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藏密源流及其特点
2014/9/3   热度:1087
略论藏密源流及其特点 任新建 佛教自公元前六世纪兴起,迄今已有两干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佛教不仅吸引了人数众多的亿万信徒,而且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完整体系。从早期的小乘佛教(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一世纪)发展到大乘佛教(公元一世纪起开始形成)。大乘佛教又从显宗发展出密宗体系。现今虽然显宗在我国内地仍然是佛教的主要宗派,但密宗随着社会的开放,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欧美各国,密宗的影响早巳超过显宗。而倘若论及密宗,海内外都无不一致认为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密宗是现在所存的最完整、最系统、最正统之密宗。因为密宗在其产生的故土——印度,早巳消声匿迹,无可寻觅。现存于世之密宗分东密、台密和西密,前二者均流传于日本,系唐时自中国传入,因所传缺少密宗四续中的最高密法——无上瑜伽续,故算不上完整的密宗。后者指西藏之密宗,即藏传佛教之密宗(简称藏密),它是直接从印度传人,且因历史、地理、社会等原因;完整地保留了密宗的原貌。在某些方面并使印度之密宗更加系统化。 然而,由于密宗原本为口耳相授的秘密之法,有所谓“法不传六耳’之规,它的一些真盲(密咒)、契印、瑜伽和仪轨颇多隐义,形式奇特诡异,尤其是藏密中的许多神祗形象狰狞可怖,或裸体相交,这就难免为不甚了解密宗的人造成一些错误或偏颇的认识,甚至非难.因此客观正确地认识藏密的发展过程和其本质,对弘扬藏气功实在非常必要。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对藏密之历史沿革及流派和其教义、教法之真谛作一简略的介绍和探讨。 密宗又称密教(Esotaeric Buddhism)或真言乘、金刚乘、密乘、持明乘、果乘、续部.西方称之为“怛特罗佛教(Tanera Buddhism)。藏语称为“桑俄”,义为“秘密真言”。关于密宗的起源,西方学术界曾有佛教密宗系印度教密宗派分出的一支之说。但国内外的宗教研究证明;早在佛陀在世之时,已经有咒语流行。而咒语(真盲)则是密宗的一大特点。约在公元三世纪时,佛教金刚乘的一些密典已经出现。而印度教则迟在公元4—5世纪印度笈多王朝时才兴起。显然,把密宗来源归之于印度教是错误的.不过,应该承认,密宗在其发展过程中,后来的确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印度教的某些成分而丰富了自己。例如印度教的一些神祗和仪轨被借用到J密宗之中。必须说明的是,密宗吸收印度教的某些成分,乃是因为当时在印度国内,印度教拥有相当大的影响,佛教密宗为争取广大的信徒,求得发展,不能不这样做。并非佛教密宗在根本教义和教旨上与印度教有何认同。 密宗在发展阶段上,大致可分为1.酝酿期(即杂部密教时期,或称古密教时期,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此时巳在佛教中出现密宗的萌芽,有了“恶咒密法”、“明咒藏”、“防护藏”等咒语集。2.形成期(即正纯密教或纯瑜伽密教时期,约在公元六~七世纪)。此时大乘佛教在印度已密教化,形成了密宗独立的体系,大量密宗经典出现.在北印度的那烂陀寺(该寺为印度佛教最著名的学院和宗教中心)公元七世纪时已盛行密宗教授。公元671年唐朝僧人义净去印求法时,见那烂陀寺已建有传密法的坛场(曼荼罗),供有密宗佛像,并传授《持明咒藏》,等密典。后来到西藏传法的静命和莲花生大师也均出自那烂陀寺。可见该寺在世七纪时已成为佛教密宗的主要传播和研习之地。 密宗传人我国内地,始于东晋时,当时西域人帛尸梨密多罗(吉友)于公元322年来到建康,译出《大灌顶神咒经》、《大孔雀王神咒经》等三部密教经典。