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何时始称“南华”?


2014/9/5    热度:317   

《唐会要》卷15载:“天宝元年(742年) 2月22日,敕文追赠庄子南华真人,所著书为《南华真经》。文子、列子、庚桑子,宜令中书门下更讨论奏闻。至其年3月19日,宰臣李林甫等奏曰:“庄子既号南华真人, 文子请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其《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并望随号称从之。””又《新唐书·艺文志》云:“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亢桑子》为《洞灵真经》。”依据这些记载,后人多认为以“南华”称庄子及其所著之书,皆始于唐玄宗之时。如晚明郭良翰在《南华经荟解凡例》中说:考庄子, 唐开元(当作天宝) 间始追封为南华真人,因以《南华》名书,自此始。”《辞源》(修订本) 在“南华经”条目下解释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虽然尊《老子》、《庄子》为经典,但还没有《南华》这一名称。至唐天宝元年二月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始称他所著书为《南华真经》。”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有问题的。

 今查杨炯所撰《原州百泉县令君神道碑》说: “南华吾师也, 亲居贱职。”这里的“南华”, 即指庄子而言。据《旧唐书》本传载, 杨炯在唐中宗李显即位时(705年) 已经去世。这说明, 在唐玄宗天宝元年诏庄子为“南华真人”之前, 庄子已有“南华”的称号。甚而至于, 于敬之所撰《桐柏真人茅山华阳观王先生碑铭》云: “初在法王座下听《老子》、《西升灵宝》、《南华真人论》, 退席之际, 即为人讲说, 五行俱览, 一字无遗。”据宋赵明诚所撰《金石录》卷4载, 于敬之此文撰于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667年) ”。这更说明, 早在唐玄宗于天宝元年诏庄子为“南华真人”之前75年, 庄子就已有“南华真人”的称号了。

其实,在于敬之撰写《桐柏真人茅山华阳观王先生碑铭》之前,已有像《南华真人论》之类的书名出现。如《隋书·经籍志》载: “《南华论》25卷, 梁旷撰, 本30卷;《南华论音》30卷。”其中梁旷所撰《南华论》,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南华仙人庄子论》30卷, 梁旷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梁旷《南华仙人庄子论》三十卷”。 梁旷为南朝梁代人, 则庄子及其著作至迟在梁代已与“南华”二字结下不解之缘,并不是到唐代才出现这一现象。

梁旷所撰《南华论》久已不传,但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写本残卷伯2390号中有如下八节文字:

一、《南华论》云: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道恶乎往而不存? 言恶乎存而不可? 道隐于小成, 言隐于荣华。”

二、《南华论》云: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 既已谓之矣, 且得无言乎? 一与言为二, 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 巧历不能得, 而况其凡乎! 故自无适有, 而况自有适无乎! 〔无〕适焉, 因是已。”

三、《南华论》云: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 迫而后动, 不得已而后起。”

四、《南华论》云: “有始也者,有本未始有有无也者,未有始夫未始有有无也者。俄而有有无无矣, 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五、《南华论》云: “上无为,下亦无为,是下与上同德;下有为,而上亦有为,是上与下同道。”

六、《南华论》云: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七、《南华论》云: “大请问道乎无无始始曰: ‘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矣;虽问道者, 亦未闻道。道无问, 问无应;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 是问穷也;无应应之, 是无内也。’”

八、《南华论》云: “不知乃知乎, 知乃不知乎! 孰知不知之知也? ”

这八节文字全出于《庄子》一书,其中第一、二、四节出自《齐物论》篇,第三节出自《刻意》篇, 第五节出自《天道》篇, 第六节出自《逍遥游》篇,第七、八节出自《知北游》篇, 只是文字偶有出入而已。今案同卷中又引有道家经典《老子》、《列子》、《文子》之文,并分别冠以“《道经》云”、“《德经》云”、“《列子》云”、“《文子》云”字样, 则此卷子当写于唐玄宗诏封《老子》、《列子》、《文子》为《道德真经》、《冲虚真经》、《通玄真经》之前, 而此时引《庄子》之文却已可冠以“《南华论》云”之字样。或许此卷所引八节文字, 当直接来自梁旷所撰《南华论》, 则其所撰《南华论》便是《庄子》的节选本。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 那么《庄子》书名至迟在梁代就已与“南华”二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了。

