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弥勒净土


2014/9/3    热度:279   

  也谈弥勒净土

  张伯仁

  弥勒净土原址位于绍兴会稽山脉西端大香林风景区宝林山顶的弥勒庵,始建于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年),由高僧支遁所创,唐代改赐额为龙华寺,后随时代变迁而衰微,毁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今年,绍兴县政府在大香林二期投资3亿余元重建弥勒净土,将建造从古至今第一个兜率天宫,构筑第一座人间通往天庭的琉璃天桥,营造完整的弥勒佛境,形成中轴线长达2000米的全国最大佛教寺院,开创没有围墙的寺院先河,联结古老的佛教与现代科技文明,必将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旷世伟业,成为佛教中国化的又一里程碑,成为佛教大众化的新起点。

  政府斥巨资兴建弥勒净土,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原因:

  第一,弥勒净土是一种信仰。从古至今,信佛的人不计其数,究其原因,无非是一种信仰。弥勒有三经,《上生经》称弥勒命终后往生兜率陀天;《下生经》称四大海水减少到三千由旬,阎浮提(地球)呈现一片平坦如镜,树高三十丈,人寿8400岁时,弥勒投生裟婆罗门夫妇,成长后出家学道,于龙华树下成就正觉;《本愿经》称弥勒发过这样的愿言:假如有众生对YIN、怒、疑意念淡薄,成就十善,那时我便成佛,他的鸿誓大愿是:化混乱的世界为大同世界,化混浊的世间为人间净土,化罪恶的世道为人间天国。由此可知,弥勒信仰虽然唯心,但博大精深,传承久远。

  第二,弥勒净土是修行圣地。会稽山,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山,吸引了王羲之、李白、徐霞客等一大批历史文人墨客驻足游览,留下了3000多篇赞美诗文,同时更是弥勒信仰的发祥地,高僧辈出,有东晋支遁,隋朝智永,唐朝鉴真、湛然和智凯,五代贯休等,都结庐于会稽山修行弘法,晋代在柯岩及新昌开凿近30米高的弥勒大佛,南宋时弥勒化身布袋和尚游戏并圆寂于此处,会稽山成为历史上弥勒信仰的根本道场,是继四大佛教名山后的又一座佛教名山。

  第三,弥勒净土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大香林景区有植于宋代的千亩千年古桂群,有一碧万顷的竹山林海,有静谧幽深的古寺群落,有古唐诗路上的山阴古道。会稽山环境优美,人民富庶,社会和谐,不仅符合弥勒《下生经》记载的下生成佛的自然条件,而且有利于打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使弥勒净土有别于传统寺院,不仅能对信众提供烧香拜佛的条件,而且倡导佛教为社会服务,为解脱众生疾苦服务。弥勒思想的精髓是和谐、包容、快乐。“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弥勒殿联形象地勾画出弥勒的法像特征是举世公认的快乐佛、欢喜佛、笑佛、幸运佛,他的慈容人见人爱,不分男女老少,超越一切国籍、种族、民族及文化的藩篱,人人见了都皆大欢喜。

  第四,弥勒净土引导人们行善积德。因果报应是弥勒思想的主要内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积德方能升入天庭,欲求福报,须行布施。布施不一定要施钱,有时能为人家讲一句好话、能为他人带来不可思议的因缘,有时只是几口饭的布施,给他人带来生命的重生与希望,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也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布施的功德是无量的。5.12大地震后,人民群众纷纷捐款捐物,佛教的术语,就是在布施,就是在行善积德。

  第五,弥勒净土与廉政文化有关。净土,不仅仅指土地干净,没有污染,更指思想境界的高洁,没有肮脏的灵魂,在《弥勒菩萨与释家牟尼之宿缘》中描写弥勒在阎浮提(地球)成佛时的国土,情况:没有穷山恶水,陆地富裕,人民极乐,人心向善,贪欲、嗔恚、愚疑微薄,金银珠宝散落各地,人们拿着宝物感叹,从前的人,为把珠宝占为己有你争我夺,互相伤害,或丧生失命,或遭牢狱之灾,受种种苦,如今人们视珠宝为瓦砾,由此可知,弥勒净土与当前的廉政文化不无关系,人们没有贪欲,没有罪恶,才能进入极乐境界。

  以上原因,大致可以证明重建弥勒净土之必要了,绍兴县政府斥了巨资,绍兴县检察院也把大香林二期作为重点预防工程,但愿能做到工程优良,干部优秀,使弥勒净土真正成为传世之作,成为一方净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