此后僧人昙无兰(法正)于381年起在扬州译经,他用十五年时间译出《咒目经》等十多部神咒经。南北朝时期,首次译出了《牟尼曼陀罗咒经》等含有印契和护摩法之密典。唐代前期,民间已流行真言陀罗尼,译有《观世音陀罗尼神咒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等密籍。唐玄宗开元年间,印度僧人善无畏奉命从那烂陀寺到中土传授密教,公元716年来到唐京长安后,先后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苏悉地揭罗经》等主要密宗经典,收徒传法、讲授《大日经》义,并由其弟子僧一行将其讲论撰成《大日经疏》二十卷传世。继善无畏之后,南印度人金刚智于719年携弟子不空三藏到中国传密法,先后在广州、洛阳、长安建曼陀罗道场,他们于723—731年间译出《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等经,传五部密法。为尽量多的介绍印度密宗到中土,不空还在741年返回印度从龙智大师 学《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和《金刚顶瑜伽》等法,携1200多卷密宗经典返回长安.李唐王室曾召其入宫建曼陀罗坛城,为皇帝灌顶。不空译出的密典有77部之多,其中包括密宗最主要的经典《金刚顶经》。由于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的尽力传播,密宗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获得极大的发展,当时长安城的青龙寺,成为密宗大寺,各地来此求密法者甚众。 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和空海来到长安求取密法。最澄从不空的弟子顺晓学法,返回日本后创“天台宗”,即所谓的“台密”。空海入青龙寺拜不空弟子惠果为师(惠果曾向善无畏的弟子玄超学胎藏部密法,从不空学金刚部密法),两年后他带着数百部密宗经典返回日本,816年在交野山金刚峰寺开派立宗建立了“真宫宗”,即所谓的“东密”。关于“台密”和“东密”的区别,除传承外,主要是在台密中融入了中国佛教天台宗的一部分,例如将显宗的《法华经》与密宗的《大日经》、《金刚顶经》结合在一起。而东密则以《大日经》为最主要的经典,视《法华经》为显宗经典。 我国内地的密宗虽在中唐时期盛极一时,但到唐武宗会昌年间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公元845年唐武宗颁灭佛令,密宗被取缔。全国密宗寺院全部摧毁,大批僧人被迫还俗匿藏。密宗自此便从中原地区消失。唯独在我国的西藏地区,密宗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当然不得不归功于藏传佛教对密宗的偏重和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宗教影响力的长期和巨大。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因为它特别重视上师(“喇嘛”,义即为“上师”)在修法中的作用而得此名称。从这一点上也鲜明的表现了它偏重密宗的特性。因为皈依上师,由上师口传身授乃是修习密法的一大特点。 藏传佛教属大乘佛教,显密兼修而偏重密宗。在长期发展过程,它又派分出许多宗派,其中有轻显重密的(如宁玛派);有显密皆重,主张由显入密的(如格鲁派)。但都把密法作为最高深之法。按照《续部》的说法,密法为法身佛大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的说教。传说释迦为十地菩萨之时,入定“三摩地”(即静虑)。十方一切诸佛以弹指声警起其定,告曰;“汝唯此,定不能成佛。”于是为授灌顶,并修五种现证菩提,乃成圆满极身大毗卢遮那佛。成佛已,现四种神变,往须弥山顶,说瑜伽诸续,是为续部。 因此,密宗以大日如来所说的《大日经》为根本经典。而显宗则是以释迦牟尼所说经典为根本法。二者之区别主要表现在:显宗公开宣道传法,教人修身近佛,密宗重承传,习真言密咒,求即生成佛和即身成佛。