《册府元龟》卷882载: “后周韦夐,高尚不仕,与族人处玄及安定梁旷为放逸之友。周弘正造夐, 谈谑尽日, 恨相遇之晚也。”这条材料, 乃是综合《周书》卷31、《北史》卷64、《通志》卷157等所载有关文字而来,说明梁旷亦颇喜放逸谈谑, 所以上追放达不羁的庄子, 而著有《南华论》一书。就此说来, 南朝某些谈玄家或许就以“南华”称庄子。但从更多的文献资料来看, 庄子有“南华”之号, 当出于南朝道教徒之所为。成玄英在《庄子疏序》中说: “其人姓庄名周, 字子休, 生宋国睢阳蒙县, 师长桑公子, 受号南华仙人。”成玄英是唐初著名道士, 曾隐居东海(今江苏北部) , 唐太宗贞观五年被召入京, 加号西华法师。他所谓庄子“师长桑公子, 受号南华仙人”云云, 清四库馆臣在为其《庄子疏》作提要时即指出“殆出《真诰》之类”。今案南朝梁代著名道士陶弘景曾著有《真灵位业图》, 将庄周列于第三右位;又仿《庄子》内篇体例而撰《真诰》七篇, 其卷14云: “庄子师长桑公子, 授(受) 其微言, 谓之《庄子》也。隐于抱犊山, 服北肓火丹, 白日升天, 上补太极闱编郎。”可见成玄英的说法正来源于陶弘景之类的道教徒, 而陶弘景等道教徒就是把庄子作为仙人来看待的, 故而他在《真诰》卷19中说“仙书《庄子》内篇, 义穷玄任之境”, 认为《庄子》就是一部“仙书”。

实际上,对于《庄子》中屡屡出现的“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等属于哲学层面上的理想人格, 陶弘景之前的道教徒已把他们阐释成是世界上实际存在的能够传授道法仙方、引度点悟的“真人”、“仙人”、“神人”。如东晋著名道士葛洪, 在《抱朴子内篇》中, 不但多方面地阐述了“真人”、“仙人”、“神人”的存在和可信、可求, 而且还反复地说明了他们具有水火不伤、寒暑不觉、腾云游空、分形隐形、千变万化等方术, 凡此都可见出其对《庄子》思想资料的借鉴与阐发。至于葛洪所撰《神仙传》一书, “其中如黄帝之见广成子, 卢敖之遇若士, 皆庄周之寓言, 不过鸿朦、云将之类, 未尝实有其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葛洪《神仙传》);但葛氏却将这些虚拟化的寓言故事看成是历史上真实人物的行事,并按宗教的需要予以增饰。如该书卷1云: “广成子者, 古之仙人也。”“仙人者, 或耸身入云, 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 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 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 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 而人不识;或隐其身, 而莫之见, 面生异骨, 体有奇毛, 率好深僻,不交俗流”。像这样的“仙人”,显然是道教徒援引《庄子》思想资料, 并予以大胆增饰的结果。因此, 作为《庄子》一书的作者庄子, 在东晋时道教徒心目中也就自然成了仙人一类的人物。

至于南朝道教徒所称“南华”的含义,北宋陈景元在《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叙》中说: “陶隐居《真诰序录》曰: ‘庄子受长桑公微言, 撰内篇七卷。以三言为题者, 当是法璇玑之环转, 三景之焕明。’”又在《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卷1中说: “南华者, 义取离明英华, 发挥道妙也。”“离明”谓日光, 语本《易·离》: “离为火, 为日。”唐孔颖达疏: “离为火, 取南方之行也;为日, 取其日是火精也。”说明所谓“离明英华”, 与“法璇玑之环转, 三景之焕明”之义相近, 盖皆本于陶弘景《真诰》所谓庄子“服北肓火丹, 白日升天, 上补太极闱编郎”(卷14) 、《庄子》“当是璇玑七政, 以齐八方”(卷19) 之说, 谓庄子及其著作有如日光一样璀璨夺目, 足可照耀八方。由此看来, “南华”一词亦当由南朝道教徒最先赋予了其特殊含义。

总之,庄子及其著作早在南朝时已与“南华”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唐玄宗天宝元年仅是依旧号而诏庄子及其著作为“南华真人”和“《南华真经》”而已。

 

五明学佛网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