细之色,彻见无碍,了了分明。

  第二、修习天耳通。菩萨得此身如意神通之后,游诸佛国,在各个不同的佛国,语言各不相同,另外,在远处微细众生也听不到。为了能够听懂各种语言,以及听到远处微细众生的声音,菩萨遂求天耳通。修习的方法就是,常忆念种种多众大声,取相修行,如此反复修习,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耳根,也就是说,耳根的物质结构发生质变,变得极其精细清净,于是便得天耳通,能够听到六道众生的一切音声,粗细远近,通达无碍。

  第三、修他心通。行者既能听到众生的一切音声,若进一步想要知道众生心里想什么,当即于禅定中观众生的喜相、瞋相、怖畏等相,悉知如此等相皆依心而住,借助此等相谛观其心所缘念法,一心想要知道,若心明利,因此可发他心通,随所见众生,即知其心里所想何事。

  第四、修宿命通。行者既知他心,若欲知道自己的宿命以及他人的宿命百千万世所作事业,即当于禅定中回忆自己已经做过的事,从一日到一月到一年到数年,乃至初成胎之时,如此忆念,一心想要知道。练习日久,若心明利,便发宿命通,即清楚地知道自己过去一世乃至百千万世劫数中宿命所作事业之相,乃至同样知道他人的宿命。

  第五、修身如意通。具体修法是,菩萨要离五欲得诸禅,然后在为众生取神通之念的驱使之下,系心身中虚空,灭粗重色相,常取空轻相,发大欲、精进、一心、智慧,反复修习此四如意足,筹量心力能举身,如此反复训练,常坏色粗重相,常修轻空相,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知心力大到能举其身,就好象学习跳跃,一跃便能飞。如《禅法要解》中说,开始跳一两丈,后来渐飞渐远渐高,终至于虚空中飞行自在,此是身如意通的第一种功能,智?称之为能到。能到又有四种:一、身能如鸟飞行;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此没彼出,四、一念能到。

  第二种功能是能变化诸物,令地作水,水作地,风作火,火作风,如是诸大,皆能轻易地相互转;能令金作瓦砾,瓦砾作金,如是诸物各能令化;变地为水相,常修念水令多,不复忆念地相,是时地相如念即作水,如是等诸物皆能变化。此外,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圣人之所以能够随意变化诸物,这是因为圣人心中三毒已除,又以一切法各各无定相,所以可以转地或作水相,如果一切本来各各有定相,则不可变。第三种功能是诸贤圣身如意通,于六尘中随意自在,见好能生厌想,见丑能生乐想,亦能离好丑想行舍心。以上所说是身如意通所具有的三种功能,第三种自在身如意神通只有佛才具足。

  行者得到身如意通,即能随意变现,但是还没有解脱。如果要自得解脱及度众生,必须断除心病,是时应修漏尽通。关于漏尽通的修法,此从略。

  关于修习开发六通的次第,不同的佛典所说各不相同,大多根据修习和开发的难易,以最容易得的天眼通为先,以最难得的漏尽通置于最后。但《大般若经》与《大智度论》皆以身如意通为先,其理由是众生有粗细之别,粗者多而细者少。粗者心粗,所见多为粗大的色相,细者心细,能见微细色相。身如意通能或显或隐,或大或小,或秽或净,变化多端,能兼度粗细二类众生,五通之中,度众生的功能最为强大,所以菩萨要先修习。再者开发神通的难易是对钝根人来说的,菩萨于诸法皆无难易,因为身如意通度人为多,所以最先修习。

  其实,关于六神通的修习次第,固然多数是先修习天眼通,最后修习漏尽智,但各人所好不同,或先修习天耳通,或先修习神足通,不可一律。也有人说:“初禅天耳易得,有觉观四心故;二禅天眼易得,眼识无故,心摄不散故;三禅如意通易得,身受快乐故;四禅诸通皆易得,一切安隐处故。”[14]说易得,并非必然得,如有障碍,则须修习专门开发神通的诸禅法,如上已说。

  三、神通波罗蜜多是菩提道

  如前所说,菩萨离五欲入诸深禅定,为了能够广度众生,必须具备救度众生的能力和手段,能力越大越好,手段越多越好,神通就是其中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手段。

  由于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如果菩萨没有神通力,则无法一一识别其根性,也不能施用与之相应的方法随宜度化。所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

  如鸟无翼不能自在飞翔虚空,远有所至,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无神通波罗蜜多,不能自在宣说正法,与诸有情作利乐事。是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应引发神通波罗蜜多。若引发神通波罗蜜多,即能自在宣说正法,随意利乐诸有情类。[15]

