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爱的方式“停、收、等、慢”
2014/9/5   热度:166
父母给爱的方式必须设限,忍一时,能给孩子更强壮的心灵、更卓越的竞争力,停止溺爱,永远不嫌迟!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在《温公家范》这么说。 对“溺爱世代”的父母,这句话无疑是当头棒喝。这群父母往往给了太多的爱,却不知道“该给什么”、“该给多少”? 友缘基金会执行长廖清碧表示,现代孩子最需要具备的十一种大能力: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纳别人的能力、适度的表达力、决定的能力、等待力、亲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经过核对后发现:被宠溺的孩子几乎样样缺乏。尤其,父母溺爱孩子的首要伤害,会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为孩子从未被父母呵斥“不行!”,他就无法体会别人的情绪、需要、想法。被溺爱的孩子也容易没有自信,因为父母为他做了一切,他还能做什么?而总是伸出一只手要帮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达力会有问题,因为在他还没表达前,父母就已为之代劳了。 所以,不论你的溺爱是放任型,或是过度保护型,父母都要谨记四口诀:“停、收、等、慢”,收回一只手,让孩子自己面对问题。 首先,要停下来。停:给爱前,先问这是谁的需要? 溺爱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现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第十届梁实秋文学奖散文创作类佳作,樊雪春写的《我看见我的女儿》一文,内容就描述她母亲给她的是一份“专断的爱”: 成长的岁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干净,带着菜瓜布好心地把我拎进浴室,做一场脱皮之旅,她洗得很高兴,我则是低着头像一只代宰的羔羊,就这样一直帮我洗到十八岁。她嫌我的头发太长,盖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发店,剪一个西瓜皮。理发师一面剪,我一面掉着眼泪……如果我拒绝吃下当归鸡,她会满怀愤怒地把鸡吃光光……“没人要的鸡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说。“母亲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势。”樊雪春这段话隐喻着,母亲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经常背道而驰。因此,父母在给爱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这是谁的需要? 收:孩子的问题,留给他们解决。 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只手。父母应该问:“现在发生的问题,问题所有权人是谁?”让孩子处理属于他自己的问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台湾政大心理系教授钟思嘉指出,父母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停止对孩子的爱,而是肯定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个管教态度对子女而言,就像送给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礼物,不用花钱,却是一份无价礼品。” 如何划分问题所有权?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事有没有干扰或妨碍到我的生活?”、“这事对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伤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关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剥夺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父母只要从旁鼓励和注意就够了。 等:不立即服务,让他为自己负责。 父母要学会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应,让孩子经历自然与合理的行为结果。父母一直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务,叮咛唠叨,结果让孩子养成不在乎的习惯,父母就得一直扮演“为孩子负责”的角色。 张老师基金会涂喜敏举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带外套,到学校后要记得随温度变化穿脱,出门前又亲自将衣服穿上。如果这时父母能够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尝到没带外套的自然结果,父母往后就不需再吃力不讨好的提醒了。 钟思嘉也辅导过一个个案:田先生有四个女儿,在一次家庭会议后,他们同意在晚餐后负责收桌面、洗碗筷,但几天后,他们忘了该尽的责任。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只见田太太说:“很对不起,我实在没法在又脏又乱的厨房里做饭。” 接着,田先生夫提议出去吃饭,孩子欢呼的问要去哪一家。想不到田先生说:“我没有说要带你们一起去啊!你们得照顾自己,自己想办法了。”结果,等到他们回来,孩子都吃过了,而且也把厨房整理干净。 第四,要慢。因为延后孩子享乐,是他以后竞争力的来源。慢:延后享乐,竞争力更强。 这是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华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针对斯坦福大学附近小区的4岁小朋友们,进行一系列为期10多年的追踪研究。当时,他手上拿着两种零食,让每个小孩区分出最喜欢和次喜欢的。然后他告诉小朋友说,他会出去这个教室,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不想等的小朋友会拿到次喜欢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会等到何时的小朋友,会拿到最喜欢的食物。 10多年后,米歇尔发现:“等待越久的小孩,长大后处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较专心,表达力、逻辑力、计划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后SAT(美国大学入学的学力测验)的分数越高。”这就是被称为“延后享乐”(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经典研究。 改变给爱的方式:先降低频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要父母突然改变与孩子长期相处的模式,并非一蹴可几。初期,父母可先将溺爱的频率降低,然后再将“给爱”的方式移转成孩子真正需要的。台湾元智大学校长彭宗平举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时为他们补习上学接接送送,但大学基测出来,却只能以分数落点去找志愿科系。其实父母应该做的,可能是花50个小时陪孩子去了解适合的科系,这50小时的影响远比一千小时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将你的爱升华,才能真正对孩子有帮助。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