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自得任逍遥——评《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
2014/9/5   热度:318
读一本好书,如品一道好茶,品完后余香袅袅,令人神清气爽;读一本好书,如听一曲雅乐,余音绕梁,三月不绝,令人荡气回肠。 中国哲学有着悠久的心性论传统,关于儒佛心性论,坊间已有不少佳作,独不见道家心性论研究的力作。 (罗安宪简介:1960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道家哲学,魏晋玄学。)
品好茶时,清雅的茶香让人回味无穷;读好书时,精华尤其让人手不释卷。这本书的精华部分虽不敢说字字珠玑,亦让人有一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觉。书中说“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既是一种生活,又是一种人生境界。然而这种人生境界并非人人都能达到,亦非轻而易举就能达到,这需要正确地处理我与物的关系,“以物养己,物为我所用,我是目的;以物役己,我为物所驱,我则沦为工具”,这就明确地阐述了我与物的关系:我是目的,物是手段;我处于主动,物处于被动;我去驱使物,物来服务我;我是主要方面,物是次要方面;我是本,物是末,本末不可倒置。如此处理物我关系,才会真正“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才能达到“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种人生境界。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了金钱,锱铢必较,大动干戈者,有之;为了名利,尔虞我诈者,有之;为了地位,勾心斗角者,有之。这些人都本末倒置了,把我作为手段,把物作为目的;我是末,物是本;我为物服务。这样在追求物的过程中丧失了我,这种做法不但不能达到“心意自得”这种人生境界,而且还对我造成一种极大伤害和摧残。
求得心意自得的人生境界,还要正确地看待生死。“死生为昼夜”,人的生死的变更如同昼夜的交替一样自然,也就是说,人自从来到这个世上,就注定了死的必然。因此,人要正确地看待死的必然性,顺应自然而不违背自然,知命运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此外,作者还提出了死的偶然性,也就是人生总是处于悬临状态,就好比每个人的头上都悬着块巨石,石头落下来人就会死,但是什么时候落下来,我们却不得而知。由此,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对于死,从哲学的角度讲就是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当一个人把这些主要的方面都看透了,才能真正达到“心意自得”。
读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