显宗要在通过经、律、论、戒的学习而悟道;密宗则重在身、口、意三密相应的修持,通过仪轨、瑜伽、咒诵和印契等方法止观双运达到成佛的目的。 密宗经典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以说明显、密二者在达到成佛境界方面的差别:释迦牟尼传法时,因扎菩提王子问他,如果依照显宗的途径修佛,需多少时间才能成佛。释迦回答说,需要三个“阿僧企劫”。(阿僧企劫指六十位数,意为很长很长的时间),显然这是说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成佛。因扎菩提王子又问释迦,如果按密宗的途径修习,又需多少时间可成佛呢?佛祖回答说,按密宗的途径去修佛,有可能即生成佛。因此,藏传佛教认为显宗是学佛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密宗是迅速达到成佛的途径和方法。 在佛教传入藏区之前,藏地普遍信奉一种原始宗教——本教(bon)。主张万物有灵,崇尚自然崇拜。然而,由于西藏紧邻印度,仅喜马拉雅一山之隔,当印度佛教在向外发展之时,很自然的就会首先选中这一地区。据藏史记载,早在吐蕃第二十七代赞普拉脱脱聂赞(约在公元五世纪时)时,佛教的一些经典和法器就传人了西藏,但当时无人认识梵文,便将它埋藏起来,在这些“神秘宝物”中,《百拜忏悔经》、《六字真盲》和宝塔,均是密宗之物。可见密宗至少在公元五世纪时已传入西藏,但未流传。 公元七世纪中,吐蕃在雄才大略的赞普松赞干布领导下,吞并诸羌部,统一高原,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为妃,从而将印度、尼泊尔和汉地的佛教亦带入西藏。二公主不仅带去了佛经、佛像,而且引进了大量的佛教僧人,使佛教在藏地开始传播。松赞干布还派人创制藏文,翻译出不少印度显密经典,其中有七、八种密宗经典。当时在拉萨等地建立的十几座寺庙中已有光明佛母、妙音天女,马头金刚等密宗神像供奉。不过,佛教密宗真正在西藏兴盛还是在赤松德赞赞普(755—797在位)时期赤松德赞十分崇佛,他即位后将反佛派大臣清洗,派人从汉地和印度等地迎请佛教僧人入藏传法。从敦煌至藏的汉僧大乘和尚(摩诃衍那)和印度那烂陀寺首座静命(即寂护。藏名喜瓦错)均被请到拉萨.大乘和尚属禅宗,主张“顿悟”.而静命则是显宗正统派,属大乘自续中观派,主张“渐悟”。大乘和尚最初甚得王室和贵族的崇信,包括王妃在内的许多人均拜在其门下。他后来虽与印度佛教徒辩论失败而离开西藏,但他所传的法却对藏密仍有久远的影响,藏密宁玛派便吸收了他所传的一些法门. 静命大师在西藏传播显教,收效甚微.于是建议请密宗大师莲花生(藏名白玛桑巴娃)来藏调伏魔障。莲花生是邬仗那(今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方)之人,是印度金刚乘创始人西印度俄里萨国王武德雅拉(因陀罗部底)之子。武德雅拉著有《二十三部程》(这部重要密典,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中收有)。莲花生自幼即受密教教育,后入那烂陀寺学习,成为印度密宗的大宗师(有说他是静命的妹夫)。他受赤松德赞的邀请,从尼泊尔入藏。一路降妖伏魔,用密咒调伏了诸多魔障,因而受到藏地君臣的崇敬,建立了非常高的威信。公元779年,莲花生与静命在赤松德赞的支持下,在后藏建立著名的桑耶寺。桑耶寺系按《俱舍论》关于世界结构的理论而布局的,在建筑风格上融印度、汉地和藏地三种风格为一体,这从一个方面说明藏传佛教源于藏、汉、印三方面的特点。 桑耶寺建成后,藏地出现了第一批出家住寺的僧人。同时开展了广译显密经典的活动,桑耶寺内设有译经院,聚集印度、汉地和西藏的大批译师。寺内还专设密宗院(真言洲),聘请印度密教大师法称等人在此传授瑜伽部金刚界大曼陀罗等灌顶。此时期译出的不少密宗典籍,如法称的《金刚界曼陀罗等密教要点》无垢友《集密幻变修部八教经论,和《普成王经》《集密意经》等,有的已在印度失传。 密宗分为四部,藏密称为“四续”。即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它实际上代表密宗发展和修习的四个阶段.