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2014/9/5    热度:421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相对宽松的局面, 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12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 它以精致绝伦的工笔描绘了北宋末年徽宗时代首都汴梁(今开封) 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详实地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细节等与民生有关的事物和自然景观, 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 几乎历代都有临摹本, 且大小繁简不同。据统计, 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摹本有30余件。其真迹却是颠沛流离, 久经周折, 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真实地描写了汴京城内外的春日盛况,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尤其是市民的生活和风俗状况。

首先, 该画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相对宽松的局面。我们从画面上描绘的北宋首都汴梁的繁荣景象不难看出,《清明上河图》是为歌颂太平盛世而作的。诚然, 北宋的统一, 打破了五代时各地割据的局面, 形成北宋地主政权与契丹奴隶主政权(辽) 和以后的金以及存在于两者之间的西夏政权的对立局势。北宋立国后, 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如纺织手工业和陶瓷业) 也得到高度发展;加之水道运输的改进与国内市场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密集和消费的增强, 促进了如汴梁这样的大都市的形成。宋徽宗在位中前期, 由于宋室内相对安定, 他又耽恋绘事, 少问朝政, 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局面。这种情况虽后患无穷, 而在当世却有一定好处, 使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状态。作品中虽避开了汴梁城内当时最繁华的金明池以内地段, 然而窥一斑而见全貌, 从其截取的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的繁荣景象, 就已经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一般状况。

其次, 市场的繁荣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发达。《清明上河图》以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为时间背景, 以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两岸为实际地理位置, 以郊野、虹桥、城关三段为情节, 以市民“出郊”、“上河”、“赶集”、“扫墓”等活动为主题, 精细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盛况。按习俗,清明节全面放假, 人们除了上坟外, 还四处游玩、逛街、购物、串门、聊天、结集, 或三五成群, 或一家大小欢乐喜庆, 到处人山人海, 莺歌燕舞, 一派生机。从其建筑规模看, 当时汴河沿岸出现的人物肯定比画中描绘的要多得多。由于画面繁简、疏密的要求, 画家有意作了适当的处理。同时, 对后人历史性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又如: 对建筑、船只、工具、服饰、商品等的精微描绘, 对我们今天技术性地了解和借鉴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再次,《清明上河图》无论就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还是它所描绘的包罗万象的内容, 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水准, 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宋代, 尤其是北宋, 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宋代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为当时的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 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于是, 一支以善画市井居民日常生活, 融人物、山水、花鸟于一体的市肆风俗画队伍应运而生, 在这支创作队伍中, 有北宋著名画家燕文贵、高元亨、王居正、叶仁和南宋著名画家萧照、刘松年、苏汉臣、李嵩、朱锐等, 以及一大批佚名的民间画工。当然, 其中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张择端, 而作品是《清明上河图》。市肆风俗画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社会面貌, 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因而受到群众欢迎, 也逐步得到宫廷统治者的认可和赏识。

我国绘画艺术到了唐代, 无论人物、山水、花鸟, 都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但表现人物画的题材大都以宗教、皇室、贵族、士大夫、仕女为主, 很少反映劳苦大众和社会活动场面。到了宋代, 绘画逐渐面向社会, 走向生活。因此,此时期的市肆风俗画及其经典作品《清明上河图》的产生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清明上河图》从构思、创作到成品, 倾注了作者张择端的极大心血。在这幅作品中, 作者将现实主义创作思维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相结合, 采用长卷式构图, 运用散点透视方法, 使画面容量大, 便于刻画复杂的事物, 还使画面包容一种戏剧性的变化, 使人在“窄窄画幅”中如阅千里江山, 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整幅作品仿佛一曲震撼人心的交响乐, 几经起伏跌宕,层层展开, 推向高潮, 在热闹的气氛中结束, 北宋都城繁荣发达的主题得以充分体现。

徐徐展开画卷, 优美柔和的序曲奏响, 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三五农家, 一片柳林已吐出新绿,告诉人们春回大地的消息, 小桥、流水、扁舟、老树, 耕农、驮队、挑夫、骄马, 透出一派生机。接着, 进入最精彩的部分, 汴河两岸, 楼舍林立, 商业发达。汴河上, 来往船只, 首尾相接, 有的满载货物, 逆流而上;有的停泊靠岸, 紧张卸货。河面上, 拉纤的、摇橹的、卸货的、搬运的, 一派忙碌景象。特别是横跨汴河的虹桥上下, 更是热闹非常。这段扣人心弦的描绘, 将作品的情节推向高潮, 充分显示了画家的造型能力和统揽全局的高超技艺。最后对汴京街市的描写, 更加显得从容、自然。高大的城楼、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楼酒肆,参差错落;街市上车水马龙, 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摩肩接踵, 川流不息, 显示出百业兴旺、热闹非凡的景象。整幅作品气势恢弘, 构图严整, 笔法细腻。无论是环境的描写、人物动作及心理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 都显示出画家张择端无与伦比的高超技艺。难怪宋徽宗赵佶将自己作为此画的第一收藏人, 并认认真真地用瘦金体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张择端工界画, 尤擅舟车、市肆、桥梁、城廓牛马、人物等。据载, 他的传世作品有《烟雨风雪图》、《清明易简图》、《西湖争标图》、《金明池争标图》等, 《清明上河图》是其唯一的最具代表性的传世真迹。张择端虽为宣和画院待诏, 但因其入院较晚, 当时的史籍对他没有记载。张择端虽入画院较晚, 但他毕竟是徽宗亲自请进的画家, 在创作上给予了他更多的自由和宽松的条件。

《清明上河图》中, 表现人物之众、建筑物之多、场面之大, 在中国绘画史上堪称空前绝后。正如元人李梦阳所描述的: “右《清明上河图》……自远而近, 自略而详, 自郊野以及城市。……水则淡然而平, 渊则而深, 迤然而长引, 突然而湍激。……屋宇则官府之衙, 市尘之居, 村野之庄……所谓人物者, 其多至不可胜数。……非早作夜思, 日累威积, 不能到, 其亦可谓难矣。”的确, 张择端在创作这幅长卷时搜尽奇峰;汴河沿岸的奇花异木、楼宇屋舍、街衢庭院、商铺酒肆、牛驴车辆、大船小舟、四季景致、百态人物、日用物品、旗幡招牌、衣着打扮, 等等, 他必竭尽写生之能事, 方有画卷中的细致入微, 栩栩如生。

 

五明学佛网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