  菩萨运用神通广度众生、严净佛土,不仅是出于慈悲之心,同时也只有如此,积聚足够的菩提资粮,才能最终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具有一切智智。所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神通波罗蜜多是菩提道”。

  菩萨既具神通,就应当充分运用神通来广度众生,《瑜伽师地论》称之为“神通引摄”,论中说:

  神通引摄者,谓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为有情意乐清净,或为有情加行清净增上力故,示现种种神通变化,欲令有情见已、闻已,于佛圣教,或当获得意乐清净,或当修行无倒加行。彼诸有情由此神变引摄心故,或有获得意乐清净,或有修行无倒加行。[16]

  根据菩萨净戒律仪,菩萨显现神通度化众生,可以说是菩萨的份内之事,如果显现神通能够震骇威服众生,令其对佛法生起信心,菩萨则应显示神通。如果菩萨害怕因此招致信者布施财物,担心自己会因此耽着利养,而不现神通变化,则是一种犯菩萨戒的行为,《优婆塞五戒威仪经》称为“犯轻垢罪”。如果所遇乃是深着恶法邪见之人、外道、骂贤圣者,或执着邪见,或发狂,或有病,即使显现神通,也不能令其对佛法生信,不现神通,则不犯戒。

  菩萨尽管具有神通,在合适的时机显现神通,并不会因此自以为有什么了不起,不会对自己所具有的神通力、所显现的神通之事心生贪着,这是因为,菩萨通达“一切法自性空、自性离、自性本来不可得”的道理。所以,佛经中把菩萨运用和显现神通称为“菩萨游戏神通”,其运用神通游诸国土,成熟一切众生,最终是为了证得一切智智,而绝不会拿神通来“为自娱乐为他娱乐”,更不会靠神通来获得名闻利养。

  而凡夫之人一旦有了神通,纵使五通具足,由于心中贪瞋痴三毒未除,诸漏具在,正智未生,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运用神通,往往都会自鸣得意,自以为高,常常在人前显示神通,以获取名闻利养,最后往往落得神通尽失、身败名裂乃至堕入恶道的结局。提婆达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据诸部律中说,提婆达多随佛陀出家,于12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及诸上座弟子皆不教他修习神通之法,后来在十力迦叶处学得神通法,刻苦修习,获得初禅,即发身如意通,能够转一为多,转多为一,或现或隐,其身能够通过山石壁障,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能在虚空中跏趺而坐,如飞鸟在虚空中飞行,有时以手摩扪日月。提婆达多通过显示神通,获得了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的恭敬供养,然后发起邪恶之念,要取代佛陀,自作四众的导师。提婆达多才生此念,神通即失,然而他自己竟茫然不知。其种种贪求皆未如愿,数月之后,即因犯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及杀比丘尼等三逆罪,郁郁而终,堕入无间地狱。学佛而贪求神通者,自当以此为戒!

  综上所述,凡夫可因种种因缘获得五通,而且凡夫五通的功能大小、粗细、作用范围等与大小乘圣人的五通无法相比;对于圣人尤其是大乘的菩萨来说,神通只是他度化众生的方便,因此,作为初学佛教的朋友,如果仅凭神通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证道成圣,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如果教理未通,正见未立,五欲未除,四禅未证,径直把神通作为修学的终极目标,那更是背离了佛法以智慧剑斩烦恼贼的解脱正道。

  【注 释】

  [1]《瑜伽师地论》卷37,大正藏第30册,第496页中。

  [2]《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9,大正藏第8册,第905页下至906页上。

  [3]参见《杂阿含经》卷18,大正藏第2册,第128页下至129页上。

  [4]参见《杂阿含经》卷20,大正藏第2册,第140页中。

  [5]参见《杂阿含经》卷29,大正藏第2册,第209页上。

  [6]参见《杂阿含经》卷34,大正藏第2册,第247页中。

  [7]参见《增一阿含经·十念品》,大正藏第2册。

  [8]参见《增一阿含经》卷10,大正藏第2册,第593页中。

  [9]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9,大正藏第5册,第45页上。

  [10]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28,大正藏第7册,第708页下。

  [11]释智?:《摩诃止观》卷9,大正藏第46册,第130页上。

  [12]《禅法要解》卷2,大正藏第15册,第295页上。

  [13]《禅法要解》卷2,大正藏第15册,第295页中。

  [14]《大智度论》卷28,大正藏第25册,第265页中。

  [1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36,大正藏第7册,第753页下。

  [16]《瑜伽师地论》卷37,大正藏第30册,第497页中。(信息来源:摘自《法音》2007年第06期)

 

五明学佛网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