自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消亡后,唯有藏密完整地保留了密宗的四部。由于无上瑜伽部形成较晚,当日本僧人从大唐中土学习密宗返国创宗时,无上瑜伽密尚未传入中土,故日本的密宗缺乏这一部分。密宗经典说之所以有四部,是因佛像的形态不同;宗喀巴大师则认为由于学习者的根基不同和学习密宗须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实践过程所致。简单说,事续(事部)为外修息灾、增益等事业成就,内修四静虑等法以证得前知;行续(行部)是既修身、语等外业,又修内心之摩地,即修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瑜伽续(瑜伽部)是以内心修习为主,依“五现证”、“四印”等而修习。即按成佛的要求来修习;无上瑜伽部最高,其法包括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两大部分。前者为观想佛身,修习本尊三身之瑜伽。后者为修习风(气)、脉、明点,摄气归脉 (藏密气功多属于此部)。易为外界误解的男女双修法,亦属此部。据藏史记载,莲花生把金刚乘密教传于西藏,而金刚乘密教即包含无上瑜伽密。莲花生本来娶有妻,到藏传法时,身边有五个“明妃”(即双身修法中的女尊)。这说明当时所传密法已有无上密的双身修法。 赤松德赞以后的三代吐蕃赞普都不遗余力的发展佛教,尤其是在热巴巾赞普(815—838在位)时,藏地对佛教的尊崇达到顶点,“三藏显密经典,至此时而大备”。但不久热巴巾遇刺,继任的郎达玛赞普,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寺庙被毁,经典被焚,僧人被迫还俗。此后的一百多年中,佛教在西藏消声匿迹,但密法因为是秘密单传,得以在民间悄悄流传保留着。从佛教传入西藏至郎玛灭佛。藏族宗教家将其称为“前弘期佛教”。 从公元十世纪下半期开始,佛教又从西藏的阿里地区和川、青藏区恢复,进而在前后藏地区重新发展兴盛起来,这便是西藏传佛教史上所谓的“后弘期”.当时意图振兴佛教的阿里王子益西沃对密宗是否是真正的佛法有所怀疑,于是派出21名青年到克什米尔(迦湿弥罗)求学,最后大多死于瘟疫,仅两人学到密宗真传返回藏地,其中一位即著名的藏密大译师仁钦桑布(958—1055)。他十三岁出家,三次赴印度求学,曾向印度75位大师学习显密教法,由于他奉命弄清密宗真谛,故特别注重对密宗经典的研习和传播,译出了十七种经、三十三种论,一百零八种怛特罗(密咒),对“后弘期”藏传佛教密宗的大发展作出特殊的贡献.在藏密中,把他以前翻译的密典称作“旧密”,把他和他以后翻译的密典称作“新密”。 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一大特点是密宗特别盛行。这主要因两方面原因促成;一方面,在公元九世纪后期,印度的密宗已发展到顶峰,无上瑜伽密的密集、喜金刚、胜乐、祖摩得迦、时轮等五大金刚(本尊)均巳完全具备.金刚乘和时轮乘的经典具已系统化问世。而由于伊斯兰教军队自十世纪开始的对印度的征伐,密教在印度已日渐难以维持,亟须向外部寻求新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佛本斗争的结果,藏传佛教不得不适应藏地的本土情况下寻求发展,而密教在某些方面与本教较为接近,易于缓和佛本矛盾,故藏密采取吸收某些本教神祗与仪轨的办法以战胜本教,这也使密宗的地位在藏地更加突出。可以说,藏传佛教偏重密宗的特点,实际上在后弘期才真正形成。 后弘期藏密均自印度传入,自十三世纪伊斯兰教军将佛教从印度扫荡殆尽后,藏地便成为保留印度密教最完整的地方。因此学密法者无不来藏地求法。然而不少人因藏密中纷繁众多的宗派而感到迷惑和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误解。事实上,藏密虽有众多宗派,但其根本教义,教法均是一样,只不过因传承的不同,在具体的修习方法上略有差异和各有偏重而已。藏传佛教分为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派,在藏密中亦各派略有差异。