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找到科学根据


2014/9/5    热度:376   

  现在有人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挂在嘴上,为自己自私自利的行为找借口。德国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时,意外地发现,婴儿都有助人为乐、好善好德的本性。应证了“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的说法。因此,违背本性而动,只会活得越来越郁闷。回归本性,道法自然才是我们自己最明智的选择。

婴儿天生有助人的欲望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已经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但最近,科学家帮助人们找到最终答案。在实验中,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了。他不用担心,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捡起来,并且还给他。这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仅有十八个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帮助他人的无私质量和能力。

  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笨手笨脚地搞砸这些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二十四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

  根据研究录像,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看看研究员的脸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夹子,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起来急切的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热诚,似乎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所以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

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

  负责该项研究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MPI-EVA)的研究员沃内克在2006年3月2日《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利他主义天性的研究成果。沃内克说,这项研究通过观察人脑复杂的发育过程,揭示出人类“利他主义和合作精神”是如何产生。

  沃内克提出,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婴儿大脑发育出足够的认知能力,可以判断别人的真实意图。第二,婴儿发展出“亲社会倾向”,渴望融入社会。一般来说,婴儿到十八个月大甚至更早就会具备这两个条件,拥有了助人为乐的质量。

  不过沃内克补充道,婴儿助人为乐是有条件的。婴儿们会判断人们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在实验中,如果研究员故意把书碰倒,把夹子丢到地上,婴儿们通常不会伸出援手。

  在人类社会中,研究者处处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证据。人们为慈善机构捐款,尽力保护环境,在地铁上为老人让座。这些行为除了获得自我满足感,通常不会有任何实质回报。可见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为的动物

  科学家得出人类行为的结论后,又把目光转向其他动物。结果发现,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为的动物。

  虽然自然界的很多动物也会互相协作,但往往带有实质的目的。有些动物会成群结队觅食,共同抵抗捕猎者。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甚至拥有更多人性化的一面。曾有报道,一个三岁的男孩掉进大猩猩笼子里,大猩猩亲自把男孩递出来。

  科学家试图找到大猩猩这种利他主义的动机。他们曾仔细研究了与人类最相近的动物大猩猩的行为和心理。在三、四岁大猩猩身上做同样的捡东西实验。结果发现,大猩猩也会捡东西,但缺少主动性。大猩猩的助人动作只限于捡起来,不像婴儿那么急切。

  而且如果援助动作比较复杂,大猩猩就会无动于衷。它们不会费劲去捡掉在盒子里的东西。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家琼.希尔克说,如果大猩猩能够明白人的意图,也愿意帮助人。但它们助人的理由和婴儿绝对不同。

 

五明学佛网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