大致上可作如下分: “宁玛”藏语义为“古”、“旧”,该派自认为其教法系莲花生所传,较其他宗派要古老得多。它所传承的密籍以“旧密”为主。主要法门为“大圆满法”。主张“明心见性”、“直认本真”,颇与汉传佛教的禅宗相似,故本派不重显教经典的习,偏重修持.俗称该派为“红教”。 “萨迦”藏语义为“灰白色土地”,系因萨迦寺地方的土质颜色而得名,俗称“花教”是因该派寺院墙上有红、白、兰色条纹之故。该派源于卓弥•释迦意希(994—1078),他多次赴印度、尼泊尔学习密法。在印度密教中心超戒寺向般若因陀罗大师学到“道果”密法,回藏后译出《母续欢喜金刚法》等众多密法。建寺收徒。其弟子贡却杰布(1034—1102)向其学得“道果”,建萨迦寺,创立萨迦派。“道果”便成为该派的主要密法。 “噶举”,藏语义为“语旨教授”。因该派祖师修法均着白色衣裙,故俗称“白教”。该派密法源于印度密教大师那若巴、弥勒巴等所传。该派属新译密咒派(即新密派)。分香巴噶举和达布噶举两大传承。前者创始人为琼布郎觉巴,后者为玛尔巴(1012—1097)。他们都多次赴印、尼求学密法,译出密典,开派授徒。香巴噶举发展不大,影响较小。达布噶举一系却发展出四大支、八小支等众多派系,成为噶举派的代表,该派主要法门为《大手印》和《那若六法》,均属无上密。 “噶当”藏语义为“佛语教授”,该派源于孟加拉僧人阿底峡(982—1054)及其弟子仲敦巴(1005—1064)所教授。阿底峡曾从那若巴习密法。他有感于藏密修习中不规范,提出了把戒律和密宗系统化、修持规范化的主张。撰《菩提道炬论》,阐明修持要有次第,先学显后修密的道理。对藏密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的格鲁派即是在该派教法基础上形成。噶当派修法以显宗为主,但不排斥密宗,反而认为密宗比显宗的地位高,强调要有根器的人才能修习密宗,反对将密宗广传。它修的密法以瑜伽部的《真实摄经》系统为主。不提倡修无上瑜伽。 “格鲁派”,又称黄教。“格鲁”藏语义为“善规”,是因该派强调严守戒律而得名。创始人为宗喀巴(1357—1419),他是藏传佛教的著名改革家,鉴于当时各教派戒律废驰,僧人腐化,他提倡严守戒律,循一定阶段修习密宗,即先学显,后学密,修密宗者必须以显宗理论为基础,推动了藏传佛教的大改革,自此以后,不仅格鲁派严格规定了由显入密的修习步骤,就连其他偏重密宗的教派也都重视了显密兼修,讲究修行次第。藏密的修习从此走上较规范的道路.格鲁派的僧人必须在修完显宗五部大论,考取格西后才能入密宗院学密深造。 藏密“法不外传”的格局,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被打破。当时从西藏来到内地的诺那喇嘛(红教)、贡噶上师(白教)、东本大师(黄教),公开了许多密法,并收徒传授。使不少内地人得授密法。与此同时,一批汉族僧人来到藏中学习密法,如能海法师、大勇法师等均将藏中学到的密法广泛地传播于内地。在内地的一些寺院中出现了密宗供奉和研习密宗之风,出现了一批汉译藏密经典.到了本世纪60年代后,一批西藏流亡国外的喇嘛又将密宗传播于欧美各国。在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等地出现了传授宁玛、噶举、萨迦派密法的宗教中心多处。拥有不少信徒。大量的藏密经典也相继被译成英、法、日、俄等文字,广泛公开流传。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对藏密的研究日渐深入,尤其是藏密气功,更以其独特神奇的功效受到普遍的关注和研习。在藏密气功的修持和实证方面更出现了令人惊喜的成就。古老的藏密功正焕发出新的历史作用。 二 藏密尽管带有不少神秘的色彩,但它毕竟是人类现实社会的产物,它的内容都应能从现实社会中寻得答案。针对一些人对藏密的误解现就几个主要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藏密虽有不少神咒之类内容,但绝非巫教,它是正统的大乘佛教的一部分。藏密要求修密法者必须“发菩提心”、“四皈依”。(皈依佛、法、僧和上师)。所谓发菩提心,即以慈、悲、喜、舍四心为根本,是完全的利他主义,这是大乘佛教的宗旨。而“四皈依”则于佛教皈依“三宝”之外加上了皈依上师,密宗将上师比作成佛的引导人,并规定了严格的传承关系,非经上师灌顶则不能学密。通过四皈依规范约束着学密人的心智和行为,而非一切巫术或原始宗始所能比拟的。 (二)藏密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大日经》对藏密义理概括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即是说入密乘道者必须先具“净菩提心”,把救度众生的大悲心作为根本,采取一切有利的“方便”来达到成佛的目的。这最后一句“方便为究竟”,概括了密宗修法的特点。佛教显宗认为世间万物均属幻有,摒弃客观世界的一切,以求“空性”。而密宗则主张将世界已有者视为固然,不是简单的采取摒弃的方法,而是加以利用(体证),而求得解脱。因而在密宗道中,显宗被禁绝的某些方面,却可以为密宗所利用。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男女双修法。按显宗戒律,僧人是戒YIN欲的。但密宗最高阶段的无上密都通过双身修法,以男为方便,女为智慧的结合,获得“自性净”的“大乐”境界。亦即是用破除性神秘化的修持方法,以“调伏”己身的“染”(欲念),这无疑比显宗的强迫禁欲,更有利于修习者的悟证。又如酒、肉等物原本为佛教所禁食,但藏密则将其作为达到修行目的的一种手段。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传记中记载这样一件事:米拉日巴在山中着布衣静修,经过很长时间仍未打开脉结,这时他师父玛尔巴指示他应借助“妙乐为道”,他吃了妹妹送来的酒肉,终于迅速打通脉结,得证空性。他由此也领悟了“妙乐为道”的真谛。有一位高僧曾对此作过一段精彩的阐发,他说:“吃肉虽然有违杀生戒,但你在将肉食当作生存的手段时便不同,只要你不将其作为一种享受,而是作为维持你生命以便修法的方法时,食肉便成了求得成佛的一种方便”,这种正视现实,以求得对于事物的适应和控制,达到提升认识的态度,无疑是比较先进的。 (三)藏密中的某些神秘奇诡东西,如忿怒怖畏的神祗,玄奥的曼陀罗等,是象征主义的产物,具有特定的宗教意义。藏密修持有“五佛五智”,即修练大日如来,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五佛的五种智慧,以达即身成佛的境地,而五佛均有两种变化身,一为正法轮身,现真实身;一为教令轮身,现忿怒身。佛呈忿怒身是表示由“大悲现威猛”之意.因为存在种种影响修道的精神和物质的“魔障”,必须藉助诸佛的“威猛”加以“摧破”、“降伏”。故将佛塑成怖畏的形象,象征着对“诸魔障”的厌恶和镇压。修密法之人以忿怒像佛为“本尊”,达到身、语、意与本尊合一,也就摧破了围绕自己的魔障,这是藏密用象征主义来表达义理的一种独特方法.同样,密宗修法的“四曼为相”(四种曼陀罗),采用绘制曼陀罗(坛场)或雕塑曼陀罗的方式,象征诸佛、菩萨与修行者沟通。因为曼陀罗代表神佛所集居之所。修法者在瑜伽妙行中礼赞曼陀罗,即可与神交通,获得“神力加持”。在曼陀罗中可以种子字(梵文字母)和器杖(如珠、剑、碗、轮等)、印契(如手式、姿态等)代表诸神佛。这种象征主义的方法也广泛应用在藏密各法中,在藏密气功中,即常运用种子字。 以上仅简略地介绍了藏密的源流和特点,至于藏密的具体修习法则非本文所能详及。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①法尊:《西藏民族政教史》, ②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 ⑧布敦大师:《布敦宗教史》 ④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史》, ⑤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⑥神林隆净:《密宗要旨》, ⑦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 (载《藏密功学术研究》哈工大出版社1996年5月印行) 任新建,四川省社科院康藏研究中心研究员。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